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七七 于 2009-4-14 23:33 编辑
Into thin air(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相信不少人看过这本书的同名纪录片
最近重温了这本书,很有些感慨
此书作者Jon krakauer受《户外》杂志派遣,于1996年跟随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珠峰向导——新西兰人Rob Hall的商业登山队前往珠峰,登顶成功并目睹记录了那场有名的山难:1996.5.10珠峰登山史上最黑暗的一天,8人死亡,包括Rob hall和另一名有名的珠峰向导
那支登山队的所有成员都缴纳了6.5万美元的顾问费
在登山的6周内,Jon观察着队友、大本营的其他登山队成员
那年的登山人员里面真正的登山好手少得可怜,几乎都是些登山新手,但是Rob Hall承诺,凭借他的专业技能以及强大的后勤保障,人数众多的夏尔巴登山协作,就算白痴也能登顶
当年的珠峰大本营云集着各式人等,从带着3个笔记本的美国名流到几次登顶珠峰未果的邮差,从臭名昭著的台湾登山队到令人生厌的南非登山队,Jon客观的记录着事实,他们有的是去作秀,有的是去征服、有的希望积累炫耀的资本,有的带着敬畏。。。。。
但是面临灾难时,人性都被无限放大了。有些人选择逃避而自保,有些人选择救助,Rob为了不让道格汉森再次遗憾而归,放弃了2点下山的死命令,于是他们留在了珠峰。
Jon冷静的描写完全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观念:登顶珠峰不再是伟大而光荣的,不再是遥不可及,只要你肯花钱肯雇佣众多的夏尔巴,登顶世界最高峰不是梦想,人人都可以是希拉里和丹增若尔盖
围绕着珠穆朗玛峰所进行的经营、炒作、操纵和竞争,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样的,与海拔的高度无关
真的很可悲,商业登山的介入让登山变得如此功利
人们到底为什么登山、为什么要攀登珠峰???仅仅是马洛里的那句名言能解释吗??
我想起03年为了纪念珠峰登顶50周年,那不也是一次炒作吗?那次去登山的有几个是真正热爱雪山的?
登顶了,成功了,荣誉有了,但是垃圾却留在了大本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