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24 09: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其它的攻讦,大多是旧闻,今天为了炒作被媒体搬出来,给观众造成今天周星驰“众叛亲离”的假相,但本人也玩过媒体,多少知道点内情,在此多少讲一些。
1、关于合作伙伴的攻击
本来不是问题,周星驰是一个沉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艺术世界里的人,他不懂得和人交往的技巧,不懂得刘德华那样八面逢圆的作人之道,和人相处难免得罪人,但这不是问题,看一个人,要看他的人品,大事大非上是否自私,而不是他是否能够八面玲珑。这里仅举两例。比如关于李力持、洪金宝。
我对李力持没有好感,他只是前期周星驰的一个执行导演,在技术方面给予周星驰很多支持,但电影精神完全是周星驰的,后期因为他的思想程度,根本无法跟上周星驰的思维。两人的合作终于《少林足球》,其原因不知道是周星驰不满李力持,态度不好,使李力持负气离开,还是其它的原因,这点先不说,李力持离开之后对周星驰有很大的意见,特别不肯在媒体面前谈周星驰。而洪金宝与周星驰的矛盾则是因为《功夫》,洪金宝担任《功夫》的武术指导,但中途因病回港,周星驰找了袁和平接替,使洪金宝大为不满,炮轰周星驰。这两件事都有其事。
但后来田启文曾说:你现在再去问所有对周星驰不满的人,都不会再有这种情况了。当时本人在电影杂志工作,曾参与过对李力持和洪金宝的访问,证明了田启文的这一说法,李力持的访问中我们问了很多和周星驰合作的问题,李力持并不介怀,很自然地回忆了当年和周星驰合作的几部片子的情况。洪金宝的访问中我们也问及与周星驰《功夫》时的矛盾,洪金宝也笑笑说:“当时在上海时拍戏中暑生病,回港休养,可能那边比较急,就另找了一个武术指导(袁和平)吧,没什么的,能够理解。”(均载于《看电影》,具体期数忘记,但有心者可以查到。)
为什么两人的态度有这样的变化?太明显了,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周星驰在《少林足球》和《功夫》大卖之后,都大笔分红给两人,而且数目一定超出了两人的期望,才可能让两人有这样态度上的转变。你可以说周星驰脾气乖戾,不通世故,但周星驰的人品是绝没有问题的,也是绝对慷慨的,周星驰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但他还是会这么做,片子赚了钱,先想到别人,那些攻击周的人,可以先问问自己是不是如此。
2、关于周星驰爱钱的问题
罗家英说周星驰爱钱,《大话西游》后来剪成了两部,所以应该给他两部的钱,但周星驰没有给。多么无耻啊,《大话西游》本来就是按一部拍的,后来太长了剪成两部,这是发行公司的商业选择,很正常,关周星驰什么事呢?说星爷爱钱,周星驰在香港为公益事业捐款有多少?而且周星驰捐款不是为了作秀,汶川地震周星驰低调捐了两千万,但却不愿公布,最近被大陆脑残网友们围攻,才不得以让发言人公布。那些伸长脖子的看客们,不相信一个人可以“不为什么”去做一件善事,他们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有无私的良知。他们以己之心度人,所以才会首先把人想成是黑暗的,今天对周星驰的攻讦,不也如此吗?
3、周星驰的性格问题
很多人说周星驰性格焦躁,难于相处,但和他相熟的朋友都会说,周星驰是对事不对人。如花李健仁便讲,周星驰私下朋友相处就是普通人,大家一起很开心,只是一开工压力大难免脾气大,但是对事不对人。宛琼丹也说,周星驰是天才,天才想的事情和别人不一样,是别人跟不上,他又不擅沟通,难免会发脾气。陈国坤、田启文都有过类似的描述。周星驰是个很沉浸于自己的世界的人,否则也不会《喜剧之王》拍自传,《功夫》拍自己的看功夫片史,《长江七号》纪念自己的父亲和爱犬。周星驰的性格有没有问题,肯定有,但他的才华,就是来自于这种不通世故,来自于没有把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去放在人际关系,放在尔虞我诈上面,如果他也像那些人一样八面逢圆,那么周星驰也就不是周星驰,而是一个庸才了。那么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集体泼脏水了,因为:庸才才“不遭人妒”。
另补充一个,周星驰的性格,并不适应于成人世界,他骨子里仍是孩子,虽然华发满首,眼神依然澄澈如孩童,所以你看到周星驰在成人世界和年轻人中间几乎是两个人,在年轻人、大学生之间时就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他在第一次在《周星驰不完全手册》中看到大陆影迷对他的感情时,曾很动情地在序中写道:“我也有很多不开心的事,甚至是痛苦的事,但我不愿去想他们,因为我已经好好彩了。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就更这么想了,我有这么多朋友,我别无所求了。告诉大家一个经验:只有认为自己是幸福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这不是自欺,而是对生活的感动,恰恰需要格外的敏感才行。”而这样的表达,周星驰在成人世界中,你是看不到的。因为正如朋友所说的:只有一样真的东西才配换另一样真的东西。
4、关于文隽和王晶的话
文隽自己也说了,内地媒体的话,是断章取义的曲解(求求你们别再这么搞了,再这么搞下去,早晚下一代人会有俗语说,婊子无情,媒体无义。)仔细看的话能够看到文隽一定的诚意和善意,但总的来说仍然还是荒谬的,首先,“周星驰没有作品”就是扯淡,什么叫没有作品?《长江七号》是不是作品?是不是一个至少中国电影里没有过的作品?周星驰是认真的做一个作品,一个人担任一部作品的监制,导演,演员,编剧,做中国电影没有过的特技,不是像这些人整天把时间花在腹诽别人上面,而是工作上面,塔可夫斯基一辈子七部作品,谁敢说他没有作品了?周星驰时代过去了吗?不,周星驰时代刚刚开始!周星驰以前是更多的以演员身份参与,算是半个编导,《少林足球》之后,才完全以监制导演的身份来做电影,做的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电影,当然因为投资大,也要考量其商业性,不可能太小众。我曾经说,周星驰是中国的卓别林,现在还肯定达不到,但周星驰现在才开始其个人控制的电影,我希望20年后,周星驰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卓别林。也可以到时看看,还有没有人记得文隽,王晶之流。至于说那些人不需要周星驰,简直像说我辈升斗小民不需要美国总统,便证明美国总统失道寡助一样,未免太天真了。
至于说周星驰需要投资人不假,但商人看的是利益,而不是八面玲珑,周星驰已经用一个个的票房神话来证明了自己,这一点用不着文隽来操心。倒是作为金像奖主席,他应该记得香港电影完蛋的时候,是谁出来拯救了香港电影,是谁在金像奖领奖时,颁奖人对他说:感谢你让香港人在这样一个时候还能笑得出来。现在人家就是一年没拍电影(其间还做了两个好莱坞的项目),就说周星驰时代过去了,可以自己想想是不是过分。
5、关于提拔新人的问题
周星驰是从一个死跑龙套的做起,他有今天的成就,全靠自己的才华和毅力。周星驰不懂得旁门左道。
李卉说公司从来不宣传她,李卉的才能谁都看得到,踩个香蕉皮都演不好,最后要改剧本把整个一条主线都删掉,自己有什么好说的呢?张雨绮、黄圣依那种小丑更不要说什么了。说周星驰不提拔新人,张柏芝怎么出来的?释行宇、陈国坤又是怎么出来的,《喜剧之王》全部是用演员训练班培训的业余演员来演,就是给新人机会,这种魄力几个人有呢?你自己有才能的话,自然就出来了,没有才能,再炒你有什么用呢?还是那句话,“人和人不一样”。
还有说周星驰公司“众叛亲离”,更是无耻故意的误导,公司分分合合有什么不正常的呢?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嘛,大家有几个没跳过槽的呢?
6、关于感情问题
周星驰曾在被大学生问起自己的爱情故事时说:我在爱情上是经历了很多的生生死死,不过都不能告诉你。对于那些在感情问题证明周星驰人品的人,只请你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一辈子都像个情圣一样人人爱戴?朱茵讲周星驰能证明什么呢,窦唯和王菲离婚,窦大骂王而王却不置一词,谁更让人敬重呢?同样是前女友,莫文蔚为什么就每次提到周星驰都止不住的赞赏呢?两个人的事情外人有什么资格说什么呢?
四、
我的朋友F说过一句话,看一个人要看他的作品,因为作品就是人品。我很认同这句话——因为人品可以、也很容易伪装,但作品却不能。
我的尊敬周星驰先生,始于少年时爱他的作品,感同身受,成年后,则更推崇他为人的淡泊谦和,对工作与理想的坚持不懈。
我一直讲,周星驰是中国的卓别林,只是也许我们要很多年后才能意识到这一点。
卓别林的《城市之光》,讲述两个小人物,在一个浮华喧嚣,冷漠无情的城市里,他们卑微而又温暖的故事,这个城市的光辉,曾让爱因斯坦为之落泪。周星驰的的《喜剧之王》,我相信是受到《城市之光》影响的作品,大概名字也是。同样是这样一个机械而冷漠的世界,而两个卑微的生命之间互相温暖的光亮,抵御了这种寒冷。今天的情形,让我再度想起这部电影,其实我们生活的城市,不正是如此的么——商人用诋毁一个人作为手段来为自己赚钱,媒体没有公义,对于新闻,是否吸引眼球,是否哗众取宠是唯一的标准。责任,道德,关怀,这些东西一一在现代沦为笑柄。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我仍然,更加尊敬周星驰先生。
周星驰现在有钱了,是老板了,被认为脾气大了,但骨子里仍然是弱势者,因为他的价值,他的理想,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仍然是这个城市里的一点微弱光芒,正如同为理想主义者的杨德昌,他的“杨德昌电影公司”的标识,是黑暗中的一个小小灯泡,慢慢地燃亮起来。我想说,这样的光芒有很多,在各个角落里,周星驰或者杨德昌等等不过是有机会,能够在电影里把这个光芒给更多的人看的人,而更多的光芒,在黑夜里,仍是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
我不知道这光芒对多少人是重要的,但至少对于我,我会永远珍惜这些,城市之光。
(网易专稿,转载请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