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Kubrick)(生于1928年7月26日,死于1999年3月7日)
库布里克出生于纽约,13岁时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件礼物,是一台照相机,从此培养了对摄影的浓烈兴趣。他是地道的美国人,但其艺术灵性更偏于欧洲,后半辈子一直住在伦敦,并因害怕乘坐飞机,很少出门旅行。从1957年的《光荣之路》开始,他便开始为好莱坞拍片,并以进度慢、胶片损耗高著称,他拍摄的胶片中不到百分之一能最终用上,比行规高出十至二十倍,但其作品几乎每部都堪称杰作。他留下的详细资料促成了《人工智能》,由斯皮尔伯格最后完成。库布里克属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人,尝试了完全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但他的作品有一些共性,如节奏较慢,构图讲究,每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库布里克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是人的非人化。他自己喜欢过隐居的生活。
库布里克以慢工出细活著称。他成名后所拍片子不多,但每部都称得上杰作。他一共拍了两部科幻片,但这两部均高居多数人的科幻十大排行榜。《2001太空遨游》耗时4年,华纳公司的主管忍无可忍,打电报问库布里克“这‘2001’到底是片名还是这部影片的发行日期?”影片于1968年4月上映,招来一片非议。影评界的“慈禧太后”宝琳·凯尔称它为“里程碑式的缺乏想象力的影片”;阿西莫夫愤然抗议该片违背了他的第一定律,即机器人不会对人带来伤害;当红小生洛克·哈德逊从首映礼上愤然退场:“谁能告诉我这片子究竟讲什么玩意?”面对电影内行的不解和不屑,一位17岁的中学生脱口而出:“这是让你体验的,不是让你理解的。”库布里克终于在最不“懂事”的人群中找到了知音。
《2001太空遨游》像是一座金字塔,宏伟、神秘,甚至乏味、不知所云,它违反了几乎所有电影学院奉为神圣的原理,传统的剧情、人物、台词等要素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而特效、画面和音乐占了主导地位。著名科幻作家亚瑟·克拉克(同名小说作者)说得好:“你若看一遍就明白了整部影片,那只能证明我们失败了。”
2001年已经过去,那么,影片中描写的现象究竟发生了没有?星际间的旅游、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杀人的电脑……这些都没有变成现实,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影片的价值。我们现在观赏该片,一定会注意到哪些设想超前了,哪些落后了,但我们更会为它的不朽而感到震撼。这部当年被巴黎《快报》称为“开创未来电影新纪元”的作品,不是科技发展的“天气预报”,而是一个寓言,一种有关人的进化、人性及宇宙的沉思和遐想。
影片以三四百万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开场,配画面的音乐是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首取材自哲学家尼采的交响诗。最具象的电影艺术跟最抽象的音乐及哲学如此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撼动着感官和心智。 该片的情节围绕着一块神秘的黑石,它出现在远古的非洲,教会人类怎样拿骨头当工具;出现在2000年的月球,引导人类前往木星探险;最终,它也出现在木星周围。库布里克用大量视觉和听觉形象,暗示着人类的演变,如第一乐章(跟古典交响乐一样,全片共分四个乐章)转到第二乐章,大猩猩将当作工具和武器的骨头抛向天空,骨头在天空翻转,慢镜头叠化成行驶中的宇航船。这个影史上最令人瞠目结舌、时间跨度最大的衔接极具象征意义,因为后来机器人哈尔就把宇航船当作杀人工具。
影片中还有大量交配和生殖的暗喻,从开始时宇航船的停泊,到最终太空婴儿的诞生……影片的人物不多,且缺乏鲜明特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库布里克设置了一个没有形体、只有固定拍摄“眼”的机器人哈尔,这个完全用声音来塑造的角色不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许多专家更认为它是所有库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哈尔代表着人类创造机器后可能造成的恶果,即机器成为人的竞争对手。这一主题在斯匹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中有更深入的探讨,但本片中这种敌对更有原始冲击力。影片从宗教角度也自成体系,由人类的起源、堕落和赎罪等部分组成,而外星人(通过黑石)扮演着上帝的角色。
库布里克戏称道,米高梅公司稀里糊涂投资了一部宗教片;而影片放映过程中出过一件奇特的事:一个年轻人不由自主冲向银幕,一头撞到银幕上的黑石画面,嘴里大喊着:“这就是上帝!”有人认为,影片表现了一种人类无法超越自己的悲观论调,人类必须依靠更高级的天外之物,才能取得进步和进化。克拉克则反驳道:很多人不喜欢这部作品,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可憎的一面,但那些都基于现实。 1971年上映的《发条橘子》,其科幻成分比《2001太空遨游》要淡得多,它的故事发生在大约10年后,而且没有牵涉到外星人、机器人等题材元素,因此,它的科幻色彩从表面上只体现在未来派虚无主义的布景。但《发条橘子》的故事仍有一定的科幻性,比如通过手术“改造”或“纠正”人的某种心理倾向,如同医治身体疾病,这在很多社会属于既被期盼、又遭痛斥的科技尝试,如前些年我国用这种方式“治疗”同性恋,引起广泛关注。 《发条橘子》是一部极度渲染不道德行为的道德剧。主角是一个英国的年轻人亚力克斯,他有两项嗜好,施暴(包括强*)和听贝多芬。片名中的“发条”是指“机械”、“人为”,而“橘子”(orange)脱胎自“黑猩猩”(orang-utan)一词,当然影片中也通过橙色的背景,加以呼应。 影片从一家充斥受虐形象的牛奶吧启幕,接着,亚力克斯跟他的狐朋狗友痛打无家可归的叫花子、强*民女、破门而入、干尽坏事。他们的行为是极端非理性的,但表现的暴力却并非写实,而有一种夸张的、舞蹈般的美,让观众既感到恶心,又目不转睛。 更绝妙的是,库布里克为他们丧尽天良的暴力配上了最优美的古典音乐和传统歌曲(如《雨中曲》),而且协调到宛如芭蕾舞配乐。亚力克斯入狱两年后,接受冲击治疗,对他原先的两大嗜好产生条件反射的厌恶。这种“治疗”究竟能否把一个坏人变成好人? 库布里克透过一个片中角色的话,表达了他的观点:“善良来自内心,是人的自由选择。当一个人不能自由选择时,他不再是一个人。”于是亚力克斯重新踏上社会时,已经是一个被剥夺了自由意志的“发条橘子”,既消除了恶习,也泯灭了个性和人性。 有趣的是,影片中的未来政府是一个介于专制和民主的怪胎,它一方面主张治愈刑事犯,把监狱腾出来关政治犯,另一方面它害怕竞选中失利,而且媒体也仍保持着独立性。这可能是编导从激进派的角度对保守党当政的畏惧。《发条橘子》宛如片中的音乐,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烘托起暴力和罪恶这个令人不寒而栗的现象。 它提出了许多难以回答的问题:文明社会究竟能不能消除暴力?如果政府能够剥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但这种行为治疗法的确能够为公众带来好处,这到底是得不偿失还是值得采纳?如果我们失去了选择善与恶的权利,我们将改善整个社会抑或使之恶化?
比较这两部科幻片,《2001太空遨游》的科学成分较浓,《发条橘子》更像政治幻想片(如《1984》),但两部作品真正的价值均在于其哲理命题,在于库布里克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以及他那无与伦比的艺术创新。
○《2001太空遨游》剧情简介
400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大猩猩在非洲草原上生活,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死尸的骨头可以用来当工具,甚至当武器,但某一天不知哪儿来的一块长方形黑色巨石给了他们启发。于是,人类往前进化了关键的一步。2000年,人类在月球上发现了相同的一块黑石,这块石头还向木星发出强烈的信号。美国政府于是派出一艘宇航船前往探个究竟,船上有两名宇航员,3名被置身于冬眠状态的科学家,还有一台名叫哈尔的超级电脑。哈尔装有人类的感情,同时他是惟一掌握这次行动真实意图的一个。但在半途中,宇航员怀疑哈尔出差错,他们打算关掉哈尔的部分功能。不料哈尔会看嘴形,事先了解了他们的想法。于是他乘其不备,杀死了沉睡的科学家和其中一名宇航员。剩下的宇航员大卫跟哈尔展开殊死搏斗,终于制服了哈尔。他只身前往木星,并在那里见到了另一块黑石。影片结尾处颇为神秘,出现了巴洛克式的古典室内景,大卫在迅速衰老,他的卧室里又出现了黑石。最后一个镜头是一个婴儿,在太空中。 |
幕后制作:从猿人到太空人,本片无所不包,它像是一座金字塔,宏伟、神秘,甚至乏味,它违反了电影学院奉为圭臬的几乎所有神圣原理,传统的剧情、人物、台词等要素在这里变得无足轻重,而特效、画面和音乐占了主导地位。2001年已经过去,星际间的旅行、太空中的旅店、嫉妒而杀人的电脑均未变成现实。但它作为一个寓言,一种有关人的进化、人性及宇宙的沉思和遐想,依然震撼人心。影片以三四百万年前非洲荒原上一群猩猩开场,配画面的音乐是理查·斯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首取材自哲学家尼采的交响诗。库布里克用大量视觉和听觉形象,暗示着人类的演变。影片从宗教角度也自成体系,由人类的起源、堕落和赎罪等部分组成,而外星人(通过黑石)扮演着上帝的角色。影片的人物不多,缺乏鲜明特征,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一个没有形体、只有固定拍摄“眼”的机器人哈尔,一个完全用声音来塑造的角色,不仅是本片中最“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一些专家认为它也是所有库布里克作品人物中最出彩的。1984年推出的续集《2010》并非库布里克所拍,但仍改编自亚瑟·克拉克的原作。它相当程度上解释了《2001》中的剧情,作为解密性质的作品颇有价值。
·奈杰尔·达文波特(Nigel Davenport)和马丁·鲍尔萨姆(Martin Balsam)都曾为片中电脑哈尔配音。当时达文波特已经赶到片场,在镜头外念出哈尔的台词,但导演库布里克认为达文波特的英语口音不佳,几周后便解雇了他。一位助理导演曾想兼任此职,但伦敦口音过重。后来,鲍尔萨姆在纽约录制了哈尔的对白,但库布里克仍不满意,最终,道格拉斯·瑞恩(Douglas Rain)在影片后期制作期间重新录制了哈尔的所有台词。 ·在片中为任务控制配音的弗兰克·米勒是一名真正的美国空军指挥控制中心军官。 ·在库布里克最初接触科幻作家亚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时,克拉克曾建议改编自己于1948年完成的短篇小说《哨兵》,最终,影片中只有在月球上的桥段是源自这部小说。 ·库布里克最初计划请亚力克斯·诺斯(Alex North)负责为本片配乐。但在影片拍摄期间,为了培养表演情绪,库布里克在片场放起了古典音乐,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即,库布里克决定将古典音乐作为影片配乐。 ·为了加快影片情节发展的节奏,在纽约首映之后,库布里克剪掉了19分钟画面。 ·在片头场景中,除了两只小猩猩之外,所有的猿都是由演员扮演。 ·虽然影片上映时是宽银幕立体电影,但影片并非是由三部摄影机摄制而成,而是用一台装有70毫米胶片和变形镜头的摄影机拍摄完成的。 ·为了拍摄月球表面的场景,库布里克使用了数吨沙子,这些沙子都经过清洗和染色。 ·当时美国人工智能的领军人物马文·明斯克(Marvin Minsky)曾任本片顾问,在片场时差点被坠落的扳手砸死。 ·片中电脑哈尔在关机时唱的歌出自IBM7094,当时是1961年,是第一首由电脑唱出的歌。 ·在小说中,电脑哈尔的年龄只有4岁,在片中却有9岁。 ·洛克·赫德森在看过本片首映后,走出门口说道:“谁愿意告诉我这部电影是关于什么的?” ·编剧亚瑟·C·克拉克曾说道:“如果你能理解2001的全部,那我们就失败了,我们要提出的问题超出我们的想象。” ·在将影片卖给英国电视台时,库布里克要求影片以“信箱”格式播放,即在画面的上下方都有黑色区域。但BBC电视台抱怨说在外太空的画面中黑色区域容易与画面混淆,在首次播出时,电视台在黑色区域中添加了假星星,库布里克得知后强烈反对,于是电视台再没敢继续。 ·影片名片中出现“2001”是因为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1999年,亚瑟·C·克拉克曾召开新闻发布会,他称自己因太多人认为2000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而感到不安和沮丧。 ·在《娱乐周刊》评选的“影史百部佳片”榜单中,本片名列第26位。 ·为了纪念小说和本片,美国航天航空管理局将一颗火星命名为“2001火星漫游”。 ·在影片刚刚开始的一段镜头中,地上死去的斑马是在一匹死马身上画上斑纹伪造成的。 ·为了让电脑哈尔说话的语调悠闲舒缓,给它配音的道格拉斯·瑞恩在录音棚中也彻底放松,将光着的双脚放在了枕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