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65|回复: 20

Velvet Goldmine《天鹅绒金矿》

[复制链接]

230

主题

4486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041

热心助人奖

QQ
发表于 2009-6-11 19: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影片名:《天鹅绒金矿》Velvet Goldmine
导演/编剧:托德·海恩斯Todd Haynes
主演: 伊万·麦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
乔纳森·里斯·梅耶斯Jonathan Rhys Meyers
克里斯蒂娜·贝丽Christian Bale
托尼·克雷特Toni Collette
地区:英国/美国
类型:剧情
片长:124分钟


故事梗概:

      影片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进行推动和发展。80's伦敦先驱报的记者史安迪受命调查十年前Glamor Rock的天王巨星Brian Slade在一次枪击事件后的销声匿迹, 在调查中史安迪仿佛又回到自己紫色的青春岁月,并发现了一个发生在流逝的风云人物之间的曲折故事。

      成名之前的Brian Slade出身贫民,他痛恨爱与和平的嬉皮文化的虚伪, 认为他的音乐更能触动社会的孤儿和流浪艺人。“我是一个异类,”Brian Slade 如是说,“我将给世界带来一场革命,一场性革命。”“重要的是风格。”然而 在70年的伦敦,听着Beatles的摇滚乐迷对这场革命显然感到手足无措。当Brian Slade在台上穿着裙子倾力演出的时候,台下传来的是一片嘘声和嘲讽——“这个老太婆是谁?”在愤懑中下台的Brian Slade无法摆脱对现实的失落和不满,这时他看见了一个甚他犹为出格的狂人,一个在台上脱光裤子于音乐声中神经质般地跳动和扭摆并对台下的喧哗报以中指的疯子——车库摇滚的创始人,来自美国的 Curt Wild。事实上从那一刻起,Brian Slade就已经无法掩饰自己眼中的光芒和 对Curt Wild的倾慕之情——“他做了我没有想到的事情。”

     之后Brian Slade几乎一帆风顺。他碰到了经纪人狄谢利——一个使他日后飞黄腾达的商人。Brian Slade于一夜之间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Glamor Rock的生活方式也日渐深入人心。在伦敦的街头随处可见打扮得妩媚而娇艳的男人,双性恋成为一个挂在嘴边的时髦词汇。——“我们都是Gay。”“我爱男人,也爱女人。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这场反叛伦理的社会潮流里,当年的记者史安迪也是其中一颗躁动不安的水滴。

      再次见到Curt Wild的时候,Brian Slade已经身成名就,而Curt Wild仍然是流落美国街头的一个底层乐手。Brian Slade把他从美国带到伦敦,给予他物质上的条件和资助,并亲自担任他的制作人。Curt Wild是一个有着带有深刻烙印的阴抑童年和同性倾向的狂放不羁的艺术家。二人的相识对双方均是如鱼得水,并逐渐由惺惺相惜发展成合为一体。这段时间是两人生命中最为闪亮和快乐的黄金年华,也是Glamor Rock大行其道的鼎盛时期。“我们要改变整个世界。我们将是未来的主宰。”Brian Slade对着黑压压的人群说道。

      然而好景不长。Brian Slade和Curt Wild之间终于出现裂痕,Curt Wild的暴躁和任性是导致分手的直接导火索。在一次争吵之后Curt Wild扬长而去,再次回到街头。Brian Slade从此心灰意冷,同时加上Glamor Rock的日趋主流化和自己逐渐成为一个时尚的商业标签,他拒绝任何演出,并开始自暴自弃。终于,在一次盛大的商业演出中,他自编自导了一起枪击事件的闹剧,并从此销声匿迹。Brian Slade这一名字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

      若干年后,记者通过明察暗访,得知当今的流行歌手Tommy Stone就是当年的 Brian Slade。记者从Tommy的演出现场出来,在酒吧邂逅了生活在消沉之中的Curt Wild,两人望着墙壁上Tommy Stone的大型宣传海报,无法抵挡的失落和茫然。一个时代就这样终结,一种信仰就这样磨灭。那个曾说过“我要改变整个世界”的少年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众的世俗偶像,整日在升平的笙歌中翩翩起舞。(ALEX:这不是BON JOVI的蜕变之路么....?) 他叫Tommy Stone,刚刚举行了迎接总统的盛大演出。而Curt Wild和史安迪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无法遏止的怀念中努力地忘却,以及与身边廉价流俗的人群和空气一起,平和地长久地安静地快乐地生存下去。


片中主人公 Brian Slade



摇滚乐史上最灿烂的十年

      我不想多说伊万·麦克格雷格,他在这片子里唱得比《红磨坊》好一万倍;也不想多说乔纳森·里斯·梅耶斯,他是伍迪·艾伦的新宠,却只能在《谍中谍3》这样的好莱坞商业片里跑龙套。我只想说音乐。实际上,音乐的魅力,是给所有带耳朵的人预备的,而伟大的音乐,永远能在瞬间冲破你所有的心理防线。

      摇滚乐史上最灿烂的十年?是猫王夸张的鬓角还是披头士婉约的齐眉穗?都不是。这灿烂的年华属于一个你也许陌生的词汇:Glam Rock。

      我们一般把Glam Rock翻译为“华丽摇滚”——就像你永远无法从字面上理解“Rock and Roll”一样,所谓华丽摇滚,也只有听过看过才能刻骨铭心。我们是不幸的,没赶上70年代,但我们又是万幸的,因为有……这部电影:《天鹅绒金矿》。

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但却最准确的抓住了华丽摇滚的魂魄:妖娆。让我们从100多年前说起……

    《天鹅绒金矿》以超现实氛围开头,把一个伟大的名字与摇滚乐联系到一起:奥斯卡·王尔德。没错,就是那个才华与性取向共同闻名天下的爱尔兰作家。《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每一个字都如同自恋的水仙花一样美丽。影片把他的降生描绘成天外来客般传奇,更将一枚绿宝石胸针,作为王尔德灵魂的寄托。

      后来,20世纪40年代,王尔德的胸针,流转到来伯明翰的摇滚歌手布赖恩·斯雷德手中。与70年代初最流行的英伦乐队,比如音符中散发着大麻味的Led Zeppelin(齐柏林飞船)相比,这个中性打扮的男人简直是该被所有人唾弃的怪物。但是他逐渐领导了整个时代。他的眼影,他的指甲油,他的紧身衣,他的松糕鞋,他慵懒浮夸的声线,他妖媚诱惑的表情。

      他和他的歌,便是“Glam Rock”这个词最恰当的注脚。其实故事这才拉开帏幕,我们将与伟大的布赖恩·斯雷德,一起经历摇滚乐最灿烂的十年。那是个在迷醉和颓废中摇摆的年代。无论男女,浓妆艳抹。散发香气的长发,五颜六色的高跟,璀璨迷人的口红,闪烁耀眼的饰片。粉红嫩绿,明黄淡紫。紧身服裹着臀部,曳地裙搭着流苏。他们在沉闷的伦敦街头狂奔,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妖精,冲垮了所有路人的目光……

      让我们追随布赖恩·斯雷德,追随他与另一个天才般的男人,柯特·怀德之间激昂而短暂的爱情,领会音乐最华美的迸发形式——从而,我相信,你会爱上Glam Rock和Rock N’ Roll。


妖娆是人间的罪孽

也许是出生在美国的缘故,导演托德·海恩斯对“华丽摇滚时代”有着隔岸观火般的清醒,影片也是通过一位记者在十年过后,追溯往事的角度,来展开的。

于是,布赖恩·斯雷德的经历穿插于记者对多位当事人的访谈之中;而这位记者本人,当年是位华丽摇滚的迷恋者,如今已成为衣冠楚楚的知识阶层,他对自身体验的回忆,构成了故事的另一面。

布赖恩·斯雷德是位痴迷音乐的天才,但他注定是离经叛道的。与柯特·怀德的交往是其音乐生涯的高潮和终章。由伊万·麦克格雷格扮演的怀德是另一位不羁的怪胎。出道时他疯狂而执着的在舞台上释放自己的情感,甚至在谩骂自己的观众面前暴露下体。后来,是赏识他才华的斯雷德把他从穷困和毒品中挽救,二人开始了心神交汇的合作。怀德的原型是与大卫·鲍伊有过亲密关系的美国朋克乐教父,伊吉·波普(Iggy Pop),此人素来以“可怕的”台风闻名。

影片在此处演绎到高潮,两处经典场景不得不提。首先是乔纳森·里斯·梅耶斯与麦克格雷格惊世骇俗的激情舌吻。在闪光灯下,两个身着银色紧身服的艳丽男人融为一体——这绝对是种超脱性范畴的美感体验,就像中子与原子核的撞击。可惜,他们最终还是以分道扬镳的悲剧收场,这也直接导致了斯雷德的崩溃。

与此同时,当时年少的记者,目睹这一场景不能自持,在自己的房间里手淫,被守旧的父母发现。可怜的青春悲剧,大概是不羁的摇滚乐第n次被冷冰冰的现实撞的鲜血淋漓吧!

正如托德·海恩斯所说,“那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年代,不是因为它的娇饰,而是其前无古人的极端偏激精神”。这种执着,在世人看来便是罪孽;而这种偏激,又注定会是短暂的。果然,华丽摇滚经历昙花一现后,逐渐蜕变,被主流中和。在影片结尾,昔日超凡脱俗的妖精布赖恩·斯雷德,改头换面,以“托米·布朗”的身份出现——这个名字与他的音乐一样庸俗呆板,但却符合主流社会的需要。

这不能不说是种悲哀。片末柯特·怀德对记者感慨道,“我们曾想改变世界,但最终却改变了自己。”

也许所有先行者都会落得如此下场,但这是值得的。Lou Reed说过,“Life was saved by rock n’ roll”——摇滚拯救了生活。




妖声妖色,影前影后

本片获得1999年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提名,其实得奖才是众望所归。因为那些色彩艳丽、大胆的服装造型,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实在太强烈了。何止服装,时而奢华考究,时而夸张抽象的舞台布景,也总能与音乐的情境配合得天衣无缝。

赞美一部音乐传记片的配乐,似乎是多此一举。但本片的配乐实在过于完美,以至于听过的人,都会不可避免地迷上华丽摇滚。这还是在大卫·鲍伊拒绝影片使用自己歌曲的情况下——大概是他恼怒于自己和伊吉·波普的老底被揭穿了吧。

不过伊吉·波普倒是不在意。他大度地把两首名曲交给伊万·麦克格雷格翻唱,神形俱似波普的伊万,令人震惊。尤其是那首“T.V. Eye”,一开口的怒吼如同子弹般击中每个人的心,那股一边大吼一边脱个精光的疯狂劲头,完全是个彻头彻尾的摇滚痴人。

如果说麦克格雷格偏重于激情的话,同属业余的乔纳森·里斯·梅耶斯简直就是被大卫·鲍伊的灵魂附了体。先不说唱功,他在台上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收放自如,无可挑剔。梅耶斯一共演唱了四支歌,高亢中掺杂一丝沙哑的声线堪称完美。翻唱华丽摇滚大师Brain Eno的“Baby’s on Fire”,俏皮而诡异的声音将歌曲演绎出另一番境界;作为影片重头戏的“Tumbling Down”,更让人有种为之击节喝彩,乃至泪如雨下的冲动——英国演员的基本功,没得说!

专业人士助阵必不可少。除了直接采用华丽摇滚巨挚的经典曲目,如T-Rex的Cosmic Dancer、Brain Eno的Needle in the Camel’s Eye(片头曲)、Lou Reed的Satellite of Love(U2 乐队的翻唱同样很出名)之外,一些英伦摇滚的当红艺人,也被邀请来客串和翻唱。最出风头的要数Placebo乐队,在头戴女式软呢帽,身穿长统丝袜的主唱Brain Molko(此人被大卫·鲍伊亲口封为接班人)带领下,粗重的吉他扫弦引入一曲放荡宣言——“20th Century Boy”。他们四位还有几句分量挺重的台词,用中学语文课的话来说,那叫“点题”。

大名鼎鼎的Radiohead,既然坐拥英伦第一的宝座,怎能放弃这次致敬的机会?主唱Thome York和主音吉他Jon Greenwood,与来自Suede(山羊皮,又一支华丽摇滚的继承者!)的三位成员,共同组成Venus in Fur(皮毛维纳斯,得自Lou Reed的经典歌曲)乐团,演唱了片中5首歌曲。可惜,他们在片中仅仅贡献声音,并未登场,我们只好去遐想吊儿郎当的Thome York身着紧身服的尊容了。

除此之外,还有Pulp、Roxy Music等一连串璀璨的英国乐队大名,无法一一列举。总之,强烈建议喜欢本片的人搞张原声带来听。

剧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4486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041

热心助人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9: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之暗面 于 2009-6-11 19:26 编辑





中文名称:紫醉金迷
英文名称:Velvet Goldmine
别名:天鹅绒金矿
发行时间:1998年
专辑歌手:原声大碟
地区:美国,英国
语言:英语
专辑介绍:

1971年,华丽摇滚风行一时,无论在音乐的风格和乐手本身的作风上,都呈现惊世骇俗的一面,他们的曲风热闹绚丽,乐手装扮俗丽,行为放浪,大大影响当时年轻人的穿着打扮及性观念的解放。

荣获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服装奖。如果你对七十年代的Glam Rock文化是没有多大认识的话,电影Velvet Goldmine及其电影原声唱片绝对是最好的入门途径。美国导演Todd Hayne将七十年代初英国乐坛上那个闪烁靡爛的Glam Rock Scene搬上大银幕,拍摄成电影Velvet Goldmine;引用Todd所说:“我想七十年代是一个独特的纪元,那不是因为它的娇饰,而是其前无古人的极端偏激精神。”

大家对电影Velvet Goldmine抱以引颈以待的心情,原因是基于Trainspotting男Ewan McGregor有份主演,抑或电影的原声专集太星光熠熠太精采之故?有没有想过影片的最大意义,是纽约导演Todd Hayne将衍生于七十年代初的英国Glam Rock运动故事拍摄成电影——当现今所有以七十年代为背景的电影都只会千篇一律地以通俗的Disco音乐文化作取素材时,Todd却实行对这个闪烁靡爛而昙花一时的摇滚时代作出褒扬。

回顾Glam Rock的岁月,纵使曾出产David Bowie、Roxy Music或T-Rex等影响力深远的音乐人物,但却坦言Glam Rock并谈不上是一场伟大或充满革命性意义的音乐意识上。

在71年间爆发的Glam Rock运动,基本上是对之前Hippies时代的回归自然、追求朴实原始之态度作出背道而驰。自那时开始,男乐手会身穿闪烁华丽的套装衣服,或豹纹外套,再披上羽毛披肩,脸上涂上鲜艳的口红胭脂眼丝眼影,以娇柔风骚得带点女性化(中性)意味的模样示众。性别颠倒,玩世不恭的姿态,其实是要将摇摆音乐由一个严肃性的角度引伸至充满幽默感玩味的表现手法。在音乐上,亦灌输了点点不寻(Freaky)与戏剧化的美学观念,构成一种充满装扮性的摇摆音乐。没有七十年代的New Romantic/Blitz Culture,连日本亦不会有所谓的Visual Rock出现。

Todd Hayne直言在Glam Rock于英伦爆发的时候,身处美国的他只是对之略有所闻(因Glam Rock当年在美国并没有取得太大回响)。直到他上了大学的岁月,才真正认识到David Bowie与Roxy Music之伟大与震撼。后来,当Todd的前作Safe之剧本进入完成阶段的时候,他已萌起拍摄一套有关Glam Rock的电影之念头。随着Todd对整个Glam Rock纪元作出了重新的体验后,他有信心这会成为了不起的电影素材。于David Bowie一首细碟背面作品Velvet Goldmine为影片名字(此曲来自75年再版发行的Space Oddity之细碟背面,现在可在Ziggy Stardust专集的CD版本内找到),并在97年初正式开拍这套讲述一位Glam Rock巨星之故事的电影。在幕后制作班底上,还包括近年势衷向电影界发展的R.E.M.主将Michael Stiple任执行监制工作。

Velvet Goldmine是以Brian Slade(Jonathan Rhys Meyers饰演)这个角色为故事核心。内容讲述在1984年,借着记者Arthur Stuart在采访当年毅然在乐坛上销声匿迹的Brian,从而带出了这位七十年代Glam Rock Lcon之冒起与没落事迹,期间牵连上他身边的两位重要人物——其妻子Mandy Slade(Toni Collette饰演)和给予他深深启蒙的美国摇摆巨星Curt Wild(Ewan McGregor饰演)。除此之外,Todd亦不忘找来一些我们熟悉音乐人参演,如Elastica的Donna Mattews饰演的Polly Small这位女歌手,而Placebo的Brian Molko和Steve Hewitt以及Spacehog的Anthony Langdon则扮演一队名为Flaming Creatures的乐队之成员。

然而Velvet Goldmine不但是以七十年代英国的Glam Rock Scene作题材,连角色的性格也是取材自当年的经典人物。Brian看似Ziggy Stardust时期的David Bowie,但其实也是作为那时的Bowie之写照,而其妻Mandy则固然相对于Bowie之妻子Angela Bowie。另一故事线,Brian与Curt的关系,Ewan的造型豹似Lggy Pop之余亦同时包容着Lggy Pop和Lou Reed二人的身分象征,那正反映了从前Bowie跟Lggy和Lou的互相影响,甚至对他们同性恋的关系作出了影射。原Todd还希望在片中用上几首Bowie的作品,但最后还是遭Bowie所否决。

除了影片本身之外,Velvet Goldmine早已闻梯响的电影原声专集亦同样叫人望穿秋水。这已不独是一张电影原声唱片那么简单,无论是透过碟内所辑录的原装或重新演绎的旧作,以至特别为该片订造的新歌,那皆有着对当时Glam Rock文化作出致敬的深层含意。



专辑曲目:

1. Needles in the Camels Eye - Brian Eno
2. Hot One - Shudder to Think
3. 20th Century Boy - Placebo
4. 2HB - The Venus In Furs
5. T.V. Eye - Wylde Rattz
6. Ballad of Maxwell Demon - Shudder To Think
7. The Whole Shebang - Grant Lee Buffalo
8. Ladytron - Venus In Furs
9. We Are the Boyz - Pulp
10. Virginia Plain - Roxy Music
11. Personality Crisis - Teenage Fanclub & Donna Matthews
12. Satelite Of Love - Lou Reed
13. Diamond Meadows - T. Rex
14. Bitters End - Paul Kimble & Andy Mackay
15. Babys On Fire - The Venus In Furs
16. Bitter-Sweet - Venus In Furs
17. Velvet Spacetime - Carter Burwell
18. Tumbling Down - Venus In Furs
19. Make Me Smile (Come up and See Me) - Steve Harle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主题

4117

帖子

10万

积分

圣殿骑士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05538

普里策新闻奖热心助人奖特别贡献奖活动卓越奖

QQ
发表于 2009-6-11 19: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乔纳森在里面太美了
好电影 好电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4486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041

热心助人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9: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伦最性感迷幻的梦——记摇滚电影《天鹅绒金矿》





这是一段七十年代青春的故事,短暂而灿烂。接触的人很难不会被迷住,因为一群有才华的年轻人聚在一起,成就了那个时代的音乐,意义是后人去评说的,梦幻却是自己的。 电影的大部分故事都是本着真人真事改编,不过也做了相当多的改动,比如David Bowie和Iggy Pop并没有因为感情的事情交恶,而且他们的唱片合作一直很成功。David Bowie也没有被假刺杀案件自毁前途,相反,他改变了形象之后,开始创造他的另一个事业高峰。对于Todd Haynes的电影来说,改变也许意味着一种背叛,但是对于音乐本身来说,David Bowie并没有做错什么。改变并不是因为他想通过背叛来赢回偶像地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爱好转到了别的领域。 只能是David





对比1:1969年之前的发型香港人翻译David Bowie为戴维.宝儿,透着一股妖媚气。尽管性别模糊只是David Bowie近四十年变化多端中短暂一瞬,却足以下了这个人的定义。看《天鹅绒金矿》时,会觉得,那样传奇和妖艳的故事,尚不够细腻的造型化妆,单纯清纯的挥霍激情,只能是属于70年代初期的,只能是属于David Bowie的。 早期短发,然后是长卷发、嘉宝似的长裙,到后来蓬起的红发化妆(Todd Haynes把Brian Slade改成同式样的蓝色,大概是为了独特和衬托那对漂亮的蓝眼睛),再到后来80年代巡回演出的造型,电影中把每一个时期David Bowie都模仿到了。因为David Bowie本身就是如此色彩丰富,性格独特,所以似乎不必加上任何过多注释。

电影: 在1862年,小学生们说着自己的志向,八岁的Oscar Wilde对老师说:我要成为流行巨星(I want to be a pop idol)。

现实: 这话当然不可能是Oscar Wilde说的,否则我们大概会和电影中他的小学老师一样对“pop idol”这个词迷惑地瞪大双眼。不过David Bowie说过这句话,在他的中学毕业典礼上。

电影: 刚刚开始成为明星的Brian Slade在记者招待会上,面对记者询问为什么要化妆时回答:为什么?因为摇滚是个妓女,应该化妆喷香水(Why? Because rock and roll is a prostitute. It should be tarted up performed )。

现实:没错,这是大卫当年的原话——我奇怪当时怎么他没有遭到摇滚迷们的爆打?

电影: 面对记者追问他是否同性恋,Brian Slade回答:大家都知道很多人是双性恋;我喜欢男人也喜欢女人。



对比2:1969年短卷发(专辑《Space Oddity》)

现实: 现实里David Bowie比Brian Slade坦白多了——至少当年是很坦白的,不像后来,总是否认当年那些暧昧不清。1972年David Bowie最有名的一句话是:我是同性恋,而且一直都是(I'm gay and always have been)。

电影: Brian Slade组建了皮毛里的维纳斯乐队(Venus In Furs),他自己则变成了一个叫做Maxwell Demon的虚拟超级巨星。

现实: 七十年代刚刚开始,David Bowie创造出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造型:Ziggy Stardust。这是一个太空虚拟人物,相对应的,他把自己的乐队起名为:来自火星的蜘蛛(the Spiders from Mars)。只要David Bowie在舞台上,他就变成了Ziggy Stardust,这就像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当他做Ziggy Stardust的时候,他就已经不是David Bowie了,他的所作所为是他自己。Ziggy Stardust很疯狂,也很明星味,不像David Bowie常见的那种温柔和腼腆。

电影: 各家报纸宣传大标题打着: A star is born – and he twinkles;Gay stunt at Slade show;All that glitters—is gay!

现实: 这是当年各大报纸杂志对David Bowie报导的题目(只要把那个Slade改掉就是了)。



对比3:1971年的长发造型电影: 当Jerry Devine成功地把Brian Slade打入美国市场之后,Brian Slade第一个要求是:要见Curt Wild。

现实: David Bowie第一次到纽约,就直接找到了Lou Reed和Iggy Pop(他们是Curt Wild的原型)商谈合作的事情。

电影: Maxwell Demon讲述了一个超级巨星迅速走红而又为名声所累流星般坠落的故事。

现实: Ziggy Stardust专辑也是如此,那是David Bowie1972年最著名的专辑《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中所讲述的故事。可惜我始终搞不到那套CD和电影,所以无法多说,否则我会更了解Todd Haynes写剧本的思路。因为这整部电影都是和Ziggy Stardust的戏剧化故事相联系的。对比4:长发和长裙(专辑《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

电影: Curt Wild和Brian Slade及所在公司发生了冲突,除了音乐还有性格原因——结果他们分道扬镳。

现实: 这事儿不能怪David Bowie,因为Iggy Pop做得实在太过分,他在舞台表演中经常当众赤裸身体,自虐还有手淫,他的节目因此屡屡被禁。更何况,这个人在生活中有时也好象个疯子。然而,在Iggy Pop离开之后,David Bowie仍然和他合作过唱片,并没有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分裂。

电影: Brian Slade在舞台上制造了假遇刺事件,之后唱片销量一落千丈,最后他消失了。



对比5:1971年发型师Suzy Fussey 设计的红发 现实: David Bowie当然没有消失,实际上,他活得好好的,而且因为改变形象在美国很吃得开。消失的是Ziggy Stardust。 因为模仿乐队太多太杂,而且“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David Bowie感到了极度厌烦,觉得已经没有什么搞头了。1973年,也就是Iggy Pop离开他的同一年,David Bowie在Hammersmith剧院开演唱会时宣布:这将是我的最后一场表演。然后他唱了《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专辑最后一首富有象征性意义的歌曲《摇滚自杀》(Rock 'N' Roll Suicide)。用这首歌宣告了Ziggy的消失。对比6:现实和电影世界巡回演唱会海报

电影: 1984年,化名Tommy Stone开始了史无前例的世界巡回演唱会。

现实: David Bowie在1983年用了整整一年进行了名为Serious Moonlight的世界巡回演出——用他的新形象。Todd Haynes把这次巡回演出搬到1984年,如果不是记错了,就是故意放在美国罗纳德.里根总统连任竞选期间,用来突出政治大环境——而这也是电影中着重想表现的。Serious Moonlight世界巡回演出非常成功,在此之前,David Bowie也做过很多次成功的巡回演出,但这次是规模最大的,不仅仅是他过去几次常去的欧洲美国,还包括了日本、香港等地,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巡回演出——赚了不少银子。

题外话: David Bowie后来否认自己是个同性恋,他更愿意说那些疯狂只是源于年轻人的尝试和当时的大环境。人们觉得他过于狡猾,也许David Bowie所不愿意的,是人们给他的形象和音乐做出狭隘的定义,他的戏剧化过于浓重,已经很难说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大概正如关于Glam摇滚的书中所说那样:David Bowie也许不是同性恋,但Ziggy肯定是。更为重要的是,Ziggy改变了David。



对比7:七十年代初期David Bowie正常短发 综观David Bowie四十年的变化,他从来没有满足于一种音乐一种类型,他的改变看起来是在随波逐流,可是,别忘了,他的音乐总是出现在这种类型兴起之前。这就好像小室哲哉在日本最风光的时候,他所做的音乐,意味着总是比流行提前半步。流行是一种趋势,不是某一个人带动的,而是时代和大众口味带动的,而David Bowie是属于对流行趋势要比大多数音乐人更加敏感的那种前卫,同时,他并不排斥任何一种音乐类型,而同时的同时,在每一种新类型的音乐中,仍然有着属于David Bowie自己的独特的东西——这正是David Bowie比别人更出众的地方。对于这样的多产而高质量且风格多变的人,只能用“天才”来形容。



对比8:Angela 和电影中的Mandy Angela Bowie,David Bowie的妻子Mandy Slade的原型无疑就是David Bowie第一个妻子Angela Bowie,Angela是个很好的妻子,也是个很前卫的人,她生活在David Bowie最美丽的时光里。

电影:记者Arthur Stuart找到Brian Slade的前妻Mandy Slade,她失意地呆在夜总会中,倦容与酗酒的颓唐。她开始给Arthur讲她和Brian Slade的相遇,他们相遇在1969年的新年,梳着短短卷发的Brian Slade出现在她面前,穿着镶着毛边的长外套,好像一个羞涩的王子。“你会跳摇摆舞吗?”Brian Slade问,她含笑点头。之后——美好和疯狂,之后——结婚。

现实:David Bowie有一件和电影中酷似的毛边外套,只是稍微短一些,这是件很重要的衣服,因为它出现在他结婚的那一天。当时David Bowie梳着和电影中酷似的短发,好看的卷着。 “你会跳摇摆舞吗?”是David Bowie在1969年,第一次看到未来的妻子Mary Angela Barnett时,说的第一句话。Todd Haynes原封不动的引用了。 Angela是对David Bowie非常重要的女人,David Bowie在1970年左右福祸双至,悲欣交加。唱片轰动,可是老父亲去世,接着哥哥又进了精神病院。幸亏有Angela的温柔支持,才度过难关。那一年他们结了婚。

电影: Brian Slade在河边,低沉地说:我也想成为那样(指像Curt Wild那样的巨星)。Mandy说:亲爱的,你会的。

现实:媒体对Angela的形容词是“忠实”,因为Angela崇拜丈夫的才华,并坚信他可以成为一名真正的巨星,所以为了他的成名不遗余力,不惜牺牲一切。在David Bowie制作了专辑《Hunky Dory》后,Angela对他说:亲爱的,你会成为一颗巨星。

电影: Brian Slade失意隐居之后,Mandy和他离了婚。 现实: David Bowie和Angela在1980年离婚



对比9:Tony 和电影中的Jerry 电影: Jerry Devine要做Brian Slade的经纪人,Brian Slade指着Cecil说:我有经纪人了。Jerry Devine说:那和我无关。我会让你成为巨星。 在负责包装的演员们面前,Jerry Devine指着Brian Slade说:在我身后是英国自The Beatles以来最伟大的明星。

现实: 这事儿发生在1970年,Tony Defries对David Bowie说:我会让你成为超级巨星,你将超过The Beatles,超过猫王。于是,David Bowie像个小姑娘似的就动心了;于是,经纪人Kenneth Pitt立马儿就变成了“前经纪人”。



对比10:Kenneth 和电影中的Cecil Tony Defries承诺David Bowie会在两年内从一个明星成为超级巨星,他做到了。事实上,是Tony Defries发现了David Bowie的潜力,同时又精通成名之道的包装宣传。他看起来是个很“正常”的经纪人,并不像电影里的Jerry Devine那样神气活现又惟利是图,满口名人名言引用,最后教导得Brian Slade不会好好说话。 Jack Fairy,奇怪的人物 历史上没有Jack Fairy这个人,他是Todd Haynes天马行空虚构出来的奇异人物。虽然简化来说似乎Jack Fairy可以说是参考了Brian Eno,不过他代表了更极端化的一些人的综合,如果把Jack Fairy归结为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似乎更合适一些,因为他参考了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的精华人物Bryan Ferry与Brian Eno的合成以及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对Glam摇滚的意义。我一直把他倾向于Brian Eno,是因为Eno曾经女性化的打扮,更何况他有一件和Jack Fairy很像的黑色羽毛衣服并喜欢露出前胸。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并不是Glam摇滚首创,但是它和David Bowie一样,是七十年代Glam摇滚的经典。洛克西音乐乐队也不是妖艳类型的,Bryan Ferry的打扮并不妖艳,很正常。喜欢中性化打扮的乐队中只有Brian Eno一个人而已。



对比11:形象没有可比性,Jack Fairy是个象征性的人物 (对Brian Eno的音乐并不熟悉?仅举一个例子即可:Windows 95的启动音乐。) David Bowie网站介绍此人物还参考了Jack Smith,我只知道他是六、七十年代著名地下电影人,但是并不了解。燃烧者乐队(Flaming Creatures) Flaming Creatures也是个虚构的乐队,根据他们的出场,如果到历史上去贴,勉强可以算到纽约妞乐队(the New York Dolls),比David Bowie,Brian Eno一行人晚些出现的年轻朋克乐队。穿着和演出风格同样乱七八糟的短命乐队,但是影响深远。但是我第一次看到Flaming Creatures时首先想到的却是Glam摇滚创始人,Marc Bolan和他的雷克斯龙乐队(T.Rex),因为主唱那顶酷似的宽檐高帽吧,更何况还有一领相同的深红色驼毛长围脖。 那个男人是谁? Curt Wild,一个美国人,狂野,激情,坏脾气,沉迷毒品,富有才华。Todd Haynes用三个人拼凑出了这样一个美国朋克。Iggy Pop是最重要的,因为别人的故事融合在电影之中,而他却包含了Curt Wild神似的造型和舞台风格。这三个人是:David Bowie当年的著名吉它手Mick Ronson,原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主唱Lou Reed,还有Iggy Pop。Curt Wild在舞台上赤裸上身的表演是Iggy Pop典型的台风,还有华丽的银色裤子。至于脱光衣服,放火,歇斯底里发作直至跌倒在地,还有动不动就扑到台下的人群中去(后来成了摇滚乐队的时髦举动),都是Iggy Pop现场的拿手好戏——而且是比较温和的把戏,更恐怖下流的电影没演。



对比12:Curt Wild的形象更接近于染金发时的Iggy Pop,故事却是三个人的电影: Brian Slade演出失败怒气冲冲走出帐篷,主持人正在大声宣布:下一个,最伟大的——老鼠乐队(Rats)的Curt Wild! 现实:确实有这么一个老鼠乐队(Rats)存在,它是Mick Ronson在加入David Bowie阵容之前自己组建的乐队。

电影: Curt Wild第一嗓子就把Brian Slade镇住了。当时他在台上唱的是《TV Eye》。

现实: 那是真实中的Iggy Pop的歌,只是晚几年才出现在同名专辑中。虽然David Bowie并不是因为这首歌才迷上了Iggy Pop的音乐,但是他确实一直渴望和Iggy Pop合作。 虽然Iggy Pop和Lou Reed是那种即使没有David Bowie依然伟大的歌手,但是不能否认,David Bowie为他们制作出了他们演艺生涯中最辉煌的几张专辑。David Bowie有着很中国化的传统美德,喜欢在成名之后利用自己的名气无私地去“帮助”曾经心仪的歌手。(热烈鼓掌)

电影: Brian Slade 最初经纪人Cecil讲述Slade和Wild相遇的故事,说了一点Wild的故事:他在13岁的时候被发现为哥哥口交,因此被送到医院治疗了18个月。医生保证电疗可以治愈他的同性恋毛病,结果却使他此后一听到电吉它便狂性大发。

现实: 这段多少有点滑稽的戏剧故事来自Lou Reed,事情发生在Lou Reed17岁,他的父母发现儿子有同性恋倾向,于是强迫他进行一系列的电击治疗。此后Lou Reed是不是听到电吉它便疯狂不得而知,反正是同性恋没有治好,而他却在此后的四十多年里把摇滚乐变成了同性恋、受虐狂和自毁倾向人群的“代言人”。 Lou Reed在74年为这件事情创作了著名歌曲《杀死你的儿子》(Kill Your Sons),仍然是充满了70年代摇滚乐典型的温和,并没有歌词中的极端,Lou Reed低调地唱着:don’t you know gonna kill,kill your sons/ they ’re gonna kill,kill your sons until they run,run,run,run,run,run,run,run away。

电影: Curt Wild认真地对Brian Slade说:你会成为我的精神支柱(You can be my main man)。

现实: Iggy Pop确实对David Bowie说过这句话,是在1971年,David Bowie第一次遇到Iggy Pop。同电影中的一样,David Bowie鼓动Tony Defries让Iggy Pop来制作唱片。Iggy Pop当时深陷毒瘾,生活一团糟,所以,David Bowie的出现就好象上天恩赐的礼物,这使他对David Bowie说出了那句:You can be my main man。



对比13:招牌的“啃吉它”动作

电影:在演唱会上, Brian Slade对着Curt Wild的吉它做口交的动作,并且有情色表演。

现实:这些都是David Bowie和吉它手Mick Ronson在演唱会现场的真实出现过的表演,而且还不是某一场演出的临时起意——以后这种表演每场招牌似地重现,便成功地掀起了台下观众的一片疯狂。

电影: Curt Wild和Brian Slade分手之后,来到了柏林。在那里他遇到Jack Fairy,两个人合作完成了一张唱片。

现实: 某人和某人和某人在柏林制作唱片,而这某人某人某人是David Bowie和Brian Eno(Jack Fairy的原型之一)以及Iggy Pop,1977年的柏林之行对于这三个人都是非常重要一段时间,因为他们在这里出了各自最好的唱片。先是David Bowie和Brian Eno成功地合作了两张著名专辑《Low》和《"Heroes"》。David Bowie在两张专辑的间隙又给Iggy Pop做了一张热门专辑——速度惊人! David Bowie非常推崇Brian Eno:如果我和Eno在一起,他是天才,而我,什么都不是。他们后来经常合作。 Todd Haynes把故事变成Curt Wild和Jack Fairy两个人的,是因为他把Brian Slade困在巡回演唱会里出不来的缘故吧?



对比14:1972年《John,I'm Only Dancing 》MTV 与电影中的造型题外话 话说1967年David Bowie第一张专辑销量缺缺,刚满二十岁,经不起打击,就谁也不告诉地偷着跑出去做了和尚——打住打住,信口开河了,其实是去僧侣院研究了一段时间佛经。这段佛经历程没有让David Bowie超出红尘,倒是成全了红尘之内的纸醉金迷。 学习了一段佛教后他又去学习表演滑稽剧——佛教和形体表演后来始终贯穿着他的演艺生涯,这些课外作业花费了他两年时间。 他回到伦敦时,常去一些比较著名的同性恋夜总会。根据他自己在1998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同性恋夜总会是个好地方,可以听到很多不同风格的地下音乐。在那里David Bowie接触到大量另类风格的摇滚乐,并迷上了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歌——是不是当时英国地下乐队翻唱他们的歌就不得而知了。后来他还成为了助手乐队(Stooge)的忠实乐迷。助手乐队(Stooge)是什么乐队?想也不用想,自然是另一个主人公Iggy Pop的。等到David Bowie三十年河西的走红了,他第一次纽约之行就是马上去找Lou Reed和Iggy Pop圆梦。



对比15:1972年《The Jean Genie》MTV 与电影中的Brian和吉它手Trevor 吉它手 吉它手Trevor Finn也同样是Mick Ronson(身兼两角)。 Mick Ronson随着Ziggy Stardust 和the Spiders from Mars的出名而出名,也随着他们的消失而消失。事实上他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妙不可言的吉它,他参与的音乐制作,从David Bowie1971年专辑《The Man Who Sold The World》得到充分体现——Ziggy Stardust的成功应该有相当功劳是属于他的。吸毒毁了Mick Ronson的事业,1993年他因为肝癌去世,年仅47岁。 红了,红到什么程度

电影: 抛弃了Cecil的Brian Slade果然开始大红大紫,Cecil不无醋意地对记者说:媒体说,一夜之间,伦敦的女孩都涂上了眼影和口红,我不相信。



对比16:David Bowie 精选集封面和电影中的CD封面

现实: 尽管仅限于英国,但是David Bowie当年红火的程度绝对可以媲美The Beatles。Tony Defries这点没骗David Bowie。 从两个名词:“Bowie Boys”和“Bowie Girls”便可见一斑。这是专门指穿着David Bowie演出行头满大街逛的年轻人。而那种行头,穿出去是需要勇气的。极有经济脑瓜的经纪人Tony Defries开始联系做起周边生意,从David Bowie一脑袋火红短发开始,一直到脚底下五彩斑斓高跟鞋。Cosplay是日本舶来货?错,七十年代刚开始英国就有人发明并发财了。 更不用提David Bowie当年带坏了多少摇滚乐队。那时候不管几流乐队只要化妆穿花衣服便有人捧,碟片好卖。大家于是一窝蜂地都改成不男不女,龙蛇混杂。 Death of Glitter

电影: Jack Fairy和其他Glam摇滚人举行了最后一场Glam的告别演出:闪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参加的有Jack Fairy,燃烧者乐队(Flaming Creatures)和Curt Wild等人。

现实:这个音乐会实际包含了两段历史真实。确实有这场闪光之死(Death of Glitter)的音乐会,但是它举办在较早1970年的洛杉矶,当时参加的有Iggy Pop 和纽约妞乐队(the New York Dolls)。作为Glam摇滚告别演出的则是另外一场,1974年在Hollywood Palladium举办的“好莱坞街道的复兴和舞蹈”(Hollywood Street Revival and Dance)音乐会,参加的人包括了Iggy Pop 和他的助手乐队(Stooges),纽约妞乐队(the New York Dolls),还有Marc Bolan和他的雷克斯龙乐队(T.Rex)。在那场演唱会上,Marc Bolan宣布:Glam 摇滚死了(Glam rock is dead)。

题外话: 由创造了Glam 摇滚的人宣布Glam 摇滚的死亡——真是一句充满了象征意味的宣言。 综观Glam几个当家花旦,Marc Bolan其实侧重于灰暗的古典感觉,更像歌特的感觉。洛克西音乐乐队(Roxy Music)是明丽的男人形象,几个人中只有Brian Eno打扮女性化。而David Bowie是典型的中性打扮。



对比17:Ziggy和乐队来自火星的蜘蛛,Maxwell和乐队皮毛里的维纳斯那个吻,David Bowie和Lou Reed的恩恩怨怨

电影: Curt Wild与Brian Slade喝了“交杯酒”,然后对着他低声说出Oscar Wilde的句子:世界因你而改变,因为你是象牙和黄金所造,你嘴唇的曲线将重写历史。他们旁若无人地接吻。

现实: 那件事情发生在1972年,David Bowie在伦敦多尔切斯特旅馆(Dorchester Hotel)里举行记者招待会。一般的说法是:当时他们三个人在一起,但是吻了David Bowie的并不是Iggy Pop,而是Lou Reed。 记者的报导是:在David Bowie回答他的问题时,Lou Reed走了进来,记者希望Lou Reed可以加入他们的谈话,可是Lou Reed只是直接走到David Bowie的面前——吻了他。然后离开。 很多人怀疑是做秀,唱片发行之际,在很多记者的情况下,制造点轰动新闻是个好机会。不过,在很多Lou Reed和David Bowie对视的照片中,两个人都是满单纯满美好的感觉。就像Mick Rock1999年的说法(著名摄影师,他在七十年代拍了最著名的David Bowie与Lou Reed、Iggy Pop亲热搂在一起的照片): 那时我们都很年轻,比孩子大不了不少。你看,那时候David Bowie25岁,我24,而Iggy Pop才23岁,Lou Reed是最大的,他当时28岁了(实际上Lou Reed当时30岁)。但是,我们仍然都是只有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Mick Rock强调的是青春。 1973年,又有记者在咖啡馆抓到一张很接近“接吻”的照片,主人公仍然是Lou Reed和David Bowie。二十年后在有人提及此事时,David Bowie无可奈何地澄清:我们当时根本没有接吻。你们仔细看看,我们后面是Mick Jagger(Rolling Stones乐队主唱,David Bowie的好朋友),当时我只是在对他说悄悄话。



对比18:1973年的“亲吻”照片 然后David Bowie宣布:就算这世界上只剩下Lou Reed一个人,我也不会吻他。 Lou Reed和David Bowie更像一对欢喜冤家,总是好好坏坏分分合合的乱七八糟。David Bowie第一次见到Lou Reed时便激动不已,他创作了新歌《Queen Bitch》作为向地下丝绒(The Velvet Underground)致敬的作品献给Lou Reed,而Lou Reed觉得这个人可以成为他的新创作源泉。不过,不过——两个人大概是八字不和,经常性的就闹出关系分裂的传闻。后来发展到当David Bowie拒绝给Lou Reed制作专辑的时候,Lou Reed打了David Bowie的嘴巴子,说他“装腔作势”。

但是David Bowie发表了“世界末日也不要Lou Reed”的宣言之后,他50岁的生日宴会Lou Reed又来大力捧场,两人态度亲热。不管怎么样,David Bowie仍然把Lou Reed视为自己的偶像,而且,“永远都是”。 记者问Lou Reed这些事情时,Lou Reed很轻描淡写:我们是好朋友,好朋友出现争执在所难免。 题外话: David Bowie曾经非常积极地帮助Iggy Pop戒毒,结果是最后自己也染上了毒瘾,如果说是被Iggy Pop拉下水的大概有点冤枉,不过反正看起来Iggy Pop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影响。David Bowie因为吸毒吃了很大苦头——他和Iggy Pop因为窝藏毒品惹来警察的麻烦,还在现场直播中大大丢脸。最后他付出巨大努力才终于摆脱毒品,这段经历给他影响很深。

David Bowie对Iggy Pop确实是非常欣赏,他一直在说:Iggy Pop有着真实的自我。Lou Reed对Iggy Pop疯狂表演的说法是:Iggy Pop非常可爱,非常可爱,但是也非常愚蠢。然而,David Bowie似乎很欣赏那种“愚蠢”。 越接近真实,越开始发觉,虽然表面上看来,David Bowie是个前卫出格的人,然而真正疯狂和放浪不羁的却是Lou Reed或是Iggy Pop。在Lou Reed吻了David Bowie的那个招待会上,更像是Lou Reed的随心所欲与David Bowie迁就的妥协。

本质上,David Bowie是个腼腆,易害羞的人——腼腆的人在带上面具之后会表现出内心疯狂的一面,但是纵观David Bowie的整个音乐生涯,他是含蓄和内敛的,他的歌声和台风都是如此。他从来没有失去理智。这样的人容易被影响,而他心仪的人和音乐虽然表面上似乎受他的影响而浓妆艳抹,其实却是在实质上影响了David Bowie本身的言行和生活方式。David Bowie的另一面,似乎是他渴望成为的一面,是像Lou Reed或是Iggy Pop那种真正狂野随心所欲的个性,但是他永远做不到。他被他们吸引,是像看着另一个世界的人,他试图接触,只要接近就好。后来,他接近了,再后来,他开始发现这种疯狂是他吃不消的,不是他适合的,于是从这些影响中又一点点摆脱出来。 在我觉得,这就是David Bowie和Lou Reed和Iggy Pop的真正羁绊。





背景知识~幕后花絮 音乐 1997年剧本原稿 1997年Todd Haynes拿着完成的剧本向David Bowie申请几首电影中用的歌曲,但是被David Bowie拒绝了。理由是:我早已有计划拍Ziggy 时代的电影。 言外之意也就是,要拍我自己拍,不用别人扭曲 Todd Haynes最初想用David Bowie七首歌,其中包括了作为电影片名的这首《Velvet Goldmine》。David Bowie不同意,先说七首歌太多了,而最后是一首都没让用。 按照朋友Papaduty的说法:如果大卫爷爷同意采用了他的歌曲,不就等于间接承认电影就是关于他的?所以他才不会干。 Todd Haynes这个人似乎自我感觉太良好,比如他曾经根本没经过Carpenters家人同意就擅自拍了Carpenters的传记短片并用了Carpenters的音乐,结局当然是遭禁。这次虽然没有明白地说是David Bowie的传记,但是他怎么会认为David Bowie能够接受这个剧本呢?这岂不是意味着David Bowie要承认自己七十年代之后的音乐全成了垃圾? 好在Todd Haynes没想一棵树上吊死,他也邀请了其他一些著名音乐人为他制作电影音乐,包括了音速青年乐队(Sonic Youth)的吉它手Thurston Moore和现任鼓手Steve Shelley,电台司令乐队(Radiohead),以及原助手乐队(Stooges)的吉它手Ron Asheton等人,他邀请他们制作一些“Ziggy风格”的歌曲。最后,连新作品加上老歌新用,电影中一共采用了35首歌曲。 原定的David Bowie的七首歌分别是《All The Young Dudes》,《Lady Stardust》,《Moonage Daydream》,《Sweet Thing》,《Velvet Goldmine》,《Lady Grinning Soul》和《Lets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其中前五首将全部重新演绎,而后两首则采用David Bowie的原唱。

根据1997年2月20日的一份电影手稿,David Bowie原歌将会在下面这些场景中使用——听着David的那些歌,再对比着现在电影中的音乐,想象如果David当初同意了,电影会是什么感觉,更有意思: 《All The Young Dudes》是电影的主打音乐,会重复使用很多次,包括了电影的开头和结尾。 《Lady Stardust》用在最初的那场音乐会上。 《Velvet Goldmine》用在经纪人Jerry Devine对着Cecil亮出手腕子,说“你能掰赢我就告诉你”之后。也就是Brian Slade刚刚开始大红大紫时在电视中唱的那首歌。 《Moonage Daydream》用在Brian和Curt在记者招待会上接吻之后,既煽情的啃吉它片段。 《Sweet Thing》用在电影结尾,记者在灰暗的街道走过的场景。 《Lets Spend the Night together》这首歌将插入《Sweet Thing》中,用歌词为“他们说我们太年轻,我们那点爱情没有意思”的片段。这时候镜头摇向屋顶,曾经那个闪闪发光的飞碟重新来过,然后歌曲继续:“我们的爱情来自上方,做吧,让我们做爱”等等。接下来的场景是Curt让Arthur许一个愿。然后歌曲会回到《Sweet Thing》,Brian在巴洛克风格的背景中唱这首歌,然后他在枝型吊灯上撒下花瓣,直到结束。 后来这首歌改成了由Jonathan唱的《Tumbling Down》,也是整部电影中最像David七十年代风格的歌曲。这时候能够理解Jonathan为什么想唱David的歌曲了。 《Lady Grinning Soul》被用在Jack Fairy在Sombrero俱乐部盥洗室内幻觉的一段场景。在那里Brian吻了Jack并拿走他的绿宝石别针——那枚富有象征性的别针。 作为电影片名的《Velvet Goldmine》是一首轻松动听的曲子,第一次听到它居然是这样的音乐有些意外,因为它富有暗示的歌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David Bowie在唱另一首《John, I’m Only Dancing》时的挑逗妖艳。David Bowie自己也说过,《Velvet Goldmine》歌词稍微有点“色”。



服装 奥斯卡很小气地只给了《天鹅绒金矿》一个服装奖:这电影太不合它的口味——更何况里面一个残疾智障都没有,只有一群疯疯癫癫的年轻人。 这位服装设计师已经不是第一次得最佳服装奖了,可以说,她——Sandy Powell完全就是个得奖专业户,一个圈子中的传奇女性,说如雷贯耳也一点不过分。她参与的知名电影包括: Derek Jarman的《爱德华二世》(Edward II),《卡拉瓦乔》(Caravaggio);Neil Jordan的《哭泣游戏》(The Crying Game),《夜访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迈克尔.柯林斯》(Michael Collins),《屠夫男孩》(The Butcher Boy);其它还有:《美丽佳人奥兰朵》(Orlando);《欲望之翼》(The Wings of the Dove);《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恋爱中的莎士比亚》(Shakespeare in Love);以及2002年的《纽约黑帮》(Gangs of New York)等等等等。 Todd Haynes新出那部拿奖拿到手软的主流电影《远离天堂》(Far from Heaven)也是她的成品。 Sandy Powell在《爱德华二世》露过面,扮演女裁缝(仍是“英雄本色”)。

向《公民凯恩》(Citizen Kane)致敬 Todd Haynes有个好习惯,就是喜欢用自己的电影向心仪的导演致敬——好象他拍电影的惟一目的就是用实际行动向偶像表达崇拜。《天鹅绒金矿》也不曾例外,这是一部向Orson Welles的《公民凯恩》(Citizen Kane)致敬的作品。 所以,《天鹅绒金矿》的整个故事结构借鉴了《公民凯恩》。《公民凯恩》从Kane的死开始,让记者追查“玫瑰花蕾”的含义,采访Kane的亲朋好友引出他的一生;而《天鹅绒金矿》从Brian Slade被刺开始,到记者Arthur为了遇刺十周年纪念而写一篇关于Brian近况的文章,采访Brian的经纪人和前妻,从而引出了Brian的故事。 Todd Haynes让Brian的前经纪人在医院里接受采访,让Mandy最后在夜总会里和记者见面,让她酒醉和颓唐,让夜总会门口Mandy的大字招牌在电闪雷鸣中闪现:这都是刻意模仿《公民凯恩》里的细节。 两个大跌眼镜的演员安慰剂乐队主唱Brian Molko 看到Brian Molko的扮相,可能才会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唯美派”人士也恼火这部电影。美丽得雌雄莫辨的生物居然被化妆师搞成那样,实在大跌眼镜。更何况还有许多喜欢Christian Bale的人因为他在其中很傻瓜的化妆极度不爽——实际上Christian在里面演得实在是很出色,而且长大了不当青春傻瓜之后也很帅的。 看电影的时候根本没有反应过来,等后来知道那个和记者Arthur交情不错的燃烧者乐队(Flaming Creatures)主唱就是Brian Molko的时候,虽然没有眼泪哗哗的,但也保持张嘴瞪眼姿态定型了将近一分钟。真诚地从心里往外发出一声哀号:怎~么~可~能~ 怎么可能!?那个可是足足有半年都被我当成了女孩子的美丽男人,甚至听着他的唱片时都没有意识到这位歌手性别男——先入为主的印象实在太深了。电影里演个后辈歌手也就罢了,可是那种女孩子的媚气哪去了?那双水泠泠的眼睛哪去了?那张涂着珠光唇膏的嘴哪去了?Todd Haynes的眼睛莫非只盯着Jonny了? Brian Molko这个人这种打扮,估计没有人会怀疑他的……“倾向”,他本人自称是双性恋,说到底,这样的解释也就是性别自由的概念。他的乐队:安慰剂(Placebo)很受David Bowie的赏识——这部电影背后的每个人物似乎都有千丝万缕联系一般。 看着Brian Molko时,会觉得Brian Slade的名字更应该取自于他。 和Brian Molko相反的例子是扮演被BBC采访的年轻男孩那位,搂着女朋友,带着讥诮的笑容回答:没错,我喜欢男孩也喜欢女孩,他们都很好,没有分别……BBC先生。 被朋友们说成:好美丽的男孩子,值得去查一查的人物。结果却是面对着网络上惟一一张他的照片,脆弱的心灵再次受到“狼狼”打击。 首先知道他叫做Wash Westmoreland,是Micko Westmoreland的哥哥就已经感觉不妙了。Micko Westmoreland是谁?就是电影中Jack Fairy的扮演者啊,当时想着兄弟两个怎么能够相差这么多?又想着做哥哥的居然比弟弟年轻这么多?等到看了照片才知道,人家哥俩本来就没差多少,但并不是弟弟本来面目很漂亮,而是做哥哥也并非美人——难道戴了一顶假发就可以山鸡变凤凰!?化妆的力量实在不可小看。

Wash生于1966年,Micko生于1977年,哥俩一个做导演,一个做音乐。在《天鹅绒金矿》里都属于客串。Wash专导(兼带写剧本)同志电影(而且是A片同志电影)——所以这个人的“倾向”也就不用多说了。2001年他拍的《A片猛男日记》(The Fluffer)很是轰动,得到了Todd Haynes的高度称赞。据说Wash最初就是为了更深刻可信地拍《A片猛男日记》而去当了A片导演——真够疯狂的。 Todd Haynes大概是把自己身边同好都收罗来过瘾了。另类导演Wash Westmoreland 小细节: 小细节和小花样一向是Todd Haynes癖好之一,更何况是《天鹅绒金矿》这样可以天马行空的电影。《天鹅绒金矿》的网站上这类小发现数不胜数,仅举几例。



1969年Jack Fairy出现时候,身后的一群人,后来原封不动的出现在成为巨星的Brian Slade身边。 户外音乐会上,Mandy穿着1969年第一次和Brian相遇时,Brian穿的那件毛边大衣(也就是现实中David Bowie的“婚礼服”)。 Curt Wild失意地徘徊在柏林街头时,看到一个头发非常像Brian Slade的人而停住了脚步,这时德语电台广播的内容是歌迷们对Brian假遇刺事件的反应。 Curt Wild和Brian Slade吵架时候离开的街景,刻意模仿当年David Bowie在《The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专辑封面站立的街景。 经纪人Jerry Devine对包装Brian Slade的演员们说:怎样成为巨星已经不是什么秘密。演员们这时靠着的斯芬克斯石像是王尔德陵墓中的。David Bowie也摆过一个同样的斯芬克斯石像造型。 名字来历:想象,想象而已 A+B+C,让我想起了唯美主义里面的ABC作文命题,笑。

事实上,《天鹅绒金矿》里那三位有着感情纠缠的男主人公的开首字母,居然正好就是:Arthur,Brian和Curt。 Todd Haynes啊,还真不是一般的可爱。 Brian的名字大概来源于音乐人Brian Eno,也就是电影中妖艳的Jack Fairy原型之一。当然,如果Todd Haynes邻居有个叫做Brian的漂亮男孩我也不会感到惊讶——或者有条叫Brian的漂亮小狗也不奇怪。因为名字很多时候只是随心所欲和私人化的,非要拿出所谓合理解释,只可能是像我现在所做的,快乐地胡思乱想,没什么可信度。

Curt Wild的Curt很本能让人想到涅盘乐队(Nirvana)的Kurt Cobain,何况Ewan的扮相和他也很类似,至于Wild(野性),这个词本就是Todd Haynes在对媒体解释Curt这个人物时一直强调的词语。 皮毛里的维纳斯(Venus In Furs)是Brian的乐队,名字来源于著名SM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男人被女主人性虐待快乐致死的故事。作者Leopold von Sacher-Masoch的名字就是受虐狂一词(Masochism)的来历。《Venus In Furs》还是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一首描写性倒错的著名歌曲。

Jack Fairy的Jack来自于Jack Smith,也是这个角色的原型之一——一个六七十年代著名同性恋电影人,属于“地下工作者”,所以只是在电影圈内很有名气。Fairy也许是基于Bryan Ferry(另一个原型)名字的改变——就像为了凑“A、B、C”可以把Kurt改成Curt;而且,“Fairy”本身还是“漂亮姑娘”的含义。奥斯卡.王尔德的引用: 电影中采用了大量的名句引用,其中又以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居多,而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引用中,又以《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居多。 多举例子也没有太大意思,仅列出几个好了。 遇刺事件发生后,音乐响起,几个孩子仰望天空: Put out the torches! Hide the moon! Hide the stars! 熄灭火把,藏起月亮,藏起星星。——《莎乐美》结尾希律王最后一句台词 HEROD (rising): Ah! There speaks the incestuous wife! Come! I will not stay here. Come, I tell thee. Surely some terrible thing will befall. Masasseth, Issachar, Ozias, put out the torches. I will not look at things, I will not suffer things to look at me. Put out the torches! Hide the moon! Hide the stars! Let us hide ourselves in our palace, Herodias. I begin to be afraid. 把这段话全打出来是因为:在中国文学出版社的《王尔德全集.莎乐美》中并没有这句话——不过译林的《莎乐美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所以,大概是翻译版本不同。 遇刺事件被揭穿后,Brian在阴影中对着镜头说: “I know I should create a sensation,” gasped the rocket, and he went out. “我知道我要大出风头的。”火箭喘息着说,他熄灭了。——《了不起的火箭》(The Remarkable Rocket) 老师在专心讲课的时候,小亚瑟在专心画Brian Slade,老师的声音对应着Brian Slade的画像读出: There were times when it appeared to Dorian Gray that the whole of history was merely the record of his own life, not as he had lived it in act and circumstance, but as his imagination had created it for him, as it had been in his brain and in his passions. He felt that he had known them all, those strange terrible figures that had passed across the stage of the world and made sin so marvellous and evil so full of subtlety. It seemed to him that in some mysterious way their lives had been his own.

道林.格雷有时候觉得自古至今的一部历史无非是他自己一生的记录,不过记载的不是他实际度过的生活,而是他的想象所创造的、存在于他的脑海和欲望中的生活。那些离奇可怕的人物曾经先后登上世界舞台,他们犯罪也是壮美的,作恶也是细腻的;道林.格雷觉得自己同他们似曾相识,他们的生活同他自己的生活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系。——《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第11章

招待会前,巴罗克风格的Brian Slade随行人员玩弄着扇子,阴阳怪气地对记者说: The first duty in life is to assume a pose what the second duty is, no one has yet found out. 人生首要责任是尽量虚伪。至于第二责任是什么,至今尚无人发现。——《供年轻人使用的至理名言》 马戏团一样的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你是同性恋吗?Brian Slade回答: Nothing makes one so vain as being told that one is a sinner. 一个人虚荣心的最大的满足,莫过于被说成是堕入魔障的罪人。——《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第8章 招待会上,Curt Wild和Brian Slade干杯,然后对着他低声说: The world is changed ‘cause you are made of ivory and gold. The curves of your lips rewrite history. 世界因你而改变,因为你是象牙和黄金所造,你嘴唇的曲线将重写历史。——《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第8章 结尾,记者在酒吧里看到了Curt Wild,Curt说: A real artist creates beautiful things and puts nothing of his own life into them. 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当创造美的作品,但不应当把个人生活中的任何东西放进去。——《道林.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第1章



最后说说导演 Todd Haynes Todd Haynes大概属于那种专为拿奖而拍片的独立制片人——除了为自己快乐,作品少得可怜,不过每部都可以称得上精品。他属于那种喜欢花招和自由自在的导演,喜欢给观众足够的谜语,喜欢把简单的故事打散了重新拼出全新意义。同时,他也是个对自己作品严格的导演,花里胡哨中有着自己的规律,自己要表达的东西,这部分他是严谨的。 Todd Haynes喜欢形式化的东西——这点一直被电影人诟病,他特别钟情怪异,把故事的时间地点模糊、隐藏起来,不肯直白的讲故事。同时,他对色彩和风格有着狂热爱好,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似乎是他莫大的乐趣。不仅仅是他,很多同性恋导演都喜欢这样的讲故事方式,很像受到压抑的人更喜欢脱离现实做白日梦的乐趣。 他的风格常常变成别人口中的“形式重过内容”,对这部《天鹅绒金矿》由甚。事实上,1991年他口碑极佳的电影《毒药》(Poison)也是同样风格,只是,也许因为太过晦涩而无人敢于这样去说。Todd Haynes的电影在向越来越通俗化的方向发展,这点他有点像Steven Soderbergh——只是他还没有后者那么堕落。不过,即便如此,他最后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旧年代的旧故事,这些旧故事给他的电影(不管多么古怪和混乱的电影)带来了一点点人情味和温馨,就像这个人的外表给人的可亲感觉。我没有资格去太多评价Todd Haynes,因为他的电影出的太少,而我看的更少。只是,在说《天鹅绒金矿》的时候,总是情不自禁想说说Todd Haynes,想说这个人对待电影的态度,想说,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不必把思想和目光统统集中到传闻中的“华丽”上,尽管人们首先总是会被此电影怪异而美丽的场面所吸引,但最后他们会发现,美丽并非这部电影的全部。因为,Todd Haynes绝对不是一个只会拍 “除了外表别无所长”电影的人——这种话对他、对任何一个始终乐于保持自己喜好拍电影的独立制片人来说,都是不公平的。 Todd Haynes,就像Soderbergh推崇他的话:如果可以有四千间戏院放映独立电影人Todd Haynes的作品,就好过现在所有烂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1253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笨蛋~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657
QQ
发表于 2009-6-11 19: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给我一种怪怪的感觉(不是反感)
|.мīss.чo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914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无空间雕刻师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763
发表于 2009-6-11 19: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月月想起什么了?把我压箱底的供品都端上来啦~

Michael,谢谢你带给我的一切,愿你在天堂与那些历经人间苦难的孩子们永享安宁快乐纯真...I LOVE YOU FOREV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主题

4486

帖子

4万

积分

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041

热心助人奖

QQ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9: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压箱底我看着心疼 端出来晒晒,以免发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主题

534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001
发表于 2009-6-11 19: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大爱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1894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女王猫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1418
QQ
发表于 2009-6-11 19: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哪~
  被那几张图片震撼了~
  一定去看!
养一只黑色的猫 不亲近 不疏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914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无空间雕刻师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763
发表于 2009-6-11 22: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ncent 于 2009-6-11 22:42 编辑

本人平生阅片无数("无数"只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方法^^),此片是我的挚爱,重复看了不下50遍,至今应在硬盘中伫立
此片是本人爱上摇滚及小众文化的启蒙教材之一
此片对本人的影响仅次于MJ
记得大概是14到15岁左右的时候(具体记不清了),本人在出租盗版VCD的店里(现在已经很少见这种店了)
看到此片的这款封面
感觉很像AXL ROSE,那时正迷枪花,而且后面简介看到了IGGY POP和DAVID BOWIE的名字,毫不犹豫地就租下了
之后我至少三、四次重复一个行为,把此碟还租,后几天又想看了,又再租,再还,再租,再还...
不久,那个租碟店就关门大吉了,我也没机会再租,当时后悔为什么不把它买下?锈豆了~!!
之后我开始了堪称本人耗时最久的淘碟之旅,我知道很难找,但还是不放过一丝希望,我看的VCD版本把这片名译成<紫醉金迷>,到处打听此片,人家碟贩子听到片名有两个反应,一是一头雾水,二是听名字就像18禁的片子,用很怪异的眼光看着我这个花季假正太~...之后DVD普及,我还是没淘到,直到不久之前才从网上买到了D9,耗时没有10年也有8载了
另一方面,从第一次看完,就开始淘此片的原声,傻的跑到我们那里最大的打口贩子的店里问"有科特王尔德的盘吗?"(囧死我了~~平生最糗最脑残的场面之一),问的无所不知的打口贩子都一头雾水~...哎~就别提那些癫狂年代的囧事迹了...撞墙...~
话说此片,其中所表达的文化,思想,蹩脚的港译字幕...我那个年龄看的懂吗?当然是不懂了,直到不久之前,我还在琢磨影片结尾小伊和小贝的对话
但是我爱这片子的基调、结构、情结、音乐、风格...X的,这片就是我的内心形态.


开头一群年轻人盲目地向前奔跑,去看属于某一群人的某个时代的终极偶像的演唱会...
这像极了迈迷与MJ之间的情景,如果把MJ的时代(注意是时代而不是自传)拍成电影,开头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他们在盲目中与这个时代真正的鼻祖擦肩而过,却浑然不知
而这位“始作俑者”却像是走在另一个平行空间,周围尽是空气
他上着浓妆,穿着奇装异服,口吐云雾,稳步逆行着,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他知道自己的路在哪里
这是初级和终极的碰撞,而小贝的角色,跨越了这两个极,在枯燥的嘈杂声中挖出了绝B的音符,把人们带回了那个牛B的时代...那个时代不仅是属于它的创造者,也属于它的追随者(例如片中的小贝自己),他们一起构建并摧毁了这个时代...
回想我们自己,也都有那么一个时代
哎,大爱的片子,每个细节都有很多感慨,天亮也写不完,无限期待续吧
此片属于极端型的,不是被人骂烂就是被人大爱,就看是不是同类了
前半部分有好几镜头和段片可以让人联想到MJ
我想说托德海恩斯是牛B的传记导演
我经常YY如果MJ要拍成电影的话,无论谁导都糟蹋了,因为他比电影还电影,或许让托德导还有希望

Michael,谢谢你带给我的一切,愿你在天堂与那些历经人间苦难的孩子们永享安宁快乐纯真...I LOVE YOU FOREV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3258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The Dark Knight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159
QQ
发表于 2009-6-12 09: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意外啊,竟然有人看過并喜歡這片子,支持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主题

775

帖子

28万

积分

圣殿骑士

桔梗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5836
发表于 2009-6-19 21: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克里斯蒂娜·贝丽应该是Christian Bale克里斯蒂安·贝尔,我的蝙蝠侠先生.
我很伤心,无法相信。我和你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3258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The Dark Knight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159
QQ
发表于 2009-6-20 10: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用那么计较人名翻译,人人都知道是贝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主题

2914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无空间雕刻师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5763
发表于 2009-6-20 12: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上.再说贝尔那时还没出名了,所以名字没现在叫的那么统一吧
而且我觉得他那时长的贼难看,可能被小乔小伊比的

Michael,谢谢你带给我的一切,愿你在天堂与那些历经人间苦难的孩子们永享安宁快乐纯真...I LOVE YOU FOREV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主题

3258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The Dark Knight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3159
QQ
发表于 2009-6-20 19: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贼难看?汗。。。你去看看他小时候到现在的照片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8-4 23: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