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29|回复: 0

大灾难的到来,人类何去何从.

[复制链接]

10

主题

179

帖子

7503

积分

侠之大者

Rank: 4

积分
7503
QQ
发表于 2009-8-1 16: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有着种种关于大灾变与世界末日的传说,例如各个民族都传说有一场几乎毁灭了整个人类的大洪水,人类文明是从浩劫的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的。步入文明时代后,随着科学的进步,终于产生了灾变论的思想,这一方面似乎印证了那些世界末日预言的真实,另一方面又激励全人类和一代代科学家去努力认识灾变,设法趋利避害。



什么是大灾变




    实际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无时不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当这种变化给人类带来危害时,我们就称之为“灾害”或“灾难”。例如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近十万人的惨重伤亡和上千亿元的重大损失。

    自然灾害的规模和影响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有可能使得地球的生态环境、人类的文明形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8世纪晚期开始,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发掘出了许多未知生物的化石。这些发现促使科学家思考地球生物圈的历史真相,终于在1821年,由法国人居维叶提出了“灾变论”。他提出,地球上曾经多次发生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自然灾害,每当经过一次巨大的灾害性变化,就会使几乎所有的生物灭绝。这些灭绝的生物最终变成化石被保存下来。随后造物主又创造出新的物种,使地球恢复生机。

居维叶的“灾变论”的确有着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思想内涵,我们可以从中引申出“大灾变”的含义:首先它是一种灾害。其次,它的规模和深度达到了改变整个地球生态环境,导致物种更替的程度。大灾变虽然严重威胁着人类文明的延续,但是大灾变除了有着负面的意义,未尝不是自然界进行“优胜劣汰”、进行世代更替的一次契机。



多种多样的灾变可能






火星与地球相撞









近距离超新星爆发毁灭地球生态






    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对于灾变的认识已经脱离了 “天降烈火,人类毁灭” 那种神话式的肤浅阶段。越来越多的大灾变的可能被科学家展示出来。

    大多数灾变属于天灾。有一些注定将在遥远的未来毁灭地球生态系统,例如50亿年后,今天稳定散发着光热,养育着地球上亿万生灵的太阳将步入其生命的最后时刻,那时的太阳内核收缩,而外层急剧膨胀,体积不断地扩大,最终吞没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也将随之消失。还有一些灾变一旦发生,地球的结局也是莫可名状的悲惨。例如宇宙中近距离的超新星爆发或者伽马射线暴,都将导致臭氧层的彻底破坏,并使得所有地表生物暴露在高强度、大剂量的宇宙射线之中,只有很少一些生物有些许希望逃过此劫。如果太阳系碰巧经过一个黑洞附近,将发生什么样的灾变,我们还很难想象,但是仅是黑洞周围超强的X射线辐射就足以令人类文明和地球生态遭到灭顶之灾。数十亿年后,银河系将与仙女星系碰撞,强大的潮汐力可能将太阳系抛入宇宙空间,也可能发生罕见的恒星碰撞,那时将发生怎样的灾变,也许只有上帝知道。

    万幸的是,经过天文学家的努力,已经证明上述灾变在较近的未来几乎没有任何发生的可能性。不过也不要高兴得太早,有一些灾变也许将在不远的将来不期而至,给地球和人类造成重创甚至毁灭性的打击。它们包括:气候变暖,地磁场倒转,太阳活动异常剧烈,彗星、小行星撞击地球,核战争全面爆发等。



面对灾变,何去何从



    面对“灾变”,我们已经认识到地球的脆弱,太阳异常活动和地磁场倒转这样的自然现象即便没有造成整个地球的生物灭绝,也有可能会对人类文明造成灭顶之灾。意识到人类文明和地球生态系统的脆弱,科学家正在积极地研究灾变的机制,寻找抵御灾变的方法,而绝不会束手待毙。



2009年第8期杂志,“大灾变”文章列表
1.小行星撞击:21世纪可能给地球带来危机和灾变的小行星。
2.全球变暖:由此引发的人口损失将超过90%!
3.地磁场倒转:太阳风摧毁电网,伤害航天员和人造卫星,扩大大气臭氧层空洞,极光将在赤道地区出现,鸟类、鱼类和其它迁徙动物将迷失方向!
4.太阳活动的灾害性影响:太阳活动居然切断了电网!太阳活动对在空间的人员、技术系统及某些地面技术系统的灾害性影响。
希望天堂没有时间,当我们相遇那一刻你还是原来的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8-4 2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