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还在说,报道吕克·贝松还有什么卖点?
答案是,没有。
他的新电影《亚瑟和迷你墨人》来了,我却是兴趣阑珊。不过同事老王给了一个电话号码,就此认识了华星电影院的一个美女工作人员,说可以邀请媒体去一个17号下午的首映,于是开始考虑究竟要不要去一趟。
最终,我去了。因为我们的外国专家嚷着想去。他从小是法国长大的,所以对这个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很有兴趣。如此,我就带他去了现场。
《亚瑟和迷你墨人》在中国的翻译是《亚瑟和他的迷你王国》,这个电影是改编自吕克·贝松自己写的儿童故事。花了5年时间来打造,投资了6500万欧元(8000多万美元,6亿多人民币,法国历史上最昂贵的电影制作),还邀请了麦当娜来献声。
这个片子最终成为了真人和3D动画结合的产物。但吕克·贝松的这部作品好不好呢?我觉得孩子们应该会看得过瘾,——尽管该片并没有革命性的视觉成就。吕克·贝松想要告诉我们他还有一颗想要阐述爱的童心。
但电影更多着墨在孤独感中成长起来的孩童在幻想世界里的历险。在西方,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很正常,而亚瑟这样的孩子也许却并不多。因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也许可让我们国家的孩子们和已经长成人的青年们终于能找到与这部片子的些许共鸣之处。《亚瑟和迷你墨人》又有点像郑渊洁早期的童话,我还记得当时《罐头小人》和《红沙发音乐城》曾给我带来的激动。事实上,对微观世界的畅想一直都有,很多很多的小说电影也曾在“人要是缩小到蚂蚁、细菌一般大的时候,会做什么?”的命题上做过文章。
这其实是在艰难、压抑或无趣生活中的逃脱主义,一种藉着平常事物而产生的最自在的联想和幻想。
《亚瑟》也是这样,它里边的小主人公的经历五彩缤纷到可以尽情用CG来挥霍。当然,《亚瑟》也加诸了一些西方特有的元素,如寻宝、土著人,以及少年的“爱情”。
10岁的孩子会产生“爱”吗?会的。尽管这只是“王子公主”般的童话爱情,永远不太可能真实,永远都是单纯,但它会产生,会出现。这也许是孩子对大人的一种模仿。过家家的游戏谁没有玩过?那里面会有长大以后的那些复杂情愫吗?会牵涉性吗?不会。这种爱,是最可爱的;这种爱,只会属于孩子;这种爱,绝不应该仅仅拿“早恋”的帽子一概论之,甚至一概禁之。
法国人天生是浪漫的吧,吕克·贝松说他五岁的时候就有了初恋。
我还想到了《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里的那个小男孩,当他父亲以为他的母亲去世给他带来巨大伤痛时,小男孩却在为他的爱情烦恼。父亲了解到真相后,终于释然地说,哦,原来是这样,那就好,那就好,我还以为是你妈妈去世让你怎么着了呢……小男孩却一本正经地反问: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被爱情折磨更让人痛苦的呢?看到此处,我每每都莞尔。
回到《亚瑟》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沉闷:有幽默对话,有动作场面,还有对《星球大战》、《周六夜狂热》以及《石中剑》的戏仿,偶尔还有一些小惊喜(比如在花蕊中就寝等)。而尽管《第五元素》和这部最新的《亚瑟》还是逃不脱让人们质疑其又是“好莱坞制作”而已,但吕克·贝松总在强调他的电影骨子里是法国的,灵魂是欧洲的。作为儿童电影,我们也无须诟病情节的低龄化,而且如果你有一颗童心,那恰恰更好。但在此之前从没有执导过动画电影的吕克·贝松在节奏的把握和整体的组织上,实在不在最佳状态,有好些不必要的场景被随意地浪费地堆砌在了一起。
Okay,无论如何,我喜欢这部电影。不算大餐,也算甜点。
当然,我更喜欢和怀念这位导演的《碧海蓝天》和《杀手不太冷》。
主持人、贝松和法语翻译。实际上,这是北京电视台2频道“天天影视圈”和UME组织的一个活动。吕克·贝松当天下午简直是在赶场,连去了三家电影院参加所谓的“首映式”。
我们的外国专家在现场很愤怒。一是因为他没问上问题,二是认为那几个中国观众的现场提问是愚蠢的,无聊的,甚至是对吕克·贝松不敬的,跟《亚瑟》这部电影本身和主题无关。他在他的文章中写道:“Unfortunately, a negative impression of the members of the public attending the premiere was difficult to quell when instead of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s he awaited(这是主任要求他做的修改版。事实上原文这段的第一句话打击面更宽,说成所有中国人的毛病了……原文是:“Unfortunately, old stereotypes concerning Chinese people's cultural obtuseness and disregard for anything foreign were difficult to quell when instead of the interesting questions he awaited”), Besson was subjected to a barrage of pointless and often insulting comments. One lady argued with the French director about exactly how many times he had visited the Chinese mainland while another man arrogantly inquired as to why Besson had not seen fit to hire major Chinese stars to provide the voices for the Mandarin dub. The puzzled Besson tried to maneuver his way past these oddities before asking to judge a quiz on the movie and being gently shuffled off stage by the Chinese host, clearly feeling her moment in the spotlight becoming an embarrassment. ”一个女影迷跟吕克·贝松争执他究竟来了几次中国,另一个男记者问的则是会不会找中国明星来给《亚瑟》的续篇配音,但是没把话说清楚,结果造成了争辩。确实够莫名的,不怪老外当时发飙。但要记得,白痴哪里都有,外国人里边也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