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5-9 01: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贴点反面意见:
《南京南京》2009年中国电影批评之耻(2009-05-07 23:40)
媒体失去独立的立场,各种周刊,报纸无节制的吹捧
XX网,《X周刊》《XX周刊》《XXXX周刊》《XX周末》。。。。。
主流媒体全部被收买
批评环境的恶化导致批评南京南京的文章无法见诸主流媒体
开放的年代,惊现媒体“一言堂”
当初《满城尽带黄金甲》,《无极》还可以见到很多的批评文章
而《南京南京》的批评文章被屏蔽
《南京南京》导致批评环境的恶化
给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的是灾难性的
进一步导致中国电影批评的集体失语,令中国电影批评蒙羞
官员,名嘴,影评人,名博,名人,时尚女魔头,纷纷出卖灵魂,集体裸奔
pinkingland 说:
我对南京南京的几点看法,1,刘烨看似个性实际脑残,2,高圆圆看似矜贵实际装逼,3,江一燕看似英勇实际贱逼,范伟看似转正实际该死,拉贝看似高大实际无用,陆川看似正义实际汉奸。这部电影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大家都看得出来,但是很少有人说破,你就是那个小孩了,,,,,,
崔卫平博客http://blog.sina.com.cn/cuiweiping
需要进一步追问《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中,是谁在抵抗?救赎谁?
是那些平民在“抵抗”。对于陆剑雄(刘烨扮演)与妓女小江(江一燕扮演)这些普通人,观众既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也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动机,只知道面对受死与受辱时,他们需要做到慷慨决绝、义无反顾,不能有一丝一毫人性的软弱,不能有一丝一毫对于生命与这个世界的留恋,“人性”的空间不是给他们准备的。(看来地震中的范美忠是说对了。)
在拿平民作大面积牺牲这一点上,这部影片与过去旧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一点重新表述的余地,毫不让步。非常僵化和仅仅停留于原地。危难放到平头百姓面前,这些人只能“我上,我上”。
它的“开放”在于——给强权者(侵华士兵)和腐败者(汉奸)以人性的空间,提升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获得救赎。这叫做“让少数人在人性方面先富裕起来”。
对待他们的处理,影片的确比此前有所改变。但是这不过是给罪恶华丽转身罢了,给为人不齿者披上人性外衣。因此,这部影片的“思想解放”的空间是为这些人度身订做的,是为特定人群服务的。
这就是这部影片“一边抵抗,一边救赎”的真相。
对平民是一种要求,对强权者是另一种要求,这种双重标准的智慧是从哪里来的?
突痴:
2009-05-03 10:59:34
感谢崔老师说出了我心中的话。包括上一篇评论。用荒腔走板来形容这个电影,比我看完电影后觉得这个电影一无是处的评定,更加准确。
不想更多的反驳那个帖子当中某些思维简单直白的回帖,比如人有多面,角度有多种,崔老师思维落后等等。
电影和人生一样复杂,但电影有自己的语言和逻辑。描写一个事件,一场战争,一个人,都有不同的角度。比如对于战争影片,前苏联既拍出了正面的宏观场面,用数个小时的时间全景展现,也用普通战士,甚至一个小孩子的角度,拍出了挖掘战争本质的影片。但在一个电影的时间内,你必须说清楚一个事情,有一个立意,遵循一个逻辑,让观众有完整的情感体验。那些貌似杂乱的影片,实际上都有一根内在的线拉着。但这个电影,真是无以伦比的混乱。看完以后,没有任何感动,没有悲愤,因为所有的情感都没着没落地挂在那里。
关于南京,实际上很多地方还是没有定论。我们自己可能有了,但世界是否认可?日本人卑鄙,可我们自己对外都说得花样繁多,除了日本,其他国家看到你自己都说不明白,人家心里能否认可?现在我们还在必须真实对外的阶段,看了这个影片,我估计就更困惑了。自己的情感还没有被抚慰,站在侵略者的角度为人家求自赎,还嫌太早吧!
刘晔那个部分,恰恰是我一直对南京事件不能理解的一部分。如果说女人被强奸时都能够反抗抢枪,那我们当时留在南京城的部队人数,大大超过侵略者的人数,这个是不争的事实,当时刘晔如果不是顺从地跟着划定的路线带着大家送死,而是大喊一声:兄弟们,拼了!怎么都是死!那么多人一旦混乱起来,我相信不会是现在的结果。反抗或者顺从,即便都是死,哪一种更有尊严?
日本人进城后怎么克服人心的最后一点基本良善,变成野兽,这个过程也应当有所表现。
细部越说越多,不说了,没有任何新东西让你丰富对事件的了解。当初知道陆同学拍这个片子,就知道要完蛋,这样的题材,不是是个人就能拍的。陆同学的年龄和情怀都不够,胆子真大。但最后出来这么一个四六不靠的东西,还真出乎意料。本来以为起码看完会伤感悲愤什么的,结果混乱得连这些基本的情感都没感受了。
那些亲历的人,还有象张纯如者,看了这个电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啊!
这个片子用来作爱国教育???别毒害青少年了。
崔老师博客上网友的留言 (2009-05-02 18:28) 标签:娱乐
如果没有悲悯、没有是非、没有情怀、没有历史感、没有穿越历史烟尘的眼光、没有叙事逻辑,只有投机、炫技、造作的煽情、拙劣的迎合,机器人也能拍出《南京!南京!》这样的“电影”!
现在在电影院里票房好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烂片,这真是奇观;而这样的“繁荣市场”喂养出来的观众,也真的是十分有趣。
雷天鹏:
2009-05-02 01:59:22
陆川是电影学院的骄傲啊!'南京!南京!'三分之一是矫饰的爱国情怀,三分之一是低劣的商业片,三分之一就是陆川那可怜神经兮兮的自以为是的电影思维理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