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9-2 19: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刚看到下文,转。
自去年开始,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的新作《色|戒》就一直备受各方的关注。而作为一部改编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否显然与如何处理与原著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一起看一看原著《色,戒》中到底带给了电影《色|戒》一些什么样的启迪。
《色,戒》的原著小说只有短短一万字,直接描述的时间跨度也只有短短几个小时。而在情节处理上,大篇幅的人物内心活动成为了整部小说的主旋律。如何将这部充满了心理描写的短篇小说搬上荧屏,其中一个重要的成败关键就是剧本的改编。
应该说,敢于选择这个题材,笔者至今对李安仍然充满敬佩!笔者曾粗读过一些张爱玲的小说,窃以为《色,戒》绝对是张氏小说中数一数二的优秀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张爱玲写了它整整三十年,也不是因为张爱玲唯一为这部小说作了辩护文,而是小说本身的魅力完全能够征服每一个读者。
《色,戒》是一部文字温和却让人不寒而栗的作品。当然,如果要说张爱玲那一部作品最不可能拍成电影,《色,戒》也肯定高踞榜首。因而笔者至今无法想象李安能如何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还能保持原著的味道。李安自己曾经戏称:这篇二十八页的小说几乎将人做死。可见在改编过程中的艰难。
当然,反过来说,小说的这个特征刚好也为电影的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如何能在这个广阔空间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并且始终不会背离原著的精神主题是十分艰难的事情。
以目前观看过《色|戒》电影的各方评论来看,就像当初该电影在美国被评定为NC-17级一样,争论的焦点仍旧是集中在电影中情欲戏的处理上面。喜欢的人对其中的三场火爆床戏大为赞赏,认为这是情节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也有很多人却对这一点提出质疑,认为李安似乎在有意卖弄情色,激情戏的尺度大大超越了电影本身的需要。
既然电影还未在国内公映,到底其中情欲戏是否合理,我们不好作出评断,不过,通过张爱玲原著中的精神,仍旧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一些这个方面的信息,也就是情欲戏对于电影《色|戒》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每个读者一看《色,戒》的名字,多少也能感受到小说中可能透露来的与“色”有关的内容,虽然张爱玲并没有具体描写这些,但是每一个通读原著的人都不难感受到隐藏在这背后的激情与诱惑。
在原著小说中,最为震撼人心一段的描绘就是易先生处死王佳芝等人后的那场心理独白,那场“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的论述。
“他对战局并不乐观。知道他将来怎样?得一知己,死而无憾。他觉得她的影子会永远依傍他,安慰他。虽然她恨他,她最后对他的感情强烈到是什么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们是原始的猎人与猎物的关系,虎与伥的关系,最终极的占有。她这才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
这段内心独白出现在一场屠杀之后,但却显得那样的若无其事,甚至是理所当然,让人不寒而栗。我们从中可以获得两个信息,其一,易先生对王佳芝也许不是爱,但却真的有情。这种情从一方面说令人毛骨悚然,另一方面说却也带有所有感情共有的特征。其二,二人的情形成于一种“终极的占有”,说白了就是由性而生的情。当然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性与情之间的特殊联系,但张爱玲却只白的写出了“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这样的论断。尽管稳中对于这一说法似乎不置可否,但王佳芝遭遇的事实却证明了一切。
其实大家不要误会,上面的这种说法并不是肮脏龌龊的,而是一个抛开道德层面后对感情真相的阐述。虽然“性”不能完全代表“情”,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却是不被道德层面所承认的部分客观事实。它不具有完全性和普遍性,但却绝对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
《色,戒》男女主人公正是以“性”作为最主要的交流方式。然而他们之间的性交流是有过程、有表情、有含义的。最一开始,易先生不过是要发泄兽欲,这个心存虐待倾向的男人对性疟乐此不疲;而对王佳芝则是一场战斗,一场征服敌人的、有目的的战斗。虽然二人出发点不同,但是实现途经却相同,且是同样的暴虐和激情。接下来,两人在一次次的性交流中开始转变,变成一种相互之间的需要。对于易先生来说,王佳芝是他的安慰,而王佳芝则在被同伴鄙弃后对易先生产生一种不自觉地依赖。当然,改变最彻底的到底还是女主角,这也是后来一切悲剧的根源。可不管怎么说,两人的细微的或是剧烈的转变的实现途径都是“性”,这也是偷情之人相处的主要特征。
所以说,电影《色|戒》绝对不能够忽略“性”因素所起的作用,或者说,拍摄《色|戒》的另一个关乎成败的重要因素,就是如何处理小说中隐讳暗示到的男女主人公之间那个征服与被征服的过程,也就是情欲戏。
关于这一点,李安显然是想到了,而且也做到了。看过该电影的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其中的情欲场面,并且很多人对此并不反感。这也许正说明李安确实是恰如其分的发挥了“性”在电影中的作用。当然,根据每个人的接受心理和道德标准不同,对电影中情欲尺度的反应也肯定不同,因此有人会对此产生厌恶情绪的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单纯由此便否认激情戏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笔者认为还是有些武断的。
纵观电影史,情欲戏向来是主流电影的一个敏感的禁区,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性”存在着道德上的偏见和回避,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何把握尺度,如何将情欲戏拍摄的色而不淫,欲而不秽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在这一点上十分考验导演的技巧和演员的功底。
前不久看到一篇某网站记者对《色|戒》的评论,里面便是对于电影中情欲戏大大的质疑,甚至提出《色|戒》不过是卖弄梁朝伟的身材和技巧的说法,再次笔者实在不敢苟同。诚然,如果你一定要把《色,戒》当做A片来看,那么你自然会更加关注所谓演员的身材和技巧。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似乎本身对于这部电影的看法就有失公允。
事实上,不论是专业影评人还是普通的观众来说,面对含有情欲镜头的电影,首先要端正态度和欣赏角度,这是一个根本出发点的问题。作为学生的笔者,虽然没有看过A片,但同样可以体会到,A片中的“色情”与艺术中的“情色”绝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A片中,“色”在前,“情”在后,甚至“情”根本就不发挥作用,因为拍A片和看A片的人看的就是“色”,而非“情”,这就是欣赏角度所决定的。但艺术片里相关的场面却绝对是“情”在前,而“色”在后,“色”是为“情”服务的,是构成立体而饱满的“情”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点也是两种不同类型电影的关键区别。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色,戒》中情欲的地位与特点。其实这部电影确实很特殊,它虽然是用艺术手法表现,但影片中的逻辑思维却是完全打破了“情”前“色”后的游戏规则。当然,这也正是整个故事构架的精妙之处。说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到,原来张爱玲竟是跟所有人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一辈子为情所困的她绝对是个为情至上者,然而却独独在《色,戒》中令“性”超越了“情”而存在,甚至是“情”也要因“性”而生,似乎这是一种颠覆,来自一个精明女人的颠覆。
可是细细品味之下,却又不然,透过表面现象看去,张爱玲并没有真正的抛弃“情”。不论这个故事有多么的离奇香艳,然而最终的结局却仍旧归结到一个“情”字上。王佳芝因为那一点点朦胧而暧昧的“情”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别人,正是作家对于“情”最高的肯定与赞赏。殊途同归,“情”之无上最终超越了“性”的局限,超越了个人生命甚至是“民族大义”而存在,尽管那也许只是一念之动,尽管从道义和理智的角度并不值得推崇,但却足以震撼人心。而笔者之所以认为《色,戒》是张爱玲最好的作品,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阴谋与残酷煎熬下隐隐爱恋,正是将“情”推向了极致,发挥到了极致的最高境界。
当我们解读明白了《色,戒》中的一些重点信息,下面就是要看作为导演的李安是否能够将这些信息用适当的电影语言表达出来。李安曾经这样形容:“《断背山》是失落的天堂,《色,戒》却是爱的地狱。”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安确实是读懂了张爱玲的原著,领悟到了其中的精神实质。这一点也正是拍摄能够取得成功的首要基础。
笔者从前曾经看过包括《饮食男女》、《卧虎藏龙》、《断臂山》等等李安的作品。老实说,对于李安处理情欲场面的能力,笔者并不怀疑。如果说维斯康蒂是将“意淫”的美表现得最为动人心魄的导演的话(《死在威尼斯》),那么李安也绝对是将“欲淫”展现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的个中高手。尽管笔者目前只看过片花,但对其中李安拍摄激情戏的画面效果的掌握掌握还是相当有信心的。
至于两个演员,梁朝伟自不必多说了,今时今日除了他自己,他已然是不再有敌手,只要能够超越自己,与他来说就绝对是最大的成功。目前看来,梁朝伟在《色,戒》中的表演确实做到了对个人的超越。再说汤唯,外形的优势使得她与王佳芝之间的距离拉地更近,而李安的精心琢磨和对手的精湛配合也足以为她的飞跃铺平道路。而看过电影的人大多也都认可,汤唯并未叫人失望。由此可见,不论外界关于品评争论如何,对于一个热爱电影,或者是热爱文学的观众来说,李安的《色|戒》绝对是今秋最值得期待的电影佳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