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5-15 20:2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面的
鼓励孩子把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
5月13日晚间,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让不少人热泪盈眶——
在雨中,温家宝总理一直弯腰察看救援情况。他大声告诉孩子,我是温家宝爷爷,孩子们一定要挺住,一定会得救!
对那些处于惊恐之中的孩子来说,再没有比这更温情更有力的安抚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验:看到身边有人极度悲伤,想去安慰,却不知该怎么说、怎么做——说少了,起不到什么效果;说多了,就像揭人家伤疤,又怕好容易平复的情绪再被刺激到。这个时候,面对正身陷危难之中或者刚刚得救还惊魂未定的孩子们,老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方新说,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镇定,成年人应该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们围在怀里,给他们尽可能多的安慰——而且越早越好。要反复对他们说“没事了没事了”、“现在安全了”、“总理来了”、“解放军已经到了”等,安抚孩子们紧张的情绪,帮助他们尽快平静下来。至于那些很小的孩子,老师、家长或者其他成年人要抱在怀里进行安慰。
紧接着要告诉孩子,这几天在他身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反应,比如做噩梦、在梦里哭泣等,告诉他们这其实是人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应,完全不必惊慌。
此外,灾后心理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鼓励孩子把积压在心里的东西表达出来,舒缓情绪。可以哭,也可以倾诉,甚至有空就说。“大家有时候不忍触碰孩子的心理创伤,觉得是在刺激他们。恰恰相反,这种‘再体验’的过程,其实是对创伤事件的脱敏过程。否则,今后他们很可能终身陷在心理阴影当中——听到地震’这个词,或者遇到类似的摇晃,就会反复发作。”方新解释道,“在一遍遍倾诉的过程中,孩子们对事件的敏感情绪会慢慢降低,恢复平静。对于那些特别小的孩子,如果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也可以采用画画的方式。”
灾后心理重建:把不好的心情说出来
作者:高欣艺
5月13日晚11点,离地震发生已经过了33个小时。
这个时候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宿舍已经熄灯,但知行五楼七层的学生们仍然三三两两地聚集在走廊里,谈论着汶川地震灾情。尽管他们离灾区很远,然而地震带来紧张气氛却能从同学们不安的脸上隐约得见。其中,家在震区的学生表现得最为焦虑。
“大灾后产生‘不愉快的心情’是正常现象。”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石林老师说,人们只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就不会让这种心情产生更糟的影响。
“我姑姑家在都江堰,电话打不通,发短信也没有回,急死了!”身在外地的丢丢在地震发生24小时候后,仍然无法联系到家人,心急如焚。在北京读大学的夏同学在地震后“忽然反应过来表妹在都江堰念书,差点儿昏过去。”石林介绍,家人受到地震冲击的人和至今仍未和家人取得联系的人,最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最为常见的表现是焦虑。
5月12日下午4点,吴浪终于和在重庆的父亲接通了电话,他心里的石头顿时落了地。然而新闻里不断上升的伤亡数字、惊魂未定的老乡们向他描述地震的情景都让吴浪感觉“郁闷,简直太郁闷了!”
像吴浪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的家人虽然在这次地震中没有受到冲击,但由于地震和家乡有直接的联系,也有可能产生恐慌、情绪不稳定的情况。
家在广元的栖枝得知家人安然无恙后,仍然守在电视机前,“看了一宿电视”。“看到那场面,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啊,看到成都街头献血的镜头,我真想冲过去,用我的血去救助我的家人!”
另外,远在异乡的人们由于无法及时赶回家乡,还可能加深他们的无力感和无助感。家在成都的王小姐说:“这时候真希望自己和家乡人民站在一起啊,同献血,同出力,也上灾区帮忙去。哎,可是离的这么远。真难受!”
石林认为,大灾过后产生种种不良情绪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了”,但是人们需要以正确的方式对待这种情绪。石林介绍,灾后不良情绪具体表现为焦虑、恐慌、抑郁、紧张,严重的也会影响到饮食及睡眠。
她认为产生不良情绪之后,最需要做的是“倾诉”以及“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
石林说,人们可以采取三种方式来排解各种不良情绪。第一种方式是和朋友交流,“把不好的心情说出来”,最好的交流对象是和自己有同样经历的同学,这样“可以让他感觉自己并不孤独”;第二种方式是主动和亲人交流,和友情一样,来自亲人的安慰也将有助于人们走出心理困境;而对于不善交流的人,石林则建议他们应该主动地寻求专业的帮助,其中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拨打心理咨询热线。
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已成立专门小组以帮助解决人们在灾后出现的不良情绪。一部专门为这次震灾准备的心理咨询热线将在近几天开通,热线将帮助人们走出灾后的心理困境。
北京师范大学的四川籍学生则收到了来自心理咨询中心的慰问短信,一项“团体心理干预”将在他们中展开。这项活动将通过团体交流、游戏等方式消除学生灾后的紧张情绪,增强他们对他人的信任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