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5 17:5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魔法蓝猫 :
[Lions for Lambs]为羔羊送命的雄狮
从主题上来说,[Lions for Lambs]跟前面的几部反战类电影都是值得我尊重的,因此如果你只是问我,这是不是一部好电影,我的回答恐怕会带有很多个人偏好,就算是它不完美,作为支持这类电影的人,我也还是会说,至少它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电影。但是作为电影本身来讲,它却有很多缺陷,太过重视口头上的说教,缺少情节只重对白让它几乎沦为一个舞台剧而非电影,大段的对白显示出强硬的灌输效应,让观众多少感觉有些强迫感,而非主动的从心底里接受。
Robert Redford的[Lions for Lambs]是一部典型的“Message”电影,也是典型的让很多人“Feel Bad for himself”的影片,因此它注定很难受到大众欢迎,并不是所有的观众都愿意去看一部“教育类型”影片,然后检讨自己一番.这个世界上爱看这类型影片的人正是同意这些影片说法的人,他们根本已不需要接受教育,而真正该受教育的人,却会对这些影片越来越反感。
非常有趣的是,在这个秋天,作为一个影迷,有两种声音始终在耳旁围绕:一面是全球华人热烈期待和赞许一部追求高艺术水准的电影,它描述战争时期一个女人的悲惨遭遇和愚蠢行为,大家很enjoy这种剖析人性弱点的影片,因为每个人都有弱点,在银幕上看到一个比自己还“自私”的人,自然是安慰加开心,大家宁愿同情一个没有人爱的女人也不愿意去同情那些被汉*和日本人杀害的中国人,这部电影的成功就在于它为“人性的贪婪,自私和很多弱点”找到借口,可以冠冕堂皇的说“这就是人性”,而且还被升华为艺术,不能苟同者一律是幼稚或不懂艺术的人。这些都很符合大部分观众的心声和目前的社会风气,于是赢得满堂喝彩。另一方面,美国这边跟投炸弹一样,抛开艺术和商业利益,从各种角度猛向老百姓灌输“反战”思想,痛斥战争和不合理政治决定为百姓带来的痛苦,提醒大家要关心国家大事,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但这些影片最后却得到的都是观众的冷落和无视,甚至心生厌烦。从In the Valley of Elah,到The Kingdom再到Rendition,票房都惨得可以。这说明了什么?说教式的影片是绝对缺乏市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它们千方百计地要让观众觉得自己很心虚,很自私,很没责任感,而人的本性都是不愿意被“批评”的,[Lions for Lambs]也是今年多个试图教育观众电影的一员,即使明星更大牌,恐怕也难逃坐冷板凳儿的命运。
但是我们是否需要这类影片呢?我觉得是的,我们需要他们就像我们需要NC-17的艺术影片一样。而且它们基本不会因为观众不喜欢就消失,因为被拍出来就不是为了赚大钱,而是为了传播主创者的意愿和思想,是一种宣传的工具,只要还有愤世嫉俗的电影工作者存在,就永远少不了这类影片。
Robert Redford的[Lions for Lambs]就像那些环保影片一样,希望可以通过“明星”和“电影”的力量,去敲醒很多人,告诉他们究竟世界上都在发生什么,除了关心自己和每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娱乐节目外,其实还有更多事情值得大家关注。比较有趣的是,本片的编剧Matthew Michael Carnahan正是前几天上映的反恐大片[The Kingdom]的编剧,而两个故事显然是从很不同的角度去说同一件事情:这个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对美国的仇恨存在,而美国政府并没有找到明智的处理方法,只是自以为是的使用“报复”这种只会进一步加深仇恨的方式,而这样做最直接伤害到的是美国自己的士兵们,同时,美国民众和媒体对战场的一切却没有给予正确和足够的关注。
Matthew Michael Carnahan在记者会上说的一句话,准确概括了他的创作初衷:“911过去6年了,本拉登居然还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却有无数无辜的美国青年在战场上牺牲了,这是谁的责任?”为了表现这点,在[Kingtom]中,他描述了战场上发生的一切,向人们展示那些恐怖分子“仇恨”的根源和美国士兵及美国人所面临的危险丝毫没有减少。但是他还希望能从美国政府这个角度去阐述,让民众看看6年来,华盛顿的政府部门里都在发生什么,那些美国士兵的性命为什么白白牺牲了,于是他写了[Kingdom]的姊妹篇[Lions for Lambs],只是前者重点在用血淋淋的画面给观众直观的震撼,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画面而非语言;但后者正好相反,它要揭示这些“表象”背后的故事,那些关在大门里,平日人们看不到的内容,而且主要通过对话表达。于是我们看到[Lions for Lambs]分成三个部分,分别通过两人的对话向观众在阐述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勇气,什么是责任,什么是爱国?在国家与人民面临战争的时候,政府、媒体和国家年轻一辈又都分别做了些什么?
这三个部分分别是:
1 美国参议员与电视记者:讨论战争决定是如何做出并影响美国民众的
2 美国大学教授与学生:讨论民众是如何对战争冷眼旁观
3 两位勇敢从军到伊拉克保卫国家的热血青年及他们的结局:讨论美国士兵是如何无辜牺牲
三部分故事中的人物都会陷入困境,且分别向观众提出同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待?最后,这三个故事都没有给出答案,因为编导的意思是要人们自己去思考。
影片标题“Lions for Lambs”来自世界大战时期一个德国军官话中的比喻,“Never have I seen such lions led by such lambs”,这句话在影片中由Robert Redford扮演的角色道出。“Lions”指的是那些勇敢、爱国、前往战场的热血青年,Lambs则对比指出那些无能的领导者,讽刺战争中的无畏牺牲。
Tom Cruise 和Meryl Streep作为年轻气盛的参议员和电视记者,分别代表盲目、自大的政府和扮演政府走狗的媒体,当参议员向记者解释自己的“战争新策略”后,这位记者感觉实在无法接受这种政府方面异想天开的“冒险”,因为其代价可能是许多无辜的美国士兵性命,但她一方面无力改变任何政府决定,另一方面为保住工作必须向领导妥协,作为蒙蔽民众
、全力支持和鼓吹政府举措的工具。这部分也是影片最精彩的三分之一,不仅解释出那些美国士兵牺牲的主要原因,对政府官员和媒体都做出辛辣的讽刺,尽显两个本应代表人民利益的团--领导者和大众媒体--却如何在个人利益和商业利益面前屈服。而且两位主角之间的对话也最为犀利,记者几乎挑战参议员的每句话,两人的气势都咄咄逼人。再配上两位大明星的精彩表演,使办公室内的气氛始终保持高度紧张,给人喘不过气的窒息感,似乎无数生命和国家安慰在这一刻都纂在着两人手里。基本上是影片较为成功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内,Robert Redford扮演的教授用自己年轻时的经历和人生经验在教育一位具有聪明才智却非常懒惰的学生,抨击现代年轻人的唯物主义和个人主义,希望劝导他改正懒散、以自我为中心、对身边发生一切漠不关心的态度,调动他对生活,对周围人,对国家应有的热情和积极态度,及如何履行一个美国青年人肩上的重任。这部分像是对华盛顿部分的“调和剂”,缓和紧张情绪。两人的对话发生在阳光明媚的加州校园办公室里,老师与学生一边喝着咖啡一边争辩作人的道理,两人谈的来劲却忘记也给观众一杯咖啡,在一边旁听的我们仿佛回到中学时代接受校长训话,哈气连连,似乎比受批评的学生还耐不住性子,随着镜头不断照墙上的时钟,心中暗暗期待这次一个小时的师生回面赶快结束。说实话这段内容实在有些抽离于影片之外的感觉,虽然明白编导的意思是借此批评美国民众特别是一些日子过得舒服的年轻人对国家大事的漠不关心,并让教授同时给所有观众上一堂思想品德课,但两人谈话的方式和内容过于平淡无趣,形式单一,说话语调也懒散无力。只从口头上教育远远没有绘声绘色的通过故事表现影响力大,并拖慢了整个影片的节奏。基本上是影片较为失败的一部分。
夹在中间的是两个倒霉的美国士兵,他们曾经也是Robert Redford教授的学生,放弃美好前途前往伊拉克战场,因为他们怀有一种信念,就是“人要活得有意义,不应逃避自己的责任,当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他们愿意奉献自己的勇敢和热情甚至生命。”然而这种奉献到最后却变成了无辜的牺牲,不但没能改变任何事情,白白浪费了一片赤胆忠心。他们的生命没有换来民主和自由,只是成为政府冒险的实验品。两位学生还被故意设计成黑人和墨西哥人,映射那些在战场上为国家而战的大多是少数/“低等”族裔,战场上的部分随有枪林弹雨,但并非为展示战争场面,而是强调士兵所经受的无辜折磨,激起人们的同情。因此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撕杀场面,只有两位士兵在冰天雪地里无力的挣扎。这部分故事的发生地是在战场上,但实际是在加州的山谷中拍摄,雪除了演员周围的以外都是假的,拍摄之画面缺乏真实性,让人一看就是假的。
三部分的情景设计可谓极为简陋,前两个大部分时间都在办公室内,第三部分也只有小规模的外景拍摄,可见本片成本很低。编剧Matthew说他努力地重点是影片的对白部分,但因为他想兼顾的内容太多,在全面的同时就会造成每个角度都展开不够深入,让观众感觉口头说教缺乏感染力和说服力。他也表示能找到三位大牌参与实在是出人意料,虽然Meryl Streep的角色确实是为她所设计,但也没想到能爽快答应,而Tom Cruise的参与及他公司UA的支持更是另Matthew受宠若惊。只是有一点很有趣的就是,几个大明星当初参与时都热情很高,但到影片上映前却纷纷拒绝谈论本片,三人同时出席的首映只有洛杉矶的那个,但均拒绝接受任何深度采访。特别是Robert Redford,这是他导演的电影,却一点表示和宣传都没有,通常连导演都拒绝谈自己的影片,这片估计是存在一些问题。不过也恐怕是因为他们觉得这类电影只要出力参与就好,至于结果如何,是否受到好评和关注已非他们所关心。不过作为UA第一部作品,也是阿汤被Paramount踢出后的翻身之作,很难说能给他带来任何积极影响,但至少影片是有重要意义的,他也没有浪费钱财和自己的身价去拍无味的商业片,也算不上退步,我个人倒是比较希望他能走George Clooney的路线,多制作一些小成本,情节复杂有深度的影片。
个人觉得与Robert Redford以前的作品比并没任何超越,跟[马语者]有点像,就是心意到了,本来想打动人,但最后带来更多直接感觉是“boring”。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情节是,参议员阿汤在自己办公室里挂满了很多他与美国总统布什等著名人士的合影,但怎么看都像电脑合成的,笑得更是一个比一个假。他对参议员的诠释个人认为非常成功,一个衣着体面、野心勃勃、具有善辩口才的年轻政客,让人看到他总想有往他脸上仍鸡蛋的冲动,我想这应该是希望达到的效果。Meryl Streep是三人中最出色的,这个女记者可以说是影片中最充满矛盾的人物,内心戏也最多,与参议员的戏展现出她机智、尖锐的一面,与编辑在电台的一段争执则展示出她对所从事工作的虚伪和黑暗感到厌恶,但同时,她又非常无助,内心充满挣扎,估计会让很多媒体工作者深有同感。
另外印象深刻的还有Robert Redford教育的那个学生,实在不是一般的帅啊(本人比银幕上更帅,有英国口音,而且很平易近人),此名为Andrew Garfield的英国年轻人是舞台剧演员,第一次演电影就被选中和Robert Redford对戏实在幸运,他说Robert Redford看中的是他舞台剧背景,因为在舞台上演出,基本上都是台词功力很强,不过我觉得还有可能就是Robert Redford从这孩子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的影子(他一点不排斥跟他年轻时一样帅的年轻演员,相反似乎对此类还有偏爱),因为角色需要就是如此。士兵中的墨西哥裔又是Michael Peña扮演,那个在[World Trade Center]里大半个电影被埋在废墟里的可怜人,这回又悲剧重演,大半个片子他都被埋在雪地里,对于这类深受重伤不能动又要表现出无限痛苦的角色他实在是驾轻就熟了。他表现出“冷”的感觉也异常逼真,据说还受到导演夸奖,但他说那是因为是真被埋在雪里,别处的雪都是假的,只有他身体周围的被导演换成真雪,不冷都不行。。。
我知道,这片即使我不推荐大家还是会看的,但是还是建议买杯Starbucks,不然看时你会很想抢Robert Redford手里那杯。Prepare to be educated!
不过要说最近看的最睏的电影,其实是[I'm not there],也许是因为影片太长的缘故,或者是我早上没睡醒(最讨厌早上看电影了,可是最近电影太多,时间重叠,很多不舍弃就得早上看..)不过布兰切特的表演确实不赖,觉得比Elizabeth获奖可能性大.除她之外,型神与Bob Dylan最像的我觉得是"Batman"Christian Bal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