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 06: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丹·拉瑟:主持人明星时代
电视新闻发展到主持人明星制时代,丹·拉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继任克朗凯特的位置成为CBS新闻部第三位台标式的代表人物。拉瑟的新闻工作经历体现了美国传统电视新闻标准和原则在后工业社会的变迁和异化,不可避免地被浓重的商业味所感染。
一、《CBS晚间新闻》
1、拉瑟:主持人明星的树立
由于CBS的新闻节目风格是"以个性的崇拜"为基调确立的,所以当克朗凯特提出辞职时,所有的人都对他的接班人人选投以关注的目光。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主持人的变化,而是CBS新闻观的过渡和变化。
克朗凯特时代CBS的新闻观,根据CBS新闻部的总裁理查德·萨朗特(RichardSalant)的说法,是"我们的新闻价值标准必须以最高的职业要求来界定,也就是说,以重要性为依据,而不是仅仅考虑新闻的趣味性。"①这也是CBS新闻部大多数人的意见,他们认为新闻应该提供给观众所需要的,而不是他们要的新闻。
1981年初,丹·拉瑟被确定为克朗凯特的接班人,职位是《晚间新闻》主持人和编辑主管,年薪为220万美元。拉瑟接替克朗凯特工作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他不是克朗凯特。多少年来,美国人已经习惯了从他们的"克朗凯特大叔"那里得到新闻。为了顺利完成过渡,在克朗凯特即将离开的时候,晚间新闻报道越来越多地把重要新闻采访留给拉瑟,接着一段时间,让拉瑟与克朗凯特联合主持节目,让观众们慢慢接受拉瑟。
丹·拉瑟出身于德克萨斯州的一个蓝领家庭,毕业于一所不出名的州立师范学校。读书期间,曾在一家小广播电台作过兼职播音员。
1961年,年仅29岁的拉瑟在附属于CBS的休斯顿KHOU电视台担任主持人兼新闻主任。这一年9月,一场飓风横扫德克萨斯海湾沿岸。飓风袭击墨西哥湾时,拉瑟向电视台总裁建议,在飓风可能到达的城市派去记者和摄制组。接下来的三天,拉瑟在暴风雨中,甚至站在齐腰深的水中坚持报道。CBS因此特别聘用了在这次灾难报道中表现出众的拉瑟。
此后两年中,拉瑟,作为CBS的年轻然而异常勤奋的记者,在动乱的南方地区报道民权运动。他逐渐表现出自己一流的现场报道能力。在这场漫长而意义重大的民权运动报道中,拉瑟的报道带给千万个美国家庭来自现场的斗争场面。电视新闻价值在这次报道中充分得以强调。生动的电视新闻画面讲述出抽象的意识形态冲突——自由、平等、宗教主义、绑架人质……当画面上出现一个黑人老者在密西西比河边拖出3名被杀害的黑人青年尸体时,人们对这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在瞬间变得具体而深刻。CBS的报道证明了电视对新闻事件报道有着令人震撼的视觉表现力。
1963年,在达拉斯的丹·拉瑟取得他事业上的另一个巨大突破。肯尼迪总统遇刺案发生时,拉瑟正作为报道记者就在事发现场。拉瑟提供给CBS总部长达17分钟的总统遇刺事件的现场报道。几天之后,拉瑟被升职为CBS驻白宫记者。但随后年轻的拉瑟被辗转派往CBS的伦敦分部和越南战场。1966 年,拉瑟从越南战场回来,继续他白宫记者的工作。拉瑟从不满足于政府提供给新闻界的宣传材料,他主动与总统的助手们交往,同政客们联络,以期得到许多最新的独家报道。
短短5年的时间里,拉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地方电视台播音员成为CBS的明星记者:在越南做过战地记者,在默罗曾工作过的伦敦分部领导工作,在现场报道中总是脱颖而出,担任白宫记者……在拉瑟三十多岁的同行中,他无疑是一流的。
但不同于默罗和克朗凯特的是,拉瑟是在电视时代成长和成名的记者。默罗和克朗凯特在新闻写作和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上表现出的才华,拉瑟是无法企及的。在KHOU电视台时,拉瑟就凭着报道血淋淋的犯罪现场和警匪片似的新闻场面来赢得收视率的。他更在意为观众提供具有视觉冲击力——有时候就是具有感官刺激的电视新闻画面。拉瑟最擅长的是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而在新闻评论等方面,拉瑟比他的两位前任显出较大的差足巨。
特别是在《晚间新闻》担任主持人后,拉瑟成为主持人"明星制"的受益者(从某个角度说,是受害者)。为了包装主持人明星,有专门的写作班子为他提前准备好所谓的"现场解说"或"现场评论",拉瑟的作为是让他诚实而英俊的面孔准时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1981年3月7日,拉瑟作为晚间新闻的主持人第一次亮相。拉瑟的第一次亮相是紧张的失败的。CBS《晚间新闻》的收视率立即滑落,广告时间段的售价也从克朗凯特时期的4万美元每3O秒降至3万美元。批评家不客气地说,拉瑟坐在克朗凯特的椅子里,就像一个瘦弱的孩子穿了一套成人的衣服。一些新闻杂志把克朗凯特到丹·拉瑟的过渡称为是"神的灭亡"(death-of-God),是从神到人的过渡。CBS新闻神话般的年代过去了。
为了帮助丹·拉瑟提高知名度和树立形象,CBS在节目预告中打出这样的字幕:"一个在电视新闻界确定优秀标准的新闻机构。一个全国最好的主持人。他们将一同为你带来美国最好的晚间新闻。体验它。信任它。给它反馈。请看丹·拉瑟主持的CBS晚间新闻。请看(不同以往的)差别。而(从前)最好的东西却没有改变。"
拉瑟已经完全生活在主持人的明星效应里。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通讯、交通、电子技术改善的同时,各电视网的新闻报道内容趋于雷同,为吸引观众,不得不在外部因素上做文章。字幕的使用、背景的更新、片头的多姿多彩、电子音乐的运用等。富有魅力的主持人也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得以强调。另外,随着好莱坞的 "明星制"引入电视领域以及社会风气对明星的推崇,电视新闻主持人明星,也必须光彩照人,能吸引电视观众的视线。与两位前任略有不同的是,拉瑟被选为克朗凯特的接班人,除了他的新闻工作经验外,还因为他的"男性魅力"。
新上任的CBS新闻部总裁索特决定抢在NBC和ABC没有确定晚间新闻明星主持人之前,让拉瑟"先入为主",在观众心里确立其稳重、传统、富有经验的形象,从而明星效应和节目效应互相辉映,互相促动。
作为晚间新闻明星主持人,拉瑟获得了过去克朗凯特也没有的大权。他有权在CBS的新闻政策制定中发言;他可以直接部署新闻报道给记者;他有权要求和选择他认为需要的工作人员——拉瑟甚至列出一份新闻部一流摄像、灯光、录音、记者等工作人员的名单,这些人必须时刻准备听他调遣。其他节目制作人需要这些人员,必须经过拉瑟同意。拉瑟需要的人员一律不得为其他新闻节目工作。克朗凯特时期,CBS的工作人员曾因其作用巨大而戏称他为"900磅的大猩猩" (900-pound gorilla),到了拉瑟时代,这个戏语变成了"主持人魔王"(anchor monster)。
2、CBS新闻观的改变
1)瞬间原则
拉瑟时代CBS晚间新闻的新闻价值取向也与克朗凯特时期有所不同。拉瑟曾说过:电视新闻需要"瞬间"(moment),一条电视新闻中至少应该有两到三个"瞬间"。何谓"瞬间"?拉瑟解释说就是让电视观众看到新闻事件的同时,能感觉到它,嗅到它,知道它①。而我们记得,克朗凯特时代的晚间新闻中多数是事件型硬新闻报道,一般来说,风格平直而朴素。
目前,越来越多的电视新闻吸引观众注意的正是拉瑟所谓的"瞬间"原则。新闻报道中的感情因素和细枝末节被大肆渲染。比如,常常可以看到灾难新闻中,电视画面上充斥着那些被灾难袭击的人们的表情和神态,很多时候采用大特写镜头捕捉人物的痛苦表情;在报道罢工或抗议活动的新闻中,电视画面上突出表现被警方的警戒线挡住的示威者的愤怒,突出表现双方的身体和行动冲突。由于追求有"瞬间"的画面,许多记者在报道新闻中更多地选取一些表现人物悲哀的泪水、愤怒的拳头、欢乐的尖叫.等的画面,但忽略了问自己:镜头捕捉到的这个画面在整个事件中是个别的还是普遍的?多数还是少数?镜头中的新闻人物有没有因为摄像机的出现而突然激动起来?新闻人物的激烈言行有没有表现欲的动机?有没有不同意见者?近年来,评论家和一些社会学者、传播学者对电视新闻最多的批评就是电视新闻一味追逐那些表现感情的和矛盾对抗的新闻。记者的新闻价值取向往往不再考虑传统价值观中的重要性等原则,变的肤浅而低级。
2)后院篱笆原则
拉瑟就电视新闻价值提出的另一主张是"后院篱笆原则"。(back-fence principle)80年代,电视新闻关注最多的是这样三件事:英阿福克兰群岛之战、中东战争和伦敦狄安娜王妃的新生王子。电视新闻应该对哪件事更关注,更多报道呢?拉瑟说,去报道皇太子的新闻。原因就是"后院篱笆原则"。
什么是"后院篱笆原则"呢?按照拉瑟的解释,就是设想一天结束的时候,两位家庭主妇倚在后院的篱笆上聊天,一个问另一个:今天的重要新闻是什么?那么她们多半会谈论王妃的新生婴儿。
我们再看看前任新闻部总裁萨朗特给CBS新闻部定下的准则是"我们做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人不能、不应该、也不可以把我们的新闻价值判断建立在我们认为受众最感兴趣的事情上……"CBS的新闻价值观在拉瑟时代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明星主持人的另一个特点是明星的身价。当ABC和NBC先后确定各自的晚间新闻主持人时,拉瑟感觉自己在CBS的砝码应当加重。结果是CBS给拉瑟每年加80万美元的薪水,并把雇佣合同延续,保证拉瑟担任晚间新闻的主持人直到1990年。
1986年是电视业衰落的时期。这年7月,CBS新闻部经历了一次大规模裁员。包括老记者乔治·赫曼(George Herman)。后来在NBC走红的记者萨蒂·吉尔默(Sandy Gilmour)等一批优秀记者都被裁员。9月,拉里·逖斯(Larry Tisch)成为CBS新闻部的新任执行总裁。
1987年2月,为减省开支,人员庞大的CBS新闻部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裁员,涉及每个部门、每一层人物,约215人被解雇。CBS还不得不关闭了在西雅图、华沙、曼谷的分部。
1987年底到1988年,CBS的新闻收视率又回到了三大电视网的首位。拉瑟和华裔女主持人康妮·宗(宗毓华Connie Chung)作为CBS新闻形象的代表出现在观众面前。但CBS的晚间新闻不再像从前那样拥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二、其他新闻节目
1、早间节目
1952年,NBC开办早间杂志型节目《今天》(Today)后,CBS立即创办名为《早晨》(Morning)的早间新闻节目与NBC展开竞争。《早晨》是一个最能体现CBS新闻敏感性的节目。这个节目每天7点半开始,一直播出到9点半。
不同于NBC轻松活泼的《今天》,CBS的《早晨》是由严肃重要的硬新闻组成的。总裁威廉·佩利认为在电视网的节目中,应当至少有一档节目是不受商业竞争压力影响的。但CBS的早间节目的弱点是比NBC晚开始半小时,所以从一开始就影响了收视率。
70年代末,ABC也开始进入早间节目的市场,并且很快以《早安,美国)(GoodMorning,America)这样一个新闻与娱乐节目组成的混合体占领了比CBS更大的市场份额。NBC和ABC的早间节目为他们带来每年4千万~5千万的收益,而CBS〈早晨》的收入却只有两个对手的 1/7。CBS不得不多次对早间新闻节目作出调整。
1982年,CBS早间的节目更名为《CBS早间新闻》(CBS Morningnews),节目主持人也仿效ABC的形式由3人组成:乔治·莫利斯(George Merits)、比尔·克蒂斯(Bill Kurtis)和黛安·索耶(Diane Sawyer)。早间新闻的内容严肃性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在形式上,受到"快乐谈话"的影响,作了许多改变:新闻背景改用体育节目的背景;片头加入电子音乐的标识曲;节目中增加了一名报道好莱坞消息的记者;主持人们在天气预报的时候,同一位新的预报员组成"谈话预报"的轻松片断;原来不出现的电影明星们也频频亮相;节目的节奏加快,风格更近谈话——早先的严肃性被打破,变成含糊不清的混合体。
许多观众不满意这样的改变。但由于CBS新闻部领导过分重视晚间新闻,CBS早间新闻得不到一流的新闻采编人员,有重大意义的硬新闻难以维系,甚至曾经不得不采用过ABC的新闻或其他新闻来源。
CBS早间新闻的主持人也多次换位。1984年,女主持人黛安·索耶离开早间新闻,接替她的是曾为"美国小姐"的漂亮女明星菲丽斯·乔治(Phyllis George)。当时的CBS早间新闻虽然已经放弃了原来严肃新闻的模式,但这个节目终归还是一个由硬新闻组成的晨间新闻板块。出身娱乐界的乔治根本不适合新闻节目的风格。原来的男主持人克蒂斯认为雇佣乔治无疑把CBS早间新闻节目变成了以娱乐性为主调的《早安,美国》的翻版。
早间节目的问题迫使CBS在两年中换了4个节目制片人。1986年春天,原ABC《早安,美国》的制片人苏珊·温斯顿(Susan Wenston)受聘接手CBS早间节目。温斯顿公开表示,她"来这是为了夺得收视率的"。温斯顿开始把CBS早间新闻变成游戏、新闻和信息的融合体。
1986年7月的裁员行动中,《CBS早间新闻》被取消。这个时段被可视性强的娱乐节目填充。CBS把它最大的一个新闻单元《两小时》,一周 10小时的新闻时段,让给了娱乐节目。老评论员安迪·鲁尼,嘲讽地写道:"CBS,过去代表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现在,它只是个公司名字的缩写而已。"
1987年1月,新上任的新闻部总裁邀斯将早间新闻节目改版为《CBS今晨》(CBS This Morning),仍作为新闻部的节目,取代了此前的娱乐节目。
2、《星期天早晨》(Sunday Mornin)
1979年,CBS的罗伯特·诺斯西尔德(Robert North shield)设计出这个星期天的早间节目,同时担任该节目的执行制片人。他的设计是:该节目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同时又符合星期天的休闲特征,制作中讲究艺术性,写作上一反电视节目的简单浮躁,精心写作。
担任这个节目主持人的是CBS的有诗人美誉的著名记者查尔斯·库拉尔特(Charles Kuralt)。他在60年代《晚间新闻》中制作的系列节目《在路上》曾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库拉尔特也因此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人物。节目从一开始就是成功的,很快成为一个固定播出的最经典的综合新闻栏目。评论界也对该节目予以好评。这个节目开始建立起自己忠实的观众群。
随后,该节目以男女主持人联合主持的方式出现:库拉尔特和黛安·索耶(Diane Sawyer)。黛安·索耶早年在一家地方电视台做过几年气象预报员,后来在尼克松政府任职达8年。1978年开始受雇于CBS。索耶虽然来自政府机构,然而她迷人的风度,镜头前良好的表现,辛苦认真的工作以及与库拉尔特流畅自然的对答,很快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星期天早晨》的成功和早间新闻的失败形成鲜明的对比,CBS新闻部决定,把《星期天早晨》变成每天播出的节目,就可以改变早间新闻的低收视率。于是1982年,新的《CBS早间新闻》取代了《星期天早晨》。
3、《面对全国》(Face the Nation)
创办于1954年。星期天的午间播出。通常星期天午间节目不会有较高的收视率(通常仅有2~3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传统形式的由新闻人物为主体构成的"提问十回答"模式的半小时新闻访谈型节目。
这个节目由一位嘉宾主持人(由电视网新闻部记者、其他新闻媒体的记者、专栏作家或政客担任)和3位参与讨论的记者组成。4人围坐在一张咖啡桌旁。节目开始有字幕打出主持人身份、姓名,之后一位记者开始当天的话题,其余的人都参与讨论。该节目的意义在于通过记者或主持人在节目中对舆论领袖或政府决策人的采访,对时事予以关注。因此,出现在该节目中的嘉宾多半是有关当前时事的政客。可视性和收视率都不很高。
4、《48小时》(48hours)
1988年1月,斯尊哲(Stringer)为制片人的《48小时》被安排到CBS的黄金时段播出。这是一个即时新闻纪录片系列节目(instant documentary series)。报道题材是最近两天内发生的重要新闻事件(48小时因此得名),体裁是深度报道形式。同《60分钟》(以后章节将详细分析)一样,时长为 1小时的(48小时)也是每期由3到4个新闻事件,按照杂志型新闻节目的结构组成,选材上更着重报道美国国内新闻事件。丹·拉瑟出任主持人。
(了解了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