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284|回复: 3

ZT 姜文的十个为什么(谈鬼子来了)

 关闭 [复制链接]

71

主题

1645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7172
发表于 2006-8-22 11:1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姜文的十个为什么   以下是姜文针对《鬼子来了》,回答记者的一篇有名的访问。   1.我为什么要拍“鬼子戏”?   姜文说:这部电影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在这部影片里,日本军屠杀的是真正的中国老百姓、中国平民。而事实上,当年日本军也确实杀过很多中国老百姓。我的老家唐山就发生过这样的惨案。我想通过这部影片告诉日本观众:你们要真正面对这段历史,别想再否认。我也想以此告诫中国观众:面对恶人,我们不能无端地报以善良。面对这些已经发生的事实,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避免这种事再发生。   2.我为什么对中日文化比较感兴趣?   姜文说:1982年我在中戏上学时,班上来了一拨儿日本留学生,和我们同龄,关系也特好,走的时候依依惜别,甚至有和我们班同学谈恋爱的。当时我就很奇怪,他们和我小时看的抗日电影中的松井之类的日本鬼子说的都是一样的话,怎么态度和人的精神面貌却和松井他们那么不一样?他们和松井他们也就是差一代人,二者形象却怎么也重叠不到一起。从那时起,我就带着这个问题听了很多亲历过抗日战争者的讲述,后来有机会去日本时也看了很多听了很多,看了许多如《菊花与刀》之类的人类学、社会学著作……到现在,我渐渐地能把这两类日本人的形象重叠到一起了,他们其实就是一回事,只不过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不同而已。这就令我毛骨悚然:一个温文尔雅的日本人很容易变成一个我们印象中的日本兵。   3.我为什么重视日本这个对手?   姜文说:日本善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优点的敌人。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些优点而是将其模糊掉,不承认它,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与灾难。   半个世纪前的那一场侵略战争就是明证。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觉得鲁迅思想的形成和他对国民性的批判,与他年轻时在日本呆过,产生过比较有很大关系。我觉得一场灾难的发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灾难过后我们不能深入地研究和总结这场灾难的根源。正是这种想法促使我一直想拍一个中日间的故事。   4.我为什么给《鬼子来了》选择刘星的音乐?   姜文说:《鬼子来了》的故事原本“隐藏”在我为拍电影而看过的众多小说之中,并没有清晰地凸现出来。而最终诱发灵感的是两张风格迥异的CD,一盘是日本军歌,另一盘是当代音乐隐士刘星的专辑《一意孤行》。前者激昂有力中带有霸道倾向,后者则尽得中国文化超脱与空灵的真谛。我从日本军歌中听出了民谣式的儿童歌曲的痕迹,其中有一种青春期的无法控制的疯狂和理想,这种疯狂如果被邪恶的力量所引导很容易做出意想不到的暴行。对于《一意孤行》的境界,我非常欣赏。但要想达到这种高境界,必须有“日本军歌”那样的实力做基础,否则只能是“商女不知亡国恨”了。   5.我为什么特别看重“翻译官”在影片中的作用?   姜文说:我曾经选了好几个关于中日战争的题材,其中有《生存》。我看中的就是《生存》中的这一点——一个本来没有介入战争的村庄,突然来了一个日本兵和一个翻译,他们怎样互相面对?而由于这个翻译的作用,本来善良的老百姓不能正确地认识对面的敌人,以至于自大、膨胀,使用了错误的手段。这其中有残暴敌人的问题,更有翻译官因为私欲而误导的问题,于是事情开始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故事的这个核是我非常看好的。   6.我为什么对日本朋友抱有戒心?   姜文说:当年在中戏谈笑甚欢的日本留学生朋友,遇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一瞬间就会变成大屠杀的刽子手。这种两面性是很好地重叠在日本人身上的。就像我们这一代人很熟悉的李玉和与鸠山,在满铁医院的时候就是“老朋友”嘛!但是这种朋友关系挡不住鸠山当了宪兵队队长,以后把李玉和弄来坐老虎凳。虽然不耽误请李玉和喝杯酒、谈谈佛教,但是密电码得拿出来。这种事太多了,朋友归朋友、原则归原则,日本人的原则性和国家利益的概念非常强。   7.我为什么不总把“爱国主义”挂在嘴边?   姜文说:爱国主义不需要唤起,只要一个人还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会爱自己的祖国。鲁迅对自己民族与文化中某些问题进行讽刺与挖苦,这也是充满了爱的。他为什么不挖苦日本去呀?因为他是想让中国这“脖没了,比日本强了,这是最大的爱国。反过来个别人为了自己的私欲违心地故作赞扬歌颂状,而不让人们看到问题的实质,那就像我们片子中的翻译官董汉臣一样了。我觉得比“卖国贼”更可怕的是“爱国贼”,他们打着“爱国”的旗号,危害却比“卖国”还大(这就让我想到某网友说日本不关他的事,但实际呢?却口口声声为日本叫好)。我虽然达不到鲁迅那么高的境界,但我很崇拜和欣赏他。他有时候表现得比较尖刻,但他看问题很准确。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人看不到问题、不愿意看到问题或者看到了也不愿意说。鲁迅这种高境界我理解就是“民族魂”。要是有那么几百个鲁迅,这个国家就会很了不起。   8.我为什么不经常站出来对日本右翼势力的否认战争罪行之类的言行加以驳斥?   姜文说:因为拍了这部《鬼子来了》,近期有不少报纸请我就日本右翼分子的反动言论发表看法。但是我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不是每次日本反华势力出招的时候我们就接招,而是需要从深层次上研究这个对手,光靠拉几个名人出来义愤填膺地过一把嘴瘾无济于事。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始终没有变过,只是我们没有深入地认识到这一层,所以才一会儿看着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一会儿看着又是军国主义的复活,这是我们需要反省的。日本不断利用我们在群情激昂时说过的一些过嘴瘾的话来达到他们的某种目的,包括我们的一些电影都成了他们开脱罪责的例证。比如我们老拍游击队,他们就援引有关的国际战争法称游击队员被俘后不享受正规军的战俘待遇,为他们杀人找借口。再比如我们有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叫“一百多鬼子,二百多伪军”,他们又非常险恶地把很多杀戮的罪行推卸到中国的伪军身上。问题不在于最近日本又发出了什么不和谐的声音,我们该怎样回击,而是在于我们应该冷静地认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邻居。我们总说要走向世界,首先就得迈过日本这道门坎。迈过日本,自然就走向世界了。   9.我为什么不在影片中让中国观众痛痛快快地“打”鬼子?   姜文说:拍这部电影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改变一些抗战题材的“老片”可能会给人,尤其是给日本观众造成的一些误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那些片子都是很好的,确实起到了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但这些电影也有一些问题。比如说,这些老电影被日本人拿到日本去放,并以此教育日本的年轻人说:你们看,中国的老百姓哪一个不是间谍,他们哪个不是不穿军装的军人?既然他们“全民皆兵”,我们就可以对他们“全民歼灭”。于是,我们的这些老电影成了他们掩盖当年屠杀中国平民的把柄。但事实上,那时候我们并没有“全民皆兵”,那只是我们的一个理想。而我们现在拍电影,就再不能给日本人这种口实了。我觉得通过拍一部电影过嘴瘾是容易的,而且往往能很急功近利地讨点好,但是事情过去之后既不起作用又不能使观众真正进行思考。我拍《鬼子来了》就是试图让观众明白,如果想避免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那段不愉快的历史,除了过嘴瘾还有什么办法。我不敢说《鬼子来了》给出了这个结论,事实上我一个导演和一部影片也做不到,最高的理想也就是有个方向吧!   10.我为什么不相信日本人的“友好”?   姜文说:在与日本人特别是日本年轻人的交往过程中我发现,日本右翼分子、反华势力、否认战争罪行的大有人在,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是一小撮,只不过在那里上蹿下跳的是一小撮。不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等于没有正视日本这个强大的对手。另一个不好的倾向是:我们有些文艺作品经常替日本人向中国人谢罪。   而事实上不肯谢罪的日本人是一大撮,我们为什么总要用那一小撮谢罪的日本人来麻醉和满足自己呢?《鬼子来了》这部影片中有几位日本演员,他们以前看过我拍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很想和我合作,报酬都好商量。但是看了剧本以后,他们有抵触情绪,拍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发生辩论。这批30岁左右的日本演员代表着日本的中坚力量,通过这部电影,我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他们一些比较极端的想法。我相信将来这部影片在日本上演时,观众也会像这批演员一样有所改变,至少对自己以往接受的看法有某种怀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1645

帖子

4万

积分

至尊天神

Rank: 8Rank: 8

积分
47172
 楼主| 发表于 2006-8-22 11: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文与日本》或《姜文说:要小心他们,更要研究他们》   我对日本民族本身不反感,但对他们的做法感到愤怒   个性鲜明的姜文无疑是中国影坛最忙的人之一,从演员半路出家转行做导演,一直成就斐然。获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的《鬼子来了》是他的最新力作,提起日本,姜文感触良多。   东洋文化其实很老土   日本在中国的影响或说冲击可以说是短暂的,我去过这个地方,我看到他们在物质方面走在前面,而思想文化却比较落后。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过程,产生了一场物质革命,这给日本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基础,但由于它的不彻底性,并没有给日本留下太多的思想文化。   这就是日本的“土”。你别看他们将头发染黄,而且奇形怪状,还蹦着的士高,就以为他们洋了,那只是包装和表面的,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家族感还很强,所以我认为东洋文化老土,甚至比中国还土,虽然在五六十年代日本有很不错的电影。据我了解,日本国民有百分之三十的人怀疑天皇,有百分之十的人反感天皇,其余的也只是将天皇像搬进家里,希冀寻找一点虚无的所谓力量的东西。   中国却不一样。中国经历了“五四”运动,经历了陈独秀、李大钊的时代,经历了共产主义这些“洋”的东西。这些都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厚,虽然我们在物质上还比不上他们,但在思想上,在自由的追求上,在人生观上,我们达到他们不能企及的高度。   就是谈到物质文明也是一样。日本生产的电器世界出名,但它只是家电,而且仅仅是家电,而对于人,对于一个国家,思想是最重要的。就拿他们的家电来说,也仅仅是模仿,没有创造。我也承认他们在技术上做得不错,但举个例子来说,日本生产的SONY彩电是质量很好的了,但那里面演的东西却都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   要保持警惕,更要认真研究   我对日本民族本身没有反感,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在一定时期里有一定的融合。比如在文字方面,相同的东西就比较多,像“干部”、“派出所”、“社会主义”等等这些词汇都是从日本过来的,这些字不是他们的,是从我们中国流传过去的,但这种组合是他们用出来的,这种组合对我们有作用,要不,我们的文章写起来起码多少受点影响。所以他们也有可以学习、可以借鉴的东西。但我对他们的做法、他们的思想上所存在的问题感到气愤。日本从封建主义进入到资本主义的步伐太快了,很多东西他们还来不及消化,对他们两极端的表现尤其表现在战争上的极端很值得我们警惕。   我们了解日本非常少,我们研究日本非常少。要是有人问我,我们研究日本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会告诉他,日本作为我们的邻国,我们最起码应该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吧,研究他们还需要理由吗?在这一点上,我们被日本远远地抛在了后面,日本时时刻刻都在研究我们,都在关注我们到底在干什么。在戴季陶的《日本论》里写序的胡汉民说到:20-30年代我们在日本的人有10多万,却没有一本研究日本的专著出现,而同时期日本却有数十本研究中国的专著出现。源右冰卫也说过:很多人对中国的研究远远超过我们对自己的研究,我们日本是第一个被人这样研究的国家,而这种研究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美国人本尼迪克特写过《菊花与刀》,欧洲人小泉八云写过《日本与日本人》。回到我们自己这边,在这一点上,我们甚至不如美国人和欧洲人研究日本多。我们要研究日本,也不是因为感受到危险就去研究,本就应该研究,应当先去研究先去看看,然后怎么样再说。   不能仅仅为了泄愤   中国人没有意识到研究日本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应该去研究日本,源右冰卫说过,中国人情愿学习一些能够当饭吃的东西,比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却不愿意学习不能当饭吃却可以开心智的东西。这样继续下去是要付出代价的,因为我们一直以来学习的仅仅是一种工具、一门手艺,而没有学到更深层面的东西。   我们在这里谈这个问题,包括你们杂志谈这个问题,都只是言片只语,容易给人一种瞎子摸象的感觉。但这也是一个开始,如果深入下去,会很有价值,可要是停在这里驻足不前,那就变得不重要了。   我们在这里谈这个问题,包括你们杂志谈这个问题,都只是言片只语,容易给人一种瞎子摸象的感觉。但这也是一个开始,如果深入下去,会很有价值,可要是停在这里驻足不前,那就变得不重要了。   我接受你们的采访是因为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我愿意做一个石子,和你们杂志一起做一颗引路石,说是抛砖引玉也好,说是提出一个说法也好,都是想有更多的青年投入到这个讨论当中,参与这个研究。前不久我看到了这样三本书:《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不可信的》、《我也有个梦》。我感到非常欣慰,毕竟中国开始有了认真研究别人的文章和人,即使这三本书是说美国的。作者不是专家出身,但他研究的认真态度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不像普通的观光客,写出来的也不是泄愤的东西,没有夹杂太多的个人情绪。这是个非常好的现象。   年轻人总有一天会觉醒的   青年人应该多感受一些事物,包括洋的、土的、半洋半土的。这些东西他们都应该去体会体会。他们有这个权力,也有这个能力。千万别小看年轻人,他们其实特别有判断,有创意。   就像我们这一辈人当初听邓丽君的歌时也将她的歌当成全部一样,现在的青年人将染黄头发、穿松子裤当作一种必须追崇的时尚,这不打紧。因为也正像我们后来随着知识的增长知道了邓大姐的歌也只是声音甜美而已一样,青年人会发现他们最初模仿的原来不过是一个半土半洋的农民而已,自然地,他们就会恢复本来面目,这个过程也是他们成长、成熟的过程。因此,有这种现象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反对。   要是中国有像《菊花与刀》一样的东西就好了,甚至要是有像源右冰卫一样的人就更好了。(笔录:王军)

75

主题

674

帖子

2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399
发表于 2006-8-22 11: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姜文算是比较冷静的了,希望大家都能冷静下来想一想。

1448

主题

6164

帖子

15万

积分

超级版主

MJ在华首席代表

Rank: 10Rank: 10Rank: 10

积分
155925

普里策新闻奖特别贡献奖

发表于 2006-8-22 12:2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冷静的就顶一下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7-18 13: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