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欧阳然之 于 2009-12-21 11:53 编辑
为了一个素未谋面的人。
一具具冰冷的尸体。
因为那是孙文。
因为那是中国仅剩的希望。
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他们还是这样做了。
李重光从陈少白那里接过了中山先生的著作,就如同灵魂注入了一具枯骨,如同复活。
他们中很多是单纯的人,比如王复明。他只是一个街头小贩,带着玩笑一般的姿态加入,却在被砍了数刀后仍然屹立不倒。
比如车夫阿四,他的世界里只有老爷和亲爱的少爷,还有隔着玻璃窗阿纯的一笑。但是他却抱住阎将军的腿,为自己的少爷,同时也是为孙先生的安全,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陈少白是一个清醒而理性的革命者,他见过的尸骨和鲜血最多,了解得也最深。
但是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信仰。
阎将军的确是一个偏执狂,直到最后他还说着“报国尽忠”的遗言。
但是革命者又何尝不是偏执狂,他们自有他们的信仰,为了这个信仰,一切代价在所不辞。
陈少白和学生的对话颇有深意,陈少白身上的革命力量尽管看似微弱,尽管他晕血的毛病使他看来不堪一击,但是他却是革命者。革命可以最大限度地爆发他的潜能,直到你不能想象。而阎将军相信的清政府,很庞大,很正统,却是腐朽的,经不起新鲜空气的入侵。
洋人除了侵略还给过什么?
还给过民主,天赋人权。
如果没有这些,我们谁也无法想象康乾盛世后的中国会在封建王朝的铁腕中没落到什么程度,直到亡国灭种。国本如不动摇,中华民族的生存就要动摇。
一个小时的会议沁透了无数人的鲜血。孙文是踩着他人的尸骨走到这个会场的,但是他一样别无选择,他背负着整个民族沉甸甸的希望。
李玉堂是一个典型的人物,他愿意为革命捐款,但是不愿做革命党。直到陈少白告诉他,革命不是捐钱就行的,革命是要死人的。
但是一个父亲,无论用多么崇高的目的,他都不能牺牲自己的儿子。他可以牺牲自己,但是不能牺牲自己的儿子。
在陈少白生死不明的时候,他接下了他的任务。
机器坏了,我们就用雕版,用手抄!我们要告诉全香港,孙先生来了!
史密夫指着他,你是个商人。
李玉堂无所畏惧地说,你是中国人。
所以一把手枪才会送到李玉堂手中。
所以史密夫才会在英国政府的指令下依然最后尽力护送他们离开。
你不能指望别人来革命,除非你就是革命者。
李重光十七岁,考上了美国耶鲁大学,前程似锦的少年。
李玉堂说,这几天你不要出门。
但是李重光却做了孙先生的替身。
在死亡来临的时候,他是如此平静。
因为孙先生离开了,平安离开了。
带着全中国的希望。
他还年轻,他害怕,所以他才会在孙老太太面前颤抖。
但是畏惧,却毅然决然地去做。也许才是真正的勇气。带着必死的决心。
因为革命的火种已经点燃,在这摇摇欲坠的清廷。
陈少白的那一枪很讽刺。
陈少白是一个教授,本来就不擅长用枪。
何况他的伤口开裂,一片鲜血。
眼镜被打碎,视线一片模糊,神志不清。
但是他打中了。
就像是注定了的。
注定了,结束,这一切。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
那些如山的尸骨。
无法留下他们的名字或者故乡。
寂静无声。
却是一个惊雷。
一个中国。
真正的中国。
他们保护的那个人,孙文先生,直到片尾才看到他的脸。
然而他却是全剧的主角,真正的,无处不在的主角。
因为他的精神,贯穿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支撑着这个民族,永不灭亡,永不放弃。
直到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