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富起来的中国人在教育孩子时候强调道德轻视金钱,具体到平时待人接物却不免在孩子面前流露出金钱的重要。他们一方面怕孩子攀比、享受,一方面又尽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动不动就说:“怕什么,咱又不是没钱?”这些富起来的中国人目前最大的苦恼是:给予怎样的教育,才不会教出败家子?
多少钱能买来最好的教育? 在南方经营连锁餐饮的李女士最近把生意上的事托付给了下属,一直在北京奔波。她要给10岁的儿子小达找一所北京的好学校。小达现在上三年级,在当地的省重点小学念书。入学前也是重礼相赠,老师们都给面子,把这孩子当开心果,可是,小达的成绩长期稳居下游。李女士急坏了:“英语数学及格都悬,这才小学,将来怎么办?”她取消了儿子的课外活动,斥巨资给他报了高级辅导班,“又不是没钱,我要给他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
女士最担心的,是自己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从小就和年轻服务员泡在一起,嬉皮笑脸不干正事儿。“孩子和什么人在一起很重要。”她甚至报了北京一家名校的EMBA班,周末打“飞的”上课,目的就是要认识些子女年龄相当的大学教师,向他们学习该怎么教育孩子。
像李女士这样费尽心机培养第二代的成功人士并不少见。田先生年届五十,石油生意做得相当顺手。他现在最发愁的就是8岁的小儿子的教育。大儿子现在在加拿大和前妻一起生活,因为从小受了家庭分裂的刺激,敏感又压抑,虽然成绩优秀却要靠吃抗抑郁的药生活,同时在国外得了花粉过敏症,稍有不慎就会昏倒。现在的妻子与前夫生的女儿整天挥金如土不求上进,给8岁的小儿子很不好的影响。而现在的妻子又因为田先生对抑郁的大儿子极度关心经常闹脾气。
田先生中年得子,把小儿子看得很重,想让他担起家族大业,所以对小儿子的教育问题很困惑:想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又担心孩子年龄太小,容易受欺负;让他在家,又怕复杂的家庭关系把小儿子拉向恶的一端。
李女士、田先生想把孩子送到北京寄宿制学校的初衷颇具共同点:第一是远离世俗的家庭,远离讲吃穿、重享受的环境和复杂的家庭矛盾。第二是让孩子可控性地吃点苦,能够尽早地自我管理,学会料理生活。他们共同的一句感叹是:“现在让孩子吃点苦也很不容易!”第三是重点学校的老师比较严格,有利于孩子受到知识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儿子非常聪明,继承了他们良好的基因,美中不足的就是家庭无法提供有书卷气的文化氛围,所以他们对学校教育寄予厚望,希望学校老师还能够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职责。
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现在普通的全日制小学并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他们想方设法把钱花在刀刃上。这样,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能够接纳寄宿学生的知名学校就成了首选。这些家长并不在意孩子能否在这里参加高考,有的学生甚至很快就会出国,他们在这里上学就是要“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
记者给北京中关村一小、三小,北京实验二小和他们的分校寄宿部拨打电话,得到的答复都是床位已满,已经无法再接纳外地的转学生。虽然李女士和田先生也被告知无法转学,但是,他们并不死心,发动了北京的业务伙伴拿着礼物“轰炸”这些小学。
上什么样的学校能远离校园斗富? 李女士几番碰壁,只好拿着朋友提供的地址,开车到北京的几所私立学校一一参观。“我家小达的学校在本地已经是最豪华的了,看了北京的小学才知道什么是条件好。老师的素质就是不一样!”她最不喜欢小达老师开家长会,说话粗俗,动不动就尖着嗓子骂人。但是,事情并不遂人所愿。
西西在北京某所私立学校上初二,因为父母经常出差,所以也选择了寄宿。在她看来,一学期4万多元的费用并不很值。她介绍,他们年级有6个班,按英语成绩分成了3个档次。她拼命学习是想去一班二班。“后面两个班都是特别有钱人家的孩子,天天就是比富,比谈恋爱,比打架,我不喜欢他们!”她说学校里有很多山西煤老板的儿女,每到周末,豪华轿车堵在校门口,经常发生争吵。“我们几个好朋友都躲着那些土大款的孩子,他们就知道攀比!”
类似的说法也传到了李女士耳中。学习没搞上去,远离父母,要再添上了臭毛病可糟糕透了。她自认儿子很有教养,虽然武术得了全市儿童组第一,却从来不逞强打架;虽然有各种从国外买回的玩具,却从不拿到班里显摆。再加上小达英语不好,到了以外语作唯一评价标准的学校肯定没地位,糊里糊涂花钱买来了挫折感,“不学习,就知道讲吃穿,瞧瞧《流星花园》里F4那帮有钱孩子的嘴脸,我就担心小达会不会也那样”!
西西告诉记者,她妈妈把她送到这个贵族学校其实挺吃力的,牺牲也挺大。“我妈说,学习要有好环境,和家庭富裕的孩子在一起总比和胡同的孩子混要强!”这个14岁的青春期女孩儿非常用功,英语成绩好,数学也好,钢琴考试也是全班前列。她说:“我将来要学理科,高三毕业就出国,这是早就策划好的,不能让妈妈再多花钱了,我要自己挣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奖学金!”
田先生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给小儿子找到像西西这样好学上进、心地善良的同学。但是他又担心:“估计在私立学校遇到朴实上进的孩子几率是很低的。”
传授什么比金钱更有价值? “富不过三代”是中国的古训。怎么保证不出败家子、让子女比自己更成功,或者至少保证现有的一切不被挥霍一空,似乎是很多富人在教育子女时最关心的问题。
针对这些成功人士的困惑,旅美学者薛涌说,他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从未听过“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相反,经常看到的是财富世代相传。其实,世代相传的并不一定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技能和素质。美国的富人常常死后甚至生前就把财产捐献出去,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沾光。
薛涌评价,父辈必须给孩子传授比金钱更有价值的东西,可以称为成功的品格。这种品格的传承需要通过合理的教育来完成。他刚刚写了一本《一岁就上常春藤》的书专门探讨了华尔街原则。所谓华尔街原则就是有钱人的教育原则。他们具有某种基本的成功素质:比如把钱省下来、节制眼前的享乐、有长远打算、懂得用钱来生钱等。如果用比较规则的语言来表述,就是推迟欲望的满足、对未来进行周密的规划、审慎地冒险。
薛涌说:“我不太愿意谈富人怎么教育孩子穷人怎么教育孩子。我宁愿谈人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原则都是一样的。只是各家按照这些原则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创造性地运用而已。但是,富起来的中国人有时候喜欢把人按金钱划分,这会导致人性扭曲。”
真正的好教育不是买来的 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看来,对孩子言传身教是最重要的。他虽然去加拿大与女儿儿子相伴的时间很少,但是,努力做到语言和行动的统一。女儿很早就会高难度滑雪了。他到加拿大度假的时候也开始学。没想到,连续几次都学不会,摔得鼻青脸肿。同事朋友都劝他:“公司担子都在你身上,怎么能如此不注意安全?”女儿也劝他:“年轻的时候学滑雪容易掌握,你就别强求了。”但是,俞敏洪咬牙一定要学会。他说:“我是孩子的榜样,我要用行动告诉他们,做事不能半途而废,坚持到底就一定能成功。我的女儿儿子都像我,做事谨慎却相当有冒险精神!”
最近,薛涌家来了个小客人,叫莱拉,全家人高兴得像过节一样。莱拉学前班时和薛涌女儿一个班。但是,上到二年级就不见了。后来,薛涌夫人在超级市场碰到了莱拉的姥姥,买东西差3元付不了,薛妻马上给付了。后面的售货员指指点点:“总拿些食物券买东西,还老不想给钱!”不久前,薛涌一家在一个音乐会上碰见这个女孩儿,请她到家里玩儿。女孩儿和她的父亲来了,她不仅演奏了大提琴,而且钢琴也弹得和薛涌女儿程度相当,让大家目瞪口呆。当时在场的还有位小朋友,是医生的儿子,见了两个女孩儿的表演,吓得有些不知所措,他爸爸也是一副自卑的样子。后来3个孩子在一起玩儿时,莱拉说,她家里有一次就剩了6元!
据薛涌了解,莱拉的父母离婚。不过,这女孩儿上的是著名的私立学校,而且在当地音乐学院上大提琴课,还修钢琴课。“我们一下子就明白:这么一个女孩儿,人家私立学校和音乐学院看了二话不说就给奖学金。否则,她家那6元只够支付3分钟音乐课的。她每天练一个多小时大提琴,一个多小时钢琴,也不用大人督促。很显然,她知道自己的家境和自己面临的生活挑战。她知道自己如果不用功、不出色,就毫无出路。”
等这女孩儿走后,薛涌就和女儿讨论起来。他对女儿说:“莱拉实在是最幸运的孩子。她家里很穷。但是,她从中学到了东西,知道用功努力,结果获得了一切。你再看看奥巴马小时候,是不是很相像呢?他也很穷,但是,上了非常好的私立学校。这一切都是自己努力得到的。莱拉长大以后,肯定会有很大成就。看看你们班那几个富孩子,除了拿钱到售货机那里买糖,还会干什么?你长大如果有病需要做手术,你相信莱拉这样的医生,还是相信那些就知道买糖的人呢?贫困经常可以变成很大的财富。”这样,莱拉一下子就成了薛涌女儿的榜样。
“当把钱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时,问题就来了。父母太势利,毒害了孩子。我观察女儿学校里的同学就能看够得很清楚:比较有教养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或者比较出色的孩子,财富观念都比较淡。这并不是说他们对贫富问题没有意识。事实上,越是聪明的孩子,对各种问题,包括贫富问题就越有观察力。”薛涌认为。
将北京的诸多学校考察了一番以后,田先生若有所悟,自己才是孩子最大的责任人,如果把家庭教育的担子推给贵族学校,也许改变了儿子身上的某些劣势却增加了新的问题,“还是狠狠心自己多付出点,谁能代替父母的耐心呢?这是钱买不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