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部女人不一定爱看,但男人看了会落泪的电影,对平庸的顽抗、对守护尊严的苦战;为了寻求自我与梦想,宁可付出生命,战死在五尺赛台上~~
《摔角王》在一个不新鲜的英雄迟暮的故事里包裹了一个理想主义者殉道精神,这让他在一个平庸的故事里多了份悲壮和深邃的味道。
电影没有追求眩目的技巧,老老实实的呈现了一个心灵和肉体都充满伤痛的落魄摔角明星的晚年生活。影片中有个镜头可以看作整部影片的缩写, Randy赢得了比赛,带着满身的伤口从擂台的聚光灯和山呼海啸的欢呼声中走向黑暗的通道,他步履蹒跚,气喘吁吁。荣耀太短暂,生活却太漫长,记忆中闪耀着辉煌,现实却满眼黯淡。
美人白头,英雄迟暮,世间悲凉,莫过如是。《愤怒的公牛》的最后,变成一个胖子在酒吧里耍贫嘴的拳王拉莫塔在开篇那个在拳台跳跃的彪悍身影映衬下显得异常平庸猥琐,但这却是一个凡人无法逃避的命运,于他而言这是种解脱和救赎,于我们而言看到的就是满眼悲凉。
比起《愤怒的公牛》的史诗感,《摔角王》平实简单了许多,无论是人物的刻画还是影片的影像风格都很“蓝领”,就像片尾斯普林斯汀的那首主题歌,一生的辉煌暗淡都化作了老男人自顾自的浅唱低吟,孤独悲凉深入骨髓。
许多人善经营,在年少辉煌后可以将这份辉煌变为换取晚年富足和尊严的资本,在世人看来这样的人生已经圆满地无可挑剔了,就像贝利或贝肯鲍尔,而我对于他们不失尊敬却永远都喜欢不起来;有些人是真的天才,以至于对于世俗生活的复杂全无了解,天才挥霍完或是被人利用完,就要面对无尽的现实的琐屑和困难,面对他们永远不懂却无法逃避的世态炎凉,就像马拉多纳、贝斯特或加林查,而我对于他们更觉亲近。
影片没有像愤怒的公牛一样描述Randy由盛而衰的过程和内在原因,但毫无疑问依旧是个性格决定命运的老调重谈,他一定是个赛场上的天才,生活里不善经营的“失败者”,于是落得晚年凄惨,父女疏远。这样的人大概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接受现状回归普通人的平淡生活,了此残生,要么点燃生命的余薪,用残留的勇气和不妥协换取生命中最后一点光荣,Randy选择了后者,而代价或许是生命。他的纵身一跃既是对困窘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以身殉道,在霎那光荣和苟延残喘间,他作出了决绝的选择。
导演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影片能跳出好莱坞励志片的窠臼,获得威尼斯的大奖,这个结局功不可没。如果导演明白的呈现了Randy跳下去赢得比赛但心脏病发作死去的结局,并极力的渲染了女儿、朋友、女友等人的悲伤,那这部电影就是部标准的好莱坞流水线产品。但那个开放式的结局让我忍不住去想另外一种可能,Randy没有死,赢了比赛和尊敬,享受了刹那的荣耀和欢呼,但又能怎么样呢?这笔奖金不会对他糟糕的生活起到太多帮助,心脏病会越来越严重,他还要为了能住在房车里去超市或者其他什么地方打工,女儿依旧疏远他,那个脱衣舞娘在现实隔阂中还会保持距离,生活还要继续……那几个轮椅上等待贩卖合影和纪念品的老迈摔跤手大概就是10年后的Randy吧。
米基-洛克扮演这个角色得心应手,他本身传奇的人生经历就足以拍成一部电影。米基-洛克曾在影视表演领域获得巨大成功,被誉为詹姆斯-汀再生。就在影视生涯最高峰的39岁,他却做了一个对艺人来说等同于自杀性的决定: 放弃演员职业,投入到儿时的梦想-职业拳击运动中。接下来的15年间米基-洛克的生活动荡坎坷。拳击生涯中,他甚至为了250美元的报酬出现在迈阿密的竞技场上。这样的经历持续了三年: “8场对抗,我赢了6场,两场平局。从赛场退休时,我没有被打败”。血淋淋的经历给米基-洛克留下了身心的双面伤痕,他在随后的时间里将挣来的钱几乎全部投入到整形手术和心理治疗当中。 职业拳击手的经历,对竞技场上残酷和激情的深刻体会,让他扮演的这个角色和现实的距离彻底消失 。米基-洛克和这个在竞技场上战斗到最后一刻的英雄人物融为一体,他诠释下的莱姆形象,也成为本人演员生涯中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
《摔跤手》最终荣获2008年65届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