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4-3 23: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
接着侃……
杨丽娟个案又不断有新人物新故事加入战局。我上个星期编译的那篇英文稿子,没有上头版,现在也滚动得不知道去哪里了,但却至今还在我单位网站的统计信息里高居“Most Read”榜前两名,可见这个新闻事件的热度之大。另外南嘉鱼同学写的一篇《杨女在追星,媒体在干嘛?》也相当有趣,可当奇闻读读。
新近加入的人物,包括唱过《舒克和贝塔爱大米》的杨臣刚,微小星星潘晓峰,都放言出来要资助小杨回港给父亲收尸,然后被批炒做。但他们还不是炒做得最过分的,北京已经有某神经博客嚷着要向小杨求婚了,某北大学子开始威胁刘德华不对小杨负责他就在宿舍自杀,另外一个30岁的妈妈级已婚妇女主动找到媒体称要“效仿杨丽娟”去干掉何炅同学。然后四川泸州的一个据说是“李小龙迷”的小导演陈天星马上跟进说要拍一部记录片来反思,不过麻烦他们记得先去借一盘张扬的《昨天》来参考;王晶的《疯狂粉丝王》一不小心正好搭上这趟快车,不炒白不炒,管他怎的也要和那几个演员扯点话头出来,但和人家小杨那种家破人亡的追星“壮举”相比,这部电影算个屌。还有一个什么数万粉丝声援刘德华、讲究“理性”追星的活动,还有你说我说他说她说……真的是没完没了。
杨丽娟是没有回头路了。媒体把她一家曝光成这样,以后谁见她们都要退避三舍。杨丽娟在喧嚣之中似乎有点清醒了,开始说不追刘德华了,开始说要把老爹的尸体收回来入土为安落叶归根了,善哉,有进步。其实主要是之前她们没钱,现在有人捐献。但这个社会如果能把她教育正常,将是多么美丽的故事。人人都在这么想。
结果街坊邻居又闲不住了,开始给某些报纸曝光真相。说大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幕后主脑人物,就是杨粉丝她妈,因为她妈其实也是个刘的粉丝,跟着有报道称,她妈承认遗书其实早就写好,于是“预谋说”又浮现水面;接着还有曝料,说这母女俩经常因为追星要求无法满足而殴打老杨,老杨走上这条路是家庭暴力所迫,比如卖肾就是孩子她老母给逼的(听说这话竟直接出自杨母之口)等等。
那杨丽娟她妈不就是最大的阴谋家了?女儿和老公都是她手中用来达成目的的工具罢了。不过老杨倒是在他的遗书说过,支持女儿追星,是大人的自愿,还反复强调他们“不崇拜偶像”,“不追星”。
那他们是在干什么呢?很多人讥笑喝醉了的人不会承认自己喝醉了,发疯的人不会承认自己发疯了,所以追星的人也一样咯。我说过,在中国这样一个从骨子里蔑视戏子的国度,发生这种事情是罕见的。前段时间不什么戏曲学院招生,怎么都凑不够人吗?问家长为何,都说,戏曲这种东西,就当叫孩子练钢琴一样的,学一点就好,可别成为孩子的终身职业,因为他们已经给孩子设计好了未来,比如做个医生做个律师什么的。因为戏子和明星,都属于“不务正业”也,哪怕他们愿意花大钱去看一台郎朗、李云迪的演奏会,去看京剧川剧话剧昆曲,再艳羡一下戏子赚的钱,可很多人却是绝对不考虑自己和孩子会走上星途。在美国,有女孩说我要当明星,也许翌日就征得或不征得父母同意,卷起铺盖去好莱坞了;而在中国,不被关禁闭再接受轮番洗脑才怪。
一堆人,尤其是一堆中老年人是抱着厌恶和轻视的态度来看待那些迷恋明星的孩子们的。在中国的追星族,很多都承受着,或潜意识里感受得到他人和长辈异样的目光和“谆谆教诲”。他们真的有点“弱势群体”的意思。“粉丝”永远是和“疯狂”二字挂钩的,跳进纯净水里都洗不清。
但其实都TMD的五十步笑一百步。人就是因为自身不够强大,才会把自我代入到一个偶像中去。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基本上没有信仰的土地上,求助于神是不可能了。只有偶像。然而,追娱乐明星被视做道德沦丧,可如果追的是“科学明星”“政治明星”,那就不会有任何问题。比如谁没追过拜过毛主席?那个时候要死要活的多着去了。真正死了的和被整死了的也不少。
人嘛,谁不要个精神寄托?打造出来的偶像都有光晕,都接近完美。谁不爱?粉丝的方式又各有不同,有的只是喜欢,遥远观望;有的则是在找榜样,找激励;最麻烦的,就是,有的是在填补空虚,找神像——偶像可以成为生活的全部,比亲爹还亲,追星就是其全天候的职业。社会上最看不惯的,应该就是这最后一种,但一般都不做划分,基本上一棍子打死。而粉丝自己的控制程度如何,还要看个人的修为,譬如你能不能意识到自己也是各独立的个体,拥有一个自我?
事实上对粉丝问题的反思,社会上由来已久,但争来争去有什么结果吗?至今没有。这回我也相信不会有。这是个心理问题。一般人都对付得过去,但有的人比较严重,就变病态了。其实我们大家都有病,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各色的粉永远都会在,只是像杨丽娟这样的极品可能很难求了。
马克·查普曼曾经因枪杀列侬成为了极品,后来无数疯狂粉丝效仿跟从,比如前段时间才有个歌迷想干掉保罗·麦卡特尼。至于那些宣称要割腕的跳楼的,跟踪某某明星的,臆想嫁给某某明星,甚至臆想出自己已经为某明星生育了几个子女还闹进了法庭的,都太老套了,报纸上登载这样的花边,不过让人一笑而过。有粉丝还会去拼究竟谁更疯狂,就像当年俩日本人比谁杀中国人杀得多一样,似乎越疯狂,越能帮助证明他们偶像的力量和魅力。
正是因为这些形形色色好玩的极端行为,才会让媒体不断地去报道去炒做,还自我标榜说要塑造反面教材来警醒“追星族”,吸引眼球才是硬道理。像杨丽娟这样逼死老爸的,绝对是中国特色,老外学不来,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这个事件背后的社会压力舆论压力和经济压力,不会理解什么叫爆发的出口,他们很多都有钱,可以买很多收藏品和演出门票,可以跟着偶像环游世界,只懂得怎么去扯扯偶像的衣服和头发就行了。
细读过杨父的遗书,可以感受得到这个老人基本上是在赌一口气。都说人无法选择生,但可以选择死,但要你真正去选择死亡,你真是需要好大的勇气的。他讲自己家庭倾家荡产,其实不过是为了和他一见“签个名而已,不图钱和名利”,别无他求。“难道你连这也不理解吗?”他质问刘为什么看到一家人都为他走到这步田地了,竟却不满足如此一个小小的要求,反而对他的女儿进行批评,让他女儿抬不起头。是的,走到这步田地,的确已经没有退路了。老人真的是在赌气,知道为什么“冥顽不化”都用在形容老人身上吗?杨父68岁了!还求什么?死,也不就一死吗?
有的时候,执着也是可怕的。但刘德华还是站在传统的位置上讲出了他的观点,批评杨女,本来也意在警醒极端歌迷,帮助塑造粉丝的健康人格,他对杨女“不孝”的反感和说法,可能是因为媒体的渲染,更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揣摩一个老人的心理和心态。毕竟疯狂的粉丝,对他有所图的粉丝,他见过的太多了,习惯性地就讲杨家归类。
“不但不见,你姓刘的还找借口,诬陷、造谣、诽谤我们孩子‘不忠不孝’,你有何根据?你能付得起法律责任吗?等了你13年反倒‘不忠不孝’了……”杨父在遗书中慷慨地争辩道,他说他们大人所做的所有,都是自愿,不关女儿的事,这让刘德华彻底没有了立论的根据,“由于你的带头起哄,使社会上的流氓起哄,一些有恶意的人也乘机讽刺谩骂,说我们发疯、发狂、神经病,你见他干啥,想嫁他吗等,用一派胡言来侮辱我们。孩子能经受这么大的压力吗?叫孩子今后怎么活?”
不错,“孩子今后怎么活”才是杨父真正关心和痛心的。可见爱之切。刘德华怎么能理解,他也还没当过父亲呢,也不可能体会过一无所有的生活是如何。所以说,明星和粉丝,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本来,这个故事是该这样书写:一个痴心的歌迷追星追了13年后,在父母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偶像,然后偶像很感动地和这个执着的铁杆歌迷单独相聚,说说话聊聊天,给她签名,与她合影,最后摸摸她的头,让她往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歌迷记住了偶像的良言,回到家后,梦也醒了,开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最后通过努力成为了谁谁谁,……老了的时候,把她与偶像见面的这段记忆珍藏又回味,就像《甜蜜蜜》里黎明他姑妈念念不忘威廉·柯顿,……偶像依然是偶像,依然是完美……
但这一切都没发生,也不可能再发生了。错一步棋,全盘皆变。历史无法更改。一个歌迷见偶像的小事,就这样被媒体和各色人等放大成了一个社会事件,成为了千奇百怪的多棱镜,最终还闹出人命,真是让人感叹。刘德华本可以用他的社会影响力把事情往好的方向引导,但他没有,或许他误解了。
“杨丽娟的梦,13年的付出,是我们的骄傲;你姓刘的不敢见他,那是你的耻辱。说明你是假面具、披人皮,连畜生都不如,你唱的做的全是假的,露出你狐狸尾巴了。”难道杨父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要让偏执女儿看清楚偶像的“假面具”和“狐狸尾巴”?难道我解读出的,竟是一个决绝的反面教育方式?
还是引用杨父遗书里的一段话来作结吧。对于这个悲剧,我已无言语,止于此。还在谩骂的人,也可暂且收起你们的反感,认真读一遍他的文字,想一遍整个事件的乱象,再作评判。
“许多人今天还在误解我们,不理解为尊重孩子的梦,为圆孩子的梦而支持孩子,这事与教育无关,只是每个人的命运和追求不同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