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4 15: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墨西哥万岁] Que Viva Mexico! 苏联 1934-1979
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
片长:85分钟
默片 黑白
[墨西哥万岁]是俄国电影之父、世界电影的先驱——谢尔盖·爱森斯坦拍摄的关于墨西哥历史与文化的纪录片。1934年即结束拍摄,却直到爱森斯坦死后30多年(1979年)才由他的助手亚历山德洛夫剪辑完成。
墨西哥在20世纪初期就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这片充满新鲜感和生机的土地令爱森斯坦对她满怀好奇与激情。在拍摄预算只有两万五千美元的情况下,爱森斯坦却拍摄了大量素材。79年亚历山德洛夫根据爱森斯坦生前的剧本把[墨西哥万岁]剪辑成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墨西哥某一时期在某个地区的生活。其中,爱森斯坦对自己开创的蒙太奇理论进行了技巧上的大胆实践,并在构图上刻意追求形式感和隐喻性。影片对墨西哥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形成了独特的爱森斯坦风格。
生活三部曲 Qatsi Trilogy 美国 1983-2002
导演:高夫瑞·雷吉奥
片长:237分钟
彩色
Qatsi是美国印第安土着Hopi语,意思是生活。1983年,受美国IRS(地域研究学院)委托,雷吉奥拍出了一部非叙事性的电视片,在此基础之上,第一部惊世之作[失去平衡的生活]应运而生。此后,[变形生活]和[战争生活]的完成组成了影史上不容遗忘的“Qatsi三部曲”。导演高夫瑞·雷吉奥在三部曲中采用了创新的电影语言,放弃情节、角色及对白,完全依靠影像及配乐。其中,[失去平衡的生活]突出的是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中现代科技与环境的冲突;[变形生活]则展现了现代科技和全球一体化对自然、对古代文化、对第三世界国家文化的影响和蚕食;到了[战争生活],镜头聚焦到现代社会的暴力性。这里的暴力不只是侵略与战争,而是指一切残酷的、带有暴力性质的侵略,甚至包括数字社会、媒体对于人类的侵害等。生活三部曲通过巧妙的剪接手段组成了一首由动态影像和交响音乐构成的叙事诗,带来异乎寻常的震撼。
[失去平衡的生活] Koyaanisqatsi 1983
片长:87分钟
片名Koyaanisqatsi意指失去平衡的生活。这部耗时8年的惊世之作在当年轰动一时。但诞生过程却遭遇严重的资金危机,幸而得到包括卢卡斯、科波拉等着名电影人的大力支持。为完成影片的拍摄工作,身为天主教牧师的导演雷吉奥还亲自兼职出租车司机长达5年之久。这部非叙事性纪录片以全新的手法,将优美的自然影像、都市风景和快慢动作处理、双重曝光以及人类破坏环境的镜头并置剪接在一起,将自然的景物与工业社会所创造的人工景物进行鲜明的对比。导演以宗教式的关怀和纯粹画面蒙太奇的形式,揭示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表达对人类现代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忧虑。影片没有对主题进行任何说教,而是采取了舒缓的、散文化的方式进行表达,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纪录片制作风格。
[变形生活] Powaqqatsi 1988
片长:73分钟
这是Qatsi三部曲的第二部。尽管没有在第一部的基础上取得大的突破,但也不失为水准之作。风格上延续[失去平衡的生活]的音画蒙太奇手法,画面内容指向中亚、非洲等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音响音乐与采矿工人、劳动少女、渔民、村民、北非部落、沐浴的信徒、朝圣者、罢工的人群以及大海、梯田、矗立的烟囱、超载的渡轮和列车、行进的军乐队等等拍摄对象连接并置,将目光聚焦于世界上发展剧烈但问题重重的地带,反思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人类生存困境。与国内普遍把Powaqqatsi译作机械生活或变形生活,把Koyaanisqatsi译作失衡生活,而将Naqoyqatsi译作战争生活不同,实际上,雷吉奥本意是将Powaqqatsi指向贫穷的南半球,Koyaanisqatsi代表北半球,而Naqoyqatsi则象征着全球生活中的战争与冲突。
[战争生活] Naqoyqatsi 2002
片长:77分钟
尽管[失去平衡的生活]与[变形生活]都取得了相当好的评价,但在[战争生活]拍摄期间,导演仍然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最后在米拉迈克斯公司的支持下,由着名导演斯蒂芬·索德伯格出任执行制片,历经10余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作品。影片中充斥着各种含义宽泛的暴力镜头,冲天的蘑菇云、飘忽的世界地图、股票市场、数字、游行的人、警察、挥舞的棍棒、呼啸的子弹、快餐、网络……最后出现的是死亡、爆炸、哭泣等等……流动着的噪音和各种内容冲突的画面激起对人类社会广泛存在的暴力冲突和生活方式入侵的焦虑情感。
[意志的胜利] Triumph Of The Will 德国 1934
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
片长:114分钟
黑白
获奖:纳粹国家奖 威尼斯电影节金奖 巴黎电影节法国政府大奖
1934年,在拍摄纪录片方面已崭露天才的里芬斯塔尔被希特勒选中拍摄一部表现纽伦堡阅兵典礼的纪录片。纳粹党为她提供了任何一个导演都会为之咋舌的工作条件,希特勒想把纳粹党变成银幕上最美和最有力量的形象的意图被里芬斯塔尔完美的实现了。[意志的胜利]以希特勒的专机从茫茫大雾中显现为开端,充满了游行、集会、震耳欲聋的呐喊以及如林的举手礼,最后在瓦格纳恢宏的史诗音乐里告终。里芬斯塔尔在影片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甚至打破一直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完整构图原则,如希特勒的头部在画面中被切去三分之一,使他的背影占据了整个画面的一大半,而游行队伍则变得相对渺小,仿佛是从希特勒举起的手臂下面鱼贯而过。影片赋予希特勒神一般的心理假象,强大的宗教般神圣意味使此后观看此片的德国人禁不住热泪盈眶,但本片集艺术上的成功和拍摄对象的法西斯本质于一体的身份也使里芬斯塔尔饱受争议,但其革命性的蒙太奇剪辑、广角特写无疑大大影响了日后的电影创作。
[奥林匹亚] Olympia 德国 1936
导演:莱妮·里芬斯塔尔
片长:215分钟、
黑白
获奖:威尼斯电影节金奖
无论里芬斯塔尔愿意与否,从1934年开始,她已经被公认为是纳粹党最有力量的宣传机器了。1936年柏林奥运会举办之际,她受国际奥委会之托为奥运会拍摄纪录片。这部名为[奥林匹亚]的纪录片,几乎成了所有体育纪录片的圣经。里芬斯塔尔在其中创造的许多拍摄技法被无数后人所效仿,例如使用同步器拍摄百米赛跑场面,在地上挖深坑,以低机位拍摄跳远运动等。与此同时,这部影片在画面审美方面同样达到了极致,影片开头的古希腊奥运会比赛场景,让人感觉每一块石头都具有着惊人的能量;继而,几个裸体男女手持各种运动器械的镜头和“掷铁饼者”等着名雕塑交替出现。戈培尔把这组镜头阐释为“优等种族”理论的图解,但是它所纪录的人体之美和仪式之美,又的确让以后的电影人叹为观止。
[我们为何而战] Why We Fight 美国 1942-1945
导演:弗兰克·卡普拉
片长:427分钟
黑白
好莱坞电影大师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国实现自己梦想的成功者。20世纪初,他从意大利到美国,一部[一夜风流]使他登上了奥斯卡的梦想之颠。二战时期,他息影从戎,马歇尔将军亲自委任他拍摄一部能够激励美国青年参军的大型纪录影片。卡普拉率领他的分队自1942年起用资料片和缴获的敌方影片制作出了7集大型系列纪录电影[我们为何而战]。影片中,他用“光明世界与黑暗世界的决战”来形容战争,把美国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为“光明世界”的代表,国会山、石碑等镜头被赋予国家意义,用以为“美国精神”大唱颂歌。[我们为何而战]表达了他对民主制的一种牧歌式的自信。直到越战开始,这种至高无上的“山巅之国”信仰才逐渐被打落尘埃。
这套纪录片包括:
[战争序幕] Prelude To War 1942 54分钟
[纳粹的进攻] The Nazis Strike 1942 41分钟
[分割与征服] Divide And Conquer 1943 60分钟
[不列颠之战] The Battle Of Britain 1943 55分钟
[苏联之战] The Battle Of Russia 1943 83分钟
[中国之战] The Battle Of China 1944 67分钟
[战火燃烧到美国] War Comes To America 1945 67分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