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我的国王-MJ 于 2009-9-5 19:27 编辑
1777年12月3日,莫扎特给表妹写了封信。信的开头是这样的:“亲爱的表妹,在我坐下写信之前,先去了趟茅房。现在,已经解决了,我感到轻松无比!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我又可以填满我的大脑了。。。。。。如果你闹肚子,抬腿就往厕所跑;如果你憋不住,那就拉到裤裆里。。。。。。代我向我们的朋友致以比臭屁还要臭的问候。”笑罢,我好奇地查了一下莫扎特的生日,当时他21岁,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实际上,莫扎特一辈子都没有长大,一辈子都有颗顽童之心。他喜欢跳舞、骑马、击剑、打台球;他喜欢打扮,以弥补自己说不上英俊的相貌;他贪图热闹,喜欢养鸟,甚至还教八哥唱歌;他爱讲粗话,搞恶作剧,身上总有释放不尽的能量。莫扎特是个天才和幼稚、细腻和粗莽、高压和鄙俗、不羁和邮商的矛盾体。他爱说粗话,并能从粗话中感受音乐的律动;他爱打闹,但只要发现屋里有平展的地方,哪怕是窗台和枕头,都会情不自禁地轻轻盲弹。
莫扎特的好友,小说家卡罗琳。皮希勒在回忆录中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情节:“一天,我坐在钢琴前弹《费加罗婚礼》中的‘不要再去做情郎’,莫扎特刚好在我家,他悄悄走到我身后,对我的演奏颇为满意,禁不住跟着轻声哼唱,还用手指在我的肩膀上打拍子。突然,他拎过一把椅子坐在我的身旁,让我继续弹低音,他即兴弹了一段优美的变奏。每个人都屏息静听从这位乐神手下流出的优美曲调。但他突然感到厌倦,跳起来,陷入那种经常发作的神经质,翻过桌子,跳过椅子,像猫咪似的‘喵喵’怪叫,还像顽劣的孩子一样翻跟头。”
假如心理医生看到这个场景,肯定会诊断为“多动症”或”幼稚症”.问题是,多动解释不了他演出的专注,解释不了他艺术的智商.对他来说,音乐似乎并不是演出来或者是谱出来的,而是像打嗝或者放屁一样自然而然的生理产物.他将内心的欢娱和内心渴望的欢娱一起表现在他的音乐里,哪怕是在最贫寒\最落魄的时候.
莫扎特5岁作曲\7岁为女皇演奏\11岁创作歌剧,少年时代就已经驰名欧洲.假如他没有贪图自由的童心,无视权贵的幼稚和渴望游走的好奇心,还会有来自天堂的莫扎特音乐吗?”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知却真人.”
许多人把莫扎特的幼稚说成他的美中不足,其实不然,真是这种幼稚,创造出了他的美.这种缺憾是别人认为的缺憾,莫扎特从不肯为别人活着.世俗意义上的成熟者,不会辞掉宫廷乐长得职位去维也纳受穷,不会在悲凉中写出<魔笛>这种美妙的乌邦托神剧,在孤独中让美好与光明的洪流如此汹涌.莫扎特幸亏没有长大.他的音乐轻盈透彻,如风似云,漂浮在人间的痛苦之上;如四季轮回,最后的音符总是回到开始的起点.
不久前,德国柏林一家画廊展出了一幅最新发现的莫扎特肖像,作品出自德国画家乔治.埃格林格之手.画布上的男人苍白微胖,皮肤松弛.这幅肖像画与1790年,莫扎特逝世一年前.专家估计,这是莫扎特生前的最后一幅肖像.无论科学家运用何种高科技手段进行鉴定,我仍然不相信,准确地说不能肯定这是莫扎特.在我的印象里,他永远是一张印在巧克力球金纸上皮肤红润,眼大无神的的娃娃脸,永远是哪个戴着白色假发,长不大的天真孩子.他曾这样问候母亲:”晚安,妈妈,祝您在床上放个响屁!”
摘自<深圳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