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天文馆为什么办成了电影院? (北京天文馆的望远镜商店,派哉派哉)
上午偕金带宝宝去西直门参观天文馆,大呼上当。新馆建筑极尽奢华,可是里面根本没有东西可看,不过是播放一些影像资料。老馆正在维修,无法参观。我向工作人员打听老馆修好后有什么可看的,她说也是播放关于天空的电影。那些东西买个蝶在家看不是更轻松更经济吗?干吗要去天文馆?国家投入巨资建馆,可是结果只弄几个机子天天放碟,这么多钱就建个电影院吗?
新馆有三个大厅一直在播放收费电影,有的节目播放10分钟,有的播放38分钟,成天滚动播放之。每张票30元到45元不等。还有那些投币观赏十来秒钟的设施也特别多。这等于利用国家资源为自己单位赚外快。这些公益机构有没有权利利用国家资源给自己经营小金库?
馆内也看不出什么地方是专门为孩子而设计的,如何照顾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是每个博物馆的重要设计思路,可是这里除了那种投币才可窥探的封闭匣子,其他看不出这方面的痕迹。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个索然无味的地方。那些晃来晃去的科普电影镜头和相关解说词,跟孩子们的趣味相距很远。
难道世界上所有的天文馆都是这样的模式?那么全世界的天文馆都可以取消,因为实在名不副实。
想想天文馆也有特殊的难处,因为日月星辰无法收集标本,可是,你弄个大一点的厅堂演示一下太阳系的运行总是可以的吧,你搞一个足够让人感受宇宙之浩大和人类之渺小的模拟苍穹也不会太难吧。万一不行,你多多介绍人类理解宇宙和观测宇宙的历史、多多陈列一些天文仪器和陨石,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吧。
参观博物馆的目的是什么?是亲眼看看直观的东西,是将一个专门领域的基本知识在几个小时的参观中直收眼底,得到一个大致印象。人们来到博物馆叫做参观,而不是上学或者进修。所以,博物馆的责任就是将这个领域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对于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来说,这些直观材料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对于具有相关知识的人来说,展览的内容是对他的知识的补充和印证。这才是博物馆的学术含义。如果可着劲儿用电脑贮存、用电影、用图书来介绍天文知识,需要人们用一个月时间看完这些电影和电脑储存,再用两年的时间读完那些书,那不就成了上大学吗?
北京天文馆所缺的恰是那些直观的东西,看不出它在这方面做出了多少努力,甚至看不出它有这样的建馆创意和布展思路。比如这里也摆放了几块陨石,算是一点直观的东西,可是实在寒碜得惨不忍睹,大约十来件吧,几乎还达不到引人注目的效果。我在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一个风景点的博物馆里,所见来自本山的石头陈列品就有好几百件,让人惊叹不已。这里是国家级博物馆,怎么能这样敷衍观众?
在馆内转来转去,老觉得这样离去对不起孩子。宝宝本来就有点晕车,让他付出晕车的代价却什么收获也没有,岂不是白跑一趟?最后只好给他买个玩具作为补偿。这种地方的玩具往往很贵,因为这些地方的租金无疑特别高昂。馆内的商店特别多,走到哪里都是柜台。参观天文馆变成了逛商店。将空间租给商家开店,又是一种赚钱之道。
现如今谁掌握了一点什么资源,都是急于利用它谋利。文化科技部门也不可免俗,公益机构也不甘例外。
奈何奈何。
不过也有陈列特别丰富的博物馆,比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等,进去之后老有时间太紧、一时看不过来的感觉。
还有一点甚是奇怪,西直门这里,动物园对面,明明是一家天文馆,根本没有天文台,可是地铁站的北京交通图上,在这个位置注明“北京天文台”字样,却没有“北京天文馆”字样。究竟是谁弄错了?我知道它下辖一个古代天文台,可是那个天文台在建国门,而不在西直门。
北京天文馆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从114问来的电话能够打通(天文馆的网站上竟然查不到他们的电话)。动身之前我电话咨询相关问题,两次拨打都有人接听,回答问题也较有耐心。而一般服务机构公布的咨询电话,实际上永远打不通,连银行、火车站这种人们急于给它送银子的电话都多半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