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法国媒体今天的报道,一代默剧大师马塞·马素(Marcel Marceau)于昨天去世了,享年84岁。这是他的子女刚刚发布的消息,其它细节没有公布。虽然从来没机会现场观摩过他的演出,但仅从网络上流传的视频,也多多少少可以窥见他行云流水的表演和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
舞台上的他,已经表演了50年。他的脸皮和肢体语言,在无声中道尽了所有的人类的情绪和情感。对这个法国犹太人来说,他受卓别林影响最深,然而他又影响了后来的一代又一代表演家。比如Michael Jackson。有人说,“太空步”就是灵感来自马塞·马素的《迎风逆行》一幕。
就如卓别林创造了银幕上那个经典的“流浪汉”形象一样,马素也创造了他的经典舞台形象——“Bip”。马素曾说过,“Bip”就是他舞台上的另外一个自我。这个悲伤着一张白脸的形象,却能如孩童般那样发现世界的精彩。这个角色无疑是传承自19世纪意大利喜剧中的哈利昆小丑,但马素讲,那些滑稽的动作,则源自卓别林和巴斯特·基顿。
马素更愿意把他的角色比作当代的堂·吉诃德:“孤独行进在一个充满着不公正和美丽的脆弱世界里”。
正是他,只手复兴了默剧艺术。
过去五个世代,马素在世界各地作巡回表演。此外,马素亦参与电视及电影演出,成了千万人熟悉的脸孔,更两度勇夺“艾美奖”。他曾赢取的奖项与荣誉包括法国政府所授予的最高荣誉─荣誉军官勋章、艺术及文学高级骑士勋章及国家功勋高级军官勋章等。2002年4月,他在联合国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荣任亲善大使。
在80岁的高龄时,他依然没有停止表演。
有剧评人曾描述道:“若没有亲眼看过他的表演,实在很难想象一副八十岁的身体,仍然可以拥有那种收放自如的灵活度和柔韧度,彷佛每一个手指头的每个关节都有独立说话的能力,还有那种举手投足间散发出来的,活泼跳脱的生命力。”(整理/文 Keen)
小Tip:默剧
默剧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就已有默剧,到了18世纪,默剧成了英国最风行的戏剧形式。但由于过于追求视觉效果,花费过高,默剧最终被现实主义戏剧取代。
默剧的演员不可以说话,通过肢体动作进行表达,但可以发出笑声、哭声,一些情节还可以通过旁白来完成。默剧主要是表达严肃的题材,场景单调但充满象征意义。演员的表演强调默契,动作、表情比较夸张,情节一般不复杂,给观众留有想象空间。
一般人都称呼“以肢体动作取代语言”的戏剧形式为“哑剧”,认为“哑剧”就是“默剧”。其实,这是一种以篇盖全的错误观点,如果依照表演形式的外观而论,两者的确都舍弃了戏剧的语言性,以肢体的动作为表达方式。但是就两者的实质意义而言,其内涵就大异其趣了。哑剧的“哑”是指喑哑、无言语,其前提是否定了语言功能,在舞台上纯粹以手势、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来演绎戏剧;而默剧的“默”是指沉默与默契,并没有否定语言功能,而是透过舞台的形式来表现戏剧中“非语言性”的意境。哑剧是以外表形式为出发点,默剧则是以精神面貌为其根本,两者之于戏剧的意义泾渭分明,因此绝不可混为一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