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版《西游记》中的唐僧
最近一段时间,耳边传来日本人恶搞中国名著的消息比较多。
恶搞显然是一种网络文化了。对恶搞文化源头的通常解释是:恶搞文化又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经典的网上“次文化”,发端于日本的游戏界,然后传入台湾,成为台湾BBS网络上的一种特殊文化。这种新文化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在全中国范围流行。Kuso在日本的原来用途,是教导游戏玩家在购入一款超烂的游戏时,如何玩得更开心,也就是“烂Game认真玩”的意思。
恶搞一经传入大陆互联网,便产生了原子弹般的爆炸力,2006年的中国互联网应该见证这一点:《黄金甲》遭恶搞、《夜宴》遭恶搞、李宇春遭恶搞、中国男足遭恶搞、“开国大典”遭恶搞、国家级女诗人遭恶搞……在胡戈《一个馒头的血案》的带动下,2006年大陆互联上的恶搞作品和行为,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而媒体又乐于报道这种种恶搞事件,于是恶搞在社会上的认知面迅速扩大。在恶搞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下,有关部门和人员开始对恶搞喊停,恶搞遭遇的批驳之声随之也越来越多。然而网民的立场,与官方或半官方对恶搞的“打压”姿态却截然相反。
“坚持支持、保护恶搞。”网民们喊。
恶搞之所以在网民中间获得了绝对优势的支持,在于国内的网民通常将恶搞视为一种对权威、对崇高的解构行为,这种行为挑战的往往是过去的“传统价值观”。可以说对恶搞的支持,反映了网民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支撑下,越是严肃的、越是权威的东西,就会越让人有恶搞的欲望。这也是恶搞遭到批驳的主要原因。
恶搞当然是网民的狂欢无疑。
然而,在我们享受自己创造的恶搞狂欢中时,却对另外一种恶搞普遍持敌对态度:来自东瀛日本对中国古典名著的一次又一次恶搞。在日本人那里,色情游戏《红楼馆奴隶》里的林黛玉成了凤尘女,《西游记》里的唐僧成了一位靓丽的女性,和徒弟孙悟空谈起了恋爱,而在一款名为《恋姬+无双》的游戏里,关公居然成了拥有一对豪乳的性感女郎。
网友的叫骂之声自然不可阻挡。在这数次恶搞之后,又传来中日要合拍关公的消息,不免让网友们对日本人的“不怀好意”担起心来。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对恶搞发端国的恶搞中华名著作为,深感厌恶呢?是日本人的恶搞超越了底线、脱离了恶搞本来的趣味,还是诸如民族情绪的原因?是的,恶搞虽然发端于日本,但经传入中国大陆后,其含义恐怕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人和日本人对“恶搞精神”的理解,恐怕有着天壤之别。
事实上,中国网民也不是没有恶搞日本的行为存在,比如,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这个名字,就不止一次成为中国网民“笑话短信”的材料。
而网上流传的“恶搞”日本人的笑话,更是不在少数。相对于日本人恶搞中国名著,中国人对日本的恶搞,也许更具有政治意味:简单地讲,日本人的恶搞可能更倾向于“低俗”。这一点,我们通常会搬出日本人的色情文化,作为解释。而在理解我们自己的恶搞行为的时候,对内对外似乎又有区别:对内是解构权威和崇高,对外恐怕不见得。
心理健康的人听了心理变态的人说自己坏话,大可不必破口大骂,不予置睬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反之,如果我们意识到自己在某些具体事情上心理不健康,最该做的是医治自己,而不是骂别人不健康——有些拗口,失敬。 (文/冯一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