迈克尔·杰克逊中国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968|回复: 85

太阳照常升起 (评论汇总,严重剧透,未看慎入)

[复制链接]

32

主题

97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小麦粉

Rank: 8Rank: 8

积分
31952
发表于 2007-9-15 16: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下文可能有spoiler,但是看其复杂程度,就算看了可能也想不到那上去。 ? ?解读《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在拍科幻片? 百灵网       http://news.beelink.com.cn/20070914/2395125.shtml           今天非常开心地到华星看了《太阳照常升起》的首映。向花痴已久的姜文大帅哥表达了崇敬、提了问题并获赠海报一张,可恨华星不靠谱的工作人员并没有阻止冒领的人,由此也失去了炫耀的资本,在此鄙视华星电影院一万次,再鄙视一万次。除去这件发指的事情,观影过程还真是一次异常愉快的体验,奔放的画面和想象力与令我激动万分。从1994到2000,再到2007,差不多7年一部片子,姜文的变化很多,然而那些不变的才是真正叫做姜文的东西。一句话,那种对电影作为表达方式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是支撑姜文导演作品的基石,也是支撑我心目中“姜文”这个伟岸形象的基石。          整体印象:9     导演:9     表演:姜文A,房祖名A(完全超出想像,很好!)      周韵A+,孔维B,陈冲B+,黄秋生B-     音乐:8(插曲10)     编剧:10     画面:9          1、极端复杂的故事:与《暴雨将至》有关        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片中传达的仍是关于记忆的命题,然而不同的是前者是一种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交织,而后者则是一种更加私密的表达。整部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是编剧,这是在我个人的观影体验中,剧本的复杂程度可以排进前五名的影片。姜文说自己的女儿能看懂这部片子,听上去纯属扯淡。我可以放出话来说,这部片子超过99%的观众无法理解——当然我说的是在剧本层面上。如果我说,孔维和周韵扮演的两个女人实际上是一个女人,而姜文和房祖名扮演的两个男人实际上是一个男人,你相信么?好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不妨沿用大家熟悉的“疯·恋·枪·梦”结构来进行分析。        1)疯——周韵和房祖名,疯妈和傻儿子。这一段故事中最核心的三处地方是:1、房祖名的身世,包括他的父亲是谁;2、周韵发疯的原因,一双鞋,一个梦,还是因为一个男人;3、圆石头堆砌的房子的象征含义。实际上这一段的逻辑很飘忽,姜文要求观众一上来就接受一个“疯子”的逻辑。当然我这里的“疯子”指的是异于常人的状态,或者福柯意义上的“疯子”。        2)恋——姜文、陈冲和黄秋生,老唐、林医生和梁老师。这一段故事最核心的三处地方是:1、隐含的姜文和陈冲的性关系,通过小号声和特殊的敲门方式实现;2、陈冲与黄秋生的关系,包括陈冲的压抑和释放欲望,以及黄秋生的困境;3、黄秋生的自杀。        3)枪——姜文、孔维和房祖名。枪是第二个段落中,黄秋生赠给姜文的枪。而故事核心则是:1、孔维与房祖名的性关系;2、姜文的处境——离开和回归,以及决定杀人;3、房祖名与姜文的关系——最后死在姜文枪下。        4)梦——姜文、周韵和孔维。故事核心:1、姜文的“装死”和重新出现;2、周韵的寻找和生产;3、姜文和孔维的婚礼。        回到故事,这四个段落,前三个段落发生在1976年,第四个段落是1958年。回到人物,周韵在1958年生下的男孩,正是1976年的房祖名——生于铁道上,没有父亲,父亲叫做“阿廖沙”,以及有一个发疯的母亲;而他的父亲“死于枪下,但不是烈士”,正是死于1976年的房祖名;姜文与周韵在南洋有一段前史,本来谈的火热,却突然消失,勾搭上的正是第二段中的陈冲,包括他第一段在信中的自称,以及第四段中俄国老太太对他的称呼都是阿廖沙;姜文离开,孔维去寻找他,并找到了他,与他在1958年结婚;1976年孔维送姜文下乡改造(汗,1976年秋天还有下乡改造?),在姜文杀死房祖名之前(注意是之前!)离开,在怀孕后去寻找孩子的父亲(实际上是房祖名),此处这个女人又变成了周韵,并回到了1958年,只找到姜文的衣服(有弹孔的衣服),并生下了房祖名,带着他回到了他父亲(姜文或是房祖名)的老家。至于姜文死没死……去问他自己……          我相信我上面一段对剧情的归纳的跟这部影片一样的复杂。看不懂没关系,去看片子吧……总之,故事是这样的。陈冲是第三者,黄秋生是第三者的第三者……刨去这两个人物,姜文与房祖名的关系是循环的,而周韵和孔维更是同一个人。时空在这里完全失去了线性,整部片子是一个闭口的循环,最恰当的比喻是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将至》,不恰当的比喻大概就是《蝴蝶风暴》。这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时空关系啊,当周韵和孔维在第四段中同时出现的时候我差点崩溃了,前面的猜测这里得到了印证。          所以我起了一个开玩笑的题目,这类对于时空的复杂描述,大约只有写时间旅行题材的科幻小说家才能搞得清楚吧。然而我注意到的一点是姜文对于时空关系的兴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段著名的倒放镜头很能说明问题。而另一个颇有意味的事情是,1994年在威尼斯,获得金狮大奖的正是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那部改造了电影观念的《暴雨将至》,同年带着《阳光灿烂的日子》入围威尼斯的姜文,必然对这部片子留有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结构上,我可以清晰地听见《暴雨将至》的回响。          2、故事改编:与《天鹅绒》和文革无关        观影前找来了《天鹅绒》的原著小说,非常之短,情节大概仅仅与第三段有些“类似”,除了枪、小队长以及“你的肚子像天鹅绒”之外,大概与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关系。其余三个段落完全来自编剧团队。甚至连小说的叙事方式都被根本地抛弃。同样与电影没有关系的是所谓“文革”的背景。《阳光灿烂的日子》当然是在写文革,而《太阳照常升起》里面,文革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气氛指标,并且,这个气氛指标也仅仅在第二个段落比较重要,并且,它不承担结构性的作用,甚至姜文的“下乡改造”跟。姜文在导演见面会上也说,这个故事“放在哪个时代或者哪个地区都可以”。当然,周韵的疯狂可以解读成文革中逻辑性缺失的一种隐喻。因为姜文根本就是在玩叙事实验,《天鹅绒》大概只是灵感来源之一,“文革”大抵也是延续《天鹅绒》的叙事环境。我确信作者叶弥看到这部电影也会惊诧的。          3、与马小军有关        与马小军有关就是与姜文有关。不仅是因为姜文本来就叫“姜小军”,并且明显地,马小军这个人物充满了姜文的自指。在《太阳照常升起》之中,充斥全片的都是姜文式的幽默。在第三个段落中更为明显,姜文作为“孩子王”出现,带着一帮小正太上山打野鸡,以及半夜烧烤等等,不由地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大量类似的感觉。另一个方面是,这是明显的姜文的电影。有一个比喻,说某些当红影星,好比国产彩电,在报纸上总是登在广告的头版,而姜文好比是飞利浦或者索尼彩电,总是登在广告的第二版;头版的广告今天是TCL,明天是长虹,后天是海尔,而第二版永远是飞利浦或者索尼。姜文在哪里都是姜文,即使他扮演各种角色,可他始终是那个有着憨厚笑容的姜文。盛传姜文是戏霸,今天见到本人才觉得他其实是非常谦和,只是他摩羯座的性格过于强悍,视工作第一的时候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比如交流。当然画他的星盘的画一定有强力量的狮子座和处女座,可能还有金牛座,这都是题外话,在此不提了。仅看那一双折腾了三个省份而镜头总量不超过两分钟的鱼鞋,就知道姜文一直还是那个坚如磐石的姜文。          4、影像:与库斯图里卡有关        这是一部多么像库斯图里卡的电影啊,满溢的色彩,强烈冲击力的镜头,剽悍的想象力,处处流露的幽默感,以及在表演上极度的解放(甚至有些夸张),甚至我可以乱用一个词语叫“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不由得不让熟读库斯图里卡作品的人产生这种源流上的联想。然而中国的神奇之处不亚于巴尔干,胡续东就常说中关村是一个充斥着“巴洛克一般汹涌、繁复、混杂、变形的谋生万象”的地方,就何况整个中国了。这样的片子产自中国也是情理之中。姜文永远是一个异数,然而不管像不像库斯图里卡,姜文这样的导演,还是太少了……          极为华丽的段落是第三段的扛枪打野鸡,还有第四段的全部。第四段真的很精美,无论是那个标着“尽头/非尽头”的路标,还是山顶上写着“尽头”的大大牌子,都让我莫名地感动。而那段插曲,简直是极品的天籁。那个时候我被感动了。我开始理解姜文所谓“不用管故事”的意思了。这个时候没有复杂的故事,只有天地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跋涉千里,茫茫沙漠和皑皑白雪之间找到了他的男人,而这个男人,默默地抽着烟,等着,帅的让人无法抗拒。还有后面的段落,无论是周韵找到衣服那段,还是那段颇有苏联/东欧色彩的婚礼,都是全片的华彩段落。还有最后那列火车划过画面时候的满天霞光。姜文真的把片子拍的异常美丽。          5、挑些毛病:与金狮有关     前次写姜文征战水城是说他“输在太高调”,然而看这部片子,确实与金狮有些距离。结构上与曼切夫斯基的类似——当然这部片子比《暴雨将至》复杂10倍,以及视听上与库斯图里卡一干著名影片的相似,确实会对影片成绩有一定的影响。有托德·海因斯的7人1角的极品实验片在上,姜文要拿大奖真的太难了。相比之下,这部片子似乎更适合戛纳的口味。可惜。          从个人的口味来讲,还是要挑些毛病的。音乐是久石让,相当强悍,然而第一段里音乐几乎是败笔。作为剪辑支撑点是可以的,然而灌的如此密集也是一个让人感到疲劳的处理。第一段长达40余分钟的篇幅也明显过长了,虽然悬念设的很细密,然而是否要用如此长的时间?第二段也有些冗,与第一段的问题类似,在布置线索的作用更大,主要原因还是情节冲突不够。另外,全片的运动镜头数量超过80%,其中环移占去一小半,看的我真是头晕了。如我看惯伊亚纳图和阿赛亚斯的人都头晕,不知道别的观众会怎么想。          再就是对编剧的指摘,在我和同去的哥们儿KKYQ的讨论中,他坚定地认为第四部分是败笔。他认为前三段已经完美地构造了一个奇妙的故事,而第四段“纯属画蛇添足”。我说,要考虑观众……第四段明显是印证我们从前三段得出的结论,并且在气氛上对全片做升华。他说第四段确实漂亮,但是确实多余。我说,单从漂亮这一点上看,这个段落就承担了结构性的作用啊。他说,还是太多余,大概是姜文加上去的吧。我说,就当它是强化视听效果吧……          最后一个问题是,这部影片究竟是否需要如此复杂的一个故事?我起初以为这是一部商业片,尤其是我在看过《天鹅绒》原著之后;但是我终于发现,这是一部死硬的艺术片,观众看晕几乎是百分之百的事。当然我举双手赞美姜文的大胆尝试和这部片子精妙的结构,然而中国观众对艺术片语言系统的陌生恐怕也是不争的事实。难道是出于邀请观众再次或者三次观影的缘故?我说99%的观众看不懂,大概是他们的观影经验如此,既不熟悉艺术片,又不会像我这样在纸上画一个剧情结构图——或许也就是领会精神罢了。说这部片子好看么?当然好看。你看懂了么——全场观众说,没看懂……那就好好的享受吧。因为姜文,因为电影——这部片子“或者可以不看,但是一定要再看”。 [ 本帖最后由 viola_jean 于 2007-10-10 04:3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97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小麦粉

Rank: 8Rank: 8

积分
31952
 楼主| 发表于 2007-9-15 16: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文分析差不多,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作者所写,还是互相启发。 浅度解读《太阳照常升起》      ??关于影片,千万不要相信姜文所说的“我女儿都能看懂”的说法,这是一部结构异常繁复的电影,估计有百分之九十的观众看完之后都会一头雾水。从这个角度来讲,姜文母亲所说的“没有看不懂的东西,就是不明白你到底要说明什么问题”才是更加中肯的评价。           1994年,马其顿导演曼切夫斯基的《暴雨将至》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金狮大奖。在同一届电影节上,姜文携他的电影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参加了评奖,估计《暴雨将至》对他的影响巨大,以至于在《太阳照常升起》里,他同样很前卫地玩了一把圆形叙事的结构。           这是一部情节极端复杂的电影,看完之后我晕了好久,除了感叹摄影之美、色彩之艳、音乐之好,一直在思索影片的结构,以下所讲都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成果,可能与真正的情形相差甚远,所以只敢说“浅度解读”。               A.      在影片里,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是,1976的房祖名正是在1958年出生在铁道上的那个婴儿——这一点,其实在第二部分中房祖名自己也提到过。      我们先按正常的时间顺序说,房祖名出生于1958年,1976年,房祖名18岁。同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姜文每日打猎,忽视娇妻,造成房祖名与孔维勾搭成*。孔维在姜文枪杀房祖名之前离开村子(这一点影片有交代)。之后姜文枪杀房祖名。后来孔维怀孕,于是去寻找孩子的父亲——也就是房祖名。      就在这时,时间忽然奇妙地回到了1958年!怀孕的孔维(此刻变成了周韵,这是影片另一个奇妙的设置所在:孔维和周韵这两个角色竟然是同一个人!)没有找到房祖名,只找到了他的遗物,其中包括一件上面带有弹孔和血迹的衣服。      房祖名的父亲在片中一直没有露面,唯一出现的一张他与周韵的合影,头部还被周韵用剪刀剪掉了。关于他的父亲,警察李和村民甲喝酒时曾对房祖名说过:他的父亲是中枪而死,但不是烈士。这就为他是死于仇杀作下了铺垫。所以,周韵找到的那件带有弹孔的衣服,其实正是1976年被姜文杀死的房祖名所穿的!于是,又一个奇妙之处诞生了——生于1958年的房祖名,他的父亲不是别人,正是死于1976年的那个房祖名!      到这里我们已经发现:影片颠覆了一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由地穿梭于时空当中,完全天马行空,没有一丝羁绊。      1958年,周韵找到了所怀孩子父亲的遗物,然后,在火车上生下了房祖名。于是,时间又回到了1976年,房祖名18岁了,同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      至此,这个圆形叙事结构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在这个圆环当中,还有其他的内容。还是1958年,孔维从南洋来到国内,找到姜文结婚,姜文对她说:你的肚子就像天鹅绒。之后,两人常年分居(有崔健的台词作为佐证)。又到了1976年,姜文搞上了陈冲(除了具体情节,同样有崔健的台词作为佐证),同年,黄秋生因为摸女人屁股被打倒批臭,最终自杀。同年,姜文由于作风问题(据个人推测)而被下放到了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劳动改造……               B.      关于影片结构的推断,以下问题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      1,周韵为何发疯。在这一点上,我一开始时受到原著小说《天鹅绒》的误导,后来才发现,原著小说其实跟姜文的这部电影没什么太大关系,估计小说的作者叶弥看到《太阳照常升起》也会晕上一阵子。      关于周韵发疯的原因,与其说是因为一双鞋,倒不如说是因为男人。影片中那座她用圆石建造的房屋有着象征意义——象征了她受过严重创伤的内心世界:房屋里所有的物件都是破碎的。      2,那张缺少了头像的照片里,房祖名的父亲究竟是谁。除了我们的推断,能证实房祖名的父亲其实就是他本人(听起来有点奇妙)的证据还有——那张被剪掉的头像,出现在了周韵建筑的圆石屋子里,不是别人,正是房祖名自己(跟李铁梅并排贴在一起)。      3,关于周韵和孔维两个角色是同一个人,还有以下情节作为证据——1976年,姜文携妻子孔维来到了房祖名所在的村子,就在同一天的同一个时刻,孔维出现了,而周韵消失了……      4,影片的最后一个部分名字叫做“梦”,这是整部影片最为奇妙的一部分,而最奇妙的莫过于——孔维和周韵,由两个演员饰演的同一个人,居然同时出现在了一个画面里!孔维喋喋不休地讲述姜文在南洋时是如此追求她的,而怀了孕的周韵则一路默然无语。两人在一个岔道口分开,岔道口有两个路标,一个写着“尽头”,另一个写着“无尽头”,孔维选择走向路的尽头去接受姜文的求婚;而周韵则走向了没有尽头的另一条路,从此,故事循环往复,无穷无尽……               C.      关于影片的其他闲言碎语:      1,房祖名的演技超乎我们的预料,实在是不错;黄秋生则要差了许多——主要是角色没得发挥;陈冲的角色简直风骚入骨,她的演技也绝对没得挑,第一流!姜文保持了一贯风格。      2,影片的画面美不胜收!色彩艳丽,构图讲究。久石让的配乐同样无可挑剔。      3,姜文明显受到库斯图里卡的影响,尤其是结尾狂欢一段戏,简直是老库电影的翻版。      4,影片充满了姜文式的幽默,尤其是第二部分,除了欣赏陈冲的风骚性感,就是享受幽默桥段了。

7085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647
发表于 2007-9-15 16: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 中国这么多年来, 独一无二的电影 不一定好得不得了,但是真的是独一无二的啊

7085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647
发表于 2007-9-15 16: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看了这个片子,就为人物关系想了好久啊 太复杂了 这个片子牛啊,, 想清楚了后,或看了别人的解读后, 你又会想去看第二遍. 里面没有人是正常人. 太多的符号和象征, 绝对超现实的魔幻主义, 文革只是个背景,其实不知道是文革都没关系,因为跟文革根本就没什么太多的关系. 是在一个疏离的背景下开始的作品, 还有就是这个片子很好玩很幽默,即使看不懂,也会看得很high,

15

主题

1427

帖子

4万

积分

禁止发言

积分
44468
发表于 2007-9-15 17: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你们说的 我暴有冲动去看下
我是个无名的刺客

45

主题

1182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爱上穿旗袍的女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12
发表于 2007-9-15 18: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两张海报瞧瞧~~

45

主题

1182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爱上穿旗袍的女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12
发表于 2007-9-15 18: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7085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647
发表于 2007-9-15 18:5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一部呈现情色质地的政治电影   2007年09月15日 15时18分 南方报业网-南方都市报 我们从一种方向中期待不到任何东西。我们希望的只有缓解,在缓解中可以让人听到一种来自内心的智慧。当然,这样的智慧是一种挑战。但是,我们怎么不能向这个世界发出挑战,向它提出所需要的缓解建议?这只有借助疯狂的方式,无视狂暴的语言,远离预言式的动荡才能实现,这只有在无视政治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法)乔治·巴塔耶(《色情史》) 1、像塞内·李奥的电影《革命往事》的结尾一样,喷着蒸气的火车在大地疾驰。 像库斯图里卡的电影《生命是个奇迹》使用的花招一样,一张“魔毯”飞向天空。 在天空与大地间,女人(周韵饰)朝着太阳狂呼——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一部疯狂的电影,它在影片的结尾将《革命往事》与《生命是个奇迹》合二为一,姜文借来两部颇为革命浪漫主义的电影为己所用,他甚至还照搬了库斯图里卡招牌式的吉普赛音乐——那离群索居,漂泊上路,汲取世界音乐养分的欢乐颂被巧妙地安置在祖国的北部边疆,并不突兀——在游牧大地奏响的婚礼狂想曲与吉普赛人的音乐有着相互交融、辉映的相似性。 《太阳照常升起》结束在一种别人实践过的电影经验里,它打破了之前通过双线并行、倒叙,插叙所努力构建的脉络,我不确定是否还需要再一次观看电影来考验自己的勇气,这个并不复杂但因为多线条交织而变得迷人的故事,却为了一个要命的缘起,而刻意以别人的电影为结尾。他人的电影经验有时候是一个陷阱,无论《革命往事》还是《生命是个奇迹》,那些被肯定过的电影手段,会因为其绚烂的激情而湮没个人情感的恣意流淌。 而《太阳照常升起》本来会是一部真正的中国电影。 2、这部由1958年跃进到1976年的中国电影,或许应该有一个更直接的中国音乐相伴,而姜文则情愿将崔健变成一个演员,一个安居北京的义务调解大员,而将他的一首与电影主题格外切合的歌曲,由抽象的声音变成可观的画面。 在电影的第一段《疯》中,那个不断奔跑的少年(房祖名(最新动态、个人档案)),几乎为一种蛋形的石头所疯狂——青春+道具在这里堪称“八九点钟的太阳,红旗下的蛋”这句歌词的MTV,它只是电影主题的一部分,将1976年的少年变成埋在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颗定时炸弹。 《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政治电影,但只呈现出色情的质地。电影刻意忽视政治,或者说是政治化的符号,我们第一次在1958至1976的大跃进里,失去了标语、失去了红宝书、失去了领袖像,这些无需注解的烙印消失在风景里,而取代它们的是脚、水、屁股、猎枪这些强烈的性的替代品,色情压倒了政治,政治史亦被色情史所替换。 而色情的背后是感情、婚姻、诱惑、以及一场漫长的精神流亡,不过整部电影里只有两次无伤大雅的裸露镜头。 这一革命性的举动,亦是一次想象力的飞翔,而那些油彩般的画面,是因为姜文让故事远离风暴眼的中心,将电影的主舞台设置在祖国的边疆或偏域。以情感佐证历史的荒谬和残酷,也让动物性从人身上苏醒——少年像密林中的狼一样不断地奔跑,既慌乱又危险,既新奇又迷惘。 3、《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首部长篇小说,被借来成为姜文的电影名,尽管姜文的第三部电影仍是根据文学作品改编而来,但显然——《太阳照常升起》,这本“迷惘一代”的红宝书要比叶弥的《天鹅绒》更能直接舒怀--电影不是重新修订的文学范本,姜文用影像的变幻去取代文学的叙事,虽然他说《天鹅绒》只是一部很短的小说,不足以构成电影的全部,然而“迷惘一代”的文学历史早就规划出一大片可以放肆的天地。如果说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饱含着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肚子里的酒精,那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则有超现实的镜头和跳跃式的剪接,人的性压抑取代了酒精,成为对过往时代的一种反思。尽管原本被红旗席卷的中国大地,没有把电影染红,边远之地绚丽多变的色彩倒留给世界一种超脱的色调,但主人公仍旧被无形的手扼住命运的喉管,逃不掉,避不开。正由于姜文在镜头里逃避现实,而扔掉诸多现实的符号,一切尽在不言中,可一切又不能偏离历史的轨迹。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最终变成一部艰涩难懂的密码电影——“迷惘一代”变成“谜语的一代”。 4、《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并不复杂。 关于女人——两个朋友,在人生的转折点上疯妈(周韵饰)向左,嫁给“最可爱的人”,只是爱情并不幸福,孩子还未出世,丈夫已经和别国的女人殉情,这既预示与苏联老大哥的决裂,也是一个封闭世界成型的开始。丈夫的历史也被一笔抹杀,剩下的孤儿寡母成为电影的第一段——疯母亲与没见过世面的天才小孩,走不进外面的世界。而唐妻(孔维饰)向右,嫁给浪漫的知识分子,原本以为是浪漫到死的爱情,到头来也要以偷情出轨而结束——这变成电影的第三段。丈夫因为迷恋象征权力的枪支而与她疏远,她与好友的儿子有了不伦之恋。 关于男人——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长袖善舞的唐老师(姜文饰),不仅能赢得爱情,也可以赢得任何一次偷情的较量。一个浪漫清高的小梁(黄秋生(最新动态、个人档案)饰),他只不过是一个被人恣意摆弄的人体标本,而一旦试图宣泄情感,却变成莫须有的受害者,最终逃不过自杀的命运。而唐老师由于圆滑和世故,不仅可以随意定夺猎物的生死,还可以轻易杀人。 5、《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死皆有其特定的意义,其中疯女人的消失(即死亡)是对母亲认同的解体,当少年走进象征母亲子宫的密室,这一重返即预告母亲的消失;当他走出来的时候,他迅速地蜕变成一个成年人,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权力——一个无人管制的小队长。而李东方从未露面的父亲的死被认定为迷——死亡在特定的时候就是未知和神秘。小梁的死则是对尊严的一种屈服,表面上,加在他身上的色狼标签已经被摘掉,可真正让她死亡的却是在与朋友竞争中的失势和无法与人分享的屈辱。而房祖名的死则是因为对权力的一种侵犯,姜文在北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没有得到天鹅绒,而房祖名却通过自己的手段,找到试图证明真实的天鹅绒,可惜这是一面象征荣誉的锦旗,它在迷恋枪支、重视权力的姜文眼中,是一种示威,他能够允许别人分享他的猎物,却不能容忍别人逾越他的权利。解脱、谜、尊严、权力构成了一系列的死亡事件,这也是《太阳照常升起》对它所跨越的历史的一种横向描绘,在死亡的背后,历史感被淡化,其中既是对电影时间刻度的设定,也缘自姜文对影像的迷恋,他更愿意让房祖名一次又一次在土地上奔跑,更愿意拉长林大夫的自我卖弄,他更愿意让唐老师一枪接一枪地击落猎物,但这样的迷恋有时候是一种滥用,影像没有变成流动的叙事,反而将电影变得空洞和乏味,讲色情(政治)史电影的电影,和色情电影并不是一回事情。这(接近)两个小时显得太草率。 但如果你把电影当作一种鉴定智商和考验知识面的游戏,《太阳照常升起》无疑是这样的一部新电影。 6、《太阳照常升起》前三段已经可以成为一部电影,但最后,姜文还是为他的电影画上了另一个句号。最后一段,不仅仅是在拉长时间的长度,确定空间的宽广,交代人物从何而来,为丰富故事的完整性,同时,姜文用借来的浪漫镜头,彻底地放纵画面去迎合电影之前的几度疯狂。 然而正是这不惜冒着抄袭恶名而来的灿烂镜头,以及电影之前费劲苦心的油彩画面,却被两个骑着骆驼的女人破坏,她们在走向世界分岔口的时候——观众会惊讶地发现,向左与向右是两个如此简陋的路牌,这是整个电影最为戏剧化的一刻:两件粗劣的手工制品在一瞬间决定了两个女人不同的命运,以及命运背后所传递出的政治倾向。那些灿烂得快要超现实的镜头一下子变成一种虚构的道具,而这仅仅是开始,向右的女人继续往前,迎接她的写着世界尽头的纪念碑--我不知道是电影让我回到跟团旅游的现实,还是应该一如既往地继续在电影世界里打转。好了,之后,是《革命往事》与《生命是个奇迹》构成的电影奇观和一个高喊誓言的女人,在这个庄严而肃穆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电影的主题。 电影结束了,我在银幕下面望着它。

7085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647
发表于 2007-9-15 18: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值得我们原谅       文 胡不鬼(正版胡不归)       观看《太阳照常升起》的过程是令人愉快的,头两个故事观众席上甚至一度充满了笑声,各种冷幽默的对白和动作细节让人忍俊不禁,姜文良好的戏剧功底让他对情绪和节奏拿捏准确;而精准到位的跳切镜头则让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他对西方现代电影语言的烂熟于胸和活学活用(这家伙没少看碟,甚至是看得太多);分段式的叙事结构虽不如《低俗小说》、《东邪西毒》的复杂,也没有《暴雨将至》的顺滑有效,但也会让一些愿意小动脑筋的观众找到几分发现和解读的快感,获得审美愉悦的幻觉;影片的故事多少涉及了反右、文革、下放等国产主流电影的题材盲区,算是有些突破,关键是批判上点到为止、主题正面(或者说有些大而无当),让电影局还能承受,观众也能找到共鸣,虽然美其名曰是写各个时代的普遍人性。       故事和结构:姜文同学的学生作业       先来看看影片的故事结构,影片的叙事顺序如下:      1、周韵疯了,儿子房祖明当上小队长,去接来下放的华侨姜文、孔维夫妻,周韵失踪。   2、黄秋生被人诬陷摸女人屁股,猎枪送给姜文,黄上吊自杀。   3、姜文夫妻下放到农村,姜妻和房祖明通*,姜文杀房祖明。   4、周韵到边疆认领丈夫遗物,在铁轨上诞下房祖明;姜文回国建设祖国,孔维赶来与他结婚,黄秋生在婚礼上嬉闹。       影片的叙事采取了分段、插叙、倒叙等方式,也就是说,实际的故事发生顺序是:4、1、2、3。    故事4发生在1958年,是整个影片的开头,而其他三段均发生在1976年,故事1几乎是和2同时发生的,但1的前史较长,也就是周韵找到儿子后,来到丈夫的家乡独立把孩子抚养长大,直到1976年他当上小队长,而此时(1958年——1978年)姜文婚后独自到大学当老师,与校医陈冲有染,直到1978年(孔维一直没有出现),发生了黄自杀事件,然后才是姜文夫妻下放,姜杀死房祖明(故事3)。    姜文说得没错,这个故事其实很简单,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的话,在那个年代有太多的冤假错案都比这个更精彩更有冲击力,但姜文偏偏选取了“坏分子”黄秋生自杀和下放华侨枪杀农村生产队长这两个核心事件,前者有些浪漫(黄长得帅,会弹吉他唱歌)和凄美,但不涉及政治问题(如那个时代漫天飞舞的“反革命”帽子、“左”右问题等),只关乎爱情的表达和人的尊严等一些无伤大雅的主题;而后一个故事,乍一看是罪不可赦,但通*在先,杀情敌在后,而且最后的杀还有些偶然因素,再说导演姜文也没有渲染事件发生后的悲惨景况(可爱的农村小队长一家被“灭了种”,充满活力和理想的归国知识分子成了杀人犯和阶下囚,而且极有可能被扣上“破坏下放政策”和反革命甚至海外间谍的大帽子),因此这个“阶级斗争”色彩而浓厚的故事,自然也就被抽离了现实和历史批判的意味而成了姜文的黑色幽默故事,现实意味几乎被抽空,成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性故事。这是姜文的聪明,也是他的算计,同时也决定了影片的力度有限。       这一点,对比电影和原小说可以看得更明显,小说中的母亲因为贫穷,穿不上袜子,被别的妇女耻笑,苦恼的她把儿子的学费挪用要为自己买一双袜子,临了的时候,她突然改变了注意,要买一块猪肉回家让全家人大快朵颐一顿,猪肉买回来了,上个厕所却不翼而飞,于是她疯了。小说的设置更贴近现实生活,虽然格局较小,但让人心酸不已。姜文大笔一挥,一斤猪肉成了漂亮的绣花鞋,女人疯怎么能是因为一块猪肉?当然也不可能只是因为一双鞋子(其实影片中暗示了,周韵的间歇性发疯在这之前就开始了,极有可能是知道丈夫死了那一瞬间开始的),而是因为爱情和青春的失落,这样的改动显然更浪漫主义,更像“艺术”,但也就更不像中国的故事。另外,像原小说中处处凸显的中国社会的阶层差异,如小队长不知道什么是小笼包,想象不出城市的样子等等,在影片中都被放掉和删除。    再来看,这个故事如果采用顺时叙事的话,根本就通不过,而且显得拖沓和没有重点。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这样一来,很多故事细节就无法俭省,必须补齐,比如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就不能含糊,而采用分段叙事,每个人都可以是主角;又如周韵带着儿子来到农村,怎么来的、儿子的成长过程、周韵发疯的过程,姜文怎么被下放,他如何不情愿等等等等,这些都不是能够尽情虚写的(观众需要完整的起承转合),这样一来,影片的体积会极端膨胀,而且犯忌的危险系数会成几何积数提高。    其次,这样的话,影片就会往现实主义和伤痕文学那旮旯靠拢(其实并非必然,但一般的导演会不自觉往上靠),需要处理的素材量会变得惊人,一个跨越20年的故事,其实是一部长篇小说的内容。现在这种处理,除了可以凸显姜文的主观意图(人性被压抑的过程,以及说明太阳不为你我而亡的浅显大道理)外,最主要是可以用国际流行的分段叙事冲淡题材的批判意味,并且带来先锋和实验的话题,这才是姜文的真实意图。说实话,个人觉得他处理得差强人意,这后面再说。       但是姜文的分段叙事实在是有些小儿科,过于简单还不是其致命弱点,最致命的是,他的用意太过明显,人为痕迹偏重,出现了1+1小于2的结果。好像一个各个材质都很结实的建筑物,建成后内部发生了塌陷,于是这些材料也被浪费了。最明显的一点,故事的开端放在影片的结尾,姜文的解释是想让影片整体显得更正面和积极一些,这一点本来就不应该是姜文所为,而且这种廉价的手法连一些电视电影(比如管虎的《上车走吧》)都在采用,电影中更是不计其数(比如《半生缘》,但比《太阳》的效果好得多),艺术在于创新,大家用滥的手法效果不会多好。    再有,我刚才说了,目前的结构有些刻意,关键是不够有效。按理说,当影片进行到结尾,通过讲述,故事得以圆满,人物得以立体,主题得以浮现的话,这个主题应该是和该结构有些不可分的关系的(换了结构,主题就变味),但《太阳》的主题和这个故事本身就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也不是这个故事所特有的部分,更别提跟这个结构有什么先天联系。我宁愿相信所谓“太阳照常升起”的意象和主题,只是姜文包藏其更深用意的外衣和托辞罢了,毕竟我们这个民族的血和压抑不是用什么《圣经》里的狗屁呓语就能轻易抚慰和解脱的。而且《太阳》各个部分之间有些用力平均,风格没拉开,更像是几个短片的集锦,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电影(虽然结尾做了弥合的处理)。另外,它们之间的衔接方式也有些凌乱,如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之间,用的是周韵的衣服在水上漂的画面接黄秋生弹唱《梭罗河畔》的画外音,其是这个时候,按照时间掐算,黄秋生早已自杀了,所以这个地方的衔接是以情绪和内容(水)做依据的,并非继时性的;第二个和第三个故事之间基本是按时间先后在走,而三和四之间是又用的是颜色,是房祖名主观视角下姜文的射向自己的枪火和大漠的叠化。而且各个片段的视角有些混乱,角色和导演的视角纠缠不清,缺少电影自觉。       节奏和影像:都是高潮,高潮没有       陆川曾经评价姜文的《鬼子来了》用劲太猛,过犹不及。没错,这是姜文的优点也是他的不足,他的电影就极端地体现了他颇为“爷们”的性格,无论是人物、影像、音响、对白、节奏等都渗透了他的性格。人物不是愣头青就是一根筋,影像都是大写意(强侧光、高明暗对比、运动镜头、两极镜头多)、音响和音乐是狂欢式的,对白直白但明显精心斟酌过(连憨都是有算计的憨),节奏不用说了,更是快马加鞭,明快得不得了,黑色幽默的小包袱都是炫耀聪明的产物。这种情况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后越来越明显,这可能是与姜文创作自主权越来越大有关系。    《太阳》一开始就是高潮,周韵疯了,母子间疯狂地追逐,顺便展示价钱不菲的场景,场景都很短,一个接着一个,镜头更短,让人目不暇接,运动镜头配合漂亮的跳切,黑色幽默甚至可以用画面直接表现(如周韵从高处扔羊落地,羊落地后观众才看清是头羊,它站起来若无其事走开),用剪辑凸显魔幻色彩。母子间的这段无忧无虑的“疯”一样的生活是全片最明亮、有趣、观赏性最强的一段。其实后来想想,这段的魔幻色彩其实是来自周韵的主观视角,因为她疯了。疯子眼中的世界与常人不同,姜文何尝不是。    个人觉得段落一是四个段落中最纯熟的一段,无论是电影技巧、节奏控制、魔幻色彩与现实界限把握、黑色幽默的度等都是炉火纯青,姜文的水平确实不是盖的。很多专业导演终其一生也到不了这个境界,我只能说是天资有限。但这个段落音乐用得有些满,大概姜文是故意在追求一种热烈的效果。       第二个故事,黄秋生自杀的动机明显不够,领导既然已经给他昭雪,而且获得了意外的爱情,如何还要寻死?我的理解是,这个地方被删减了。被领导认定是(顺便说一句,演吴主任的家伙越看越眼熟,想了一番好像是《赤壁》的副导演老吴,人正在易县陪吴宇森熬着呢)流氓,在文革后期依然少不了要当着全体同事的面批斗一番,羞辱那是少不了的,没进号子那是轻的,同事的冷言冷语更会是像家常便饭,这些影片里都没有,我觉得可能经过删改,目前这样也成立,但不熟悉那段历史的年轻人便会理解不通。虽然这段的风格跟第一个还是雷同(影像漂亮,人物个个脸上写着姜文),但黄秋生的死还是让人觉得震颤,特别是他的尸体躺在自己工作过的校园里,让人一时间甚至可以原谅姜文自我阉割掉这么多锋芒。但黄上吊的行为和姿势未免太美,当时的黑五类可没这份悠闲,直接跳楼摔个脑浆迸裂才是王道,因为可以迅速得到解脱。另外,黄的这个故事好像以前在哪儿看过,应该是那个时代的真人真事,当时比这惨而猛的事,多了去了。    第三个故事其实开掘最浅,人物性格也相对模糊,最要命的是镜头语言没来由地花哨,削弱了影像本身的震撼力。本来这个故事是全片最黑暗的一幕,也是揭示人性和升华主题的绝佳段落,可惜姜文用力过于平均,轻易放过了好机会。比如,作为下放华侨、知识分子,姜文和比自己年龄小很多、监督自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小队长之间的微妙关系、姜文杀小房子时的挣扎、姜文和村里其他人的关系等等都没有,人物关系显然是大写意,能省则省了,但对话往往又是极为生活化的(比如孔维对姜文说,我要是你的领导,也得让你下放!),这里面就有点矛盾(话剧就没事)。       姜文的弱点是较劲,一切都做得太满,全满了自然就都不满了,艺术本来就是虚实相间的学问,实这块姜文没问题,虚这块还得再练。体现在镜头节奏上,这么多美景,愣是没有一个舒缓的长点儿的镜头,让我们松口气好好欣赏一眼,真是浪费。这就让人觉得不够松弛,好比呼吸上全是大喘气,没有气若游丝,也没有清风徐来。   第四个故事,因为前面三个故事的满,到了这里几乎体现不出什么特殊性来,(远远不如《黄土地》最后的腰鼓来的震撼,因为之前够稳够静)前面动,这段只好大动,前面漂亮,这段只好篝火晚会,载歌载舞,希望更漂亮,影像和镜头上与之前几乎没有区别,分段叙事的效果只好打了折扣。这段故事号称解开了影片所有的谜团,但解开之后如果还能再兴味盎然地再看一遍本片,才说明这段故事是成功的,因此这段绝不应该仅仅是交代和揭密性的,还应该有更高远的境界和永远解不开的迷题。有吗?或许。       从电影所展示的内容来看,周韵的男人、房祖名的爸爸应该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或者是造原子弹的部队(苏联专家1960年撤走,在这之前,有十几位核武器科学家帮着中国造原子弹)的战士,桌子上的遗物包括防风镜、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一本、还有苏联姑娘的大辫子一对(不知道丫和这对辫子的主人有啥关系)等,这些充满时代特征的东西,提示了时代也带来解读的可能(当然这是哪些无聊的电影理论家的事,跟我们观众无关)。但为什么没有尸体,是真死了还是周韵说的,躲起来了?因为要造原子弹?或者说有别的女人了?没准姜文就是房祖名他爹,没准没准呵呵,这也未可知,从影片所暗示的来看,姜文的角色和周韵丈夫都是非常浪漫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是一个人呢呵呵。       姜文的野心其实在这里暴露无遗,他想把新中国从反右到文革结束这段时间(20年左右)的历史、社会、人性来个大锅炒,精神可嘉,但任务显然过于艰巨了。因此不管成败,说实话这种想法都值得肯定,特别是在当前国产电影普遍逃避现实、电影语言庸俗化的现状中。    还有,影片的音乐一个是苏联一个是日本,莫非来到了东北?这么一部特殊的中国影片,音乐却不是中国自己的,有些遗憾。   对了,姜文老师在叙事中还是保留了很多其他的时代印记的,这些好似密码,成为这部影片姓中,而不是姓法或姓意的让人欣慰的明证。比如样板戏电影《红灯记》的宣传画,李铁梅的头像和房祖明的插在一起,这些让人活生生地感到那个时代老百姓的呼吸和旨趣。而且姜文很聪明,他不是直接拿镜头扫这些东西,而是把它们放在叙事中来展示。比如第一次是镜子摔碎,画面带出破了的《红灯记》宣传画,这就有了给镜头的理由,第二次是房祖明看见李铁梅头像和自己的照片插到一起,才意识到这个这个“小房子”是母亲给自己盖的(观众也同时意识到了)。这就完全是在用画面在讲故事了,姜文这一点比很多国内导演都强。这样的例子片中很多,有兴趣大家自己去看去找。       其实,一切的话都说回来,姜文创作这部影片的本意绝对是好的,是有为常人所不敢为的雄心的,他试图把那个时代的几个普通中国人的命运巧妙地勾连起来,织成一张网状的叙事结构,展示中国人的生存状况,表达自己对中国人历史和命运的看法,利用象征、隐喻、黑幽等“间接”手法,巧妙地在艺术创作、审查制度、电影节口味、观众接受限度之间来个漂亮的大平衡,如果能成功,不光是他的,绝对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件幸事,可惜的是,他只是部分地达到了他的预期,我想这应该不是他想看见的。也许是因为急功近利,也许是才华不够,但更多是形势比人强。但我们之所以对姜文要求这么多,正因为他是姜文,而不是别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导演。    无论如何,姜文在《太阳》这件事上是绝对值得尊敬的。赛人说,《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目前最糟糕的一部,但依然是中国电影难得的佳作。我同意。宋子文说,姜文这次有些走火入魔,我也同意。作为电影人,对电影走火入魔总比对功名利禄子女衣帛走火入魔要好,是不是?    要我说,陈冲说得不错,文革岁月(包括前文革和后文革时代)是几代人乃至我们整个民族都无法掩盖和删除的记忆,它造就了我们和我们的一切(80后和90后都跑不掉),任何人都无法回避,它是一座思想和艺术的富矿,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开掘甚少,更多的人出于子女衣帛安全第一起见,根本不去碰它,这样的电影人,更别提直面现实了,殊不知,人的创造力往往就是在不可能中创造出可能,没试、不去碰撞,怎么能知道行不行呢。就凭这一点,他们都要管姜文叫声爹。    还是那句话,太阳之下无新事,重要的不是故事,而是讲述故事的嘴唇。姜文的天才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中国电影,虽然他目前仍然处在从自发创作阶段向自觉阶段跋涉的过程,但有得必有失,年龄的增长、顾忌的增多、闯劲的消退、自满的膨胀都会消磨他的创造力和说真话的勇气,我们只希望他能够摆脱大多数中国电影人的劣根性,不要晚节不保,要往上走,而不是往下滑。       最后,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原谅姜文同志,观众要原谅他,虽然有些观众会觉得影片晦涩而另外一些人会觉得过于直白;影评人要谅解他,姜文不是没带着镣铐在跳舞,而且他起码是真诚的;院线经理也要谅解他,虽然片长近两个小时,一天只能少安排几场了;投资方要谅解他,姜文同志尽力了,与其投个既不赚钱也没好评的电影,不如投个可能赚钱也有好评的电影;看碟的影迷要谅解他,电影人不能只为在家里看碟的人拍电影,姜文也一样;张艺谋同志也一样要原谅他,姜文老师不是在向你逼宫,说实话,姜文的电影本来就轮不到你来评;最后,哪些在反右和文革中自杀或者杀人的“黑五类”们也要原谅他,跟那些电影懦夫比,姜文算是胆子大的了,跟哪些电影笨蛋比,姜文算是聪明绝顶的了,在这个中国,虽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坏电影实在是太多。我的观点是,《太阳》值得一看,但未必留史,更不要神化,毕竟中国电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7085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647
发表于 2007-9-15 18: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照常升起》酒神精神挑战深度冲动     题外话:刚看完《太阳》的当晚,一挥而就一篇看法《姜文值得原谅》的长文,放在了天涯和新浪的博客上,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大度地要原谅我,也有人说看完了再来跟我干,还有人说是姜文要原谅我们才是。我都同意。毕竟《黄金甲》这样的反智电影看多了,遇到一部《太阳》,大家怎么也得说道说道、争论争论,什么观点都值得尊重。对于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都是好事,就像《美国往事》里说的,很多病就得年轻时候治,年龄大了再发作,发一个死一个,发两个死一双。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个片子,发现很多新的意思,也对姜文这个人有一些新的认识,干脆另文再述,但本人声明,前文的基本看法我依然坚挺(不仅仅是坚持)。     还有,我强调一点,我对这个电影不想做过多的个人猜测和什么狗屁阐发,没有意义,电影是用来看的,搞一些连作者都莫名其妙的阐发,实在是无聊和大学教授为了评职称分房子才会干的勾当,我只想在这里说一些个人对它的理解,反正也没人给稿费,咱尽量不扯远了。   仅仅是反俄底浦斯?     实话说,提到这四个字,并不是因为我对古稀拉神话有多么了解,而且这还是《环球银幕》张红鱼同志的提法。我同意。它其实只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省事呗。   言规正传,俄是杀父娶母,反的就是杀子玩儿媳妇,《太阳》里的小房子其实既是儿子也是儿媳妇——先是被后妈勾引了,然后被他爸给杀了。而爸和妈之间却明显达成了谅解。当然说成是*母也可,但那也是被母所勾引。片中的崔健不是这么暗示了嘛。   其实有不少人跟我看法一样,说姜文其实是小房子他爹,影片似乎也用了一些细节暗示了这一点,像周韵哭着对遗物说,你是不是躲起来了不愿见我之类,但同样,姜文也设置了很多相反的证据,像姜文并不是“最可爱的人”,而是归国华侨,学石油的,周韵却说自己丈夫的家乡在这个小村子等。其实,聪明如姜文,他是故意在这里造成一种不确定感,说是也行,说不是也通,但这样就会蕴涵多种可能。不管姜文是不是房子他爹,从当时的整个社会来看,这依然是集体的杀子行为。其实,“文革”是弑父杀子的大暴发,普通人往往看中弑父这一块,因为都认为自己对的,是父。天才如姜文偏偏看中子的生命力和被强暴(被洗脑也是)这一面,像《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子生命力的大释放,但最终依然被父辈/社会所规劝顺服。   这种不确定性,集中体现在姜文角色的不确定性上,就是他的身份和性格是多重和模糊的。普通人一看是姜文主演、导演的电影,第一印象就会认为他的角色肯定是好人(起码是观众认同的对象),其实不然,他的讲述和行为都有可能是假的,他的“神话”(归国华侨、回来建设伟大祖国、爱情种子、对朋友讲义气等)都有可能是谎言,其本人可能就是一个大骗子。(是不是有点像苏联电影《小偷》的设置和用意?突然又想到一部可能被低估的电影《求求你表扬我》,其实也有这个意思)而我们所崇拜、讴歌、臣服的东西,是不是大都是这样?其实,这里面的可说的东西太多了,但不宜多说,理解到这一层面,就有点佩服姜文了。这个人真是狡猾狡猾的。有人说,审查制度对某些人来说并不可怕,对有些人则是致命的,姜文无疑属于前者。(因为他比XXX更聪明)   片中有个细节,姜文差点杀了尾随他的几个小孩,而这几个小孩刚刚还和他一起打过猎,而姜文和妻子孔维和解后,一个很诡异的画面出现了,几个小孩排排站,都戴着口罩,姜文让他们冲着孔维笑(像不像《美国往事》里那一幕?),孔维一笑,镜头再切回来,他们口罩都不见了,姜文说,去玩吧,他们一哄而散。就是一个简单的场面,也是一个关于挑拣、诱惑和驯服的仪式(孔维很喜欢老牛吃嫩草的)。嗨,不多说了,否则又有人说我瞎掰了。   周韵在开始不久讲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笑话,就是那个大家都知道的一口井和一个不停念叨十三、十三的傻子的故事,看完之后,仔细想想,姜文是把所有观众都当成那第十四个傻子了(好在他没有恶意,咱不跟Y计较,但总觉得有些被人耍了的忿忿)。影片中所有的东西都是不确定的,都可以按另一个层面来理解:周韵到底有没有疯?最后那一枪到底打没打在房子身上?姜文跟陈冲到底有没有那个过(谁看见了?)?陈冲到底是喜欢黄秋生还是在真害他?(那个风声鹤唳的时代,怎么会有这样的校医,不知道这样做会出人命?)姜文到底是不是在耍黄秋生?这些每人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你只要知道,生活本身就是有多种可能的,但荒诞是一定的,宿命是难逃的,生活是黑色的,这就行了。   历史真相在姜文这里根本不重要(这也是他这部电影能够天然地规避电检制度的优势,《鬼子来了》的失败让他怕了,现在他到处强调一点,我这个片子的故事放在那个国家和时间都行,都说得通,骗鬼呢,我宁愿相信这是他放的烟幕),他只是从中舀出一碗水,倒掉一点,然后再把它调制成一碗酒,能喝的人自知其味,喝完还得咂摸咂摸。对不能喝的人来说,这狗屁都不是,就是一部有些怪的电影,或者说一句,什么玩意儿这是。   周韵的角色很神,说她疯吧,她知道让儿子不要告诉警察和大夫自己疯了(这不是崔健的歌呵呵?),不疯吧,又上树刨坑,又在房顶念“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最后还神秘消失了。我宁愿相信,她之前一直是看不透(对自己所受的侮辱与损害),因为儿子还没成人,最后发现儿子长成了(鼓励他去做会计),就水化了。我个人觉得,她是姜文对我们这个民族一些坚忍的东西的表达和化身。咱也点到为止,说多了,看电影那点乐子全他妈没了。   姜文的优点是聪明,但太聪明的就会忍不住外露(像前种树的《围城》),要炫耀,会说,看,你们这些丫挺的都傻了吧!周韵结尾在火车上抱着孩子高喊,太阳破壳而出,搞得很煽情,画面很主旋律,其实也是怎么理解都行:正面理解的人会很感动,看,这个女人多么坚韧,丈夫死了还能勇敢面对生活,咱中华民族下一代有希望了,反面理解的人会觉得这是反讽,谎言下的中国人真可怜,多么美的画面,其实是假的。我的理解是,是假的,但周韵喊得很执着,在她那里,假的也是真的,因为只要自己相信。其实中国人不就是这么一代代过来的嘛。黄秋生只是没挺住的周韵罢了。女人疯,男人死。   不满意的是,姜文做不了“文革”知识普及者了,但你拿这句话问他,他一定会说:“我只是个拍电影的,想知道文革,可以看书嘛,跟我没关系。”话说回来,太艺术了,就有点脱离国情,再往前就是形式主义和唯美主义了,很多中国人的血和名字需要镌刻,太多的内容需要发泄,只取了些皮毛和形式(虽然姜文的皮毛很接近血肉),我们中国人还没到这个阶段。等到把该哭的都哭了,该喊的都喊了,该sha的都sha完了,再来整纯精神和形式,不迟。从这个意义上讲,姜文的这个电影才是“拍给下个世纪人看的”,但说回来,真到那个世纪,他这两下子又浅了。     酒神精神挑战深度冲动   没人否认,姜文的电影都很好看,这一部更是上了一层楼,我想他会让假张可、亡超等对法国电影的照搬照抄的导演大汗颜,因为他们的道理只能如此直白地说出,无法更聪明地告诉人。他们是更适合做新闻和史官,而不是艺术家。(别骂我。算了,还是骂吧)姜文天生是个幽默的人,他说自己不会拍不幽默的电影,《太阳》中的幽默细节比比皆是,还有很多游戏的成分,但无一不是黑色和反讽。这么沉重的主题拍成这样花花,心理素质那不是一般的。   一切开始的时候都是游戏,轻松好玩,音乐搞笑,一个疯妈又上树又刨坑的,给儿子急得,看满头大汗的,多好玩啊。紧接着,摸屁股的故事也好玩,又性感又刺激。陈冲的角色多风骚,多逗啊。哈哈。笑死人了,还有那个像黄秋生表白的丑女,简直就是个喜剧角色,跟《鬼子来了》里中国驴上太君的马,一个熊样。还有陈冲那芭蕾舞演员一样的步态,显然都有些过火,这是姜文的毛病,姜文的电影,每个人脸上便都是姜文,这样的人倒是适合做导演。有人说姜文是野兽级导演,有道理,因为他要强暴自己的电影,强暴自己的每个演员。也许,这样的人才能绝对控制自己的电影。片中的每个演员都说姜文没跟自己说清晰的剧情,想想,王家卫也是这样。好玩的好看都过了,到了最后一段,谜底解开(或许观众以为解开了),一切都不再好玩,甚至变得恐怖、恶心、血淋淋。   严肃的事,姜文也不会一本正经地跟人说,他认为那样的人是傻子,一件是A的事,他肯定得当成B说,他的电影里,严肃与搞笑、崇高与卑微、真诚与虚伪、暴力和良善、纯情和放荡,往往都是一层之隔,瞬间就能互相转化,甚至在一个镜头和一个眼神里就能完成。比如片中的吴主任,说是调查流氓,自己要做一遍流氓,批斗人的时候意义风发,“忏悔”自己的时候依然高唱《我爱万泉河》,大义凛然永远正确。所以谁都能搞现实主义,就是姜文搞不了,一不小心就荒诞了,一不小心就魔幻了。但我不认为姜文的艺术造诣有多高,相反,他可能是拍电影太依靠自己的直觉了,换句话说,他就是由着自己的性子在拍电影。他不是没有深度的人,但他的深度都是动态的,在跳在闪,转瞬即逝,不见又出现,隐藏在生活的表现之下,这生活又是姜文眼中看出去的生活,一看就是姜文的。   姜文身上的酒神精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畜生性)弥漫缭绕,这样的人天生就是“艺术家”,但搞不好就会过犹不及,拿不住,完全不照顾观众的心情,他不想迎合,只想欺骗或者耍你。《太阳》中的四个段落,说实话,形态有些过于接近,镜头语言和画面色彩上没什么区别,统统都是鲜艳、漂亮、热烈、快切、大音量、大写意、特烧钱,女人性感、男人冲动,空气中充满荷尔蒙的味道,性和暴力一触即发,向一辆马力强劲与失去刹车的大卡车一样,一路吹吹打打,啤酒旌旗,朝下坡路冲去,最后全他妈摔死了,是烈士也是流氓。摔死了也不遗憾,因为之前爽过。   姜文电影的深度冲动和酒神情绪互相纠结缠绕,一会儿它占上风,一会儿它占上风,说说笑笑中悲剧就来了。当二者纠缠不清的时候,荒诞就来了。姜文杀了自己的儿子、陈冲害死自己爱的人、姜文戴绿帽子却不敢在家发飚、黄秋生喜欢女人的屁股却死在上面,同样,想获威尼斯,却空手而归,失意的时候,票房没准儿就好了。文 胡不鬼(正版胡不归)

7085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647
发表于 2007-9-15 19: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梦姜文《太阳照常升起》之“疯”狂观影 2007年09月15日14:26 新京报 解梦《太阳》   《太阳照常升起》的第一段叫“疯”,恰巧,观众对影片的第一反应也是“疯”。国内国外众说纷纭,有赞的,有骂的,有不理解的。其中最多的质疑声是“姜文的个人表达和观众的接收之间有障碍”,一个自己high到天上的导演和一群在理智与情感间犹疑的观众,到底谁更疯?这就像“太阳”里疯妈问的问题一样,没有答案。   专题采写/本报记者孙琳琳 9月13日晚,在上海参加首映式的姜文被影迷围追堵截。图/CFP 手拿海报的影迷   ■业内评价   盛志民 讨论看懂看不懂就是有病   “太阳”是一部充满想像力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堪称前无古人后面是否有来者还有待观望的作品。它不像有的作品是抱着明确市场目的去的,而是冲着人的内心而来。黄秋生自杀的那场戏,这是多么精彩的段落,时空转换在瞬间完成得如此精彩,让我感动,眼眶湿润,姜文是带着一种何等的情怀!我一直都搞不明白为什么要讨论看懂看不懂的问题,我觉得这个说法就是有病!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就把身心完整地交给这部电影,如果不喜欢,你可以拍拍屁股走人,根本没有什么看不懂的,只有你个人的感受能力。   (盛志民,《浮生》导演)   窦文涛 我为姜文捏把汗   虽然我身边有的朋友说看不懂,但是我完全懂了,而且很感动。尤其是揭开谜底的第四个故事,是一种充满忧伤的释然。但是我却为姜文捏把汗,他在做的一件事是开辟一条新思路去讲故事,这种开创性令我钦佩。但是皇上不急太监急,我担心观众对这部电影的接受度。   (窦文涛,主持人)   洪晃都跟你掏心窝子了,你咋不明白?!   这是一部非常私密的影片,作为观众,你在窥视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有的片段,你甚至会觉得不好意思。影片绚丽的色彩和跳换的景观是姜文梦中的乌托帮,而就跟梦境一样,没有什么必要的逻辑关系;就像其他报道所言,“视觉的盛宴”。   每个艺术家都必须有“疯”的境界,这不是他们的追求,是无可奈何的处境,是不可预料的,因为“疯”和“想像力”之间的界线很难识别,只要你冒险去想像,你就可能跨过雷池,变成疯子,而当你清醒的时候,你对疯的焦虑、好奇、耻辱和愤怒,在房祖名扮演的儿子身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冲的表演,太棒了。她对林大夫这个女人的心理活动掌握得如此有分寸,幽默的同时又充分体现了女人发情的妩媚,是我看过的她最优秀的表演。   至于所有的报道,特别是看懂看不懂,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实话说,这不是给你简单讲故事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内心的一面镜子,看不明白很正常,因为影片没有给你标出:这是导演内心世界的字幕。而导演在威尼斯的反应也特别姜文--我都跟你掏心窝子了,你咋不明白?!   (洪晃,文化名人)   老晃: 我强烈地喜欢第一个故事   电影和梦天然相通,却又咫尺天涯。姜文拍《太阳》,有把自己的梦(包括梦想)翻译成电影的企图,这种创作方式“前所未有”,非常刺激,同时也相当冒险--影片在技术上无懈可击,叙述却极端个人;整体像一幅气势恢宏、色彩饱满的表现主义绘画,结构错落,情感深沉,但故事不是很能引起集体性共鸣,对普通观众来说,反而可能疑窦重重;风格上,走重而留白的手法非常罕见惊艳,但却和观众的阅读习惯略显隔膜。   但无论如何,《太阳》毫无疑问是一部迷人的电影,它用瑰丽的梦幻视觉证实了“梦乡”的存在;而它最令人感动的,是几个主人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在现实与理想不可调和的矛盾达成谅解的时候,突然决绝离去,这一主题立意深沉、悲怆,令人感慨。和多数人不同,我强烈地喜欢第一个故事,它不完美也不真实,但那超乎想像的东西却最饱满纯粹,那个世界我最感陌生,让我有强烈的想扑进去看个究竟的冲动!   (老晃,影评人)   ■观众评价   在银耳莲子羹里撒盐,受不了!   以前曾经跟一个中国青年导演混,他说过一句话:“我就不信100个牛X镜头不能拍成一部牛X电影”。如果用这个标准来看,《太阳照常升起》算是一部“牛X电影”。不过我认为那位导演说得不对。一部好电影不应堆砌,而应当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体。   很显然,《太阳照常升起》是一个有机体,导演有意使用各种线索,在现实和隐喻的层面上相互交织。然而我却感觉不到其中内在的统一性,换句话说,我没有感觉到看完《低俗小说》或者《饮食男女》之后那种荡气回肠、热泪盈眶的感觉。   评判《太阳照常升起》有一个巨大的困难:因为姜文的世界观实在是太奇特了,恐怕是世界独一份,所以很难评判这部电影没“给我感觉”是因为导演的鹤立鸡群,还是因为他像很多中国导演一样头脑混乱。对于片中的一些疑点,相信多数观众都难以认同。比如说,房祖名扮演的角色出生得那么革命浪漫主义,又是火车又是鲜花,长大后又是那么可爱,似乎应当成为一个救赎的角色,可是却在20岁的时候因为和一个40岁的女人偷情而被一枪崩了!拜托,虽然您的口味奇特,但在银耳莲子羹里撒上一把盐,我们还是接受不了!   □光猪   意象很多,可以删去的也很多   作为电影,《太阳照常升起》具备各种大师范儿元素,无论是魔幻的、幽默的还是忧郁的、狂喜的,轮回的结构显得足够神圣。它与人们心中的“大师情结”贴得足够近,虽然显得不够纯粹;它看似非常深沉,又似乎不够复杂,意象很多,但可以删去的应该也很多。   作为观众的我在观影中却没有获得太大触动。似乎导演一直想要指引观众走上一条芜杂的小路,有时候似乎找到了,却又被太多的杂草、树枝阻住视线,刚拨开,导演又在不远处放了一只飞不动的山鸡引诱,等你心中暗喜,走到跟前,却发现只是花了眼,回头时路又若隐若现了。疯妈为什么总打儿子耳光?为什么总是一头牛两只羊?大量意象的出现是为了令观众费力揣测而引发幻觉还是真的有所隐喻?   还有,黄秋生耍流氓的事件真的顺利解决了?还是真实情况在故事讲述者的善意中被掩盖了?唐妻与房祖名饰演的小队长的私通是不是显得有些突兀?是导演有话要讲还是为应和原著?或者这才是导演要讲的故事中心,只不过在叙述过程中渐行渐远,失去了控制。 解梦姜文《太阳照常升起》之“枪”毙评论 新京报   太阳挂在那儿,看就是了   《太阳照常升起》的第三段叫“枪”,这一段里的姜文放了不少枪,对天上的野鸡、地上的野鸡,还有一枪给了房祖名。“太阳”从威尼斯到中国,也挨了不少枪。大部分子弹都是冲姜文去的,破坏性不小,建设性不大。然而对这样一部电影,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应该保留放最后一枪的权利。希望枪响之后,云开雾散。 片中的姜文打了不少枪,冲人去的只有一发。我们这枪也不对人。希望枪响之后,云开雾散。   看不懂?   有两种电影:简单的电影和被大家认为不简单的电影。有些电影故作高深,加强了群众的戒备心,等真有导演光着身子出来的时候,夹道欢迎的群众就不同意了,认为这不可能,怎么会?太直白了,得给点解释,于是喊“皇帝的新衣”。   “太阳”就这么被叫住了。起先是一些媒体记者到处放话“看不懂”,还认为这是皇帝自己的意思,继而打了预防针的广大影迷提高了期待,做好了准备,就等迎接一场恶战,结果发现那件新衣似乎并没穿在皇帝身上,遂开始怀疑自己。   “只能说你没懂,不能说你没看见”,疯妈说得对,想得太多,就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太阳”的结构很明白,前三段是1976年的春夏秋,第四段是1958年。如果把倒叙改成正叙,可以排成4123或4213,因为第一段的结尾(也就是第三段的开头)在时间上发生于第二段之后。主人公有6个,各个清楚。“疯妈”疯吗?不比其他人疯。她无非是18年来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爬到树上大喊“阿辽莎别害怕”就像昨天刚在铁道上生了他的儿子,等不到这“最可爱的人”回来就跑到林子里建一个卵石屋,点上蜡烛摆上照片当作精神圣殿,最后从一双鞋的失而复归跟命运和解,笑着说“好了”,其实咽下眼泪跟生活告别。   她的儿子,小队长,当然是被唐叔一枪打死了。因为这个不经世事的少年天真到和唐叔的妻子演绎父亲“阿辽莎”的风流,而且像搜寻物证一般找到一条天鹅绒锦旗,对准备原谅他的唐叔说:“可是你老婆肚子根本不像天鹅绒”。很不幸,“你的肚子像天鹅绒”是18年前唐叔对唐婶说的惟一一句海誓山盟,那两颗向太阳宣泄幸福的子弹注定要在多年后打穿这个亵渎神圣的少年的头颅。   还有梁老师,唱《美丽的梭罗河》的那个华侨,当然也死了。用他最珍爱的枪带自缢于学校大门。前一个镜头还是他和唐叔、林大夫关起门来弹弹唱唱,然后镜头一转,他在笑声中选择了死亡。原因没有讲,也不必讲,疯妈已经唱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当然,姜文也不老实,忍不住戏谑的地方还是玩起了双关。比如唐叔从北京回来,让山里的孩子们表演戴口罩,还说这是“现在北京最流行的”。   这个场面引发的联想可以无限延伸,但上世纪70年代中国发生过13次特大沙尘暴,戴口罩有什么奇怪呢?还有《红灯记》里的李铁梅,她的照片和小队长的照片摆在一起,像结婚照。后来又有一个山里的小女孩怯生生站在小队长身后,对唐妻说她想像她(唐妻)一样漂亮,然后辫子一甩,说“我会唱李铁梅”。紧接着唐妻就用勾引式的口吻问小队长“你懂吗?”这里的性意味太明显了,一个崇拜中性革命女将(“铁梅”)的小女孩同样对美(甚至男女之事)有了最初的向往,这就像《小红帽》的现代解读一样--“大灰狼”是男人,那童话讲的就是性觉醒啊!   1976年和1958年发生了什么,大家都知道。导演把一些现在看来多义的符号放进影片中当然可以丰富观众对文本的理解,但如果以此出发,带着乌云压境的心情去当一个破译密码的侦探,认为是隐喻全面压倒故事,那么就只好向自由说再见了。否则,《教父》是不是一套全面揭批资本主义堕落的电影?《黑暗的心》又是不是反映了康拉德的殖民主义倾向?   …… 解梦姜文《太阳照常升起》之梦的解析 新京报   我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感动的人   《太阳照常升起》的第四段叫“梦”,其实整部影片都可以叫作“梦”,不仅是故事里的人物做了一场缅怀过去的梦,也是故事外的导演表达自己的梦。正因为这场梦对清醒的观众来说过于酣畅淋漓,所以我们需要“做梦者”现身说法,由姜文自己来为大家解开梦里的疑团、引入电影的绚烂天地。这个工作,由姜文来做要比民间那些“弗洛伊德”们做合适得多。 姜文说:“我是一个愿意让自己感动的人,我经常要控制自己,因为我觉得这个世界不允许我太沉浸在感情里边”,或许因此《太阳照常升起》才显得那么奔放。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故事 它们撞在一块就撞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新京报:我看完“太阳”觉得之前就不该讨论看得懂看不懂的问题。你觉得观众出现这个疑问的原因是什么?   姜文:你看《好莱坞报道》的那篇评论,他怎么就能看得懂啊。你说得对,这片子不是看得懂看不懂的问题。我小时候看自己的名字还看不懂呢,原来我叫姜小军,大人就说这是你的名,我说是吗,那时候小,不认识字啊。   新京报:你觉得观众对这部影片的接受程度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自我表达和让观众接受,哪一个更重要?   姜文:我--44岁的电影导演姜文也有看不懂的片子,很正常。两者我觉得是一体的。我是学戏剧出身,做了很多年的演员,我深深地体会到,自我表达是不够的,必须引起对方的共鸣才叫一个真正的表达。   新京报:叶弥的小说《天鹅绒》里只有片子里的第一和第三个故事,你曾说过另外两个故事很早就在脑子里成型了,为什么会把它们融在一块?   姜文:我不是想着融的事,是它们撞在一块就撞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了。我在阅读上有一个习惯,我不知道叫不叫阅读障碍,比如说我看到孙琳琳想到的是《新京报》,我看到叶弥的《天鹅绒》脑子里想的是《太阳照常升起》。   新京报:你最喜欢哪个故事?   姜文:其实它们四个是一个故事,是没办法分开的。有人说看完第四个故事很激动,眼前是那么激昂,但是内心却很难过。其实看第一个故事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很迷惑,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迷惑看第四个故事的时候就不会有这种感动痴迷。所以它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是完整的一首歌,一个诗句。   新京报:很多观众第一感觉都比较喜欢第二个故事,觉得很像《阳光灿烂的日子》。   姜文:整个电影也可以说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成人版。其实第二个故事容易拍,我拍这个太拿手了,我能拍30个那样的故事。但我觉得光是第二个故事它一定不是《太阳照常升起》这样味道的东西。就像填词一样,你可以在某一句很婉约,某一句很豪放。 解梦姜文《太阳照常升起》之恋上导演 2007年09月15日14:26 新京报   太阳照常升起》的第二段叫“恋”,如果说观众对影片表现出若即若离、毁誉参半的态度的话,那么影片的几位主演则毫无例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他们对导演姜文的信任和喜爱,身在此山中的他们,自然对影片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解读。   周韵 我很信任姜文   我第一次自己选择去看一部电影,就是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看完后我非常激动。再等到他的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的时候,我觉得能与他合作的演员是最幸运的演员。第三部,我终于加入了,而且是在最初谈剧本的时候就参与了。我不能告诉别人“太阳”具体哪一点最吸引我,因为我已经没办法很客观地评判。我只能很主观地说,太多的东西都吸引我了,从讨论剧本起,大家那份热情就很打动我,让我很向往参加这个集体。   我觉得姜文目前还没有一种既定的风格,他的三部电影是完全不同的电影,他在不同时期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他的“风格”可能需要他多拍几部电影,有更多的积累以后才能凸现出来。   姜文是一个很聪明的导演,他从一开始选你就知道你身上有什么特殊的气质,符合哪个角色。他在现场会让你很放松,不会跟你讲一些很云里雾里的东西,他不会要求你怎么怎么演,比如不会说“周韵,你就用这种眼神看祖名”,但他可能会要求摄影怎么怎么弄,最后他就能捕捉得到他想要的。他是一个事无巨细都处理得很好的导演,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和细节都想好了,所以能够让演员很放松地去演,我很信任他。   口述:周韵   黄秋生(听歌) “太阳”是一部情色片   《太阳照常升起》不错,真不错。看到剧本我就想,姜文是怎样想出来的?有人说“太阳”是大片,我说是情色片。反正就是情色,非常情色,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情色。如果是上床,这是性,但情色是一种很勾引的感觉,互相一个眼神,一句对白就够了。陈冲(blog)就像《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的性感女人!   与姜文合作算是完成了我一个20年来的夙愿吧,因为20多年前我第一次去北京时就看过他在学校做小品的录像;听说他曾将《茶馆》看了一百多遍,他是一个极用功又极聪明的人。我总觉得同时当导演和演员是要有过程的,搞不好两边都做不好,但姜文是个例外。人家说他脾气很大,很难搞。我倒没觉得他很难搞,反而总是他把你搞乱,搞到他需要的样子。他的需要是什么样他不会直接讲,就是让你不停地演和变,把你搞乱,最后你做出来的就是他要的,他就是有这种魅力。他比我男性化,他很有男性的特质,是非常雄性的动物。姜文是真正的艺术家,我很敬重他,我认为他很爷们!如果拿金庸(blog)小说来套,我认为他像《射雕英雄传》里的成吉思汗!   口述:黄秋生   房祖名(听歌,blog) 拍完姜文的戏,我就是一个演员了   我知道姜文是一个大导演,但是直到公司的人说姜文要找我拍戏,我才看了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看完后觉得很爽,他怎么就可以做到想要什么感觉就有什么感觉?整部戏就是他的戏,很姜文。现在的有些香港导演也是这样想,但是他们想得出来,说不出来;说得出来,未必做得到。而姜文导演是想得到,说得到,做得到,而且控制得到,人家也看得到,这可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   姜文的做事风格跟我认识的别的导演都不同。我觉得他老是在衡量我,看我有什么没有什么,把我搞得很紧张。跟他聊了五分钟,我就变了问题小孩了。不过我不管,反正我不知道的,就问他,因为我未必会有第二次与他合作的机会,我就跟他拼了。   我觉得这次我受到的最大鼓励,就是在拍他戏之前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演员。好不好没关系,我还是不是演员。影片拍摄的最后一天,姜文忽然抱了我一下,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小房,你是一个好的演员。哇,我想,听完这句,我就是个演员了。我想现在全世界没有几个人可以讲我不是一个好演员,因为我不会相信他们,我相信姜文。   口述:房祖名

32

主题

977

帖子

3万

积分

至尊天神

小麦粉

Rank: 8Rank: 8

积分
31952
 楼主| 发表于 2007-9-15 20: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这个更猛,说陈冲和孔维是一个女人,这样说来三个女的都是一个人 ??今天早上刚去看了姜文的新片《太阳照常升起》,电影上座率极低,大概只有10人左右,不过这到是让我可以专心的看这部据称比较晦涩的电影。      影片大概可以分四段,第一段“疯妈妈”的故事确实很考验观影者的耐心,看得我心里不停的疑问,第二段因为陈冲的精彩演出而显得很有看头,第三段平淡无奇,崔建小小的露脸让我很是惊讶,第四段应该是解开前面所有疑问的关键了,所以看的比较仔细,看完之后和别人探讨了一下,对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尝试解释一下。      1.疯妈妈哪里去了?   从第四段可以很确定的知道周韵饰演的妈妈是因为爱人的死讯而变得神智不清的,但是第一段最后妈妈似乎人间蒸发,只留下一些衣服裤子什么的,这样的结局相信看过《O Brothers where are you》的人肯定感到熟悉,用以说明和过去断绝一切关系的决心,那么“疯妈妈”哪里去了?我的答案是和“爸爸”一起走了。这个爸爸就是在片中出现不多的“李叔”了,在影片第四段翻译明白的说出了爸爸真名不是阿辽莎而是李不空,这也解释了李叔为什么对房祖名说是他送着他们母子到的云南乡下,而周韵对儿子说李叔早就死了,弄的房祖名再看到李叔吓的够呛。当年周韵带着刚出生的儿子悲伤万分的来到云南,挨了三枪但是大难不死的李不空应该一直护送着,到了云南之后李不空仍然继续隐姓埋名,生活在树林中的石屋里(这也解释了周韵为什么老要背石头),默默的守护着神智不清的妻子(很显然他当初中枪是有些不能明说的原因可能和导弹有关),并化名李叔不时的出现在儿子周围,最后周韵对儿子说已经不疯了显然是已经做好和丈夫再次出走的决定      2.陈冲的角色出现的时候姜文的老婆呢?按照第四段的交待他那时应该已经结婚了并且没有离婚,不然后面他的老婆不会和他一起下乡改造。我的理解,陈冲就是姜文的老婆,第二段开头有个小细节姜文拿着一双弄大了尺码的鞋子扔给陈冲,陈冲说“搞大了啊,怎么搞大的”,而在第四段开头孔维也提到“他说能把鞋子搞大,也能把我的肚子搞大”显然是和前面(或者说后面)呼应,林大夫很显然情难自禁的喜欢上了黄秋生,而到了和丈夫一起下乡的云南,由于丈夫的再次冷落,她又再次的情难自禁的和房祖名搞到了一起,而这么多年善于搞大鞋子的姜文居然一直没能搞大老婆的肚子不能不说是个讽刺。从面貌上看孔维和陈冲实在有些相象,用不同的演员也许是为了说明记忆的不准确性(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有类似桥段),也是说明那个年代人性的压抑和扭曲。      电影的胶片是宝贵的,每个镜头每句台词一定都有他出现的价值,期待和大家共同挖掘这部影片的秘密

7085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647
发表于 2007-9-15 20: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转:
全面解码《太阳照常升起》:姜文对自我的有力反动! 评价一部影片,个人最忌剧透。因为电影是影像的艺术,电影的高下之分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电影的语言阐释文本(并非狭义的故事),而并非仅止于文本自身的高下,尤其对于姜文这样善于用电影化的语言来表达自我的导演更是如此。但考虑到,《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并不似导演从前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等那样直白易懂,很多朋友看的一头雾水,所以今次在下斗胆先从影片的表层叙事谈起,渐近至所谓的导演深层诉求。既然有人说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像是解码,我仅凭今日首映场的一些观感,全面地扯一扯淡,徒添笑尔。 导演姜文直抒胸臆,为影片写下如下辞作。不仅片名出自其中,在下看来影片《太阳照常升起》其实也几乎为这首辞的影像版。辞与影片的先后已无所谓,因为都是姜文的心声,只是媒介不同,但精神内质实出一辙。 姜文版《念奴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迹。青山妩媚,残留几台剧。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风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 时代背景: 1950-1970年代。 影片字幕标记时间为1976年,四段故事分别发生在春夏秋冬。因为从影片故事逻辑上的发生时间来判断,四段故事“疯”“恋”“枪”“梦”的发生顺序其实应该是“梦”“疯”“枪”“恋”。之所以以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顺序连缀而成,除了出于结构出新、增强叙事悬念的考虑,我想还有“搅糨糊”的嫌疑。因为影片反映的时代和批判所指过于敏感,于是将本来是有清晰逻辑的故事故意做成看似无关的四个故事,其实谁看不出来这明摆着就是个“时间跨度为二十年左右(1950-1970年代),由两条平行的人物线索相互交织构成的故事”!说是让观众有解码的快感,我想多半是导演不得已而为之。审查方面压力是显而易见的,说是一刀未剪,实际上导演估计已经在创作上自宫了很多刀了。为何是1976年?因为1976年文革结束,中国迎来新生!因为1976年“太阳”陨落,才会有“太阳照常升起”! 所以,如此一“捣糨糊”,反倒更清晰地表明影片是一部“后文革电影”。但因为时间标记的幌子,烟雾放地太多,时代背景模糊后,观众难以对号入座以致会有理解上的困难,实属难免。没办法,若太好懂了,估计就不会一刀不剪了。写实风格的〈活着〉〈蓝风筝〉在前,前车之鉴,都是经验啊。姜文的聪明或言独到之处,就在于对那段历史的“诗意化”,“虚化”,“浪漫化”“表面化”,富有娱乐性,却以牺牲批判性为代价。但今次,相较于〈阳光灿烂的日子〉明显有借虚写实,借浪漫写悲情的倾向…… 何谓太阳? 对于一部,后文革电影,片名中的太阳,明显是有象征意味的。对文革有经历,哪怕是稍有了解人,都很容易能想到这个“太阳”正如我们听到的诸如〈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红太阳照边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一系列革命过歌曲里的“太阳”一样,而《毛主席著作像太阳》〈毛主席是各族人民心中的太阳〉则更直接道出太阳的真实所指,这样看来,故事中的人和事其实就更清楚了:太阳照耀下的人、事,和没有太阳之后,阳光不在后的人、事,标志是1976年文革结束,同时也是毛主席逝世,革命激情冷却,新旧时代交接的历史关口。影片讲述的就是,轰轰烈烈地革命的二十年,太阳永不落的二十年里,世事沧桑,人生变幻。 第一部分:疯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影片开篇,在一个完全虚构的奇幻村庄,这个空间里所有的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由疯妈引出。疯妈抱羊上树,跟猫说话,刨树,挖石头,给儿子盖了新房“白宫”… 这是影片最具原创力、奇想的一段,拍得很飞! 但这个“飞”和“疯”是有其依据的,联系后边的叙述可知:“疯妈”其实不疯,她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为旁人理解,但儿子却逐渐理解了她。 她的“疯癫”其实只是对原有秩序和观念的叛逃、或言颠覆,她有自己的自己自足的世界,包括精神世界——信仰。她会警告儿子房祖名“不要把我交给医生和警察”!医生可以指认她是疯子,而警察则可以规训她。她可以质疑警察李叔是人是鬼,儿子也慢慢相信她。疯妈很正常,她的“疯狂行为”其实是其固有观念及价值体系崩溃、信仰坍塌之后,重建的巨变过程中,必然表现出的剧烈的、分裂的、疯狂的动作。所以片中不断展示疯妈在“建”,儿子在“仍”或“拆”。疯妈带儿子来到“香格里拉”,并给儿子建造一个“白宫”,希望儿子能有不一样的生活。。。。此处的“白宫”显然也有所指。等儿子房祖名发现白宫,发现新房里所有的旧家里的陈设都“粉碎”了,崩溃了——包括碗、算盘等等——旧的东西(传统、观念)在新的体制和价值系统里是不适用的,应该摈弃的。 疯妈为什么会疯呢?是因为被时代抛弃。她的爱情故事作为那个时代的典型爱情关系,明显在片中有强烈的象征色彩。疯妈的男人,房祖名的父亲是:一张被挖去头像的照片上,留下的巨大精神空洞,和背景处熊熊烈火代表的激情。疯妈爱上的是“最可爱的人”(名字已不重要),他抗美援朝下来做报告的。初夜时,她说“不”,他说“我知道”。于是,才会有,疯妈在片中追着那只会说“我知道”的鸟的场景。疯妈爱上的不是一个男人,她爱上的只是一个符号,就像阿辽莎之于红色的苏联男子,她爱上的实际是“太阳”,他的儿子是太阳之子(才有如今的影片海报,太阳做底,孕妇为景)。所以,太阳下山逝去之后,疯妈才会“疯”! 才会放逐边疆,自给自足,并给儿子重建一个“乌托邦”。 恰好,这段故事真实取景正是云南“香格里拉”(类似但不同于桃花源,世外的,绝尘的,怡然自得,超脱于现实世界。香格里拉是高度社会性的。有一个最高的喇嘛作为统治的象征。他以适度、仁慈以及对人性的尊重为治世圣典,将香格里拉治理得秩序井然,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有闲时和闲心从事自己所喜爱的研究。香格里拉的观念,带有很强的现实、现代的烙印。)事实上,片中的村庄也就是疯妈和儿子的“香格里拉”,这是姜文创造的,现实里没有的。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义:救赎!也是姜文于本片最大的贡献所在。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这句疯妈不断念叨的唐诗,形象地表达了岁月不再,世事茫然的空洞感与幻灭感.这绝不是一个男人离去的痛苦,是随之而去的信念塌陷后,内心巨大空洞与幻灭的折射.中苏关系的渊源,不必多说. 只想提一下,寻找鱼鞋,和最终鱼鞋水中漂流作为归宿的桥段,这是有关疯妈与死去丈夫情感的高度浓缩的表述.最终鱼水之欢?不,我更愿意相信,疯妈只是宿命地追随自己的黄鹤去了,去寻找消逝的太阳... 第二部分:恋  浪子佳人……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这一段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很清晰。时空对于观众来说,不陌生,比较容易进入。典型的文革时期被压抑的情感生活。新鲜感在于,这回是赤裸裸的性,而不再是〈阳光灿烂日子〉里懵懂的性冲动。简单说,就是飞来横祸,不清不楚的性丑闻,逼死人命。但好就好在 导演用一连串充满谐趣地桥段和细节来展示这个故事,且所有逻辑符合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氛围、特质,观众越觉搞笑、夸张,讽刺的效果就越加明显: 从风月俏佳人式的食堂里以一敌多的狂欢式的调情场面,到电话性骚扰的众人惊诧的夸张反应,再到露天电影银幕背后的摸屁股事件,40多支手电筒的集体暴力展示,再到畸形的“摸屁股重现”的调查过程,以及更加奇观式的表白场面…… 这一段落,乃十足的“神经喜剧”式 讽刺幽默的狂放不羁的表演,黑色抵死。永远“湿漉漉”的陈冲,极度冲动的丝毫不掩饰的自我情感表达;与打骚扰电话、“多希望你摸的是我的屁股”的平凡老姑娘,被压抑欲望的两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一个闻气味救人,一个被骂“丢你老母”都开心满足。真的都很可爱!两女令人印象深刻!实属从前文革题材影片里没有涉及的崭新形象!这也是黄秋生含笑赴黄泉的原因,死也死得值嘛。 更重要的是,其中姜文、黄秋生明显设置为归国支援祖国建设的华侨。他们天性自由,风流倜傥,一个吹号,一个玩吉他,调情各有一套。哪需摸屁股?但大环境迫人,身不由己,如此设置,显然是作为反衬的对象,凸显与放大被扭曲人性。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有一场被强调的三人(姜文、黄秋生和湿漉漉的陈冲)关门狂欢的戏,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在下看来,这基本就是一场“3P”的隐喻好戏。谁让“关起门来,做什么都可以”!而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集体意淫场面,也很具政治颠覆性。 这一段,在集权泯灭人性,草菅人命的陈旧模式下,推陈出新,拍出了新意,趣味,又不失批判性,还很感人,着实值得赞赏。 第三部分:枪 《念奴娇》 这一段讲述的是,知青姜文携妻下乡,遭遇生产队小队长房祖名。姜文空有好枪法,不能报国,只能打野鸡换工分。来源于现实,又不只是现实。一顶不可避免的“绿帽子”与之前的“摸屁股”事件异曲同工,但批判指向是在知青下乡岁月中极为普遍的知青苦难史。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故事刻意强化了情感关系,而弱化了政治与阶级关系。避实就虚,出轨的原因最终落在了姜文成日打猎,疏远了妻子。此语出自叛逆一代的精神符号崔健之口,颇具讽刺性。真实情况是,当时小队长要搞知青或知青老婆,你不敢不让,只能有苦自知。 但导演也很聪明,居然由肚皮像天鹅绒引出旁支。而最终房祖名拿出天鹅绒做的锦旗,并因此导致引弹毙命的处理,很是高明。又是一处神来之笔!不仅让“犯罪者”罪有应得,更重要的是以天鹅绒为扣,将其与锦旗(党和国家的肯定)的关联抖了出来。 有百发百中好枪法的归国华侨姜文,为报效祖国而来,却被发配边疆劳动改造,试想会是何等心情。犹如 陶渊明,还有《念奴娇》最有名作者辛弃疾,都是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幽闷。寄情山水,沉溺打猎,全属无奈,未想还因此导致“占着茅坑不拉屎”被房祖名给拉了!此中郁闷,谁能体会?岂是一枪可以了断?! 不得不说,片中近乎狂欢的射猎场面,拍得很出彩。创意源自让·雷诺阿〈游戏规则〉里的经典射猎场面,同样具有明显的象征色彩。区别是,姜文的这段更具象,把打猎拍成了战争场面,他跟个将军一样带着一帮毛头小子驰骋沙场,实现的是其未竟的理想与抱负。观看时,不禁让人唏嘘感叹。另外,这段故事的亲感核心,很容易让人想起今村昌平的〈鳗鱼〉。 第四部分:梦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迹。青山妩媚,残留几台剧。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风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 说是梦,其实是影片中故事开始的一刻。 说是梦,因为它真的是梦开始的时间,。 这一段,放在最后,无疑对之前三段故事做了很好的解释。 疯妈周韵的男人死了,空洞的停尸间里只留下残留了3个弹孔的军装。除此,她一无所知,一无所获。她爱上的就是的瞬间幻灭的脆弱的时代的符号,幻像,是贴着苏联红色烙印的阿辽莎。名字已经不重要,他是“最可爱的人”。绝对的冰冷,畸恋,悲剧。 另一边是浪漫无限,尽头处约会的孔镱珊与姜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姜文朝天的一枪,还有“你的肚皮像天鹅绒”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情话,彰显其“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建功立业的野心。而骆驼、沙漠、群山。。。这一段的视觉意想,在下觉得明显借鉴自毛主席著名诗辞〈沁园春·雪〉。 新疆戈壁:姜文,黄秋生归国,正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把酒狂欢,各民族大团结,围绕在一个太阳之下。婚礼上,激情万丈,豪情无边。 而疯妈周韵在长满鲜花的火车铁轨上生下了孩子。这个与影片片头对应的场面,是个隐喻性的场面。铁轨指向革命的事业,火车是时代的列车,而被火车遗弃的落在铁轨上的婴儿,则是倾听着革命激情长大的“太阳”之子,不只是片中的房祖名,更是现实中的,姜文! 〈太阳照常升起〉,整部影片其实就是这个铁轨上诞生的孩子,在经历过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对那段岁月的带着激情与理性的反思,回眸。 季节的安排: 首先从观赏性来说,确实是会有加分的。不同地貌,不同季节的景色,都各有特色的嘛,多看一种对观众来说,当然是好事。至少连动物都不一样嘛。 但这只是表层原因,显然导演如此设置是别有用心的。 大家没看过,多数也听过韩国导演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吧。真的有异曲同工之处。除了两片都充分发挥了室外实景的季节特色,给影片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质感之外,其实影片故事的主题都有跟季节有关系。有意思的是,本片的季节顺序居然也是“春夏秋冬又一春”! 首先,一年四季,即是人生一世的隐喻。春天带着希望而来,冬天则预示着死亡。 具体到片中,“疯”篇中,正值春天,神鸟带来希望的新的讯息,疯妈要给儿子建立一个新的世界;“恋”篇中,正值炎夏,陈冲的“湿漉漉”得以发挥到极致,欲望的季节压抑才被凸显,闷骚泛滥,才有憋不住的男人要摸屁股嘛。“枪”篇中,收获的季节里渴望报效祖国添砖加瓦的姜文没有任何收获,只能带着小孩打猎换工分,结果换来“绿帽子”;“梦”篇里,冬天,疯妈的男人死了,一个时代对于她来说宣告结束。而在结尾鲜花盛开的“又一春”里,婴儿诞生,姜文结婚。。。太阳照常升起。。。。 总结: 说到这,大家应该都基本上清楚, 故事发生的真实时间顺序其实应该是,“梦”“疯”“枪”“恋”。至于,放到1976年一年发生,显然是无法自圆其说的。基本是审查意志的体现,但这都没关系,反正大家又不是第一天看国产片,都习以为常啦。 具体说影片整体表现。 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个集中了电影智慧和非凡想象力的电影。 姜文的影像能力大家有目共睹,自然不用我来肯定。多年没拍片,锋芒犹在,除了才华放在那,也多亏他拿别人的片子练了不少手。单纯从影像说,本片在综合〈阳〉和〈鬼子来了〉两片的风格基础上,又有新意。新鲜、高效的表达不说,杰出的画面给人视觉的刺激有如醇酒回味无穷,绝对不是金钱堆积的无智慧含量的廉价广告影像!是光看画面,就能让人有高潮的魅力。我想,观众如果能端着一坛黄酒进影院,边喝边看这部片,一定是会是毕生难忘的体验。 另外,书写文革,反思文革的电影已有不少,也不乏力作。但虚化时代、社会背景,从边缘的地域、社会空间,以情感角度作为切入点的作品,好作品,这是第一部。虚化,奇观化,奇想化,浪漫化,却没有陷入〈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荷尔蒙泛滥而因此显得矫情的情感陷阱,做到不失批判力度,实在可算突破。可以看出10几载后,姜文自我认知已有很大改观。如果说,拍摄〈阳光灿烂的日子〉时的姜文还处于“马小军”般的无知懵懂的“无政府”撒欢状态,对那段历史的反思显得十分幼稚;那么〈太阳照常升起〉则终可算是一次成人的省思。当然,这与编剧的参与也分不开关系。 我不会同意,〈太阳照常升起〉是〈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姐妹篇。事实,前者是对后者的一次激烈的反动:从北京大院到边疆、世外,这是姜文对自己生活经验的一次叛逃,是去中心的有力的超越自我的反窥,是太阳落下之后的痛定思痛。 影片的最遗憾在于,影片自设门槛,令普通观众"进入"困难,到底有多少观众能解出姜文心中的码呢?天知道!就更别提威尼斯影展上的那些老外评委了. 我期待,有天能看到真正“无码”的〈太阳照常升起〉。 后注:<梦>一节时间为1958年,笔者观看走眼.

130

主题

7524

帖子

13万

积分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38451

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

发表于 2007-9-15 20: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没看。 姜文的电影在大陆电影中总是很另类。鬼子来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当初看的时候都相当震撼,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被雷到了。 准备一下,这次再让他雷一次
I'll never let you part, for you're always in my heart.

在天堂建好Neverland后,快乐的生活,自由的飞翔……

45

主题

1182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爱上穿旗袍的女人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612
发表于 2007-9-15 21: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呜~~~终于看完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4-4-28 18: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