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2 06: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影片拍摄手法:
作者:图宾根木匠
(数字为影碟放映时间)
图1-000742:几根枯枝,一副挡风镜,这就是劳伦斯上校留在人世间的最后一个印记。导演大卫·里恩从这里开始就已经赋予片中影像深邃、多喻的特质。对一个英雄而言,以交通意外的方式离开人世其实是有些狼狈的,而天才的大卫·里恩用这种借物咏人的方式保留了劳伦斯上校在银幕上的高大形象。
图2-000920:在劳伦斯的葬礼上,一位退伍老兵义正词严的驳斥了美国记者本特利对劳伦斯的污蔑。这场葬礼的戏亦并非是赘笔,通过不同的人对待劳伦斯截然不同的态度,导演用五分钟的时间就已经让所有观众对主角产生了一探究竟的浓厚兴趣——即使把本片当成纯粹的商业片来看,同样是令人称道。
图3-001813:不是我非要拿中国电影说事,只是看到这个镜头我不得不说:当我们在惊叹于《黄土地》中横亘整个画面的地平线时,殊不知22年前的大卫·里恩已经比我们这些后辈走得更彻底、更纯粹了。这种大气磅礴、充满自然魅力的画面也构成了本片基本的美学特征之一,它甚至只是个空镜头,就足够震慑你的灵魂了。
图4-001813:看见镜头中的那两个小点了么?那就是朝我们走来的男主角和他的向导,这种超远距离的景深镜头也是本片的标志之一——尽管在电影学院里教授们说这种拍摄技法违反规则。
图5-002758:干旱、贫瘠、尘土飞扬,但进入沙漠的劳伦斯依然是悠然自得,他甚至惬意的靠在了土堆上舒展舒展身体,丝毫不顾那些刻板的英国军规。导演是在向我们暗示:劳伦斯天生就是属于沙漠的,跟青山翠谷的威尔士乡间比起来,或许漫天黄沙才符合真正劳伦斯的真性情。
图6-003226:劳伦斯和沙里夫·阿里的初次见面,阿里日后将成为劳伦斯最坚定的盟友和矢志不渝的助手,但现在他刚刚枪杀了劳伦斯的向导,抢走了劳伦斯的水杯,并告诉劳伦斯:在沙漠里,水井是分属于不同部落的财产,如果有人胆敢越界偷喝井水,那只会是死路一条,不过,对英国人暂时没有这个限制。
图7-003958:由于科技的落后,面对土耳其人的空军费萨尔王子的部落惊惶失措,人们四散逃窜,尽管费萨尔勇敢的骑在马背上挥舞着马刀试图稳定人们的情绪,但尚处在封建时代的阿拉伯人民还没有任何能力对已完成近代化转型的奥斯曼帝国给予有效的还击——如此大的场面铺垫,正是为了迎接劳伦斯的出场。
图8-004535:在费萨尔王子的大帐里,英军军官布莱顿力劝费萨尔撤军,他根本不相信费萨尔的部落能对土耳其人发起有效的进攻。但这遭到了血气方刚的阿里和运筹帷幄的劳伦斯的一致反对。阿里的态度应当说只是出自他朴素的民族意识,而劳伦斯的反应则来源于他精准的战略眼光,以及他多年对阿拉伯人的了解:应当完全相信费萨尔的潜力,他们只是缺少一个出色的指挥官,而劳伦斯自己正是来填补这个空缺的。
图9-005433:这个镜头颇似印度的智者苦修图,后景呼啸的风沙正是隐喻着劳伦斯激烈的思想斗争。劳伦斯身边坐着的是两个阿拉伯流民法拉吉和杜德,他们目睹劳伦斯在风沙中呆坐了一整夜,甚至对他们投掷的石子也毫无反映,这才来到劳伦斯的身边,想看看劳伦斯究竟想干什么。对坐良久,劳伦斯坚定的喊出一个地名:亚喀巴。这正是他制定的第一个军事战略目标。
图10-005754:进攻亚喀巴必须穿越被称为“地狱之海”的尼法德沙漠,对这个疯狂的想法阿里理所当然进行了批驳。但劳伦斯告诉他,土耳其人在亚喀巴的武器都是对着大海的,如果穿越尼法德沙漠从背后对其发动攻击,那将是致命一击。连这个蓝眼睛金头发的外来者都不害怕,阿里显然更不能示弱,于是,阿里挑选了部落中的精兵强将,随同劳伦斯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图11-010050:队伍来到一个绿洲稍做修整,尾随而来的法拉吉和杜德在偷喝水时被发现,并被带到了阿里面前,阿里像对待畜生一样抽打他们,但一旁的劳伦斯无法忍受这种践踏人性尊严的事在眼前发生,他收下二人作为自己的随从,法拉吉和杜德高兴得拼命亲吻劳伦斯的脚背。
图12-010228: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尼法德沙漠,由于条件的恶劣,人和骆驼都无法在途中得到补给,队伍必须尽快通过这一地带。导演大卫·里恩再次使用了超大宽幅的镜头,整个画面的色彩都是一片贫瘠,而远方的山脉就像一个个虎视眈眈的恶魔,随时都要把这群渺小的人们吞噬掉。
图13-010614: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劳伦斯还要用宝贵的淡水刮胡子,这一点使得阿里极为不解,但此举却充分显示出劳伦斯作为英国军官的行为特点:执拗得有一点可笑。而劳伦斯在此时显然还没有完全融入阿拉伯人的生活中,所以他刮胡子的动作在阿拉伯人的保卫中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图14-012058:当他们走出尼法德沙漠后,却发现贾希姆丢失骆驼后掉队了,这意味着贾希姆几乎必死无疑。劳伦斯决定远路返回去救贾希姆,阿里觉得劳伦斯完全是疯了,这样只不过是白白去送死。然而,劳伦斯却奇迹般的带回了奄奄一息的贾希姆,面对眼前的景象,阿拉伯人毫不吝啬他们的赞美和激动,就连阿里也簇拥在一旁用崇敬的眼光注视着高高在上的劳伦斯。
图15-012542:入夜,阿里烧掉了劳伦斯的英国军服,给他换上了一袭阿拉伯长袍。穿上阿拉伯长袍的劳伦斯兴致勃勃的骑上了骆驼,请注意他的腿部姿势,劳伦斯在此时已经是很娴熟的骆驼骑手了。毫无疑问,换装意味着阿拉伯人对劳伦斯的彻底接纳。从这一刻起,劳伦斯就已经可以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了。
图16-012959:劳伦斯一行人进入了哈威塔特部落的领地,他们饮用了不属于自己部落的井水,这自然引来了哈威塔特首领奥达的不满。阿里所属的哈利斯部落与哈威塔特部落素来交恶——几乎所有的阿拉伯部落都是交恶的——根据阿拉伯人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规矩,虽然只是带着自己尚未成年的儿子,但奥达还是毫不犹豫的闯入了劳伦斯他们的营地,并倒光他们水壶中的水以示威胁。
图17-014526:能言善辩的劳伦斯很快博取了奥达的好感,来自哈利斯部落的人和哈威塔特的人们首次一同围着篝火言欢。在劳伦斯的激将法和利益引诱双管齐下的政策下,奥达很快同意了一同攻打亚喀巴的计划,入夜,两个部落的人马却起了争执——哈利斯部落有人偷了哈威塔特的东西,这在阿拉伯可是重罪,劳伦斯决定亲手行刑,没想到打死的却是他从尼法德沙漠中救出来的贾希姆。劳伦斯眼含泪水,用颤抖的手扣动了扳机。
图18-015354:攻下亚喀巴后,奥达由于找不到劳伦斯许诺的黄金而勃然大怒,疯抢财物的士兵们甚至砸坏了发报机,这使得战局的消息无法及时传达到开罗。由此,劳伦斯决定带着两个随从穿越西奈半岛,亲自向英军总部报告这个消息。由于西奈半岛的广阔,这甚至是比穿越尼法德沙漠更艰苦的行程。
图19-015839:西奈半岛的流沙吞噬了随从杜德的生命,劳伦斯眼看着杜德一点点的沉入沙中,痛不欲生。这是劳伦斯进入沙漠后第一次感到束手无策:他可以征服自然、创造奇迹,但在肆虐的自然力量面前,却无法拯救这条弱小的生命。在他处决贾希姆之后,这是第二次让劳伦斯感到生命的无常易逝。
图20-020448:历经千辛万苦,劳伦斯带着法拉吉终于成功的穿越了西奈半岛,来到开罗。劳伦斯穿着阿拉伯长袍径直步入英军总部,自然受到了值班军官的盘问。在弄清楚劳伦斯的情况后,劳伦斯立刻成为同僚们心目中的大英雄。他享受着冰块、欢呼和军衔的提升——不过,显然第一种东西才是他最需要的。
图21-001144下:在劳伦斯的指挥下,阿拉伯部落兵开始大搞炸桥梁、毁铁路的伏击战,沙漠自此成为德国人最恐怖的梦魇。一袭白袍的劳伦斯在满眼的黄色映衬下就像是个圣人,他从不弯腰隐蔽,从不匍匐前进,总是傲然挺立在阵地最前沿,大手一挥,指引士兵们的前进——虽然谁都知道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劳伦斯上校决不会这么做,但在电影里,大卫·里恩让这一切都顺理成章。
图22-002648下:在一次破袭行动中,法拉吉不幸受了伤,眼看着敌人就要逼近,劳伦斯已经来不及带走他。如果落入敌手,法拉吉肯定会遭受难以想象的残酷对待。痛苦的劳伦斯毅然拿起枪对准了法拉吉的脑袋——这位曾跟随劳伦斯出生入死、穿越尼法德沙漠和西奈半岛的忠实随从,最终死在了自己主人的抢下。
图23-004123下:劳伦斯决定化妆潜入迪拉城来刺探军情,阿里虽然觉得不可思议,但由于劳伦斯总是能创造奇迹,还是习惯性的相信了他。只是这一次劳伦斯不幸被土耳其人抓住并遭受了残忍的虐待,出来后的劳伦斯性情大变,他开始否定自己的信念,决定返回开罗,而且他告诉阿里,自己的肤色是不能改变的,自己始终是个白种人。
图24-004345下:回到自己人身边的劳伦斯重新变得神清气爽,然而身边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军官们的聒噪令劳伦斯感到厌烦。在表面上他并不会驳斥他们,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但在私底下,漫漫黄沙早已是劳伦斯的魂牵梦绕,他已经开始计划自己重返沙漠的旅程,而且不惜与上司撕破脸。
图25-004959下:司令官墨菲提升了劳伦斯的军衔,同时还大赞劳伦斯是个伟大的人物。对此劳伦斯极为反感,他甚至有些歇斯底里,但在潜意识里,劳伦斯始终是自视甚高的。劳伦斯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墨菲正是利用这一点想把劳伦斯打发回去,来为英国政府争取更多的利益。
图26-005329下:重返沙漠的劳伦斯在一大帮保镖的簇拥下浩浩荡荡的接受阿拉伯人的欢呼,在普通阿拉伯民众的心里,劳伦斯还是那个战无不胜的英雄,而在好友阿里眼里,劳伦斯已经彻彻底底的变了。劳伦斯雇来的这群保镖,都是杀人不眨眼的职业杀手,以劳伦斯先前的性格,他是决不会与这群人为伍的——但现在,他被他们围在正中间。
图27-010007下:看着眼前的土耳其残兵败将,复仇的火焰在劳伦斯心中熊熊燃烧。从他的眼神里已经看不到当年那个温文尔雅、充满悲悯之心的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完全成了复仇的野兽,他甚至开始从杀戮中体会快感,这也是他第一次在战斗中下令:不留活口。在这一刻,那张原本英俊的脸显得如此的狰狞可怕。
图28-010242下:面对举手投降、手无寸铁的土耳其兵,劳伦斯毫不犹豫的举起了手中的枪。第一次枪杀贾希姆时,劳伦斯泪流满面;第二次枪杀法拉吉时,劳伦斯痛苦万分;但在这一次,劳伦斯没有丝毫的负疚。事实上,这场战斗也成为了劳伦斯日后被人诟病的最主要污点之一。不过大卫·里恩在之前加了一场一个阿拉伯村庄惨遭土耳其军队屠戮的戏,也算是为我们的英雄找一点铺垫吧。
图29-010925下:劳伦斯带领阿拉伯士兵攻下了大马士革,这也成为劳伦斯军事生涯的顶点。然而在入城之后,由各部落组成的议会争吵不休,所有人都只在乎自己的蝇头小利。在会场上一再爆发激烈的争吵,劳伦斯死死按住怒火中烧的阿里,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图30-011813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大马士革城一片混乱,就连医院里也是断水断电。赶来的英国军官看到此种惨象,怒不可遏的打了劳伦斯一耳光,劳伦斯跌坐在地,已是完全的心力憔悴。
图31-012000下:战争结束了,费萨尔王子和墨菲在会议桌上瓜分了全部的胜利果实。看着劳伦斯离去的背影,费萨尔自言自语道:“我欠这个人太多了”。然而,肮脏的政治最终葬送了劳伦斯的努力——阿拉伯民族没有获得丝毫的自由。
图32-012054下:还记得在葬礼上为劳伦斯仗义执言的老兵么?他自诩曾在大马士革与劳伦斯握过手。看到这里,我们知道他的确没吹牛——虽然劳伦斯并不认识他。
图33-012328下:劳伦斯走了,这是他在阿拉伯世界中最后的影像。在看到那些骆驼时,坐在吉普车里的劳伦斯站起身来,无限留恋的看了最后一眼。但是,命中注定他再也无法回到这个他曾经创下赫赫功业的地方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