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6-20 1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耀洁 (from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耀洁(1927年—),汉族 ,生于山东曹县,河南中医院退休教授,妇科肿瘤专家,河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成员,艾滋病防治工作者。现居河南省郑州市。她已故的丈夫是郭明久。(去世于2006年4月10日)
简要传记
1939年,为了躲避战火,高耀洁离开曹县,随父亲举家前往河南开封。1954年,度过饱受日军轰炸之苦的战争年代后,她终于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高耀洁的职业是产科医师。在1958-1960年中国连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高耀洁曾将自己的粮票让与其他受饿的妇女。1967年,高耀洁的诊所受到红卫兵冲击。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她拒绝参加游行,遭到红卫兵殴打,之后被留在停尸间里。之后的八个月里,高耀洁一直藏身于停尸间,靠每天夜里由医院的一位老医生偷送的一点食物充饥。她胃的大部分都已经切除了。1974年4月12日调往河南中医院附属医院工作。1996年,高耀洁第一次接触到因输血感染艾滋病病例。当时的高耀洁和同事都认为艾滋病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可患者几乎不可能是性工作者。凭着医生的直觉她开始调查艾滋病的传染源。高耀洁通过调查发现所有患者都有献血史,开始意识到血液传播艾滋病的严重性。从此她积极曝光河南省采血而导致的艾滋病急速传播,继而被人所知。同时她走访了许多村镇,为当地艾滋病患者提供免费咨询。她还自己出资、筹资印制宣传品,传播艾滋病防治知识,照顾艾滋病死者遗孤。据高耀洁自己介绍,她个人为预防艾滋病工作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了一百万元人民币.
[编辑] 背景资料:河南“血祸”
1995年开始,河南省出现了许多由政府支持的,收购血浆的采血站。血浆最后被卖给制药业。许多贫穷的农民为了获取收入而卖血。甚至有血站派车接送卖血农民,可见当时卖血之流行。当时普遍流行“单采”采血,每次抽血500毫升,卖血者可获得40-50元人民币。但采血流程中的漏洞和设备消毒的不彻底,导致了艾滋病的迅速传播。
当时血站的做法是,从血液中提取血浆,然后把剩下的红血球分开,再输入卖血人体内。因为负责运输氧气和养料的红细胞并不减少,所以卖血者抽掉400毫升不会有明显虚弱和委靡不振。但灾难就在这不知不觉的回输中降临了。事后的研究发现,多个环节被认为存在着致命漏洞:首先是抽完血后剪断输血管的消毒剪和掐血袋口的消毒钳,这两个器械都与抽出来的全血接触;然后是离心机,当时普遍采用的离心机里面被分成12个小锅,每个小锅里放两袋血,很容易出现血袋被甩破的情况,如果血站分离员不严格操作,未将破损的血袋扔掉,沾有别人血液的红细胞会被回输。这样一来,只要一个卖血人体内带有艾滋病毒,就会迅速蔓延开来。
[编辑] 宣传艾滋病、性病的预防
自从1996年接触第一个艾滋病病例,高耀洁一直投身于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最初她自费印刷传单,自己到火车站、汽车站等人口密集,流动性强的地点分发。她也曾到夜总会等地点宣传。同时她还向个人、学校、图书馆等赠送自己的著作。除写作、印刷和出版,高耀洁还走访农村、大学,举办讲座。2006年底,她在新浪网开通了自己的网络日志,其中发表了她掌握的病例,以及收到的艾滋病患者来信。根据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资料:
“高耀洁被称作中国“民间防艾第一人”。 1996年,她就开始自费进行艾滋病防治和救助工作,……她走访了河南省100多个村庄,见到1000多个艾滋病患者;她自费出版《艾滋病、性病的防治》一书,免费发放30万册,仅此一项支出就达40多万元。由她主办编写的《预防艾滋病的知识》的小报也已经出版15期,印数达53万份。 2001年, “全球卫生理事会”授予她当年“乔纳森·曼卫生及人权奖”,她将2万美元奖金和1万美元赠款,全用来加印《艾滋病性病的防治》。”
[编辑] 揭露行骗
高耀洁花费了大量精力揭露“防艾”名义下的行骗。据高耀洁自己介绍,到1998年时,她收到的信件中声称包治艾滋病的信占了总数的10%。同时她还说:
“防艾圈太大、太乱了。”“政府官员、地方官员、基金会、NGO、专家、医院、制药厂、江湖游医……太多了,这些年艾滋病问题上,多少人说了多少假话呀。”
2003年,因为在一篇题为《你诈骗艾滋病病人的钱财不感到可耻吗?》的文章中攻击江湖骗子,高耀洁被告上了法庭。原告李德敏认为,尽管高耀洁并没有点名,文中提到的骗子就是他,并认为高耀洁侵犯了他的名誉权。2003年底,经法院审理,高耀洁被认定无罪。]为了保护身后名誉,防止他人借“高耀洁”之名行骗,她于2005年10月1日发表了遗嘱,并进行了公正。
[编辑] 照顾“艾滋孤儿”
“艾滋孤儿”是父母死于艾滋病的孩子们。高耀洁自己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们。2000-2004年,她花费八万多人民币,无偿资助了164名“艾滋孤儿”。
[编辑] 艾滋病在中国的传播
高耀洁认为,艾滋病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采血和输血。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尤其无辜。2006年10月24日,她在自己的网络日志中表达了对中国血液安全问题的担忧:首先,在单采、有偿献血已被禁止,无偿献血又无法满足临床需要的情况下,采血已经转入地下。其次,国家对血液污染事故的查处不彻底。最后,司法部门对待艾滋病患者不公正.
她反对“艾滋病在中国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和吸毒传播”的观点,她认为中国农村并没有多少同性恋人口,贫穷的农民也无力购买毒品。此外,此观点助长了人们对于艾滋病患者的偏见。人们认为,既然吸毒或性滥交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那么得艾滋病的人必定大多从事这类活动,进而称艾滋病为“脏病”。艾滋病患者也因而受到歧视甚至侮辱。
“社会对艾滋病人不理解。人们认为:这病是“脏病”。 …… 其实,中原地区人感染艾滋病,大都不是因为性乱,而是卖血。”
她还认为地方政府时常掩盖艾滋病血液传播的严重性,另外,许多“有知识的人”也在“说假话”,“办假事”。
“2003年12月18日,吴仪走访河南爱滋村,并约见高耀洁,当时还勒令河南的官员退场,单独与高医生倾谈了三个小时。在这次会面中,吴仪说:‘有人告诉我,中国爱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吸毒传播和性传播。’高耀洁则直言∶‘他们在骗你。’”
“有人写文章称,一个妓女能感染多少例艾滋病,并附有相关数据。高耀洁就按照数据统计了半天,得出结论,全中国人很快都会感染艾滋病。她说,‘这种文章的目的,就是强调性传播,来掩盖政府失职的责任。’”
高耀洁认为,中国国内的艾滋病宣传,过分强调避孕套的作用。这对艾滋病的预防有很大负面影响。她的理由是,既然安全套在用来避孕时都有破裂、失效导致避孕失败的危险,它就不能用来预防更加危险的艾滋病。过分宣传避孕套的防艾效果,导致人们对艾滋病放松了戒备,加重了艾滋病蔓延。至于有效的方法,高耀洁的回答是:“洁身自爱,才是保护自身、家庭、社会健康,防御艾滋病的最好办法。”
[编辑] 照顾“艾滋孤儿”
高耀洁把艾滋遗孤的问题总结为三点:生存问题,教育问题,心理问题。 尤其遗孤的心理问题,对社会有潜在的威胁。
“艾滋孤儿的问题,将来是个社会动乱的根子……他少吃无喝的,他又没有知识,他又不懂法律,你想想他会对社会造成什么东西,现在已经出现艾滋病人杀人了。”
高耀洁通过调查发现,她给孤儿们的汇款,他们常常被监护人扣留、剥夺,只有很少用在了孩子身上。所以她认为,正常人家庭分散领养孤儿是解决“艾滋孤儿”问题的最佳办法。因为孤儿们可以在正常的家庭、社会环境下成长。2001年,她将六名孤儿送到山东省曹县的农村家庭分散抚养。
[编辑] 荣誉与奖励
1999年,她被教育部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
2001年,她获得了全球卫生理事会(Gobal Health Council)颁发的“乔纳森·曼恩世界健康与人权奖”。[27]但因为地方政府拒绝签发护照而未能亲自领奖。
2002年,她被《时代》周刊评为“亚洲英雄"。同年7月,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25位“亚洲之星”之一,于人民大会堂颁奖,颁奖者为英国前首相约翰·梅杰。
2003年,她获得了由菲律宾政府颁发的“拉蒙·麦格塞塞公共服务奖”(Ramon Magsaysay Award for Public Service),马尼拉市市长赠送了她金钥匙,并授予她荣誉市民称号。但高耀洁未能亲自领奖。《南方周末》2003年度人物题名。
2004年,她被评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03年十大年度人物”之一。11月2日,获得“内滕国际育儿奖”,颁奖于人民大会堂。《南方人物周刊》将她列为“影响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五十人”之一。
2005年,她编著的《一万封信》获得了由《新京报》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举办的首届“华语传媒图书大奖”的“2004年度图书大奖”。
2007年,她获得由美国援助发展中国家妇女组织“生命之声”颁发的“妇女领导者奖”。颁奖仪式于当地时间3月14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美国民主党参议员希拉里·克林顿出席了颁奖仪式,并表示“很高兴在这里见到高耀洁”。
2007年,38980号小行星以“高耀洁”来命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