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8451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 经验
- 37882 5
- 金钱
- 36874 10
- 地位
- 81 100
- 人气
- 2390 5
- 情感
- 29 5
版主
Building Neverland
  
- 积分
- 138451
 
|
发表于 2007-5-1 01:3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添点介绍。
911阴谋论影带《Loose Change》的幕前幕后
这是部三个不到28岁美国青年合作出的作品。他们其中一位还曾经在美国攻打阿富汗及伊拉克的战役中担任专业士官。
2005年8月,这三个小子合力制作完成的影带《Loose Change》在网络上造成轰动,这部一小时又20余分钟的911疑点追踪影片,在今年5月还曾一举登上了Google网上影片社群(Google Video)的点阅率排行第一。已经有超过1000万人次在Google Video点阅了《Loose Change》,尤其在近三个月,每天都有两万人上去观看《Loose Change》。
至于《Loose Change》制作团队的官方网站上,已经卖出了五万张DVD(单张售价17美元)。同时,《Loose Change》的团队宣称已送出了超过十万张的DVD给911事件中的受难者家属,在这个月的《浮华世界》(Vanity Fair)杂志中,《Loose Change》的三位幕后制作者接受访问,他们表示「这不是为了赚钱」。
《Loose Change》的三位制作者。
不过,确实已经有几家大规模的制片公司找上他们,《Loose Change》可望在日后上市发行正式的最后剪辑版。
在《浮华世界》的专题文章中指出,《浮华世界》是一个以「6000美元成本,再加上一部桌上型计算机」完成的作品,里面的许多元素来自于911事件相关与事前的媒体公开报导,有不少批评也因此认定《Loose Change》里有太多「刻意放大」式的新闻引述,也有太多故意的对比推论。
轰动归轰动,《Loose Change》被人称誉的大部分是这三位年轻制作者的叙事技巧,但也已经有个「打败《Loose Change》部落格」出笼,里面专门破解《Loose Change》一片中提出的911事件不合理疑点。也有网友讥笑《Loose Change》的6000美元作品是谁都能做的二流影片,是「再廉价不过的CIA假情报,也许他们花了5000美元买计算机,另1000美元拿来加RAM(内存)吧」。
《Loose Change》影片中有一个重要质疑是:美国官方为什么一直没有公布「清楚能显示77号班机撞上五角大厦的影像?」
今年5月间,美国一个保守派立场的机构要求司法部公布五角大厦被撞影像,该机构的用意是要堵上「911阴谋论者对77号班机质疑的嘴」。美国司法部之后依信息公开法公布了这些影像,「福斯新闻网」(FOX News)则报导,「(影像)可以清楚显示五角大厦确实是被一架波音757型客机撞击。」
只不过,面对有些几乎已戳破的论点,《Loose Change》的制作者仍告诉《浮华世界》的记者,「9/11是我们这一代的肯尼迪刺杀案。」这三个年轻人在公布作品后,受邀到一些知名高等学府对同一世代人发声,其中有一位成员甚至还因此结交了一位女粉丝──她现在是那位成员的女朋友兼《Loose Change》的事务秘书。
《Loose Change》是个911事件后的「911真相运动」(也有人称此群人为「911阴谋理论」者)的高峰,但检视事件后这近五年的时间,已经有上千个网络串连的网站、部落格、被害人家属论坛在北美网络空间里;美国书市出版了上万本的911相关书籍。
民调则显示了美国人有相当高的比例至少对美国政府「没有尽力厘清911证据与事实」感到失望。
纵然官方版的《911报告》(9/11 Commission Report)早已在2004年中出版,但随即也有多部出版品反击了这部正式调查委员会的报告避重就轻、误导讯息。
6月间,《纽约时报》借用了一位911真相论战成员「伯格先生」的形象,认为9/11的不信任派由一群学者、目击者和一些可称为「Hummux」(who-mook,意指这些人就是以杂志、快速剪裁既有材料的方式提出911的怀疑证据)所组成,而这个团体将会在「洞里住上15年」。
这话的大意也许是说,「信者恒者、不信者恒不信」?
美国官方对「911阴谋论」最正式的一次(也几乎可说是惟一一次)公开响应是小布什在911事件来年向美国民众的喊话,「我们不该容任何不道德的『911阴谋论』指控。」
不管道德不道德,但的确有人不容忍了像《Loose Change》这样总体来看缺乏极直接证据的指控;也有人因为看了《Loose Change》而不容忍9/11的官方故事不够完整信服。
尽管《浮华世界》可以说是美国较主流媒体首次以完整篇幅去理会《Loose Change》这部片子,但《Loose Change》片尾提出的呼吁已经有了相当的成功。
就像司法部最终得公开五角大厦的影像,日后也许不知那一个网络空间里又会冒出更露骨的证据,它可能是真的证明/不证明9/11是/不是美国政府安排的「新珍珠港事件」──这句话是在一份美国国安体系内,有关「重建美国国家安全制度」的建议计划,该计划参与者包括了主导两次美国中东战事的国防部长伦斯斐(Donald Rumsfeld),里面有一段提及为了加快美国国安的脚步,除非有「新珍珠港事件」,才能促使政治及民间对国安资源配置的快速投入。
而这句「新珍珠港事件」几乎被每一个911政府阴谋论者网页引述为布什政府发动911动机上的影射或道德上的丑化。
《Loose Change》也许最终只会是部历史上的煽情短片,但是这三个年轻的小子证明了:当政府只是结案、不对疑点尽力让人们信服、只是呼吁「爱国同心」的时候,所有关心国家事件的公民,不需要真相调查委员会的身分,也能当一个民间调查员。他们可能没法做完备事实上的调查,但却可以发动情感上的调查潮。
这也颠扑了网络世界里,时间固然会是「十倍速时代」,却也可以是远距互助,「定格检验」的五年。
就让网络记着9/11吧,也许某天会有人找出元凶算总帐。 /郑俊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