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79|回复: 5

《南京》:超越仇恨的反思 反衬中国电影人的尴尬

 关闭 [复制链接]

245

主题

8863

帖子

18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出淤泥而不染

Rank: 8Rank: 8

积分
188438

特别贡献奖

发表于 2007-9-4 15: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部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近来在上海、南京等城市引起轰动。尽管它的票房比不上一些进口大片,但它凝重的主题却让人们陷入沉思。 美国人出资拍摄 “这部影片制作精美,不但是强有力的历史档案和对后代的警示,而且不断地提醒人们这段不可遗忘的历史,包括当今的许多日本人,他们也许还在否认发生过这次大屠杀。”美国《好莱坞信使报》这样评价《南京》。 美国知名影视业杂志《综艺》则表示,“该片毫不留情地刻画了日军的暴行及残暴程度。最令人发指的数据莫过于日军占领南京后有2万多位妇女和小女孩被强暴。影片还明确证明,日军在谋杀和严刑拷打战俘及普通百姓上非常善于‘发明创造’。” 《南京》由“美国在线”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出资200万美元拍摄,根据已故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改编,以当时在华西方人的视角记述了侵华日军的暴行。 莱昂西斯说,2005年初他偶然看到女作家张纯如的讣告,便找来她的书读。被《南京大屠杀》中所述的史实细节感动,他派出35名特派员到中国、日本、美国和德国等地,访问大屠杀受害者家属及幸存者,掌握和了解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相当资料和史实之后,拍摄成电影《南京》。 在影片摄制过程中,工作人员辗转多国,采访了近8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当年的日军老兵。起初,许多日本老兵不愿接受采访,在日本和平组织的帮助下,摄制组最终找到了几位肯出来讲话的老人。 莱昂西斯说,“亚洲现在正发生一些事情,这提醒我们,70年前在南京所发生的一切给中日两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伤口。如果这部影片以及片中蕴含的反战信息能治疗这个伤口,我们就很欣慰了。所有人都鄙弃战争,也痛恨战争给平民带来的伤害。我真心希望我们可以从过去的这些集体伤痛中吸取教训,并且不要重蹈覆辙。” 他认为,《南京》是一部反战电影,它向世人展示了在遭受外国军队侵略时无辜平民所遭受的惊吓和痛苦,同时也显示出了人的良善以及中西方友好人士共同协作展开营救的英雄主义力量。这部影片通过这两个串联在一起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重蹈历史覆辙。 莱昂西斯透露,《南京》将于12月份在美国各地上映,目前美国一些有线频道也正在洽商影片的播放权。在美国以外,欧洲电影发行公司Fortissimo也正在洽谈购买《南京》的放映权,在欧洲和亚洲播放;中国中央电视台也将播放该片。 触动内心深处的伤痛 大银幕上,在黑白画面的交替中,边爬边哭的婴儿、交错叠加的尸体、被凌辱的年轻妇女、孩子们那一双双惊恐而又无助的眼睛、幸存的老人沧桑面孔上的两行浊泪……纪录片《南京》把观众带回到了70年前。 从7月10日在南京上映以来,《南京》上座率大大超出当初影院方的预料。走出影院的观众久久不能从历史中走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如此多的南京观众走进影院观看《南京》表明,南京人是不会忘记历史的! 在纪录片中出镜的常志强、骆中洋、倪翠萍3位大屠杀幸存者也观看了《南京》。79岁的常志强说,“虽然已经过去了70年,但是那段惨痛历史在我心中永远也无法抹去。只要一闭上眼睛,我就能听见南京城里到处的枪声和杀声,仿佛看到南京城血染的半边天。” 常志强说,“刺痛人心的历史无人愿意去触及,然而以见证人身份出现,向人们讲述当年的历史,这却是我应尽的责任。” 朱成山表示,采用幸存者口述的方式,让《南京》具有了更强的说服力和震撼力。因为对南京人而言,《南京》讲述的不单单是中华民族的一段惨痛的历史,更是让他们无法忘记的刻骨铭心的伤痛。 朱成山说,南京是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但这不表示南京人会忘了历史。此次人们争相走进影院观看《南京》便足以表明这一点。更为可贵的是,许多南京人看完影片后,不是发表激烈言论宣泄反日的情绪,而是真正对那场浩劫进行反思,深切体会“惨痛的历史是不允许复制的”,当然也不容许有任何歪曲历史的行径出现。 纪录片的真实震撼力 参与过《南京》拍摄的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指出,“西方人拍电影比较擅长从人性的角度挖掘。在提高影像的震撼力和渗透力方面,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纪录片《南京》的拍摄过程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南京》中方制片人冯都表示,《南京》的创作者到那些亲历南京事件的传教士的后裔家中一一拜访,希望能从他们那里找到一些图片或信件。冯都说,“每一次拜访都让我们百感交集。我还记得威尔逊医生的女儿如何从她家储藏室里翻出几盘8毫米胶片,说这是她父亲留下的,连她都不知道胶片里是什么——那些胶片上积着厚厚的灰。《南京》的副制片人迪伦小姐费了好大的劲才在洛杉矶租到了手摇的投影机,发现了威尔逊医生怀抱女儿站在家门口的珍贵镜头,最后用在了电影里。” 《南京》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影片导演之一泰德说,“这部影片是基于电影胶片、日记、书信和见证者,是来自西方、中国和日本的人们的见证,不包含任何我们工作人员的杜撰。我们仅仅是让当年的目击者告诉制作人员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观众了解一段事实。”“剧组在对资料的收集方面非常仔细,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日本、韩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我们都去到当地收集资料, 《南京》中一段镜头往往是由不同地方的几段资料组合而成的。” 为了让影片保持客观、真实,泰德表示,制作《南京》是没有任何收益考虑的。“我投资制作这部影片完全是个人原因。即使一旦获取到任何收益,我也会立即将其捐献给南京屠杀的幸存者和中国相关的慈善机构。” 影片《南京》的成功还在于它的客观、中立。曾有中方制作公司在制作过程中希望加入。但美方制片人认为,由一家美国公司来制作会更显客观。 在拍摄过程中,制片人和导演希望避免专家讲述、照片展示等典型的纪录片手法,而是希望通过表演和片中传达的情感力量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制作者从6个国家搜集了各种影像和文字资料,其中有一些资料是从日本购来的。 山东大学影视研究专家郑凤兰教授说,“虽然这是一部没有华丽画面的影片,但一切的艺术手法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研究员表示,《南京》这部影片的特点就是客观、平实,正是这份客观与真实,感动和震撼了观众。朱成山查过《拉贝日记》等影片中所用到的日记和文字记载,所有的都只字未差,这种尊重史料、巧妙运用资料的手法,使得观者自己有了客观的判断。最可贵的是,影片不是单纯对人性残暴的赤裸白描,而是含蓄地运用画外音和不同立场的当事人在浩劫之后的反思,从而引导观众产生和平与勇气的联想。 影片发行方之一、中央新闻制片厂副厂长马维民表示,《南京》虽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但影片胜在客观平实,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感悟。我们有的纪录片基本上都用文字解说,比较死板。”19年前曾执导过《屠城血证》的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罗冠群表示,“《南京》虽然是纪录片的形式,感情色彩也较淡,但是,这种平静叙述的力量更大,带给观众的冲击依然很强。借助美方的力量,《南京》的国际影响会更大”。 中国电影人的尴尬 美国人拍摄的纪录片《南京》,无意中反衬出中国电影人的尴尬:我们为什么没有拿出一部在全世界产生影响的反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影像作品? 在国内,曾经有过描述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故事片《屠城血证》,有过著名导演吴子牛执导的《1937南京大屠杀》,还有不被观众熟知的《栖霞寺1937》,不过似乎缺乏全景式震撼心灵、震撼世界的力量。 一位历史学者指出,“我们必须创作出能激发我们力量的影像。我们的影视界、历史等专业界别,必须像张纯如那样深怀责任与良知去面对我们民族的那段历史,我们的影视界更要像泰德莱昂西斯那样不辜负那段历史。” 侵华日军在南京发动的那场浩劫已经过去了70年。 《南京》导演之一的雷恩希斯曾在一次采访中说:“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今后就再也没有幸存者在世了”。实际上,近年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由数千名降低到了数百名。那些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世人讲述真相的幸存者已经越来越少。 受访的专家对《南京》出自外国人之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历史研究专家李家振表示,“历史不应该忘记。这部电影让我们认识了战争的野蛮与残酷,中国人不应该忘记这场战争,日本人也不应该忘记。”他说,“这部纪录片的投资仅200万美元,现在中国的一些电影常常耗资过亿,作为中国人,为什么没有人做这种工作呢?中国的纪录片工作者应该反思了。” 也有专家指出,对比纪录片《南京》,我们拍摄的同类题材作品,在视角上应该作一些改变了。长期以来,国人对南京大屠杀秉持的基本立场,是声泪俱下的控诉与义愤填膺的声讨。表现这一悲剧的影视作品,如吴子牛导演的《南京大屠杀》,也都通过血泪斑斑的镜头语言,反复强化了这样的道德立意:日本战争发动者罪孽深重,必须向中国人民谢罪。即便是创作于近年的电影《东京审判》,虽然主创者在演员选择、台词设计和作品样式上都强调了国际化趋向,并以一定篇幅再现了作为东京审判焦点的南京大屠杀段落,但倾向性明显的民族情感仍然超越了对审判过程的客观呈现,反而弱化了影片的真实力量。 西方视角的纪录片《南京》能够摄制完成并在中国上映,反映了日本战争暴行作为世界历史案例的不同读解方式。事实证明,那些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超越了人生苦难、仇恨的视角,可能更容易引起全世界的共鸣。(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石永红 陈瑶) [ 本帖最后由 joz-001 于 2007-9-4 07:23 编辑 ]
梦里花落知多少,你爱谈天我爱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主题

8863

帖子

18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出淤泥而不染

Rank: 8Rank: 8

积分
188438

特别贡献奖

 楼主| 发表于 2007-9-4 15: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竟然没有人发这个帖子
梦里花落知多少,你爱谈天我爱笑

7087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980
发表于 2007-9-4 15:5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京》:老美帮忙写哀歌 看过正在国内上映的美国记录片《南京》,倒有点令我失望。 片子本身以外,我最失望的一点则是:这样的题材,这样的片子,这样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作品,居然又是出自外人之手。 难道我们总是要靠着别人的关注来审看回顾我们的国度,我们的历史? 不是夸张的说,倘若没有当年年仅29岁的张纯如写出的书,很难想象现在的世界会对“南京事件”有多大的关注。 而我们自己这片古老、伟大、文明、受难的大陆上,至今没有一部真正拿得出去的东西。 拿不出去也就罢了,很多时候,自己都在选择遗忘。 记录片《南京》,原来它摆的不是一个大全局的概念,而是从细节处做文章,试图以小见大,通过一个个悲惨故事的联动来打动人心。它以张纯如作品中第五章《南京安全区》为主线,穿插了拉贝、华群等人的日记书信作旁白,以及当年幸存者的采访和参与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回忆。 片中也有珍贵的东西,比如美国牧师约翰·马吉1937年用老式16毫米机拍摄的影像,不过记录片里只截取了很少一部分(本是共四盘长度达105分钟的电影胶片,2001年马吉的儿子将它捐赠给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从筹备到完成,《南京》一共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中15个月都是在准备素材,摄制组走访了六个国家搜集各种音像和文字资料。其间,两名导演用了一个月时间奔走中国各地,寻访了超过30位大屠杀幸存者。 其实这样的片子,如果能找来当事人口述历史,效果最好。但可惜的是,很多当事人都已过世,尤其是那些当时在南京的外国友人/英雄们。那么,补救的方法就是,找人来扮演。但他们又不是真的演什么戏,而只是以悲痛和悲愤的表情和口吻来代为朗诵逝者的日记,并以此推动影片的进展。 对于我来说,这多多少少还是产生了断裂感,无法有强烈的共鸣。尤其是某些演员,相貌明显太年轻了点。倒是那些经历过浩劫还健在的中国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他们是最真实的。他们讲得悲戚,泣血泣泪,只有此时,我们才会被触动得厉害。 可《南京》挖掘分析的东西还是太少了。我多么希望它能深一点深一点,却只看到冰山一角。可能因为资金只有两百万,可能由于时间的关系,由于过去得太久远的关系,同时,历史上关于这个事件留存下来的资料和影像,毕竟是很稀缺。 它就如同一出幻灯片,综合了许多悲惨的镜头和照片,综合了很多良知和愤怒的声音,把最丑恶最黑暗和最美丽最光辉的两面都摆到了我们面前。我们却跟着图象从这一天到下一天,从这个人的故事到那个人的故事,罢了。 如导演称,《南京》是非典型的。这么拍,是为了避免使用传统的记录片手法——比如多位专家讲述,展示大量的照片等等——,他们说希望通过演员的表演和片中传达的情感力量带给观众深入心灵的震撼。 但我总感觉实际做出的结果不是那么奏效。至少对我不那么奏效。眼前都是精心陈列又惨不忍睹拼贴,而且很多时候还得完全靠想象去完成情绪的到位。当然,感性方面还是可以满足,但理性方面呢?严重缺席传统记录片中的专家解说和脉络指引,让《南京》成为了一钵汇集悲情和煽情的大锅炉。 不过无论如何,还是可以把《南京》看作一部充满诚意的抛砖引玉之作,它背后的意义和即将造成的影响,远比记录片本身来得重要。 当年那几个在南京留驻的外国人,组成了八人国际委员会帮人救人,在片中,他们被塑造成了在中国的“辛德勒”。不考虑历史真实的话,都差点以为这是部宣传片,因为片中满溢着太多关于他们的歌功颂德。可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很伟大,救了25万人。因他们而活命的中国人都说,他们是活佛是菩萨。但是,这几个老外,熬过了地狱,却并不善终,实在太遗憾。 觉得《南京》本是一个可以拍成《辛德勒名单》那样的题材,但这回导演却只选择把它做成记录片,而我们自己又缺少斯皮尔伯格这样的大师。我们的大师只爱无极限的黄金甲。陆川在努力,但愿吧。其实,国际上一直有很经典很优秀的关于“犹太人 Vs. 纳粹”的作品,却鲜见有几多不说更惨重也算差不多惨重的“中国受害者 Vs. 日本”的故事,令很多外国人甚至海外华人都忽视了如此一段历史,关于二战中的日本,只记下了美国人的珍珠港和原子弹……这,就足以让人郁闷和反思的了。偏偏,某些无耻的日本右翼还不认帐;偏偏,某些中国人台湾人还认贼作父。 《南京》的创作者自然不需要有中国人的民族屈辱和民族情绪,也不需要去背负所谓“爱国主义教育”的重担,他们只是有良知的人,追求真理和真相的人,警示又传道世界的人。他们说了,不想让这样的“屠杀”被“遗忘”,这两个词不该在一起。他们也在片中借口述者的嘴说,揭露南京屠杀的真相,意图并不是要反日,不是要反日本人,而是要反战,要人们看看战争的可怕。因为当身处乱世和绝境之中,失去秩序和理性的时候,人类就变成野兽。 如果有条件让整个群体都能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都能自由地丧心病狂、发泄欲望,又无需也没有道德和信仰上的约束,更在官方的默许甚至命令下没有了罪恶感,那这个群体为什么不呢?就一场集体的狂欢罢了。当年的日本军就是这样,他们不用相信前生来世,不用在上帝面前谦卑和忏悔,他们只效忠天皇。很多日本人至今依然拒绝相信日本军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是因为他们没有亲临过当时的现场。在那里,已经不是“十恶不赦”四个字可以定义的了。在地狱中,就要做地狱里该干的事。 国民党跑了,有钱人跑了,共产党没来,国际社会不知道。南京的普通人、穷人、士兵,无论男女老幼,当年就这样如同弃儿般地留在那里被蹂躏、被践踏、被残杀、被侮辱,见证着人间的地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南京的悲剧,或多或少地印证了人性本恶论,以及,人始终的群体性和脆弱性。 人需要信仰。 我们可以忘记仇恨,却难以忘却悲伤。 (文/Keen)

10

主题

423

帖子

1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Kidman 先生

Rank: 8Rank: 8

积分
11861
QQ
发表于 2007-9-4 22: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Keen的影评写得很悲伤。也许作者本人不觉得,但读者觉得。 《南京》是我即将要去看的电影。 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苦难的悼念,对人性的挣扎,去看。 铭记。血性。 悲凉的哀嚎,凄厉的呼喊,绝望的尖叫,气若游丝,奄奄一息的民族。

132

主题

3512

帖子

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混世魔后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63117

终生成就奖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发表于 2007-9-5 19: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即将要去看?? 都上了好几个月了, 南京还没下映!??!?!

71

主题

1645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7172
发表于 2007-9-5 20: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实话,不敢看,看完会很难受很难受的! 记得以前看过类似的片子,从头哭到尾不说,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7-21 17: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