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1 16:26: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周黎明
对于不懂外语的观众来说,欣赏外国电影的一大障碍就是听不懂。把角色台词改成中文是一种克服该障碍的方法,其作用显而易见,此处不再赘述。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配音的危害远大于益处,其中有些是不为一般人留意的。
首先从翻译的角度看,配音为翻译增加了很多限制,比如音节的多寡、口型是否吻合等。有些原文中简明扼要的说法,却成了配音翻译的难题,如最常见的英文“No”,在许多场景应译成“别这样!”或“住手!”但因为银幕上演员很明显只说了一个音节的字,所以不得不翻成“不!”于是大家常看到敌人在抓好人时,他的家人(尤其是妻子)在一旁大声喊:“不!”你有没有听到过中国人在类似场合说“不”呢?即便在再烂的国产电视剧里,我也没听到过这样不像中国话的中国话。
除了这一类属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不少原文中的成语、俚语等,因翻译的水平有限,常常一个字一个字被硬译为中文,结果观众听起来有时似懂非懂,有时根本不知所云。有些大家通过画面及上下文可以猜出个大概,而有些幽默等巧妙之处则完全丧失殆尽。
如果采用字幕,翻译的质量问题仍然存在,但至少对口型的麻烦就没有了。字幕翻译也需要较高的技巧,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字不能太多。如果观众因需要看字幕而根本无暇顾及画面的其他内容,那么,这样的字幕翻译是不成功的。字幕翻译切忌啰嗦,凡是对白的语气、画面的内容中能够传递的信息,字幕中能简就简,能略就略。举一个中译英的逆向例子:早期张艺谋的影片(如《红高粱》)是由国内单位翻译的,英文字幕每个字都能跟中文台词相对应,结果一句简短的中文句子经常需要两行英文才能放完。他后来的作品很明显是由境外的专业字幕翻译公司和人员来负责,字幕短多了,但神韵却保存得更完整。但字幕翻译最大的长处不在于此,而是以下涉及的方面。
一旦选择配音,就会牵扯出一大串别的问题,首当其冲是声音表演的问题。一个演员处理台词的方式是他电影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众所周知斯特里普能准确地再现各种方言和口音。你可能会说:“我听不懂外语,所以他们台词功夫如何对我不起作用。”这话只对了一小部分。尽管不懂外语的观众无法领会某些演员把握台词的精湛之处,但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们处理台词的大致风格,而这种风格在配音时有意无意会成为牺牲品。先举一个外国的例子:早年日本也广泛采用配音方式,玛丽莲·梦露以低沉、略带沙哑的说话方式著称,西方男人觉得她那样很性感,但日本人的审美观刚好相反,女人的说话频率越高就越有女人味,结果日本银幕上的梦露成了尖嗓子。在中国银幕上,外国人讲话或多或少都有些拿腔作调。不信你做个小试验,即使你背对着电视机,光听台词,你多半可以判断出放映的是国产片还是外国片。最好笑的是,中国配音演员觉得声音表演不过火不足以表现出应有的外国味,而西方电影表演(比如好莱坞)却反复强调自然,他们的表演方式在很多中国导演看来是“不到位”的。这一上一下,原先低八度的处理变成了高八度,并且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腔。当我第一次听到老外说英语时,我大吃一惊,原来他们讲话跟我们差不多,没有一丝配音片那种戏剧性的高低起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