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815|回复: 64

<MJ 惊天大阴谋>台湾版 「誰殺了麥可傑克森」(推荐读序言等文字)

[复制链接]

636

主题

227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5753
发表于 2009-11-2 13: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0.jpg

中国内地也引进了大陆中文版: http://www.mjjcn.com/mjjcnforum/thread-88533-1-1.html

台湾购买: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83561900381

推荐以下评论的序言:

誰殺了麥可傑克森: 真正認識流行樂之王
Michael Jackson Conspiracy

作者  /  阿芙羅狄蒂.瓊斯 Jones, Aphrodite 譯者  /  謝佳真/等 出版社 / 李茲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日期 / 2009/10/28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裝訂 / 平裝運送條件/ 允許國外 定價 / NT$380售價 /79折, NT$ 300


推薦文:死了比活著值錢/袁瓊瓊(本文作者為名作家

麥可.傑克森的兩次孌童案正好相距十年,第一次發生於在一九九三年,傑克森被媒體天羅地網的報導了三個月後,於一九九四年初用兩千萬的賠償金額與原告和解。

同年十月,美國的《瀟灑》(GQ) 雜誌上刊出了一篇文章,討論這個案件,作者寫道:「從對大量的庭案、筆錄和無數審訊記錄的調查研究中,我們可以證明一件事情:傑克森沒有性騷擾任何人,而他自己則很可能是一場精心設計的陰謀的受害者。」

作者並且斷言,如果當初傑克森把官司打下去,「會發生的事情將是一切都將站在傑克遜一方,同時還可以據此為根基,讓他對那些指控人提出的關於敲詐的反控走得更遠。而傑克森也可以因此還以清白。」

這篇一九九四年刊出的文章,和本書的相同之處是:兩位作者都在案件結案後立即便寫了為傑克森案的辯護,但是也同樣的沒有受到重視。這兩位的正義之聲都非常微小,幾乎沒有任何影響力。

文章裡還有一段話,幾乎也完全可以套用到二○○三年的案子上:
「這是個關於警方與公訴人的貪婪、野心和誤解的故事;這是個關於懶惰而又善於捕風捉影的媒體的故事;這還是個關於可以怎樣無根據地發動一場案件調查的故事。」

這其實就是傑克森案的本質:不過是一次單獨的「獵巫行動」。在中世紀,獵巫與羅馬競技場拿基督徒餵獅子的「表演」是一樣的事,是娛樂和生意,可以滿足某些人內在較為陰暗的噬血渴望,也同時為某些人創造財富。至於當事人是不是無辜冤屈,那完全不需要考慮。

看到本書裡,媒體對於傑克森案的「推演」,真是讓人不寒而慄。按照媒體的看法,最「理想」的結果是麥可被判有罪入獄,之後至少可以有半年份的新聞可以炒,從麥可的入獄,麥可的牢房,麥可家人、朋友、粉絲的反應,直到麥可死於獄中,因病或自殺--媒體判斷他一定受不了監獄之苦,或者說他們其實非常願意為麥可「製造」出那種「情境」,所以媒體引導全世界一面倒的相信麥可傑可森有罪,因為比他的清白能帶來更高的「產值」。

麥可在訪問裡說過不只一次:「我也是個人,我也有一顆心,我會感到痛苦,也會被傷害。」他這些話根本是白說。看到麥可.傑克森,很難不同時看到金錢。自從跟他有關的一切都可以賣錢之後,他就不再是血肉之軀,成了活動金礦,邊走動邊掉落值錢的碎屑。而周圍便包圍一大堆虎視眈眈的對象等著撿拾。

本書裡生動的還原了麥可.傑克森有血有肉的部分。他在受審全程的脆弱、尊嚴、高貴和溫柔。他渾然天成的感染力,以及在最壞的情況下依然不失幽默感。他面對逆境的態度,其實比他的音樂或演出,更能讓人感受到他之所以是個王者的理由,更能感受到他內在真正的品質。




推薦序:輿論審判者的參考書/賴祥蔚 (本文作者為臺藝大廣電系系主任暨應媒所所長)
二○○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麥可.傑克森猝死。
這個消息從美國傳到台灣時,一開始還有點模糊。當天,有些電視新聞頻道先是打出了「麥可.傑克森病危」的插播字幕,過了一段時間,隨著消息越來越明朗,字幕才改成「麥可.傑克森驚傳死亡」。

出門時,聽到有人在談論這則新聞:
「麥可傑克森死了ㄟ!」
「那種會欺負兒童的變態,早就該死了。」
「可是不是宣判無罪了?」
「是嗎?妳確定?」
如果現在訪問一般民眾,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麥可.傑克森曾經陷入性侵兒童的風暴,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司法最後還了他清白?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他是清白?

一九九三年麥可.傑克森第一次被捲入猥褻男童風暴,當時他為了這起官司付出兩千兩百萬美元的和解金,形象從此飽受爭議;二○○三年再度捲入性侵兒童的官司,二○○五年六月十三日被判無罪,包括性侵害、妨害自由、提供酒類給兒童等十項大小罪名統統不成立。
前後十幾年,麥可.傑克森一直活在批判之下。事實上,被判無罪之後,還是很多人深信他有罪。

司法審判還給麥可傑克森清白之後,很多過去指控他有罪的人站出來認錯,包括本書的作者--曾經參與了輿論審判的新聞工作者。如今,麥克傑克森走下人生舞台,當初曾經指控他的人,更紛紛站出來懺悔。其中包括了在一九九三年作證說自己遭到麥可.傑克森猥褻的男童(現在已經成年),他坦承當初是為了錢而說謊,並且公開對麥可.傑克森說抱歉。
可惜,麥可.傑克森聽不到他的道歉。

可惜,他的道歉改變不了麥可.傑克森從一九九三年起到走完人生路程的委屈。
有人認為,一九九三年是麥可.傑克森健康迅速轉壞的關鍵年。相信在那種委屈與壓力下,任何清白蒙受污蔑的人都一定會大受打擊。對於重視人格的人來講,名譽有時比生命更重要!我不由得想:如果當初沒有這些偽造的指控,如今的麥可.傑克森會是什麼樣子呢?

在司法審判與輿論審判的眾多指控者之中,有些固然懷有私心,包括求利與求名之徒,但一定也有自認為是在為公理正義而奮鬥的人。動機雖有不同,對於麥可.傑克森卻同樣造成傷害。這兩種人誰更殘忍呢?只怕是後者。

傳播媒體固然是掀起輿論審判的共犯,但眾口鑠金的芸芸大眾豈非幫兇?這本書應該成為推薦給所有喜歡從事輿論審判的人參考,更應該推薦給傳播科系學生當成必讀的課外讀物。




了解真相,是懷念最好的方式

自從麥可.傑克森1996來台、熱力點爆中山足球場的歷史之旅後,我們再從媒體上聽到他的消息,幾乎都令人不禁皺眉。2003年在柏林旅館的陽台上「晃嬰兒」、2005年穿著睡褲出庭他的「孌童案」世紀大審,我們不禁搖頭嘆息,這位在全球擁有數億歌迷的的偶像、「流行樂之王」到底怎麼了?

2005年的無罪宣判跌破國際傳媒的眼鏡後,大眾仍忖度,是因為花得起重金禮聘一流的名律師,所以靠著巨富而逃脫法律的制裁嗎?新聞喧鬧一過,除了資深歌迷之外,一般人各自回歸各自的生活,自然也就淡忘了這件事、這個人。畢竟這位明星離我們太遙遠。

直到在沉寂數年之後,在50歲的「高齡」,麥可宣布要舉辦多達50場的「This is it」最後謝幕演唱會。這位超級巨星在孌童醜聞案後是否已遭歌迷背棄?答案很快揭曉,演唱會的75萬張門票,在開售後短短四個半小時內搶購一空,麥可又打破了史上演唱會門票銷售最快的紀錄。麥可.傑克森幾乎可以算是東山再起了,他的確沒有「過氣」,之前幾年只能算是「淡出」罷了。

但接下來的事更令人震驚。就在演唱會倒數前幾日,2009年6月25日,麥可.傑克森竟然突然過世了。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消息,讓全球數億人急切上網搜尋,差點讓Google停擺,一度以為是遭受駭客攻擊,這時世人才見識到這位巨星影響力的真實規模。

在歌迷的淚水中、在眾人的狐疑中,人們等待著死因的鑑別,當偵察結果指向藥物致死後,人們覺得驚恐。到底是因為治療長年的失眠而不當用藥,還是圍繞著「傑克森賺錢機器」的某個環節進行著可怕的陰謀。在這個詭譎、震撼的事件後,真相是否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誰都不敢說。麥可無論生時或死後都是一團猜不透的謎。

麥可.傑克森死後的短短幾個月內,關於他的各種瘋狂傳言比起他生前毫不遜色。其中被狠狠戳破的一個是他的驗屍報告,真假版本「差很大」。然而當八卦小報在第一時間就散播了一個極其污衊的驗屍報告時,大部份的媒體就像往常一樣,就是照單全收報導出來。只有緊追麥可各種訊息的傷心歌迷知道,這只不過是「又一個」聳人聽聞的謠言。

關於麥可的事,再離譜誇張都有人會相信,而這正是2005年這場審判時大環境的氛圍。
麥可曾說,〈童年〉(Childhood) 這首歌幾乎等於他的自傳,歌詞中說:「你瞭解我的童年嗎?……人們說我不太對,因為我熱愛這樣初始的東西……」

起訴他的檢察官湯姆.史奈頓不吃他這一套,他說麥可不是愛兒童,而是戀童癖。他想方設法要定麥可的罪,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很多人都深信史奈頓是麥可的宿仇,因為在1993年的錢德勒孌童案及2005年的阿維佐孌童案,「恰好」都是由這位聖塔芭芭拉的檢察官積極主導。
1993年,史奈頓打定主意要起訴麥可,運用了極具羞辱性的手法,這讓麥可十分著惱,於是寫出了〈D.S.〉這首以人名縮寫為題的歌,指的無疑就是史奈頓,這幾乎是半公開的祕密。麥可在歌詞中寫:「不管死活一定要逮住我……我敢說總之他媽媽當初沒有把他教好……D.S.是個冷酷的人……」然後在「歷史之旅」世界巡迴演唱會(包含1996的台灣場次)中唱遍全球。不論我們是否會因麥可的幽默式反擊而莞爾,但這個仇結深了。

麥可的首席辯護律師湯瑪斯.梅塞洛指出,這個起訴案根本完全站不住腳,而史奈頓的論點也複雜到連自己很難講得清楚。即使如此,麥可仍得從2003年1月31日起到6月13日間,不斷回到法庭,去面對一列列的人對他丟出難堪指控。美國媒體長期對麥可懷有敵意及偏見,即使在這樣漏洞百出的起訴案中,他們卻一路選擇與檢方站在一起,把最低劣、聳動的最新證詞做成即時新聞放送,所以大眾也被誤導成深信麥可最後一定會被判刑。

這場世紀大審,列名的兩千兩百名全球媒體人來到聖塔瑪麗亞做現場報導,創下史上採訪人數最多的審判。本書作者阿芙羅狄蒂.瓊斯代表福斯電視台採訪這起審判,她本身也是資深的犯罪紀實作家,常出現在電視上評論美國國內的犯罪案件,並數次抨擊麥可。對於孌童案,她原本深信麥可當然有罪,否則在1993年的錢德勒案中,麥可為何付出美金2200萬的天價和解金,這太可疑了。她是受禮遇可以待在法庭內旁聽的兩位作家之一,5個月下來,她聆聽所有證人講述的證詞、研究檢方辯方的激烈攻防、觀察麥可每日坐在被告席的表現、看見媒體報導的偏頗程度,甚至還去傾聽歌迷的心聲。

麥可遭受史上最嚴苛的審視、摧毀式的審判,那是難以想像的折磨。但是,如果他真的沒有犯下這些可憎的罪名呢?想到這點就令人不寒而慄。瓊斯女士覺得,坐在法庭中穩重謙和的麥可,完全不像媒體形容的那個「怪胎」,此時,這位已經寫過7本暢銷犯罪紀實作品的作家,突然覺得應該要替媒體還給麥可公道。她打算把審判的真相用一支客觀的筆寫出來,傳遞給隔著媒體哈哈鏡看著麥可審判的眾人。沒想到,換她被冷酷的現實擊垮,竟然沒有一家出版社願意出一本支持麥可的書,他們覺得麥可的負面形象已經根深蒂固了。她最後只能選擇自費出版。

在巨星隕落之後,本書成為關於麥可最近年、最受好評、也最暢銷的一本書。讀者在亞馬遜網站上寫下書評,幾乎人人都是欲罷不能、一口氣看完。很多人懊惱,原來真相一直在那裡,為什麼不是在麥可還活著的時候,就去瞭解這些罪名只是子虛烏有、含血噴人?
巨星隕落後,人們突然難過的記起他帶給世人前所未見的、令人讚嘆的音樂及舞蹈,人們想起自己很愛他的才華,但卻一路隨著媒體誤解他。這些不經意的批判眼光,帶給麥可的痛苦,我們也能在本書中清楚感受。

作者用動人的筆觸,將整起龐雜的審判過程勾勒清楚。幾乎不用任何加油添醋,這場有著135名證人出席的審判,光其戲劇性就令人嘆為觀止。這場審判等於將麥可的世界一寸寸攤開在眾人面前,我們看到他驚人的財富、他周遭圍繞著各懷鬼胎的夥伴及顧問。我們也可看到,他和索尼公司因為共有SONY/ATV音樂版權目錄的龐大利益而暗潮洶湧、還有他因為成名過早的孤獨感及不堪回首的童年……而他為了自己不能擁有的童年,打造了恢弘的夢幻莊園,又大方的將它與貧童、朋友分享。

在這位流行天王最黑暗的日子裡,他在法庭內為莫須有的指控而難受、顫抖,難以置信的聽著他人冷血、抹黑的控訴。這樣的折磨讓他不能吃、不能睡,驚心這個世界竟能對他這麼狠。無罪宣判之後,他沒有再回到夢幻莊園「他的家」,至於原因,不需要太猜測,也可以知道那裡已成了他的傷心地。
讀著這本書,我們看到最接近真實的麥可,但是這場悲劇只是以更大的悲劇收場。希望本書的出版,不只是麥可的歌迷覺得他們的偶像得到平反,也希望一般人能夠經由獨立判斷,真正認識流行樂之王,重新給予麥可.傑克森及其音樂藝術應有的評價。畢竟隨著YouTube等影音網站的盛行,麥可的音樂及表演繼續吸引更多新的及新一代的歌迷,若說他曾經超越種族與國界,現在他還進一步跨越時間。了解真相,是懷念最好的方式,李茲文化很榮幸在台出版本書的繁體中文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6

主题

227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57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4: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杀了麦可杰克森: 真正认识流行乐之王
Michael Jackson Conspiracy

作者  /  阿芙罗狄蒂.琼斯 Jones, Aphrodite 译者  /  谢佳真/等 出版社 / 李兹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日期 / 2009/10/28商品语言 / 中文/繁体装订 / 平装运送条件/ 允许国外 定价 / NT$380售价 /79折, NT$ 300


推荐文:死了比活着值钱/袁琼琼(本文作者为名作家)

麦可.杰克森的两次娈童案正好相距十年,第一次发生于在一九九三年,杰克森被媒体天罗地网的报导了三个月后,于一九九四年初用两千万的赔偿金额与原告和解。

同年十月,美国的《潇洒》(GQ) 杂志上刊出了一篇文章,讨论这个案件,作者写道:「从对大量的庭案、笔录和无数审讯记录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证明一件事情:杰克森没有性骚扰任何人,而他自己则很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的受害者。」

作者并且断言,如果当初杰克森把官司打下去,「会发生的事情将是一切都将站在杰克逊一方,同时还可以据此为根基,让他对那些指控人提出的关于敲诈的反控走得更远。而杰克森也可以因此还以清白。」

这篇一九九四年刊出的文章,和本书的相同之处是:两位作者都在案件结案后立即便写了为杰克森案的辩护,但是也同样的没有受到重视。这两位的正义之声都非常微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

文章里还有一段话,几乎也完全可以套用到二○○三年的案子上:
「这是个关于警方与公诉人的贪婪、野心和误解的故事;这是个关于懒惰而又善于捕风捉影的媒体的故事;这还是个关于可以怎样无根据地发动一场案件调查的故事。」

这其实就是杰克森案的本质:不过是一次单独的「猎巫行动」。在中世纪,猎巫与罗马竞技场拿基督徒喂狮子的「表演」是一样的事,是娱乐和生意,可以满足某些人内在较为阴暗的噬血渴望,也同时为某些人创造财富。至于当事人是不是无辜冤屈,那完全不需要考虑。

看到本书里,媒体对于杰克森案的「推演」,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按照媒体的看法,最「理想」的结果是麦可被判有罪入狱,之后至少可以有半年份的新闻可以炒,从麦可的入狱,麦可的牢房,麦可家人、朋友、粉丝的反应,直到麦可死于狱中,因病或自杀--媒体判断他一定受不了监狱之苦,或者说他们其实非常愿意为麦可「制造」出那种「情境」,所以媒体引导全世界一面倒的相信麦可杰可森有罪,因为比他的清白能带来更高的「产值」。

麦可在访问里说过不只一次:「我也是个人,我也有一颗心,我会感到痛苦,也会被伤害。」他这些话根本是白说。看到麦可.杰克森,很难不同时看到金钱。自从跟他有关的一切都可以卖钱之后,他就不再是血肉之躯,成了活动金矿,边走动边掉落值钱的碎屑。而周围便包围一大堆虎视眈眈的对象等着捡拾。

本书里生动的还原了麦可.杰克森有血有肉的部分。他在受审全程的脆弱、尊严、高贵和温柔。他浑然天成的感染力,以及在最坏的情况下依然不失幽默感。他面对逆境的态度,其实比他的音乐或演出,更能让人感受到他之所以是个王者的理由,更能感受到他内在真正的质量。




推荐序:舆论审判者的参考书/赖祥蔚 (本文作者为台艺大广电系系主任暨应媒所所长)
二○○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麦可.杰克森猝死。
这个消息从美国传到台湾时,一开始还有点模糊。当天,有些电视新闻频道先是打出了「麦可.杰克森病危」的插播字幕,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消息越来越明朗,字幕才改成「麦可.杰克森惊传死亡」。

出门时,听到有人在谈论这则新闻:
「麦可杰克森死了ㄟ!」
「那种会欺负儿童的变态,早就该死了。」
「可是不是宣判无罪了?」
「是吗?妳确定?」
如果现在访问一般民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麦可.杰克森曾经陷入性侵儿童的风暴,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司法最后还了他清白?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他是清白?

一九九三年麦可.杰克森第一次被卷入猥亵男童风暴,当时他为了这起官司付出两千两百万美元的和解金,形象从此饱受争议;二○○三年再度卷入性侵儿童的官司,二○○五年六月十三日被判无罪,包括性侵害、妨害自由、提供酒类给儿童等十项大小罪名统统不成立。
前后十几年,麦可.杰克森一直活在批判之下。事实上,被判无罪之后,还是很多人深信他有罪。

司法审判还给麦可杰克森清白之后,很多过去指控他有罪的人站出来认错,包括本书的作者--曾经参与了舆论审判的新闻工作者。如今,麦克杰克森走下人生舞台,当初曾经指控他的人,更纷纷站出来忏悔。其中包括了在一九九三年作证说自己遭到麦可.杰克森猥亵的男童(现在已经成年),他坦承当初是为了钱而说谎,并且公开对麦可.杰克森说抱歉。
可惜,麦可.杰克森听不到他的道歉。

可惜,他的道歉改变不了麦可.杰克森从一九九三年起到走完人生路程的委屈。
有人认为,一九九三年是麦可.杰克森健康迅速转坏的关键年。相信在那种委屈与压力下,任何清白蒙受污蔑的人都一定会大受打击。对于重视人格的人来讲,名誉有时比生命更重要!我不由得想:如果当初没有这些伪造的指控,如今的麦可.杰克森会是什么样子呢?

在司法审判与舆论审判的众多指控者之中,有些固然怀有私心,包括求利与求名之徒,但一定也有自认为是在为公理正义而奋斗的人。动机虽有不同,对于麦可.杰克森却同样造成伤害。这两种人谁更残忍呢?只怕是后者。

传播媒体固然是掀起舆论审判的共犯,但众口铄金的芸芸大众岂非帮凶?这本书应该成为推荐给所有喜欢从事舆论审判的人参考,更应该推荐给传播科系学生当成必读的课外读物。




了解真相,是怀念最好的方式

自从麦可.杰克森1996来台、热力点爆中山足球场的历史之旅后,我们再从媒体上听到他的消息,几乎都令人不禁皱眉。2003年在柏林旅馆的阳台上「晃婴儿」、2005年穿着睡裤出庭他的「娈童案」世纪大审,我们不禁摇头叹息,这位在全球拥有数亿歌迷的的偶像、「流行乐之王」到底怎么了?

2005年的无罪宣判跌破国际传媒的眼镜后,大众仍忖度,是因为花得起重金礼聘一流的名律师,所以靠着巨富而逃脱法律的制裁吗?新闻喧闹一过,除了资深歌迷之外,一般人各自回归各自的生活,自然也就淡忘了这件事、这个人。毕竟这位明星离我们太遥远。

直到在沉寂数年之后,在50岁的「高龄」,麦可宣布要举办多达50场的「This is it」最后谢幕演唱会。这位超级巨星在娈童丑闻案后是否已遭歌迷背弃?答案很快揭晓,演唱会的75万张门票,在开售后短短四个半小时内抢购一空,麦可又打破了史上演唱会门票销售最快的纪录。麦可.杰克森几乎可以算是东山再起了,他的确没有「过气」,之前几年只能算是「淡出」罢了。

但接下来的事更令人震惊。就在演唱会倒数前几日,2009年6月25日,麦可.杰克森竟然突然过世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让全球数亿人急切上网搜寻,差点让Google停摆,一度以为是遭受黑客攻击,这时世人才见识到这位巨星影响力的真实规模。

在歌迷的泪水中、在众人的狐疑中,人们等待着死因的鉴别,当侦察结果指向药物致死后,人们觉得惊恐。到底是因为治疗长年的失眠而不当用药,还是围绕着「杰克森赚钱机器」的某个环节进行着可怕的阴谋。在这个诡谲、震撼的事件后,真相是否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谁都不敢说。麦可无论生时或死后都是一团猜不透的谜。

麦可.杰克森死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关于他的各种疯狂传言比起他生前毫不逊色。其中被狠狠戳破的一个是他的验尸报告,真假版本「差很大」。然而当八卦小报在第一时间就散播了一个极其污蔑的验尸报告时,大部份的媒体就像往常一样,就是照单全收报导出来。只有紧追麦可各种讯息的伤心歌迷知道,这只不过是「又一个」耸人听闻的谣言。

关于麦可的事,再离谱夸张都有人会相信,而这正是2005年这场审判时大环境的氛围。
麦可曾说,〈童年〉(Childhood) 这首歌几乎等于他的自传,歌词中说:「你了解我的童年吗?……人们说我不太对,因为我热爱这样初始的东西……」

起诉他的检察官汤姆.史奈顿不吃他这一套,他说麦可不是爱儿童,而是恋童癖。他想方设法要定麦可的罪,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很多人都深信史奈顿是麦可的宿仇,因为在1993年的钱德勒娈童案及2005年的阿维佐娈童案,「恰好」都是由这位圣塔芭芭拉的检察官积极主导。
1993年,史奈顿打定主意要起诉麦可,运用了极具羞辱性的手法,这让麦可十分着恼,于是写出了〈D.S.〉这首以人名缩写为题的歌,指的无疑就是史奈顿,这几乎是半公开的秘密。麦可在歌词中写:「不管死活一定要逮住我……我敢说总之他妈妈当初没有把他教好……D.S.是个冷酷的人……」然后在「历史之旅」世界巡回演唱会(包含1996的台湾场次)中唱遍全球。不论我们是否会因麦可的幽默式反击而莞尔,但这个仇结深了。

麦可的首席辩护律师托马斯.梅塞洛指出,这个起诉案根本完全站不住脚,而史奈顿的论点也复杂到连自己很难讲得清楚。即使如此,麦可仍得从2003年1月31日起到6月13日间,不断回到法庭,去面对一列列的人对他丢出难堪指控。美国媒体长期对麦可怀有敌意及偏见,即使在这样漏洞百出的起诉案中,他们却一路选择与检方站在一起,把最低劣、耸动的最新证词做成实时新闻放送,所以大众也被误导成深信麦可最后一定会被判刑。

这场世纪大审,列名的两千两百名全球媒体人来到圣塔玛丽亚做现场报导,创下史上采访人数最多的审判。本书作者阿芙罗狄蒂.琼斯代表福斯电视台采访这起审判,她本身也是资深的犯罪纪实作家,常出现在电视上评论美国国内的犯罪案件,并数次抨击麦可。对于娈童案,她原本深信麦可当然有罪,否则在1993年的钱德勒案中,麦可为何付出美金2200万的天价和解金,这太可疑了。她是受礼遇可以待在法庭内旁听的两位作家之一,5个月下来,她聆听所有证人讲述的证词、研究检方辩方的激烈攻防、观察麦可每日坐在被告席的表现、看见媒体报导的偏颇程度,甚至还去倾听歌迷的心声。

麦可遭受史上最严苛的审视、摧毁式的审判,那是难以想象的折磨。但是,如果他真的没有犯下这些可憎的罪名呢?想到这点就令人不寒而栗。琼斯女士觉得,坐在法庭中稳重谦和的麦可,完全不像媒体形容的那个「怪胎」,此时,这位已经写过7本畅销犯罪纪实作品的作家,突然觉得应该要替媒体还给麦可公道。她打算把审判的真相用一支客观的笔写出来,传递给隔着媒体哈哈镜看着麦可审判的众人。没想到,换她被冷酷的现实击垮,竟然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一本支持麦可的书,他们觉得麦可的负面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了。她最后只能选择自费出版。

在巨星陨落之后,本书成为关于麦可最近年、最受好评、也最畅销的一本书。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写下书评,几乎人人都是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很多人懊恼,原来真相一直在那里,为什么不是在麦可还活着的时候,就去了解这些罪名只是子虚乌有、含血喷人?
巨星陨落后,人们突然难过的记起他带给世人前所未见的、令人赞叹的音乐及舞蹈,人们想起自己很爱他的才华,但却一路随着媒体误解他。这些不经意的批判眼光,带给麦可的痛苦,我们也能在本书中清楚感受。

作者用动人的笔触,将整起庞杂的审判过程勾勒清楚。几乎不用任何加油添醋,这场有着135名证人出席的审判,光其戏剧性就令人叹为观止。这场审判等于将麦可的世界一寸寸摊开在众人面前,我们看到他惊人的财富、他周遭围绕着各怀鬼胎的伙伴及顾问。我们也可看到,他和索尼公司因为共有SONY/ATV音乐版权目录的庞大利益而暗潮汹涌、还有他因为成名过早的孤独感及不堪回首的童年……而他为了自己不能拥有的童年,打造了恢弘的梦幻庄园,又大方的将它与贫童、朋友分享。

在这位流行天王最黑暗的日子里,他在法庭内为莫须有的指控而难受、颤抖,难以置信的听着他人冷血、抹黑的控诉。这样的折磨让他不能吃、不能睡,惊心这个世界竟能对他这么狠。无罪宣判之后,他没有再回到梦幻庄园「他的家」,至于原因,不需要太猜测,也可以知道那里已成了他的伤心地。

读着这本书,我们看到最接近真实的麦可,但是这场悲剧只是以更大的悲剧收场。希望本书的出版,不只是麦可的歌迷觉得他们的偶像得到平反,也希望一般人能够经由独立判断,真正认识流行乐之王,重新给予麦可.杰克森及其音乐艺术应有的评价。毕竟随着YouTube等影音网站的盛行,麦可的音乐及表演继续吸引更多新的及新一代的歌迷,若说他曾经超越种族与国界,现在他还进一步跨越时间。了解真相,是怀念最好的方式,李兹文化很荣幸在台出版本书的繁体中文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主题

533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6772
QQ
发表于 2009-11-2 14: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买本收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217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877
发表于 2009-11-2 14: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名字雷,但封面比我们的好看~
I saw myself as a creature driven and derided by vanit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6

主题

227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57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4: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的朋友请帮忙找下封面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6

主题

227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57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4: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代序

  在加州聖塔瑪麗亞法院審理傑克森案期間,我看到記者阿芙羅狄蒂&#8231;瓊斯的第一眼就閃避她,不願跟她有瓜葛。我第一次正眼看瓊斯女士,是狠狠地冷眼瞪她。要是目光能殺人,她早已入土為安。

  我以為阿芙羅狄蒂&#8231;瓊斯跟龐大的國際媒體一樣,拚命要看傑克森被定罪,並從此毀滅。這輩子不論是在生活上或事業上,我都沒見識過如此瘋狂、不實、充滿操縱手法的攻詰。雖然很多正直的記者參與報導,但真實、確切、謹慎的報導似乎也籠罩著利益的鬼影。

  傑克森無罪開釋後大約一年,我在比佛利山的藝廊巧遇瓊斯女士,慶祝大案的法庭素描書出版,那是我第一次和瓊斯女士坦率地談話。我說在史葛&#8231;彼德遜 (Sc.tt Peters.n) 案期間,我在電視上看到她硬把頭湊向辯護律師馬克&#8231;傑拉格斯 (Mark Gerag.s) 的肩膀。彼德遜案的夜間新聞報導統統播出這個畫面,我覺得那讓辯方很難看。那種事絕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瓊斯女士說她完全明白,她很敬重我為傑克森辯護的風格和策略。她說正在重新思考媒體報導傑克森案的態度和作法。她甚至招認自己有點罪惡感,因為她也跟著瘋狂的媒體起舞,竭力醜化傑克森。瓊斯女士說她考慮寫一本坦誠的書,說明傑克森受審的真相,以及媒體報導如何扭曲了事實。

  當瓊斯女士問能不能為寫書訪問我,我很懷疑她。我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兼傑克森案的合夥律師余蘇珊,要我千萬別參與瓊斯女士的寫作計畫。儘管如此,我直覺認為瓊斯女士是基於真誠、勇敢而專業的誠心,要寫出傑克森案的來龍去脈。

  我接受瓊斯女士的訪問,也看了她部分初稿。我很訝異她這麼用心,力抗媒體對傑克森的主流意見,說出真相,我答應只要她秉持誠信行事,我就會協助她。我拒絕跟她說該寫什麼或怎麼寫,現在或將來都不會因為這本書而收取金錢或利潤分紅。我深信陳述意見與歧見的力量與價值,我瞭解會有人不認同我的看法,但只要這些意見是基於誠實、睿智、精確的資訊所作的判斷就好。在傑克森案,大部分的媒體結論都很膚淺、偏頗且自私。在內心深處,我清楚傑克森沒有犯下那些可憎的罪名。

  這篇序的目的,是要強調真誠說出司法體系運作方式的重要。過去十五年來,美國社會沉醉於媒體對聳動大案的處理方式。以司法體制為主題的電視報導、記錄片、模擬影片、電視連續劇、電影和書籍(含虛構與寫實)擁有大量觀眾,在世界各國創造高達幾十億美元的驚人收益。專業記者置身在這股洪流中,絕對有必要恪守價值觀與道德。我相信傑克森受審的報導,大部分並不公允。

  二○○三年十一月,七十幾位聖塔芭芭拉員警突襲夢幻莊園,搜查麥可.傑克森的住家,當時我剛度完一個迫切需要的假期,正在回洛杉磯途中。當時我接下為演員羅伯特.布雷克 (R.bert Blake) 殺妻罪嫌辯護的工作,正值最後的準備階段。我打開關機九天的手機不到幾分鐘,傑克森的人就打了很多通電話,要我立刻飛到洛杉磯,擔任他的律師。

  我回絕了這個案子,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足夠心力,同時處理好布雷克和傑克森的案子。布雷克謀殺案預定在二○○四年二月開庭,將占用我全部時間。我在調查庭時讓布雷克出獄了,當時每位美國法律專家都說不可能取得保釋。我在後續的聽審讓他的密謀罪名駁回,並在提供現場轉播的聽審上盤詰檢方證人,讓輿論轉而支持他。我很確定他會被開釋。

  他們請我擔任麥可.傑克森律師三個月後,布雷克在開庭前一夜跟我發生嚴重衝突,主審法官無法化解我們的爭端,我主動請辭。大約五週後,麥可的弟弟蘭迪.傑克森 (Randy Jacks.n) 來電,問我是否願意重新考慮替麥可辯護。我認識蘭迪多年,我們不時交際往來。我告訴蘭迪我有空,願意去見麥可.傑克森。蘭迪安排我飛到佛羅里達,後續發展大家都清楚。蘭迪這個邀約大幅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生命。

  我參與麥可.傑克森案之前,傑克森辯護團隊的招搖作風令我心驚膽跳。他的律師們搭乘私人噴射機到聖塔瑪麗亞,而且看起來過得太舒服愜意。麥可第一次出庭時遲到,且為了歌迷在一輛休旅車車頂上走來走去,那天稍後在夢幻莊園為媒體舉行派對。傑克森的法務及財務顧問被當地的新聞播報員稱為麥可的「夢幻團隊」,他們在豪華的比佛利山飯店舉行會議。傑克森和律師上六十分鐘節目,效果很糟。傑克森的「伊斯蘭國家」組織 (Nati.n .f Islam) 保安人員在保守的聖塔瑪麗亞備受關注、報導。這些狀況我統統不喜歡。

  我選擇全面轉為低調。我反對法庭用攝影機,支持主審法官下達言論禁止令,封緘淫穢的訴狀。我立刻開始一步步移除律師團中言行挑釁的人。我冷凍幾位我不信任的人,不讓他們參加重要會議,或不通報他們重要訊息。我全心向十三個人下工夫,亦即法官和十二位陪審員。我很喜歡聖塔瑪麗亞居民,因為我直覺知道他們會公平對待麥可。

  麥可.傑克森的律師團必須應付三項主要挑戰:檢方、媒體,以及麥可身邊脆弱無辜的大批平庸顧問。我很高興這三項障礙我們都應付得當。

  檢方為了定麥可.傑克森的罪,耗費的金錢與時間超過了史上任何訴訟。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地方檢察官湯姆.史奈頓 (T.m Snedd.n) 分別在聖塔芭芭拉和洛杉磯召集兩個大陪審團,以調查並起訴麥可&#8231;傑克森。兩個陪審團都拒絕給麥可任何罪名。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史奈頓先生自行前往至少兩個國家,尋找據稱受到麥可侵犯的受害者,但卻找不到半個。史奈頓先生在聖塔芭芭拉警局架設網站,徵求關於麥可.傑克森的資訊,並且聘用一家公關公司。這簡直荒唐。

  在二○○四年,第三個大陪審團為了本案而召集,傑克森受到起訴。檢方為了本案動用九位指紋專家,即使是死刑案我也沒看過這種大陣仗。指紋證據沒查出個所以然。他們不顧一切找來他們想得到的各領域專家,諸如事故重建、電腦繪圖、DNA、法務會計、財務、犯罪偵察學、電話、聲學、保全系統、猥褻兒童、心理學、病理學及陪審團遴選顧問。他們竭盡全力,凡是可能有助於讓麥可被判有罪的事實都一股腦扔給陪審團。他們的努力包括聘請曾經協助檢方讓奧克拉荷馬炸彈客麥克威 (Tim.thy McVeigh)、瑪莎.史都華 (Martha Stewart)、史葛.彼德遜等被判有罪的陪審團遴選顧問。

  沒人算得清地方檢察官辦公室究竟耗用多少金額及工作時數。他們舉行了很多次模擬審判,還聯絡過各國的執法單位。當然,這全部是由加州聖塔芭芭拉納稅人買單。

  獲准採訪這樁審判的全球媒體人數,超過辛普森與史葛.彼德遜兩案的記者總數。沒有比這更廣為報導的審判,將來大概也不會有。可惜的是,世人相信描述麥可.傑克森盛衰的電影、節目、重演、書籍將來帶來巨額利潤,但這些東西要有賺頭,麥可必須被判有罪才行。假如麥可.傑克森入獄,媒體報導的盛況將超過任何歷史上的事件。事關數十億美元的利潤。

  由於麥可.傑克森是世界第一名人,隨時會有「想紅」的人冒出來沾光,這些人有律師以及律師以外的人。總有自我吹捧的專家給他平庸、目光淺短的建議,教他如何自保。人們什麼話都肯說,只求能湊上熱鬧,而應付這滿坑滿谷的愚人既令人分心,又充滿危險。

  以原告母親在審判中扮演的角色為例。我很早便決定在抗辯中,拿她當主要的攻擊目標。我在開審陳述告訴陪審團,我會證實原告的母親策劃這些虛假的指控。我在調查庭訊問過她三小時,我知道她接受盤詰的表現必定不利於檢方。我通知傑克森辯護團隊的全部相關人士,絕不要採取任何會讓她不替檢方作證的行動。當我得知她有福利詐欺前科,我特別禁止任何人向洛杉磯地方檢察官舉報她,因為根據加州法律,她可以拒絕作證。

  雖然我明令禁止,但某些不能在本案出庭盤問任何證人的律師,還是向洛杉磯有關單位舉報她。正如我所料,這時她拒絕作證,檢方花了幾星期說服她替他們作證。假如她堅定立場,她可以依據美國憲法及加州州法拒絕作證,而那會重挫我們的辯護策略。

  我不認為舉報她的律師有意傷害麥可.傑克森。依我看,他們純粹是缺乏遠見和洞見,想湊熱鬧,試圖在脆弱的委託人面前打造強而有力的形象。實際上,這樁案件完全不關他們的事。

  幸虧,我旗下有兩位出色的律師:余蘇珊 (Susan Yu) 和羅伯特&#8231;桑格 (R.bert Sanger)。儘管我們的背景、風格和見解都不同,卻仍是傑出的團隊。余女士和桑格先生總是專心致志,一心要讓麥可.傑克森無罪開釋。他們明白我們必須通力合作。無論我們有多少歧異,我們總是以勝訴為念,化解歧見。我也常向珍妮佛.凱勒 (Jennifer Keller) 請教意見,她是我的好友,也是南加州優秀的刑事辯護律師。這些是和我一起勝訴的律師。

  我們也擁有非常專業的職員和助理。調查員赫蘇斯.卡斯特羅 (Jesus Castill.) 和史考特.羅斯 (Sc.tt R.ss) 都表現傑出。我們對媒體敬而遠之,絕不容許自己受到出名的誘惑,而不專心辯護。這個案子裡處處潛伏著令人分神的事物。我看過其他案子的律師被鏡頭沖昏頭,依我看,他們損害了委託人的利益。 幸好,那種情況沒發生在余女士、桑格先生和我身上。

  看了瓊斯女士這本書,我要誇讚她的努力。無論誰想瞭解麥可.傑克森受審的經過,本書是最佳選擇。書裡以清楚、動人的細節,說明加州聖塔瑪麗亞保守的陪審團,為什麼會判決一個無辜、善心的音樂天才無罪。正義已得伸張,我很自豪曾經擔任麥可.傑克森的首席律師。

作者的話

  麥可.傑克森無罪開釋那天,福斯 (F.x) 的王牌新聞主播比爾.歐瑞利 (Bill .’Reilly) 要我老實說出對判決的看法。那幾個月,我為福斯新聞評論整場審判,說過很多不利於傑克森的話,引導觀眾相信這位流行樂明星有罪。當歐瑞利一定要我對「無罪」判決給個說法,我結結巴巴。歐瑞利要我直截了當一點,我總算說出陪審團是對的。

  但內心深處,我仍然很吃驚。

  在我對案子做最後幾次的公開評論時,突然意識到我也是未審先判的媒體人,我錯了。我身邊很多人深信傑克森有罪。某些記者用偏頗的電視和廣播報導附和檢方,我也走上這種危險的偏鋒。

  不知怎麼回事,我忽略了真相。

  我閱讀每份報紙上的無罪判決報導時,覺得自己很可恥,竟然跟著媒體對傑克森死纏爛打,試圖摧毀他。我思考幾小時,然後聯絡陪審團團長保羅&#8231;羅里奎茲 (Paul R.driguez)。他跟我談論傑克森,斷言他一直是眾人的箭靶,說傑克森真的沒犯下那些罪名。他覺得傑克森受到媒體迫害。

  在聖塔瑪麗亞審判期間,我沒有想過要寫書說明傑克森的清白。我尊重梅塞洛的律師專業,我逐漸明白陪審團否決所有罪名的原因,卻不想提起自己報導偏頗的事實。此外,我當然不想披露媒體「朋友」選邊站,行事不公。

  我要把話說清楚:兩千兩百位有列名的媒體人報導過審判,沒幾個人承認自己蓄意將傑克森描述成有罪。那些媒體人有一些是我的密友。指謫別人太沒品,因此本書只提到一位媒體人的名字:馬丁.巴索先生 (Martin Bashir)。追蹤過審判報導的讀者,自然清楚哪些媒體人犯了錯。

  我必須承認庭審接近尾聲的時候,我替傑克森難過,覺得整個媒體圈都與他敵對。我要歌迷知道我對媒體報導也很反感,因此決定走一趟夢幻莊園,向他的歌迷表明心跡。我要讓他們知道我不是想對麥可不公,我只是報導事實。我試圖說服他們我對麥可沒有意見。

  但歌迷不相信。他們看過我的報導,很多人認為我在說謊。我待了很久,努力讓大家瞭解我沒有抹黑傑克森的居心,但他們懶得理我。

  我傾聽歌迷的心聲。他們來自世界各地,諸如西班牙、愛爾蘭,甚至伊朗。他們說出各自的看法。我聽到他們堅稱美國媒體腐敗、美國人以各種偏差的理由痛恨傑克森。有人提起種族歧視,有人說全世界都認為麥可和兒童做朋友沒什麼奇怪,唯獨美國例外。

  他的歌迷讓我另眼相看。對,是有一些過度熱血的人,比如有一位女士用西班牙文罵我賤,但也有很多麥可的支持者寬宏大度,願意姑且相信我。

  我很感謝他們。

  我和幾位歌迷在夢幻莊園前門合照,門上擺滿了麥可支持者做的心型擺飾。一段時間後,我們一小群人開始取笑原告阿維佐一家人及他們誇張的「辯駁錄影帶」。我們模仿原告的母親珍妮特.阿維佐 (Janet Arviz.)。她在帶子裡聲援傑克森,說他是她唯一的「家人」。在辯駁錄影帶上,珍妮特納悶為什麼巴索訪談播出後,忽然冒出那麼多人關切、擔心她,而事實上只有麥可在照顧她的家庭。

  我們異口同聲,複誦珍妮特的話:

  「我沒辦法讓小孩吃飽、連一盒穀片都沒有的時候,他們在哪裡?」

  「我和小孩哭泣的時候,他們在哪裡?」

  「我和小孩寂寞的時候,他們在哪裡?」

  「我付不起公車錢的時候,他們在哪裡?」

  我們一遍遍問「他們在哪裡?」取笑珍妮特誇大的駁斥方式。

  在夢幻莊園跟歌迷相處的經驗,讓我的報導稍微轉向。我更能接受麥可.傑克森無罪的觀點,竭力避免重蹈先前的錯誤,不讓報導充滿負面評論。我之前不但在電視上偏頗,也參與邁克.雷根 (Michael Regan,雷根總統養子) 的廣播節目,連續幾星期在全美國播放的節目裡抨擊麥可.傑克森。

  若說媒體陰謀扳倒傑克森,那我也有份。

  幾星期後,最後的電視採訪車都離開了聖塔瑪麗亞,獨留我一個人,我悵然若失,不再有麥可,不再有媒體「夥伴」陪我度過新的一天。我很沮喪。

  聖塔瑪麗亞是個好地方,我卻感到空虛。傑克森「事件」結束了,我是小鎮裡的陌生人。我回想媒體朋友的事情,意識到他們很多人根本不是朋友。他們只是利用我所提供的消息,而且已經又去跑下一條大新聞。有些人已經在阿魯巴現場報導,尋找一名失蹤的少女。

  幸好,我不必為下一則新聞花絮心煩。我有更宏觀的想法,而且收集到各種資料。我仍然想寫一本傑克森的書,我採訪審判,畢竟不是單純地為了報導新聞。我的主要身分是作者。

  我以自由電視記者的身分出席審判,所以必須自己打點離城事宜,將所有東西運送回家。我在聖塔瑪麗亞坐著思考,試圖釐清該怎麼處置所有的文件,以及我做的大量審判筆記。我決定將東西都帶回,萬一我真的要出書。

  回東岸的途中,我思忖起這麼多人必須浪費的財力,加州納稅人付出的代價尤其高。根本無法計算被浪費掉的確切金額,但一定有幾百萬美元之高。傑克森受審是美國史上的大事之一。光是耗費在維安的金額就很驚人。我想到付給聖塔瑪麗亞政府強制課徵的高昂「衝擊費」,我在犯罪寫作生涯裡出席過不少庭審,倒是第一次碰到這種事。我納悶為什麼得付那麼多錢,才能在任何美國納稅人都應該能自由旁聽的公審裡得到一個席次。

  最後,我納悶為什麼有些主流媒體的人似乎認為我「不算」記者,尤其是起訴黑人運動明星辛普森 (.. J. Simps.n) 失敗的前檢察官瑪夏.克拉克 (Marcia Clark),也以《娛樂今宵》(Entertainment T.night) 記者的身分站在聖塔瑪麗亞法院外面。我很訝異某位電視網的天才認為我沒有做電視報導的能耐,可是我明明已經擔任過幾年的電視記者和電視名嘴。在傑克森受審期間,我知道自己遭背後捅刀。有時記者批評我,甚至當面對我出言不遜。

  我納悶為什麼要承受這麼多是非、付出這麼多金錢,一切所為何來。我到紐約後,發現美國出版商碰都不想碰關於傑克森的書,對支持傑克森的內容尤其是敬謝不敏。

  我被擊垮了。

  但我想到麥可的處境。

  我思忖他的感受,意識到他才是飽受煉獄煎熬的人。他才是主流媒體機器設法毀滅的人。他才是被背後捅刀的人。

  他獲判無罪後不到一個月,我得知傑克森帶著三個小孩和保母,移居巴林王國,而我明白為什麼。至少,去做巴林王室阿卜杜拉王子 (Sheik Abdullah) 的座上客,可以要回隱私權,也終於能夠休養生息,放鬆心情,思考如何捲土重來。據報,有人請他開設釀酒莊園或主題樂園,但傑克森不感興趣。他有更大的計畫,不過他暫時只想揮別惡夢。

  幾個月後,我聯絡羅德尼.梅爾維勒法官 (R.dney Melville)。他簽署法院命令,允許我檢閱、拍攝這場刑事審判的所有物證。我花時間去聖塔瑪麗亞無數次,埋頭研究文件、為麥可個人的夢幻莊園拍照、記錄我在審判期間看過的所有物證、申請法庭記錄謄本。讀者應該要明白,本書引用的證詞全部出自法庭記錄。

  當我坐在聖塔瑪麗亞法院地下室,觀看幾個小時從未公開的錄影帶,我有了一項體悟。由於書記官在一邊審看我的筆記,我將帶子停在原告向警方說他「不確定」某些事情的那一刻。我倒轉警方跟原告的問訊影片,問書記官有何看法。我想知道她有沒有兒子,問她覺得十三歲的男孩是否知道性事。書記官看著我搖頭說:

  「男生當然曉得,十三歲的男生一定清楚。」

  就這樣,我有了答案。我決定聯絡傑克森的一位擁護者珀爾 (Pearl Jr.),她也報導了傑克森案。我們在洛杉磯共進午餐。

  珀爾鼓勵我寫傑克森案的書,但我仍然覺得那將會是一場苦戰。

  幾星期後,我巧遇湯瑪斯.梅塞洛律師,而且不止一次,是兩次。我認為那是天意。

  我覺得不管媒體、存疑者、甚至親友怎麼說,我都得為傑克森挺身而出。決定動筆後,四處都有人取笑我。一本支持傑克森的書?別鬧了。

  越多人嘲笑、揶揄我,我越是怒火中燒。我跟幾千頁的法庭記錄搏鬥。我從一開始就被人潑冷水,後來漸漸覺得書永遠無法完成。這是我最艱鉅的寫作計畫,有時候我覺得扛了千斤重擔。

  我納悶麥可是不是也活得這麼辛苦。

  為了打起精神,我不斷回想麥可在受審期間跟我打招呼的事。那是休息時間的走廊,我盯著他看,彷彿他是座蠟像。突然間,麥可看著我說:「嗨!」

  這聲「嗨」嚇了我一跳。

  他是在開玩笑,我欣賞他這個樣子。

  總有人問我有沒有跟傑克森面對面接觸過,我會說有。其實,我沒有自我介紹,他絕對不知道我是誰。

  只有一次,我從媒體區問他問題。那是傑克森還會回應媒體問題的時候,我問他是否願意跟守在夢幻莊園門口的歌迷說說話。本來已經通過媒體區的麥可轉過身,看著我說:「我愛我的歌迷,我很愛他們!」彷彿歌迷是唯一重要的人。

  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傑克森的支持者會看,也能吸引對八卦媒體信任過頭的無數人。如果真相能廣為流傳,大家遲早會敞開心扉,接納事實


1. “ABC…It’s Easy” 「ABC很簡單」

那是最後的審判日,是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判決之一,成千上萬人將法院周邊的街道擠得水瀉不通。麥可&#8226;傑克森即將到場,警方對待群眾的方式宛如他們是在納粹新兵訓練營,強制每個人站在封鎖線後面,在混亂中維持秩序。有些媒體人站在外面,待在主要的「指揮官」搭棚下,等著看誰能分到一個席次,大家既疲憊又激動。

媒體人為世界上所有電視網報導傑克森案已經五個月,對公訴麥可&#8226;傑克森一案伸張了哪種正義意見分歧。在陪審團閉門商議的那個星期,有線電視網向民眾煽風點火,播出傑克森可能住的牢房影像。有人等著看傑克森不來出庭,料定這位超級巨星會試圖逃避命運。

二○○五年六月十三日星期一中午,傳出陪審團達成判決的確定消息。各國媒體都動起來,更多的電視人和製片人來到現場,帶來新的需求及新的拍攝角度。廣大的傑克森歌迷在法院周邊組成各種陣營:帶著可攜式攝影機的歌迷、帶著照像手機的歌迷、帶著任何想像得到的高科技數位器材的歌迷。大家較量著誰能把麥可看得最清楚、誰拍到最棒的麥可照片、誰的麥可T恤最好、誰的麥可海報最優。一片瘋狂。

在聖塔瑪麗亞紮營的人包括各個種族、高矮胖瘦、膚色和年齡。等待大新聞的歌迷情緒狂熱,有幾人扮成傑克森,有幾位女性但願自己是「比莉珍」(Billie Jean)。大概世界上半數國家都有歌迷來到現場,他們堅信傑克森清白。

對於天天站在法院外的傑克森迷來說,這場審判是撇下所有差異的難得機會。來自世界各角落的人團結一致,為正義而戰。他們相信麥可是遭到媒體操弄的棋子,傾巢而出來支持他。大家將麥可視為兄弟、藝人、偶像來熱愛,但對媒體來說,傑克森的歌迷似乎太多,舉止也太古怪,根本不把歌迷看在眼裡。

大家等待判決出爐的時候,每小時都彷彿沒有盡頭。歌迷越來越著急。當法院大門敞開,群眾湊向柵欄,湧向警力圍成的人牆,三十五位抽中籤的民眾獲准進入旁聽。他們安靜地魚貫進入法院,接受金屬探測儀搜查,並且被告誡不得製造騷動,然後由武裝員警護送進入法庭,在公眾席坐下,幾乎沒發出任何聲響。

現場每個人等待判決,等得心浮氣躁。報導這場審判的兩千兩百位有列名的媒體人,只有大約三十幾位分到法庭內的座位。幾十位製作人會擠在設有閉路電視的房間裡收看判決,與歌迷隔絕,但大部分媒體人員選擇守在法庭門外,護衛公司的搭棚,播報員準備隨時報導「傑克森」新聞。

媒體大軍不斷尋找聳動的花邊,任何或許能煽動觀眾情緒的新聞都好,但一切平靜。各界對判決越等越不耐煩,新聞製作人忽然聽到歌迷的叫喊,越來越多歌迷開始嚷:「麥可是無辜的!」

這時,傑克森家族準時到場,麥可的母親凱薩琳 (Katherine)、父親喬 (Joe)、小妹珍娜 (Janet)、二姊拉托雅 (Latoya)、大姊瑞比 (Rebbie) 與麥可赫赫有名的兄弟們都來了。麥可的辯護團隊上前招呼他的公關、保鑣、雍容華貴的家人,當時的情況非常明顯:這些人的光采加在一起,根本不及一個麥可。

麥可躲在鏡面太陽眼鏡和招牌雨傘下,以巨星中的巨星姿態現身。他下了黑色休旅車,走向法院,周圍的人都激動得尖叫落淚,全世界彷彿靜止不動。

無論他當時健康狀況如何,無論受審如何耗損他的心神,在他身上都看不出來。他步履輕盈地走向首席律師梅塞洛,身影隱沒到法院門扉裡,在門關上的前一刻抬頭挺胸,向歌迷揮手,很開心歌迷傾巢而出。在大門和網狀柵欄後面尖叫歡呼的人跟麥可似乎有情感交流,麥可的神采令人心跳。每個在他周遭的人都能感受到那樂音,他們能感受到那舞蹈。





最後一位媒體人被放行到小法庭,接受員警的金屬探側儀檢查及盤查,這時麥可恰巧出現在轉角處,在這場官司裡,這位超級巨星首次露出緊張的神態。他臉色憔悴,不再有笑容,不再所向無敵的模樣。在那脆弱的一刻,看得出受審終究是令麥可疲憊。他顯然希望事情落幕。

麥可的律師後來透露,辯護團隊有信心看到傑克森擺脫所有罪名,堅稱牢獄的議題不常被提到。梅塞洛信念堅定,他相信傑克森為了並沒有犯的罪被起訴,而麥可的親友當然都相信麥可。儘管如此,當麥可停在法庭門口幾秒,獨自站著接受金屬探測儀檢查的時候,他看來很害怕。

在法庭內,八女四男的陪審團已經看過六百項證物,見證過由馬丁&#8226;巴索紀錄片引爆的抹黑行動,聆聽過傑克森十二年的私人生活點滴。將這一切赤裸裸呈現在他們眼前的人,就是聖塔芭芭拉地方檢察官湯姆&#8226;史奈頓。史奈頓團隊總共讓八十位證人出庭,試圖將傑克森描繪為連續犯罪者。他也獲准鉅細靡遺地盤查傑克森的生活,試圖說服陪審團麥可具有犯罪行為模式。

法庭裡的人等待陪審團的判決時,世界似乎出奇渺小。每張臉都緊張兮兮,每雙眼睛都目光專注。傑克森家族只分配到法庭裡的六個座位,珍娜很有風度,選擇不進去聽宣讀判決,讓麥可的弟弟蘭迪、哥哥提托、姊姊拉托雅和瑞比可以直接坐在麥可後面。

十一位武裝員警散布在法庭裡,以備隨時應付任何騷動。下午兩點十分,羅德尼&#8226;梅爾維勒法官終於開始拆開判決信封。法官逐一拆開每個信封,始終面無表情。法庭裡鴉雀無聲,只有幾位女性陪審員眼眶含淚。時間靜止,彷彿無止無境。忽然間,高等法院書記官羅娜&#8226;雷 (Lorna Ray) 開口宣讀:

「第一項罪名,密謀罪,無罪。」
「第二項罪名,猥褻兒童罪,無罪。」
「第三項罪名,無罪。」

「無罪」這詞反複出現,總共十四次。宣讀判決時,在庭審期間沒缺席過一天的凱薩琳噙著淚。提托伸出手,親吻母親,其餘家人緊緊相擁。大家開始明白麥可無罪了,歌迷在後排靜靜啜泣。媒體人大部分時候都呆坐著,似乎真的很訝異傑克森的罪名都不成立。從他們的表情來看,顯然有些媒體人一直指望這位巨星入獄。

梅爾維勒法官處理這樁案子非常自尊自重,頭腦清晰,讓大家平平安安,不容許庭審受到任何干擾,這時當庭宣讀陪審團的聲明:

「本陪審團感受到全世界注目的眼光,深感責任重大。我們從二○○五年一月三十一日起,始終全面而仔細地研究在庭上提出的證詞、證物及議事規則。我們遵照陪審團指示,充滿信心地達成判決。我們希望本案證實了司法體制的完善與真理,確實沒有辜負我們的信賴。」

聽到這番話,麥可在辯方桌子後面重拾極度沉著的神態。說也奇怪,麥可看來像古代的國王,頗有王者風範。他以主掌全局的姿態,安靜地凝神傾聽法官誦讀的內容。他頭抬得高高的,一動不動,只有可以近距離觀察他的人,看得到一行清淚滾下麥可的臉龐。

「傑克森先生,你無罪開釋了。」梅爾維勒法官說。

就這樣,麥可明白十二人的陪審團駁回所有的刑事罪名。流行樂之王拿衛生紙拍拍臉,擁抱辯護律師團隊,向他們道謝,慢慢準備離開。他經過父母和手足的時候沒流露什麼情緒,飄然走出法庭,腳步彷彿踩在半空中,很快就會像一縷輕煙般消逝。

在外面,麥可的歌迷已經從法院周邊林立的現場電視轉播站聽到判決,正在街上跳舞尖叫,欣喜若狂。一位女士釋放白鴿,其他人放出氣球,有人灑五彩紙花,幾百人尖叫著掉下喜悅的淚水。這時傑克森家族會合,穿過幾千位想採訪他的各國記者。麥可&#8226;傑克森一手握拳放在心口,給歌迷一個飛吻,然後隱沒到黑色休旅車內,成了自由人。




人潮散去後,某些媒體人認為,受審終將阻礙這位流行音樂明星的發展,他的事業可能會持續因此受到傷害。媒體人閒聊著關於傑克森的指控,主要是談論充滿恨意的謠言──就是這些謠言和諷刺讓無數人詆毀這位偶像。

對歌迷來說,傑克森受到的可憎審判根本不公。但對大部分媒體而言,麥可&#8226;傑克森案是絕佳的報導題材。他的形象每天都遭到新的扭曲,而新聞對傑克森與兒童的「特殊關係」已經報導到爛。

輿論跟多數記者的立場一樣。大家確信傑克森侵犯了兒童。有些媒體觀察家想到,即使被判無罪,這位超級巨星仍得一輩子辯護自己的私生活。

多數人認為傑克森的形象遭到犧牲,無從復原。

媒體準備做傑克森案的最後播報時,很多人納悶傑克森是否能從這場莫須有的審判重振聲勢。最重要的是,有些人必須承認自己糊里糊塗,隨著地方檢察官起舞,將傑克森的人生貶為鬧劇。可是多數記者非但不難過自己推波助瀾,協助急於摧毀傑克森的人,反倒很開心麥可的聲名直落。

大家樂於痛恨他。媒體只要讓傑克森永遠甩不掉「怪胎」的形象,收視率就居高不下。直到審判完全結束,少數媒體內部人士承認傑克森的歌迷才是最後的贏家。整場審判期間,歌迷都向媒體嚷著:「你們從不報導真相!」

或許他們是對的。

當媒體菁英開始回顧那五個月的審判,重新檢視了一些在法庭上披露的麥可私生活,大家同意一般人絕對經不起傑克森承受的嚴格檢驗。傑克森飽受煎熬,而他只剩私處的照片沒被公開,其餘一切都被攤開在上天、法院、全球媒體面前。

傑克森迷始終堅稱,傑克森淪為一個貪婪家庭及一個憤怒檢察官的獵物,但他們的說法完全被忽視。媒體似乎樂於報導檢方的指控,急著污衊麥可的形象。到頭來,飢渴的媒體看不到十二位平凡的美國公民從一開始就看清的事實:根本沒有麥可&#8226;傑克森犯任何罪的證明。

在整場刑事審判中,媒體不斷被傳喚去說明最齷齪的細節,描述對傑克森最醜陋的指控,其中許多消息是在販賣給八卦報之後很久,才在法庭裡提到。但直到法庭宣讀「無罪」判決,大家才意識到站在自己面前的偶像,是一個沒有真憑實據就被冠上罪名起訴的人。

忽然間,傑克森案似乎變成空穴來風。見多識廣的媒體看出傑克森案,不過是用納稅人血汗錢堆砌成的醜聞。但新聞當然沒指出這一點。

在開庭最後一天看著麥可,就像看著兩個人。一個是真實的麥可,一個是包覆在他身上、由眾人打造的麥可,這個麥可的面目扭曲,像哈哈鏡裡的變形影像。媒體說的是一回事,利用特定的拍攝角度和打光,令他的鼻子、臉頰、膚色怪里怪氣。實際上的麥可衣冠楚楚,極為穩健,神態謙虛。麥可本人害羞而安靜,跟八卦媒體裡報導的麥可判若兩人。

在宣讀裁決當天,看著他的臉龐、肢體語言和氣質,這位人稱的流行樂之王顯然是受到盛名之累的善良靈魂。他沒有半點自大,五官毫不奇怪,服飾、臂章等都中規中矩。倒是刻意要將傑克森千刀萬剮的媒體風氣、攻詰麥可的人、樂於將傑克森撕成碎片的人,這些人才瘋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6

主题

227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575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4: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体中文:

代序
  在加州圣塔玛丽亚法院审理杰克森案期间,我看到记者阿芙罗狄蒂&#8231;琼斯的第一眼就闪避她,不愿跟她有瓜葛。我第一次正眼看琼斯女士,是狠狠地冷眼瞪她。要是目光能杀人,她早已入土为安。

  我以为阿芙罗狄蒂&#8231;琼斯跟庞大的国际媒体一样,拚命要看杰克森被定罪,并从此毁灭。这辈子不论是在生活上或事业上,我都没见识过如此疯狂、不实、充满操纵手法的攻诘。虽然很多正直的记者参与报导,但真实、确切、谨慎的报导似乎也笼罩着利益的鬼影。

  杰克森无罪开释后大约一年,我在比佛利山的艺廊巧遇琼斯女士,庆祝大案的法庭素描书出版,那是我第一次和琼斯女士坦率地谈话。我说在史葛&#8231;彼德逊 (Scott Peterson) 案期间,我在电视上看到她硬把头凑向辩护律师马克&#8231;杰拉格斯 (Mark Geragos) 的肩膀。彼德逊案的夜间新闻报导统统播出这个画面,我觉得那让辩方很难看。那种事绝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琼斯女士说她完全明白,她很敬重我为杰克森辩护的风格和策略。她说正在重新思考媒体报导杰克森案的态度和作法。她甚至招认自己有点罪恶感,因为她也跟着疯狂的媒体起舞,竭力丑化杰克森。琼斯女士说她考虑写一本坦诚的书,说明杰克森受审的真相,以及媒体报导如何扭曲了事实。

  当琼斯女士问能不能为写书访问我,我很怀疑她。我的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兼杰克森案的合伙律师余苏珊,要我千万别参与琼斯女士的写作计划。尽管如此,我直觉认为琼斯女士是基于真诚、勇敢而专业的诚心,要写出杰克森案的来龙去脉。

  我接受琼斯女士的访问,也看了她部分初稿。我很讶异她这么用心,力抗媒体对杰克森的主流意见,说出真相,我答应只要她秉持诚信行事,我就会协助她。我拒绝跟她说该写什么或怎么写,现在或将来都不会因为这本书而收取金钱或利润分红。我深信陈述意见与歧见的力量与价值,我了解会有人不认同我的看法,但只要这些意见是基于诚实、睿智、精确的信息所作的判断就好。在杰克森案,大部分的媒体结论都很肤浅、偏颇且自私。在内心深处,我清楚杰克森没有犯下那些可憎的罪名。

  这篇序的目的,是要强调真诚说出司法体系运作方式的重要。过去十五年来,美国社会沉醉于媒体对耸动大案的处理方式。以司法体制为主题的电视报导、记录片、仿真影片、电视连续剧、电影和书籍(含虚构与写实)拥有大量观众,在世界各国创造高达几十亿美元的惊人收益。专业记者置身在这股洪流中,绝对有必要恪守价值观与道德。我相信杰克森受审的报导,大部分并不公允。

  二○○三年十一月,七十几位圣塔芭芭拉警察突袭梦幻庄园,搜查麦可.杰克森的住家,当时我刚度完一个迫切需要的假期,正在回洛杉矶途中。当时我接下为演员罗伯特.布雷克 (Robert Blake) 杀妻罪嫌辩护的工作,正值最后的准备阶段。我打开关机九天的手机不到几分钟,杰克森的人就打了很多通电话,要我立刻飞到洛杉矶,担任他的律师。

  我回绝了这个案子,因为我觉得自己没有足够心力,同时处理好布雷克和杰克森的案子。布雷克谋杀案预定在二○○四年二月开庭,将占用我全部时间。我在调查庭时让布雷克出狱了,当时每位美国法律专家都说不可能取得保释。我在后续的听审让他的密谋罪名驳回,并在提供现场转播的听审上盘诘检方证人,让舆论转而支持他。我很确定他会被开释。

  他们请我担任麦可.杰克森律师三个月后,布雷克在开庭前一夜跟我发生严重冲突,主审法官无法化解我们的争端,我主动请辞。大约五周后,麦可的弟弟兰迪.杰克森 (Randy Jackson) 来电,问我是否愿意重新考虑替麦可辩护。我认识兰迪多年,我们不时交际往来。我告诉兰迪我有空,愿意去见麦可.杰克森。兰迪安排我飞到佛罗里达,后续发展大家都清楚。兰迪这个邀约大幅改变了我们所有人的生命。

  我参与麦可.杰克森案之前,杰克森辩护团队的招摇作风令我心惊胆跳。他的律师们搭乘私人喷射机到圣塔玛丽亚,而且看起来过得太舒服惬意。麦可第一次出庭时迟到,且为了歌迷在一辆休旅车车顶上走来走去,那天稍后在梦幻庄园为媒体举行派对。杰克森的法务及财务顾问被当地的新闻播报员称为麦可的「梦幻团队」,他们在豪华的比佛利山饭店举行会议。杰克森和律师上六十分钟节目,效果很糟。杰克森的「伊斯兰国家」组织 (Nation of Islam) 保安人员在保守的圣塔玛丽亚备受关注、报导。这些状况我统统不喜欢。

  我选择全面转为低调。我反对法庭用摄影机,支持主审法官下达言论禁止令,封缄淫秽的诉状。我立刻开始一步步移除律师团中言行挑衅的人。我冷冻几位我不信任的人,不让他们参加重要会议,或不通报他们重要讯息。我全心向十三个人下工夫,亦即法官和十二位陪审员。我很喜欢圣塔玛丽亚居民,因为我直觉知道他们会公平对待麦可。

  麦可.杰克森的律师团必须应付三项主要挑战:检方、媒体,以及麦可身边脆弱无辜的大批平庸顾问。我很高兴这三项障碍我们都应付得当。

  检方为了定麦可.杰克森的罪,耗费的金钱与时间超过了史上任何诉讼。在一九九○年代初期,地方检察官汤姆.史奈顿 (T.m Snedd.n) 分别在圣塔芭芭拉和洛杉矶召集两个大陪审团,以调查并起诉麦可&#8231;杰克森。两个陪审团都拒绝给麦可任何罪名。在一九九○年代中期,史奈顿先生自行前往至少两个国家,寻找据称受到麦可侵犯的受害者,但却找不到半个。史奈顿先生在圣塔芭芭拉警局架设网站,征求关于麦可.杰克森的信息,并且聘用一家公关公司。这简直荒唐。

  在二○○四年,第三个大陪审团为了本案而召集,杰克森受到起诉。检方为了本案动用九位指纹专家,即使是死刑案我也没看过这种大阵仗。指纹证据没查出个所以然。他们不顾一切找来他们想得到的各领域专家,诸如事故重建、计算机绘图、DNA、法务会计、财务、犯罪侦察学、电话、声学、保全系统、猥亵儿童、心理学、病理学及陪审团遴选顾问。他们竭尽全力,凡是可能有助于让麦可被判有罪的事实都一股脑扔给陪审团。他们的努力包括聘请曾经协助检方让俄克拉荷马炸弹客麦克威 (Tim.thy McVeigh)、马莎.史都华 (Martha Stewart)、史葛.彼德逊等被判有罪的陪审团遴选顾问。

  没人算得清地方检察官办公室究竟耗用多少金额及工作时数。他们举行了很多次模拟审判,还联络过各国的执法单位。当然,这全部是由加州圣塔芭芭拉纳税人买单。
  获准采访这桩审判的全球媒体人数,超过辛普森与史葛.彼德逊两案的记者总数。没有比这更广为报导的审判,将来大概也不会有。可惜的是,世人相信描述麦可.杰克森盛衰的电影、节目、重演、书籍将来带来巨额利润,但这些东西要有赚头,麦可必须被判有罪才行。假如麦可.杰克森入狱,媒体报导的盛况将超过任何历史上的事件。事关数十亿美元的利润。

  由于麦可.杰克森是世界第一名人,随时会有「想红」的人冒出来沾光,这些人有律师以及律师以外的人。总有自我吹捧的专家给他平庸、目光浅短的建议,教他如何自保。人们什么话都肯说,只求能凑上热闹,而应付这满坑满谷的愚人既令人分心,又充满危险。

  以原告母亲在审判中扮演的角色为例。我很早便决定在抗辩中,拿她当主要的攻击目标。我在开审陈述告诉陪审团,我会证实原告的母亲策划这些虚假的指控。我在调查庭讯问过她三小时,我知道她接受盘诘的表现必定不利于检方。我通知杰克森辩护团队的全部相关人士,绝不要采取任何会让她不替检方作证的行动。当我得知她有福利诈欺前科,我特别禁止任何人向洛杉矶地方检察官举报她,因为根据加州法律,她可以拒绝作证。

  虽然我明令禁止,但某些不能在本案出庭盘问任何证人的律师,还是向洛杉矶有关单位举报她。正如我所料,这时她拒绝作证,检方花了几星期说服她替他们作证。假如她坚定立场,她可以依据美国宪法及加州州法拒绝作证,而那会重挫我们的辩护策略。

  我不认为举报她的律师有意伤害麦可.杰克森。依我看,他们纯粹是缺乏远见和洞见,想凑热闹,试图在脆弱的委托人面前打造强而有力的形象。实际上,这桩案件完全不关他们的事。
  幸亏,我旗下有两位出色的律师:余苏珊 (Susan Yu) 和罗伯特&#8231;桑格 (R.bert Sanger)。尽管我们的背景、风格和见解都不同,却仍是杰出的团队。余女士和桑格先生总是专心致志,一心要让麦可.杰克森无罪开释。他们明白我们必须通力合作。无论我们有多少歧异,我们总是以胜诉为念,化解歧见。我也常向珍妮弗.凯勒 (Jennifer Keller) 请教意见,她是我的好友,也是南加州优秀的刑事辩护律师。这些是和我一起胜诉的律师。

  我们也拥有非常专业的职员和助理。调查员赫苏斯.卡斯特罗 (Jesus Castill.) 和史考特.罗斯 (Sc.tt R.ss) 都表现杰出。我们对媒体敬而远之,绝不容许自己受到出名的诱惑,而不专心辩护。这个案子里处处潜伏着令人分神的事物。我看过其它案子的律师被镜头冲昏头,依我看,他们损害了委托人的利益。 幸好,那种情况没发生在余女士、桑格先生和我身上。

  看了琼斯女士这本书,我要夸赞她的努力。无论谁想了解麦可.杰克森受审的经过,本书是最佳选择。书里以清楚、动人的细节,说明加州圣塔玛丽亚保守的陪审团,为什么会判决一个无辜、善心的音乐天才无罪。正义已得伸张,我很自豪曾经担任麦可.杰克森的首席律师。
作者的话

  麦可.杰克森无罪开释那天,福斯 (F.x) 的王牌新闻主播比尔.欧瑞利 (Bill .’Reilly) 要我老实说出对判决的看法。那几个月,我为福斯新闻评论整场审判,说过很多不利于杰克森的话,引导观众相信这位流行乐明星有罪。当欧瑞利一定要我对「无罪」判决给个说法,我结结巴巴。欧瑞利要我直截了当一点,我总算说出陪审团是对的。

  但内心深处,我仍然很吃惊。

  在我对案子做最后几次的公开评论时,突然意识到我也是未审先判的媒体人,我错了。我身边很多人深信杰克森有罪。某些记者用偏颇的电视和广播报导附和检方,我也走上这种危险的偏锋。

  不知怎么回事,我忽略了真相。

  我阅读每份报纸上的无罪判决报导时,觉得自己很可耻,竟然跟着媒体对杰克森死缠烂打,试图摧毁他。我思考几小时,然后联络陪审团团长保罗&#8231;罗里奎兹 (Paul R.driguez)。他跟我谈论杰克森,断言他一直是众人的箭靶,说杰克森真的没犯下那些罪名。他觉得杰克森受到媒体迫害。

  在圣塔玛丽亚审判期间,我没有想过要写书说明杰克森的清白。我尊重梅塞洛的律师专业,我逐渐明白陪审团否决所有罪名的原因,却不想提起自己报导偏颇的事实。此外,我当然不想披露媒体「朋友」选边站,行事不公。

  我要把话说清楚:两千两百位有列名的媒体人报导过审判,没几个人承认自己蓄意将杰克森描述成有罪。那些媒体人有一些是我的密友。指谪别人太没品,因此本书只提到一位媒体人的名字:马丁.巴索先生 (Martin Bashir)。追踪过审判报导的读者,自然清楚哪些媒体人犯了错。

  我必须承认庭审接近尾声的时候,我替杰克森难过,觉得整个媒体圈都与他敌对。我要歌迷知道我对媒体报导也很反感,因此决定走一趟梦幻庄园,向他的歌迷表明心迹。我要让他们知道我不是想对麦可不公,我只是报导事实。我试图说服他们我对麦可没有意见。

  但歌迷不相信。他们看过我的报导,很多人认为我在说谎。我待了很久,努力让大家了解我没有抹黑杰克森的居心,但他们懒得理我。

  我倾听歌迷的心声。他们来自世界各地,诸如西班牙、爱尔兰,甚至伊朗。他们说出各自的看法。我听到他们坚称美国媒体腐败、美国人以各种偏差的理由痛恨杰克森。有人提起种族歧视,有人说全世界都认为麦可和儿童做朋友没什么奇怪,唯独美国例外。

  他的歌迷让我另眼相看。对,是有一些过度热血的人,比如有一位女士用西班牙文骂我贱,但也有很多麦可的支持者宽宏大度,愿意姑且相信我。
  我很感谢他们。

  我和几位歌迷在梦幻庄园前门合照,门上摆满了麦可支持者做的心型摆饰。一段时间后,我们一小群人开始取笑原告阿维佐一家人及他们夸张的「辩驳录像带」。我们模仿原告的母亲珍妮特.阿维佐 (Janet Arviz.)。她在带子里声援杰克森,说他是她唯一的「家人」。在辩驳录像带上,珍妮特纳闷为什么巴索访谈播出后,忽然冒出那么多人关切、担心她,而事实上只有麦可在照顾她的家庭。

  我们异口同声,复诵珍妮特的话:
  「我没办法让小孩吃饱、连一盒谷片都没有的时候,他们在哪里?」
  「我和小孩哭泣的时候,他们在哪里?」
  「我和小孩寂寞的时候,他们在哪里?」
  「我付不起公车钱的时候,他们在哪里?」
  我们一遍遍问「他们在哪里?」取笑珍妮特夸大的驳斥方式。



  我思忖他的感受,意识到他才是饱受炼狱煎熬的人。他才是主流媒体机器设法毁灭的人。他才是被背后捅刀的人。

  他获判无罪后不到一个月,我得知杰克森带着三个小孩和保母,移居巴林王国,而我明白为什么。至少,去做巴林王室阿卜杜拉王子 (Sheik Abdullah) 的座上客,可以要回隐私权,也终于能够休养生息,放松心情,思考如何卷土重来。据报,有人请他开设酿酒庄园或主题乐园,但杰克森不感兴趣。他有更大的计划,不过他暂时只想挥别恶梦。

  几个月后,我联络罗德尼.梅尔维勒法官 (Rodney Melville)。他签署法院命令,允许我检阅、拍摄这场刑事审判的所有物证。我花时间去圣塔玛丽亚无数次,埋头研究文件、为麦可个人的梦幻庄园拍照、记录我在审判期间看过的所有物证、申请法庭记录誊本。读者应该要明白,本书引用的证词全部出自法庭记录。
  当我坐在圣塔玛丽亚法院地下室,观看几个小时从未公开的录像带,我有了一项体悟。由于书记官在一边审看我的笔记,我将带子停在原告向警方说他「不确定」某些事情的那一刻。我倒转警方跟原告的问讯影片,问书记官有何看法。我想知道她有没有儿子,问她觉得十三岁的男孩是否知道性事。书记官看着我摇头说:

  「男生当然晓得,十三岁的男生一定清楚。」

  就这样,我有了答案。我决定联络杰克森的一位拥护者珀尔 (Pearl Jr.),她也报导了杰克森案。我们在洛杉矶共进午餐。

  珀尔鼓励我写杰克森案的书,但我仍然觉得那将会是一场苦战。

  几星期后,我巧遇托马斯.梅塞洛律师,而且不止一次,是两次。我认为那是天意。

  我觉得不管媒体、存疑者、甚至亲友怎么说,我都得为杰克森挺身而出。决定动笔后,四处都有人取笑我。一本支持杰克森的书?别闹了。

  越多人嘲笑、揶揄我,我越是怒火中烧。我跟几千页的法庭记录搏斗。我从一开始就被人泼冷水,后来渐渐觉得书永远无法完成。这是我最艰巨的写作计划,有时候我觉得扛了千斤重担。

  我纳闷麦可是不是也活得这么辛苦。

  为了打起精神,我不断回想麦可在受审期间跟我打招呼的事。那是休息时间的走廊,我盯着他看,彷佛他是座蜡像。突然间,麦可看着我说:「嗨!」
  这声「嗨」吓了我一跳。

  他是在开玩笑,我欣赏他这个样子。

  总有人问我有没有跟杰克森面对面接触过,我会说有。其实,我没有自我介绍,他绝对不知道我是谁。

  只有一次,我从媒体区问他问题。那是杰克森还会响应媒体问题的时候,我问他是否愿意跟守在梦幻庄园门口的歌迷说说话。本来已经通过媒体区的麦可转过身,看着我说:「我爱我的歌迷,我很爱他们!」彷佛歌迷是唯一重要的人。

  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杰克森的支持者会看,也能吸引对八卦媒体信任过头的无数人。如果真相能广为流传,大家迟早会敞开心扉,接纳事实

1. “ABC…It’s Easy” 「ABC很简单」

那是最后的审判日,是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判决之一,成千上万人将法院周边的街道挤得水泻不通。麦可&#8226;杰克森即将到场,警方对待群众的方式宛如他们是在纳粹新兵训练营,强制每个人站在封锁线后面,在混乱中维持秩序。有些媒体人站在外面,待在主要的「指挥官」搭棚下,等着看谁能分到一个席次,大家既疲惫又激动。

媒体人为世界上所有电视网报导杰克森案已经五个月,对公诉麦可&#8226;杰克森一案伸张了哪种正义意见分歧。在陪审团闭门商议的那个星期,有线电视网向民众煽风点火,播出杰克森可能住的牢房影像。有人等着看杰克森不来出庭,料定这位超级巨星会试图逃避命运。

二○○五年六月十三日星期一中午,传出陪审团达成判决的确定消息。各国媒体都动起来,更多的电视人和制片人来到现场,带来新的需求及新的拍摄角度。广大的杰克森歌迷在法院周边组成各种阵营:带着可携式摄影机的歌迷、带着照像手机的歌迷、带着任何想象得到的高科技数字器材的歌迷。大家较量着谁能把麦可看得最清楚、谁拍到最棒的麦可照片、谁的麦可T恤最好、谁的麦可海报最优。一片疯狂。

在圣塔玛丽亚扎营的人包括各个种族、高矮胖瘦、肤色和年龄。等待大新闻的歌迷情绪狂热,有几人扮成杰克森,有几位女性但愿自己是「比莉珍」(Billie Jean)。大概世界上半数国家都有歌迷来到现场,他们坚信杰克森清白。

对于天天站在法院外的杰克森迷来说,这场审判是撇下所有差异的难得机会。来自世界各角落的人团结一致,为正义而战。他们相信麦可是遭到媒体操弄的棋子,倾巢而出来支持他。大家将麦可视为兄弟、艺人、偶像来热爱,但对媒体来说,杰克森的歌迷似乎太多,举止也太古怪,根本不把歌迷看在眼里。

大家等待判决出炉的时候,每小时都彷佛没有尽头。歌迷越来越着急。当法院大门敞开,群众凑向栅栏,涌向警力围成的人墙,三十五位抽中签的民众获准进入旁听。他们安静地鱼贯进入法院,接受金属探测仪搜查,并且被告诫不得制造骚动,然后由武装警察护送进入法庭,在公众席坐下,几乎没发出任何声响。

现场每个人等待判决,等得心浮气躁。报导这场审判的两千两百位有列名的媒体人,只有大约三十几位分到法庭内的座位。几十位制作人会挤在设有闭路电视的房间里收看判决,与歌迷隔绝,但大部分媒体人员选择守在法庭门外,护卫公司的搭棚,播报员准备随时报导「杰克森」新闻。

媒体大军不断寻找耸动的花边,任何或许能煽动观众情绪的新闻都好,但一切平静。各界对判决越等越不耐烦,新闻制作人忽然听到歌迷的叫喊,越来越多歌迷开始嚷:「麦可是无辜的!」

这时,杰克森家族准时到场,麦可的母亲凯瑟琳 (Katherine)、父亲乔 (Joe)、小妹珍娜 (Janet)、二姊拉托雅 (Latoya)、大姊瑞比 (Rebbie) 与麦可赫赫有名的兄弟们都来了。麦可的辩护团队上前招呼他的公关、保镳、雍容华贵的家人,当时的情况非常明显:这些人的光采加在一起,根本不及一个麦可。

麦可躲在镜面太阳眼镜和招牌雨伞下,以巨星中的巨星姿态现身。他下了黑色休旅车,走向法院,周围的人都激动得尖叫落泪,全世界彷佛静止不动。

无论他当时健康状况如何,无论受审如何耗损他的心神,在他身上都看不出来。他步履轻盈地走向首席律师梅塞洛,身影隐没到法院门扉里,在门关上的前一刻抬头挺胸,向歌迷挥手,很开心歌迷倾巢而出。在大门和网状栅栏后面尖叫欢呼的人跟麦可似乎有情感交流,麦可的神采令人心跳。每个在他周遭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乐音,他们能感受到那舞蹈。


最后一位媒体人被放行到小法庭,接受警察的金属探侧仪检查及盘查,这时麦可恰巧出现在转角处,在这场官司里,这位超级巨星首次露出紧张的神态。他脸色憔悴,不再有笑容,不再所向无敌的模样。在那脆弱的一刻,看得出受审终究是令麦可疲惫。他显然希望事情落幕。

麦可的律师后来透露,辩护团队有信心看到杰克森摆脱所有罪名,坚称牢狱的议题不常被提到。梅塞洛信念坚定,他相信杰克森为了并没有犯的罪被起诉,而麦可的亲友当然都相信麦可。尽管如此,当麦可停在法庭门口几秒,独自站着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查的时候,他看来很害怕。

在法庭内,八女四男的陪审团已经看过六百项证物,见证过由马丁&#8226;巴索纪录片引爆的抹黑行动,聆听过杰克森十二年的私人生活点滴。将这一切赤裸裸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人,就是圣塔芭芭拉地方检察官汤姆&#8226;史奈顿。史奈顿团队总共让八十位证人出庭,试图将杰克森描绘为连续犯罪者。他也获准巨细靡遗地盘查杰克森的生活,试图说服陪审团麦可具有犯罪行为模式。

法庭里的人等待陪审团的判决时,世界似乎出奇渺小。每张脸都紧张兮兮,每双眼睛都目光专注。杰克森家族只分配到法庭里的六个座位,珍娜很有风度,选择不进去听宣读判决,让麦可的弟弟兰迪、哥哥提托、姊姊拉托雅和瑞比可以直接坐在麦可后面。

十一位武装警察散布在法庭里,以备随时应付任何骚动。下午两点十分,罗德尼&#8226;梅尔维勒法官终于开始拆开判决信封。法官逐一拆开每个信封,始终面无表情。法庭里鸦雀无声,只有几位女性陪审员眼眶含泪。时间静止,彷佛无止无境。忽然间,高等法院书记官罗娜&#8226;雷 (Lorna Ray) 开口宣读:

「第一项罪名,密谋罪,无罪。」
「第二项罪名,猥亵儿童罪,无罪。」
「第三项罪名,无罪。」

「无罪」这词反复出现,总共十四次。宣读判决时,在庭审期间没缺席过一天的凯瑟琳噙着泪。提托伸出手,亲吻母亲,其余家人紧紧相拥。大家开始明白麦可无罪了,歌迷在后排静静啜泣。媒体人大部分时候都呆坐着,似乎真的很讶异杰克森的罪名都不成立。从他们的表情来看,显然有些媒体人一直指望这位巨星入狱。

梅尔维勒法官处理这桩案子非常自尊自重,头脑清晰,让大家平平安安,不容许庭审受到任何干扰,这时当庭宣读陪审团的声明:

「本陪审团感受到全世界注目的眼光,深感责任重大。我们从二○○五年一月三十一日起,始终全面而仔细地研究在庭上提出的证词、证物及议事规则。我们遵照陪审团指示,充满信心地达成判决。我们希望本案证实了司法体制的完善与真理,确实没有辜负我们的信赖。」

听到这番话,麦可在辩方桌子后面重拾极度沉着的神态。说也奇怪,麦可看来像古代的国王,颇有王者风范。他以主掌全局的姿态,安静地凝神倾听法官诵读的内容。他头抬得高高的,一动不动,只有可以近距离观察他的人,看得到一行清泪滚下麦可的脸庞。

「杰克森先生,你无罪开释了。」梅尔维勒法官说。

就这样,麦可明白十二人的陪审团驳回所有的刑事罪名。流行乐之王拿卫生纸拍拍脸,拥抱辩护律师团队,向他们道谢,慢慢准备离开。他经过父母和手足的时候没流露什么情绪,飘然走出法庭,脚步彷佛踩在半空中,很快就会像一缕轻烟般消逝。

在外面,麦可的歌迷已经从法院周边林立的现场电视转播站听到判决,正在街上跳舞尖叫,欣喜若狂。一位女士释放白鸽,其它人放出气球,有人洒五彩纸花,几百人尖叫着掉下喜悦的泪水。这时杰克森家族会合,穿过几千位想采访他的各国记者。麦可&#8226;杰克森一手握拳放在心口,给歌迷一个飞吻,然后隐没到黑色休旅车内,成了自由人。


人潮散去后,某些媒体人认为,受审终将阻碍这位流行音乐明星的发展,他的事业可能会持续因此受到伤害。媒体人闲聊着关于杰克森的指控,主要是谈论充满恨意的谣言──就是这些谣言和讽刺让无数人诋毁这位偶像。

对歌迷来说,杰克森受到的可憎审判根本不公。但对大部分媒体而言,麦可&#8226;杰克森案是绝佳的报导题材。他的形象每天都遭到新的扭曲,而新闻对杰克森与儿童的「特殊关系」已经报导到烂。

舆论跟多数记者的立场一样。大家确信杰克森侵犯了儿童。有些媒体观察家想到,即使被判无罪,这位超级巨星仍得一辈子辩护自己的私生活。

多数人认为杰克森的形象遭到牺牲,无从复原。

媒体准备做杰克森案的最后播报时,很多人纳闷杰克森是否能从这场莫须有的审判重振声势。最重要的是,有些人必须承认自己糊里胡涂,随着地方检察官起舞,将杰克森的人生贬为闹剧。可是多数记者非但不难过自己推波助澜,协助急于摧毁杰克森的人,反倒很开心麦可的声名直落。

大家乐于痛恨他。媒体只要让杰克森永远甩不掉「怪胎」的形象,收视率就居高不下。直到审判完全结束,少数媒体内部人士承认杰克森的歌迷才是最后的赢家。整场审判期间,歌迷都向媒体嚷着:「你们从不报导真相!」

或许他们是对的。

当媒体菁英开始回顾那五个月的审判,重新检视了一些在法庭上披露的麦可私生活,大家同意一般人绝对经不起杰克森承受的严格检验。杰克森饱受煎熬,而他只剩私处的照片没被公开,其余一切都被摊开在上天、法院、全球媒体面前。

杰克森迷始终坚称,杰克森沦为一个贪婪家庭及一个愤怒检察官的猎物,但他们的说法完全被忽视。媒体似乎乐于报导检方的指控,急着污蔑麦可的形象。到头来,饥渴的媒体看不到十二位平凡的美国公民从一开始就看清的事实:根本没有麦可&#8226;杰克森犯任何罪的证明。

在整场刑事审判中,媒体不断被传唤去说明最龌龊的细节,描述对杰克森最丑陋的指控,其中许多消息是在贩卖给八卦报之后很久,才在法庭里提到。但直到法庭宣读「无罪」判决,大家才意识到站在自己面前的偶像,是一个没有真凭实据就被冠上罪名起诉的人。

忽然间,杰克森案似乎变成空穴来风。见多识广的媒体看出杰克森案,不过是用纳税人血汗钱堆砌成的丑闻。但新闻当然没指出这一点。

在开庭最后一天看着麦可,就像看着两个人。一个是真实的麦可,一个是包覆在他身上、由众人打造的麦可,这个麦可的面目扭曲,像哈哈镜里的变形影像。媒体说的是一回事,利用特定的拍摄角度和打光,令他的鼻子、脸颊、肤色怪里怪气。实际上的麦可衣冠楚楚,极为稳健,神态谦虚。麦可本人害羞而安静,跟八卦媒体里报导的麦可判若两人。

在宣读裁决当天,看着他的脸庞、肢体语言和气质,这位人称的流行乐之王显然是受到盛名之累的善良灵魂。他没有半点自大,五官毫不奇怪,服饰、臂章等都中规中矩。倒是刻意要将杰克森千刀万剐的媒体风气、攻诘麦可的人、乐于将杰克森撕成碎片的人,这些人才疯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主题

1499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3534
发表于 2009-11-2 14: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要收藏本英文版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主题

1396

帖子

1446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464402
发表于 2009-11-2 14: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ikoso 于 2009-11-2 14:44 编辑

拿到這本書的當天晚上~我看到凌晨四點...看完後我才真的明白,為什麼他會這麼孤獨。這本書寫的很好,因為是法庭實紀,有時會出現法律術語或較為艱澀的東西,但是整體來說是很容易看的。很感謝這個作者。
ps.我也不喜歡這個翻譯,但是在台灣,這樣的名字才會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828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922
QQ
发表于 2009-11-2 14: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体的等团购
台湾版的过年时 去买本回来 一起收藏
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0

主题

1187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0807

普里策新闻奖论坛人气王

发表于 2009-11-2 14: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lackandy 于 2009-11-3 13:44 编辑

34refef.jpg



自动滚动速动较慢建议看完一页就手动按 sdsfdsf.jpg 下一页来观看,不然要看很久,谢谢。

0010451324_b_01.jpg 0010451324_b_02.jpg 0010451324_b_03.jpg 0010451324_b_04.jpg 0010451324_b_05.jpg 0010451324_b_06.jpg 0010451324_b_07.jpg 0010451324_b_08.jpg 0010451324_b_09.jpg 0010451324_b_10.jpg 0010451324_bf_01.jpg


本書目錄:

1.“ABC … It’s Easy” 「ABC很簡單」
2.“Music and Me” 「音樂與我」
3. “Shake It, Shake It, Baby” 「寶貝,撩落去」 
4.“I Wanna Be Where You Are” 「我想要在你身邊」 
5.“Wanna Be Startin’ Something” 「想要挑動事端」 
6.“Rock With You” 「與你搖滾」 
7.“Stop! The Love You Save May Be Your Own” 「別這樣,你保留的愛可能是你自己的」 
8.“Do You Remember the Time?” 「你還記得那段時光嗎?」
9.“Askin’ Him to Change His Ways” 「要他改變做法」
10. “If You Wanna 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Take a Look at
Yourself and Make a Change” 「如果你想改善世界,先自我反省,改變自己」
11.“Who’s Bad?” 「誰很壞?」
12.“Got to Be There” 「約定好了」
13. “Livin’ Off the Wall” 「活在牆外」
14.“Little Bitty Pretty One”  「可愛的小不點」
15. “We Are Here to Change the World” 「我們就是要改變世界」
16.“Don’t Stop Till You Get Enough” 「不要停止,直到滿足」
17.“Be Careful Who You Love” 「小心你愛上的人」
18. “Black or White” 「黑或白」
19. “People Make the World Go ’Round” 「人讓世界運轉」
20.“With a Child’s Heart” 「童心未泯」
21.“She’s Out of My Life” 「她已經走出我的生命」
22. “Never Can Say Good-Bye” 「難以道再見」
23.“One Day in Your Life” 「在你生命中的一天」
24.“Beat It” 「滾開」
25. “HIStory”  「歷史」
26.“Ebony and Ivory” 「黑檀木與白象牙
27.“It’s a Thriller” 「顫慄」
28. “The Love You Save” 「你保留的愛」
29.“Ask Me How I Know” 「問問我怎麼知道
30.“Will You Be There?” 「你會在嗎?」
31. “I Want You Back” 「我要你回來」
32.“Leave Me Alone” 「不要打擾我」
33.“Moonwalk” 「月球漫步」
R.I.P. Michael Jackson Long Live The Ki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15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5231
发表于 2009-11-2 15: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MJ 希望他是解脱了,头一次觉得他死是一种解脱
爱mj生活更美好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95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484
QQ
发表于 2009-11-2 15: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会买,只是越看越伤心,越看越愤怒……
可怜的michael!
I love M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9

帖子

6199

积分

侠之大者

Rank: 4

积分
6199
发表于 2009-11-2 15: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买这本书给那些不知道真相的朋友们看,即使这样弥补不了我们失去MJ的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48

主题

6164

帖子

1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MJ在华首席代表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55925

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发表于 2009-11-2 15: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那序言,想到许多,真的是无语凝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8-27 04: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