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2-6 20:2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歷史是人文学科的一门。歷史学与商业财经和科技等学科不同,它不能为学习者提供即时的经济效益,或创造新的技术和产品,但歷史是前人经验教训的累积,为后人提供不断反省、检讨的资料,加强思辨能力,掌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为未来发展引导适当的路向,灭少不必要的曲折失误,提供矫正失误的方法。古代中国史学家有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变」就是指发展的趋势,即形势、处境、条件差异和变化;「通」是了解、掌握、运用,我们必须透过了解过去,认识、掌握前人的经验教训,建设和开启未来。
学习歷史的另一个重要价值,是丰富个人的知识,提高对社会、国家、民族,以至整体人类文化的欣赏能力。前人遗留下来的文化成就、文明建设的成果、源远流长的家族关系、人事变迁、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政治纠纷,都是现在的构成部分,我们看到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总有兴趣知道这些古代遗迹的来歷,我们听闻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前南斯拉夫的战火、中国海峡两岸的纠纷、美国黑人的抗争、印尼华人的受辱等,总希望知道它们的背景。只有认识歷史,才能增进对现代的了解。
人类文明的进展,是建基于累积过往成就中不断的改进、更新,而前人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是改进、更新的重要参考。没有任何人可以凭自身的经验,解决纷繁的问题。处境复杂,经验教训愈丰富,则愈易解决问题;国家、社会也如是。歷史是人类经验教训的延展,扩大人们的经验和视野,从观察前人处事的是非得失,加强思辨力,从歷史经验教训中增强应付困难的能力。
歷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歷史教育可以加强人民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凝聚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往经歷,这些过往经歷便是他的个人歷史;不同的团体、社群、民族、国家都有过往,这些过往便是他们的歷史。个人需要知道自己的歷史,因为他需要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感情体验等;同样,社群的成员需要知道共同的过往,为了确认社群的存在。任何人没有可能割断自己的过往,但没有必要鉅细无遗地记下所有过往的事,人们只选择对自己或社群有需要的、有利的、有兴趣的1或有共同回忆意义的往事来记忆。例如某人只记得一些特别的经歷;芋家庭或宗族的成员只记录某些家族大事。虽然绝大部分己发生的事、曾存在的人和物,会逐渐从人的记忆消逝。不过,已发生的事和曾存在的人和物,总是有迹可寻,不完全从人的记忆中湮灭。有需要时,己淡忘的往事会重新浮现。有需要的时候,人总会从歷史的资料库中,找寻过往的事物,重新建立对往事的记忆。
歷史的记忆往往成为凝聚社群成员、巩固成员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媒介:有共同歷史记忆的人,便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反过来,没有共同的歷史记忆,便缺乏团结社群的基础。以家庭为例,家庭成员的共同经歷,往往是家庭的凝聚力量,父母总希望子女知道家庭的经歷,以增强家庭团结的基础。以香港社会为例,40年代后期50年代初超过百万人从内地到来,50年代的移民潮和当时的艰辛生活、60年代的制水、1966和1967年的社会动盪,都是这些社群成员的共同经歷,认知这段歷史的社群成员,对香港较有归属感。以中华民族为例,汉族人所认同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万世师表孔子、忠义的化身关公,以及杨家将、岳飞、文天祥等人,都是中华民族的歷史人物,而这些人物背后的歷史,是凝聚、团结中华民族的力量。认识社群的歷史,能对社群加深了解,从而建立起与社群的亲切关系,这对于国家、民族亦一样。
任何团体、家庭以至国家和民族都会记录他们的歷史。我们透过他们的歷史来了解和认识他们,例如我们要认识美国,便需要知美国的独立战争,否则便无从认识美国如何建立自由和民主的社会。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歷史的用处或价值在于「开拓人的知识和视野、丰富人的心灵」,又是社会进步和政治改革的必需。这正是我们需要了解歷史的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