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458|回复: 16

苏格拉底与失恋者的对话

 关闭 [复制链接]

167

主题

3135

帖子

6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Rank: 8Rank: 8

积分
65340
发表于 2007-6-16 10:5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失恋了,你到底在为什么而悲伤?再读苏格拉底的回答,温情而睿智. 苏(苏格拉底):孩子,为什么悲伤? 失(失恋者):我失恋了。 苏:哦 ,这很正常。如果失恋了没有悲伤,恋爱大概也就没有什么味道。可是,年轻人,我怎么发现你对失恋的投入甚至比对恋爱的投入还要倾心呢。 失:到收的葡萄给丢了,这份遗憾,这份失落,您非个中人,怎知其中的酸楚。 苏:丢就丢了,何不继续向前走去,鲜美的葡萄还有很多。 失:我要等到海枯石烂,直到她回心转意向我走来。 苏:但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 失:那我就用自杀来表示我的诚心。 苏:如果这样,你不但失去了你的恋人,同时还失去了你自己,你会蒙受双倍的损失。 失:踩上她一脚如何?我得不到的别人也别想得到。 苏:可这只能使你离她更远,而你本来是想与她更接近的。 失:您说我该怎么办? 苏:真的很爱?那你当然希望你所爱的人幸福? 失:那是当然。 苏:如果她认为离开你是一种幸福呢? 失:不会的!她曾经跟我说过,只有跟我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感到幸福! 苏:那是曾经,是过去,可她现在并不这么认为。 失:这就是说她一直在骗我? 苏:不,她一直对你很忠诚。当她爱你的时候,她和你在一起,现在她不爱你,她就离去了,世界上再没有比着更大的忠诚。如果她不再爱你,却还装得对你很有情意,甚至跟你结婚、生子,那才是真正的欺骗呢。 失:可我为她所投入的感情不是白白浪费了吗?谁来补偿我? 苏:不,你的感情从来没有浪费。因为在你付出感情的同时,她也对你付出了感情,在你给她快乐的时候,她也给了你快乐。 失:可是,她现在不爱我了,我却还苦苦的爱着她,这多不公平啊! 苏:的确不公平,我是说你对所爱的那个人不公平。本来,爱她是你的权利,但爱不爱你则是她的权力,而你却想在自己行使权力的时候剥夺别人行使权力的自由。这是何等的不公平! 失:可是您看得明白,现在痛苦的是我而不是她,是我在为她痛苦! 苏:为她而痛苦?她的日子可能过得很好,不如说是你为自己而痛苦吧。明明是为自己,却还打着为别人的旗号。 失:依您的说法,这一切倒成了我的错? 苏:是的,从一开始你就犯了错。如果你能给她带来幸福,她是不会从你的生活中离开的,要知道,没有人会逃避幸福。 失:可她连机会都不给我,你说可恶不可恶? 苏:当然可恶。好在你现在已经摆脱了这个可恶的人,你应该感到高兴,孩子。 失:高兴?怎么可能呢,不管怎么说,我是被人给抛弃了。 苏:被抛弃的并不是就是不好的。 失:此话怎讲? 苏:有一次,我在商店看中一套高贵的西服,爱不释手,营业员问我要不要。你猜我怎么说,我说质地太差了,不要!其实,我口袋了没有钱。年轻人,也许你就是被遗弃的西服。 失:您真会安慰人,可惜您还是不能把我从失恋的痛苦中引出。 苏:时间会抚平你心灵的创伤。 失:但愿我也有这一天,可我的第一步该从哪里做起呢? 苏:去感谢那个抛弃你的人,为她祝福。 失:为什么? 苏:因为她给了你忠诚,给了你寻找幸福的新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5209

帖子

10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7854

热心助人奖

发表于 2007-6-16 11:34:44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的时候就在想,真理即是真理,某些人对自己不自信,偏要用名人在做主角,说出这些话~

191

主题

1953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世界上最帅的胖子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2086
QQ
发表于 2007-6-16 16:3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要 好生看下子。。
FET*iGo.Tone

167

主题

3135

帖子

6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Rank: 8Rank: 8

积分
65340
 楼主| 发表于 2007-6-17 15: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uck 于 2007-6-16 11:34 发表 = =有的时候就在想,真理即是真理,某些人对自己不自信,偏要用名人在做主角,说出这些话~
此话怎讲?不太明白。

36

主题

1812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8144
QQ
发表于 2007-6-24 23: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达观......有几人能够做到 苏真的会是一位出色的律师
回去了,即使从未真正靠近你一步。
回去的路上,蓦然回首,是你消瘦的肩膀......

30

主题

1091

帖子

1万

积分

圣族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70
发表于 2007-6-25 17: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十分的怀疑这是苏格拉底的话!

7087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980
发表于 2007-6-25 23: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老师说得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的麦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头路,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道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是不如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有摘。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的一天,柏拉图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做圣诞树的树.同样只能砍一次,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说的话去做.这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狠茂盛,也不算太差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最后又什么也带不回来. 苏格拉底说:这就是"婚姻".

7087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980
发表于 2007-6-25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困窘不堪。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凤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7087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980
发表于 2007-6-25 23: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ωκράτης,前469年—前399年)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Socrates, 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的父亲是石匠和雕刻匠,母亲是接生婆。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手艺,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学主要研究探讨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经常和人辩论。辩论中他通过问答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他从个别抽象出普遍的东西,采取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讥讽”即通过不断追问,使对方自相矛盾,承认对此问题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抛弃谬见,找到正确、普遍的东西,即帮助真理问世;“归纳”即从个别事物中找出共性,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比较来寻找一般规律;“定义”即把单一的概念归到一般中去。 苏格拉底教学生也从不给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用反问和反驳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的思想影响。请看一个他和学生问答的有趣的例子。 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 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 学生:是恶行。 苏格拉底:欺骗敌人是恶行吗?把俘虏来的敌人卖作奴隶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不过,我说的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苏格拉底:照你说,盗窃对朋友是恶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杀,你盗窃了他准备用来自杀的工具,这是恶行吗?学生:是善行。 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 学生:这是善行。 这种教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它可以启发人的思想,使人主动地去分析、思考问题、他用辩证的方法证明真理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一认识论在欧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义。 苏格拉底主张专家治国论,他认为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让经过训练,有知识才干的人来管理,而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他说: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权柄、以势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众选举的人,而应该是那些懂得怎样管理的人。比方,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因为她们精于此道,而男子则不懂。他还说,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精于农耕便是一个好农夫;精通医术的便是一个良医;精通政治的便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苏格拉底叫去,命令他带领四个人去逮捕一个富人,要霸占他的财产。苏格拉底拒不从命,拂袖而去。他不但敢于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恼怒地把他叫去,不准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叫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苏格拉底对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对被告叛决以前,被告有权提出一种不同于原告所要求的刑罚,以便法庭二者选其一。苏格拉底借此机会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自称无罪,认为自己的言行不仅无罪可言,而且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结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拚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定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就这样,这位70岁的老人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哲学史家往往把他作为古希腊哲学发展史的分水岭,将他之前的哲学称为前苏格拉底哲学。做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后世的西方哲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名言警句录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我们的需要是越少,我们越近似上帝。 神灵为自己保留了那对于最为重要的东西的认识 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美是难的 德性就是知识 或:美德即知识,愚昧是罪恶之源 无知即罪恶 别人为食而生存,我为生存而食。 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 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 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男人活着全靠健忘,女人活着全靠牢记。 唯有理智最为可贵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我并没有智慧,不论大的还是小的都没有。 教育是把我们的内心勾引出来的工具和方法 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 要想向我学知识,你必须先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就像你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一样。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 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 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 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 或: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在多人之前,吾舌尤健。 暗恋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爱情 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 告诉我你的朋友,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去死,你们去活,究竟谁过得更幸福,唯有神知道。 我到处走动,没有做别的,只是要求你们,不分老少,不要只顾你们的肉体,而要保护你们的灵魂。 对哲学家来说,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的天国的视觉境界。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什么都不知道。 凡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的,也算是懒! 人可以犯错,但是不可犯同一个错。 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如果我能忍受了自己的老婆,也就能忍受任何人了! 好的婚姻仅给你带来幸福,不好的婚姻则可使你成为一位哲学家。 没有人因为知道了善而不向善的 任何确实的实验都说明,任何一种生理或心理的疾病都能靠吃素和喝纯水而减轻病情。 我不只是雅典的公民,我也是世界的公民。 想起来,我还欠某人一只雄鸡未还。 苏格拉底具有朴实的语言和平凡的容貌,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和神圣的思想。他在雅典大街上高谈阔论,到处向人们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这样提问题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苏格拉底自己呢,他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我象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是个哲学的殉道者。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之死 西方文明源于古希腊文明,这是一个星罗棋布于地中海地域的繁荣的希腊世界。古希腊精神,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自由。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或民族匍匐在暴君专制的淫威下惶恐不安之时,古希腊人已经走上了自主自治因而自由的道路。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爱琴海周围,好似那中天歌唱的小鸟。古希腊文明的一个精品,是以万神之王宙斯的女儿智慧女神雅典娜之名命名,并尊其为城市保护神的雅典城邦。关于雅典城邦的故事记载,可谓是汗牛充栋。在雅典城建立后的数百年间,这座以智慧、勇敢和民主体制著称的城邦经历了无数的刀兵和天灾,却在智慧女神和说理女神的荫护下,始终屹立不倒。然而,在公元前399年,雅典城却开始走向了衰落了,而且是从精神上被彻底打败了,对手是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一位被称为“西方孔子”的哲人----苏格拉底,因为一场审判。 在雅典的荒烟蔓草里仿佛游荡着一个光辉的身影,苏格拉底,这个不死的灵魂在永不疲惫地捎带着神的圣谕,不住地向来去匆匆的人们发送着理性的光环。他是一个出身于雅典中产之家的公民,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婆。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他以一种对哲学的崭新理解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纪元,通过他的教诲产生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产生了犬儒派等新学派,并通过他们一直影响到希腊化罗马时代。他貌不出众,但言谈话语富有魅力,他在辩论之中度过了一生,并向青年们教授哲学,公元前399年,他被人控告有罪,罪名主要是两项:不敬城邦所敬的诸神而引进了新神,并败坏了青年,结果被判刑。朋友们打算营救他逃离雅典,但他拒绝了,他认为自己必须遵守雅典的法律,因为他和国家之间有神圣的契约,他不能违背。苏格拉底认为虽然如果城邦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你就不必遵从它们,但是如果你违反了城邦的法律,你仍然必须服从惩罚。苏格拉底就正是丝毫不差地这样做的,他感到有一种服从城邦的合法权威和城邦法律的义务,所以他十分自觉地接受了死刑,在临终前仍同朋友们讨论哲学问题。在时间到来时,他安详地喝下了毒酒,用自己的生命和哲学报答了祖国城邦,终年69岁。在苏格拉底一案中,一方是追求真理、舍身取义的伟大哲人,另一方则是以民主自由为标榜、被视为民主政治源头的雅典城邦。孰是孰非,谁善谁恶,不那么泾渭分明,感情上的取舍则成为一种痛苦的折磨,因而其悲剧色彩愈加彰显。 苏格拉底的哲学是同他的生活实践融为一体的,而他个人的命运同雅典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他为了祖国追求善的理想,而他的祖国则用死刑酬答了他的贡献,成全了他的哲学。苏格拉底没有丝毫的激愤、畏惧或是悲哀,而是依旧用他智慧的语调诚挚地奉劝着一切。他明白他是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恰恰能给他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古希腊,法律被视做城邦安全的基础,具有女神般的尊严,可以说是城邦真正的保护神。在此神灵的保护下,古希腊的城邦按法律治理,任何人的地位都不得高于法律。苏格拉底认为城邦的法律是公民们一致制定的协议,应该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只有遵守法律,才能使人民同心协力,使城邦强大无比,严守法律是人民幸福、城邦强大的根本保证,他的价值远远高于个人的生命。 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最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最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最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申辩篇》描绘了一幅明晰的图画: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头脑高超而不介意于世俗的成败,相信自己是为一个神圣的声音所引导,并且深信清明的思想乃是正确生活的最重要的条件。似乎没有任何疑问,历史上的苏格拉底的确是宣称自己被神论或者命运之神所引导的。那究竟是不是象基督徒所称之为良心的声音,还是那对苏格拉底来说乃是一个真正的声音,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在哲学之前,荷马史诗是希腊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文化思想宝库。它把英雄故事和富于人情味的诸神的活动交织一起,表现了希腊人的生活想象和世界观。实际上希腊的神灵多数来自西亚各国和埃及,希腊人从他们那里接受过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改变,组织在自己的宇宙和人生的画卷之中。而大约和哲学出现的同时流行于希腊各地的奥尔菲神话传说和宗教教义,更以其灵魂转世与净化的基本思想,给毕达哥拉斯、恩培多克勒、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极其深刻巨大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说的确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象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最高的存在本体就是神,就是善,他的这个说法也是来自苏格拉底的。神的观念一直是希腊哲学的起源地和归宿,而希腊哲学在其发展中也不断改变和净化了人们原先的神观念,两方面是彼此互动的。作为一位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敬畏神吸取了他变革哲学的智慧和力量。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只牛虻,一个肩负着神的使命助人从善爱智的使者。这是他对神的敬畏虔诚,也是他对人的热爱鞭策。只有联系到他的神观念,我们才能认识他所主张的“自知无知”命题的深刻含义。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歌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雅典城并没有因为处死苏格拉底而重焕辉煌,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那些法官们在审判后的心路历程。我想,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没办法面对和说服自己的良知了,他们的灵魂,将笼罩在那位老人孤独而顽强的身影下。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圣徒和殉道者,至今,没有哪位哲学家像他那样痴迷于过一种正义的生活。他把一个人的生命充分活了出来,从他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获得启发,体认人生总是会面临各种遭遇,会有得意失意,即使面对不义时,都要坦然接受。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对者。做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 苏格拉底的法律意识的确值得我们感动,曾经看过英国学者哈特的一些书籍,他把守法的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出于自愿去接受和维护法律,并以法律规则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一种是通过观察或实践发现如果不遵守法律可能会受到惩罚,因而被迫服从法律。显然,持有前一种动机的人守法心态很坚决,即使面临困难或诱惑也会战胜之,甚至不惜付出巨大代价。而持有后一种动机的人,如果眼前能获得的非法利益远大于以后可能遭受的惩罚,他就会铤而走险去违反法律。 我们不难发现,多数中国人的守法动机属于第二种。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无需责怪中国人的素质低下,因为这是由我们的传统法律文化和历史造成的。在中国古代的法律文化中,法律没有权威可言,有权威的是执掌法律的人。人们绝不敢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遵守法律就会一生平安。因此,在中国百姓的心中,法律也就不可能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也就不可能形成哈特所说的第一种守法动机。中国人的很多法律心理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释,例如中国人认为法不责众,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很多人都违法,我跟着违法,肯定不会受惩罚,但他不认为自己违法是错事。中国人也不把遵守法律看成是一件很光荣和很高尚的事,反而认为会钻法律的空子是聪明的表现。遇到讼案,就会有人通过私人关系寻求法官的帮助,希望赢得有利于自己的判决,而不是把自己的命运寄希望于法律的公正。所以在今天把“守法”作为我国公民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提出来,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能够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增强民众的守法意识,这将更加有利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我国加入WTO而带来的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的法律制度也越来越健全,公民的法律意识愈来愈增强,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对外交往更需要遵循法治的原则等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应当抓住机遇,通过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工作,使守法切实成为人民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 两个苏格拉底 一:希腊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出身于雅典城不远的一个石匠兼雕刻匠家庭,曾经自幼随父学艺,后来,当过兵,曾经三次参战。大约在40岁左右苏格拉底出了名,并进人五百人会议。大约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不敬国家所奉的神,并且宣传其他的新神,败坏青年”的罪名被判有死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但他决心服从国家的法律,拒不逃走。后来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苏格拉底一生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性的著作,但他的影响却非常巨大。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的事物,它们的生存和毁灭,都是神特意安排的,因此研究自然界是渎神的,所以他本人集中精力研究论理道德问题。 苏格拉底倡导“知德合一”学说,他认为正确的行为来自正确的思想,美德基于知识,源于知识,没有知识便不能为善,也不会有真正的幸福。他认为,从怀疑自己的知识开始的自我认识是认识美德的来源。他常常爱说“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但是,在肯定理性认识的同时,他却否定感性认识的作用。苏格拉底在研究学问上有他自己的新方法,他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对方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他产生新思想。他善于从个别的东西中抽象出普遍的东西,他这种应用辩证方法证明真理的方法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对欧洲的思想史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政治上,苏格拉底主张各行各业乃至国家政权都应该由经过训练,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管理,反对以抽签选举法实行的民主。

30

主题

1091

帖子

1万

积分

圣族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70
发表于 2007-6-26 13:0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kGenie 于 2007-6-25 23:19 发表 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
楼上是否见此理论,也在努力的试图接受这样一位女性?

7087

主题

2万

帖子

32万

积分

管理员

飘渺岛主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26980
发表于 2007-6-26 17:3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苏格拉底

30

主题

1091

帖子

1万

积分

圣族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70
发表于 2007-6-27 08: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呵呵呵呵~~~我知你就没那么伟大!:dj

167

主题

3135

帖子

6万

积分

MJJCN参议员

Rank: 8Rank: 8

积分
65340
 楼主| 发表于 2007-7-2 09: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kGenie 于 2007-6-25 23:16 发表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老师说得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的麦地。老师问他为什 ...
无限的幻想去追求爱情,当“失败”之后,对婚姻“凑合”。

106

主题

1208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419
发表于 2007-12-3 16: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原文 苏:有一次,我在商店看中一套高贵的西服,爱不释手,营业员问我要不要。你猜我怎么说,我说质地太差了,不要!其实,我口袋了没有钱。年轻人,也许你就是被遗弃的西服’ 引自‘百度百科’ 苏格拉底(Σωκράτης,英译:Socrates; 前469年—前399年) http://baike.baidu.com/view/1091.htm 引自‘百度知道’ 西服的始祖:1690年, 究斯特科尔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从这看来是法国 发明的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76595.html 这则相当没有水平的对话应该是假的。 [ 本帖最后由 把MJ当朋友 于 2007-12-3 16:55 编辑 ]

106

主题

1208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8419
发表于 2007-12-3 19: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en 于 2007-6-25 23:16 发表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老师说得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地走出的麦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 ...
苏格拉底的时候,有圣诞树么? 这条的真伪也有待考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7-22 08: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