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 14: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杀了麦可杰克森: 真正认识流行乐之王
Michael Jackson Conspiracy
作者 / 阿芙罗狄蒂.琼斯 Jones, Aphrodite 译者 / 谢佳真/等 出版社 / 李兹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日期 / 2009/10/28商品语言 / 中文/繁体装订 / 平装运送条件/ 允许国外 定价 / NT$380售价 /79折, NT$ 300
推荐文:死了比活着值钱/袁琼琼(本文作者为名作家)
麦可.杰克森的两次娈童案正好相距十年,第一次发生于在一九九三年,杰克森被媒体天罗地网的报导了三个月后,于一九九四年初用两千万的赔偿金额与原告和解。
同年十月,美国的《潇洒》(GQ) 杂志上刊出了一篇文章,讨论这个案件,作者写道:「从对大量的庭案、笔录和无数审讯记录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可以证明一件事情:杰克森没有性骚扰任何人,而他自己则很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的受害者。」
作者并且断言,如果当初杰克森把官司打下去,「会发生的事情将是一切都将站在杰克逊一方,同时还可以据此为根基,让他对那些指控人提出的关于敲诈的反控走得更远。而杰克森也可以因此还以清白。」
这篇一九九四年刊出的文章,和本书的相同之处是:两位作者都在案件结案后立即便写了为杰克森案的辩护,但是也同样的没有受到重视。这两位的正义之声都非常微小,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力。
文章里还有一段话,几乎也完全可以套用到二○○三年的案子上:
「这是个关于警方与公诉人的贪婪、野心和误解的故事;这是个关于懒惰而又善于捕风捉影的媒体的故事;这还是个关于可以怎样无根据地发动一场案件调查的故事。」
这其实就是杰克森案的本质:不过是一次单独的「猎巫行动」。在中世纪,猎巫与罗马竞技场拿基督徒喂狮子的「表演」是一样的事,是娱乐和生意,可以满足某些人内在较为阴暗的噬血渴望,也同时为某些人创造财富。至于当事人是不是无辜冤屈,那完全不需要考虑。
看到本书里,媒体对于杰克森案的「推演」,真是让人不寒而栗。按照媒体的看法,最「理想」的结果是麦可被判有罪入狱,之后至少可以有半年份的新闻可以炒,从麦可的入狱,麦可的牢房,麦可家人、朋友、粉丝的反应,直到麦可死于狱中,因病或自杀--媒体判断他一定受不了监狱之苦,或者说他们其实非常愿意为麦可「制造」出那种「情境」,所以媒体引导全世界一面倒的相信麦可杰可森有罪,因为比他的清白能带来更高的「产值」。
麦可在访问里说过不只一次:「我也是个人,我也有一颗心,我会感到痛苦,也会被伤害。」他这些话根本是白说。看到麦可.杰克森,很难不同时看到金钱。自从跟他有关的一切都可以卖钱之后,他就不再是血肉之躯,成了活动金矿,边走动边掉落值钱的碎屑。而周围便包围一大堆虎视眈眈的对象等着捡拾。
本书里生动的还原了麦可.杰克森有血有肉的部分。他在受审全程的脆弱、尊严、高贵和温柔。他浑然天成的感染力,以及在最坏的情况下依然不失幽默感。他面对逆境的态度,其实比他的音乐或演出,更能让人感受到他之所以是个王者的理由,更能感受到他内在真正的质量。
推荐序:舆论审判者的参考书/赖祥蔚 (本文作者为台艺大广电系系主任暨应媒所所长)
二○○九年六月二十五日,麦可.杰克森猝死。
这个消息从美国传到台湾时,一开始还有点模糊。当天,有些电视新闻频道先是打出了「麦可.杰克森病危」的插播字幕,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消息越来越明朗,字幕才改成「麦可.杰克森惊传死亡」。
出门时,听到有人在谈论这则新闻:
「麦可杰克森死了ㄟ!」
「那种会欺负儿童的变态,早就该死了。」
「可是不是宣判无罪了?」
「是吗?妳确定?」
如果现在访问一般民众,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麦可.杰克森曾经陷入性侵儿童的风暴,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司法最后还了他清白?又有多少人真的相信他是清白?
一九九三年麦可.杰克森第一次被卷入猥亵男童风暴,当时他为了这起官司付出两千两百万美元的和解金,形象从此饱受争议;二○○三年再度卷入性侵儿童的官司,二○○五年六月十三日被判无罪,包括性侵害、妨害自由、提供酒类给儿童等十项大小罪名统统不成立。
前后十几年,麦可.杰克森一直活在批判之下。事实上,被判无罪之后,还是很多人深信他有罪。
司法审判还给麦可杰克森清白之后,很多过去指控他有罪的人站出来认错,包括本书的作者--曾经参与了舆论审判的新闻工作者。如今,麦克杰克森走下人生舞台,当初曾经指控他的人,更纷纷站出来忏悔。其中包括了在一九九三年作证说自己遭到麦可.杰克森猥亵的男童(现在已经成年),他坦承当初是为了钱而说谎,并且公开对麦可.杰克森说抱歉。
可惜,麦可.杰克森听不到他的道歉。
可惜,他的道歉改变不了麦可.杰克森从一九九三年起到走完人生路程的委屈。
有人认为,一九九三年是麦可.杰克森健康迅速转坏的关键年。相信在那种委屈与压力下,任何清白蒙受污蔑的人都一定会大受打击。对于重视人格的人来讲,名誉有时比生命更重要!我不由得想:如果当初没有这些伪造的指控,如今的麦可.杰克森会是什么样子呢?
在司法审判与舆论审判的众多指控者之中,有些固然怀有私心,包括求利与求名之徒,但一定也有自认为是在为公理正义而奋斗的人。动机虽有不同,对于麦可.杰克森却同样造成伤害。这两种人谁更残忍呢?只怕是后者。
传播媒体固然是掀起舆论审判的共犯,但众口铄金的芸芸大众岂非帮凶?这本书应该成为推荐给所有喜欢从事舆论审判的人参考,更应该推荐给传播科系学生当成必读的课外读物。
了解真相,是怀念最好的方式
自从麦可.杰克森1996来台、热力点爆中山足球场的历史之旅后,我们再从媒体上听到他的消息,几乎都令人不禁皱眉。2003年在柏林旅馆的阳台上「晃婴儿」、2005年穿着睡裤出庭他的「娈童案」世纪大审,我们不禁摇头叹息,这位在全球拥有数亿歌迷的的偶像、「流行乐之王」到底怎么了?
2005年的无罪宣判跌破国际传媒的眼镜后,大众仍忖度,是因为花得起重金礼聘一流的名律师,所以靠着巨富而逃脱法律的制裁吗?新闻喧闹一过,除了资深歌迷之外,一般人各自回归各自的生活,自然也就淡忘了这件事、这个人。毕竟这位明星离我们太遥远。
直到在沉寂数年之后,在50岁的「高龄」,麦可宣布要举办多达50场的「This is it」最后谢幕演唱会。这位超级巨星在娈童丑闻案后是否已遭歌迷背弃?答案很快揭晓,演唱会的75万张门票,在开售后短短四个半小时内抢购一空,麦可又打破了史上演唱会门票销售最快的纪录。麦可.杰克森几乎可以算是东山再起了,他的确没有「过气」,之前几年只能算是「淡出」罢了。
但接下来的事更令人震惊。就在演唱会倒数前几日,2009年6月25日,麦可.杰克森竟然突然过世了。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让全球数亿人急切上网搜寻,差点让Google停摆,一度以为是遭受黑客攻击,这时世人才见识到这位巨星影响力的真实规模。
在歌迷的泪水中、在众人的狐疑中,人们等待着死因的鉴别,当侦察结果指向药物致死后,人们觉得惊恐。到底是因为治疗长年的失眠而不当用药,还是围绕着「杰克森赚钱机器」的某个环节进行着可怕的阴谋。在这个诡谲、震撼的事件后,真相是否有水落石出的一天?谁都不敢说。麦可无论生时或死后都是一团猜不透的谜。
麦可.杰克森死后的短短几个月内,关于他的各种疯狂传言比起他生前毫不逊色。其中被狠狠戳破的一个是他的验尸报告,真假版本「差很大」。然而当八卦小报在第一时间就散播了一个极其污蔑的验尸报告时,大部份的媒体就像往常一样,就是照单全收报导出来。只有紧追麦可各种讯息的伤心歌迷知道,这只不过是「又一个」耸人听闻的谣言。
关于麦可的事,再离谱夸张都有人会相信,而这正是2005年这场审判时大环境的氛围。
麦可曾说,〈童年〉(Childhood) 这首歌几乎等于他的自传,歌词中说:「你了解我的童年吗?……人们说我不太对,因为我热爱这样初始的东西……」
起诉他的检察官汤姆.史奈顿不吃他这一套,他说麦可不是爱儿童,而是恋童癖。他想方设法要定麦可的罪,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很多人都深信史奈顿是麦可的宿仇,因为在1993年的钱德勒娈童案及2005年的阿维佐娈童案,「恰好」都是由这位圣塔芭芭拉的检察官积极主导。
1993年,史奈顿打定主意要起诉麦可,运用了极具羞辱性的手法,这让麦可十分着恼,于是写出了〈D.S.〉这首以人名缩写为题的歌,指的无疑就是史奈顿,这几乎是半公开的秘密。麦可在歌词中写:「不管死活一定要逮住我……我敢说总之他妈妈当初没有把他教好……D.S.是个冷酷的人……」然后在「历史之旅」世界巡回演唱会(包含1996的台湾场次)中唱遍全球。不论我们是否会因麦可的幽默式反击而莞尔,但这个仇结深了。
麦可的首席辩护律师托马斯.梅塞洛指出,这个起诉案根本完全站不住脚,而史奈顿的论点也复杂到连自己很难讲得清楚。即使如此,麦可仍得从2003年1月31日起到6月13日间,不断回到法庭,去面对一列列的人对他丢出难堪指控。美国媒体长期对麦可怀有敌意及偏见,即使在这样漏洞百出的起诉案中,他们却一路选择与检方站在一起,把最低劣、耸动的最新证词做成实时新闻放送,所以大众也被误导成深信麦可最后一定会被判刑。
这场世纪大审,列名的两千两百名全球媒体人来到圣塔玛丽亚做现场报导,创下史上采访人数最多的审判。本书作者阿芙罗狄蒂.琼斯代表福斯电视台采访这起审判,她本身也是资深的犯罪纪实作家,常出现在电视上评论美国国内的犯罪案件,并数次抨击麦可。对于娈童案,她原本深信麦可当然有罪,否则在1993年的钱德勒案中,麦可为何付出美金2200万的天价和解金,这太可疑了。她是受礼遇可以待在法庭内旁听的两位作家之一,5个月下来,她聆听所有证人讲述的证词、研究检方辩方的激烈攻防、观察麦可每日坐在被告席的表现、看见媒体报导的偏颇程度,甚至还去倾听歌迷的心声。
麦可遭受史上最严苛的审视、摧毁式的审判,那是难以想象的折磨。但是,如果他真的没有犯下这些可憎的罪名呢?想到这点就令人不寒而栗。琼斯女士觉得,坐在法庭中稳重谦和的麦可,完全不像媒体形容的那个「怪胎」,此时,这位已经写过7本畅销犯罪纪实作品的作家,突然觉得应该要替媒体还给麦可公道。她打算把审判的真相用一支客观的笔写出来,传递给隔着媒体哈哈镜看着麦可审判的众人。没想到,换她被冷酷的现实击垮,竟然没有一家出版社愿意出一本支持麦可的书,他们觉得麦可的负面形象已经根深蒂固了。她最后只能选择自费出版。
在巨星陨落之后,本书成为关于麦可最近年、最受好评、也最畅销的一本书。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写下书评,几乎人人都是欲罢不能、一口气看完。很多人懊恼,原来真相一直在那里,为什么不是在麦可还活着的时候,就去了解这些罪名只是子虚乌有、含血喷人?
巨星陨落后,人们突然难过的记起他带给世人前所未见的、令人赞叹的音乐及舞蹈,人们想起自己很爱他的才华,但却一路随着媒体误解他。这些不经意的批判眼光,带给麦可的痛苦,我们也能在本书中清楚感受。
作者用动人的笔触,将整起庞杂的审判过程勾勒清楚。几乎不用任何加油添醋,这场有着135名证人出席的审判,光其戏剧性就令人叹为观止。这场审判等于将麦可的世界一寸寸摊开在众人面前,我们看到他惊人的财富、他周遭围绕着各怀鬼胎的伙伴及顾问。我们也可看到,他和索尼公司因为共有SONY/ATV音乐版权目录的庞大利益而暗潮汹涌、还有他因为成名过早的孤独感及不堪回首的童年……而他为了自己不能拥有的童年,打造了恢弘的梦幻庄园,又大方的将它与贫童、朋友分享。
在这位流行天王最黑暗的日子里,他在法庭内为莫须有的指控而难受、颤抖,难以置信的听着他人冷血、抹黑的控诉。这样的折磨让他不能吃、不能睡,惊心这个世界竟能对他这么狠。无罪宣判之后,他没有再回到梦幻庄园「他的家」,至于原因,不需要太猜测,也可以知道那里已成了他的伤心地。
读着这本书,我们看到最接近真实的麦可,但是这场悲剧只是以更大的悲剧收场。希望本书的出版,不只是麦可的歌迷觉得他们的偶像得到平反,也希望一般人能够经由独立判断,真正认识流行乐之王,重新给予麦可.杰克森及其音乐艺术应有的评价。毕竟随着YouTube等影音网站的盛行,麦可的音乐及表演继续吸引更多新的及新一代的歌迷,若说他曾经超越种族与国界,现在他还进一步跨越时间。了解真相,是怀念最好的方式,李兹文化很荣幸在台出版本书的繁体中文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