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stroller 于 2011-8-26 23:04 编辑
2011年8月25日 - 我终于要写写我的朋友弗兰克•迪里欧(Frank Dileo)了,他昨天去世了,终年63岁。弗兰克是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忠实而出色的经理人及朋友,是他成功的精彩的职业生涯中的炼金士。你想了解《颤栗》(Thriller)吗?这里面有弗兰克的功劳,《真棒》(Bad)?还是弗兰克。是弗兰克2005年远离俄亥俄的家,自费来到加州圣玛利亚(Santa Maria)从头到尾旁听了对于迈克尔的娈童审判。
是弗兰克在2009年春天回来,让迈克尔得以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投入伦敦演唱会的排练。是弗兰克在急救室里亲吻迈克尔的额头,合上他的眼睛,然后走出去告诉他的孩子们,他们的父亲去世了。对于迈克尔,弗兰克永远在那里。
我很久以前遇上弗兰克,但却是在审判期间建立起交情。他来到鸟不拉屎的圣玛利亚,眼睛几乎看不见。由于青光眼和糖尿病,他的视力严重受损,迄待手术。他无法开车,于是我就成了他个人指定的司机。那是一场漫长的审判,迈克尔也不大可能跟他打招呼、过来感谢他。但他一直在那里,和每天都出席审判的凯瑟琳•杰克逊(Katherine Jackson)成了特别的朋友。
弗兰克不愿承认的是,杰克逊一家出了名的薄幸。在审判甚嚣尘上时,迈克尔以前的安保主管,与他情同父子的比尔•布雷(Bill Bray)正躺在洛杉矶靠近10号公路的一家小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迈克尔和杰克逊家所有人都抛下了他。我拜访过他几次,他处于半昏迷状态,由他的女朋友照顾着。她纳闷杰克逊家怎么了?他们都离开了。
审判结束后,迈克尔火速前往巴林和其它地方,迪里欧也同样被切断了联系。直到迈克尔陷入了糟糕的财务困境,挣扎着准备伦敦演唱会时,他才给弗兰克打了电话。迪里欧立马就赶到了。他是你所想要的最忠诚的朋友。他再一次自费前往。即使在80年代他和迈克尔都过着大手大脚的奢侈生活,弗兰克并不像杰克逊的其他某些顾问那样发大财。他的态度是,不索求。他等着那些人——迈克尔、索尼——做正确的事。但他们从未做到。
我跑题了。弗兰克的健康状况糟得超出想象。我忘了疯狂的80年代唱片业中那些人的行事风格。他抽着斯多哥雪茄,吃着厚厚的牛排,像个地道的苏格兰人。他喜欢纳什维尔(Nashville)的棕榈饭店(The Palm)和贝弗利希尔顿酒店的早餐厅。对于后者,他最后几年成了常客,搬进来帮助迈克尔,并长住下来,即使俄亥俄的家中有着贤妻琳达(Linda)和孩子贝琳达(Belinda)和多米尼克(Dominic)。他成了贝弗利希尔顿的吉祥物。今年春天他生病时,酒店员工来到西达斯西奈(Cedars Sinai)医院为他祈祷守夜。他们是那么喜欢他。
好人命最长吗?我不这么认为。弗兰克曾在电影《盗亦有道》(Goodfellas)中出演匪徒,他喜欢扮演硬汉,但其实有着一副软心肠。如果他能表现得更吓人或可怕一点,也许可以挣到更多钱。但他只是随心所欲,可那常常给他带来麻烦。他对迈克尔的执行人们心灰意冷了吗?是的。他在杰克逊去世六周前将约翰•布兰卡(John Branca)召回了迈克尔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一无是处的约翰•麦克莱恩(John McClain)。麦克莱恩怨恨弗兰克,竭尽所能阻止他的参与。弗兰克曾经想要予以指导,而《迈克尔》(Michael)专辑黯淡的市场表现只能归功于麦克莱恩。
但我不得不说,自弗兰克由于三月份的三次心脏搭桥手术卧病以来,遗产管理委员会出人意料地乐于帮忙。其中细节涉及隐私,但弗兰克的家人需要支持时,他们有求必应。所以你得平衡着掂量这些事。
现在该怎样呢?我打算做着和弗兰克一样的事来保持健康:早餐吃水果、培根和法国吐司面包。请记住我的朋友:他只有五英尺高,在人群中却是巨人。
MJJCN.com独家编译稿件,转载须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合作
(作者:罗杰•弗里德曼Roger Friedman 翻译:stroller 来源:MJJCN.com /)
注:Friedman是小报专栏作者,他的话真假混杂。
2005年,他写文声称相信MJ的清白无辜,但是又说MJ是同性恋。他是媒体中第一个披露卡西欧家藏有MJ歌曲的人,对Michael专辑的曲目、进展和其中的纠纷爆料也多有印证之处。但此文中,说Frank旁听时,MJ没有跟他打招呼、表示感谢却显然是想当然,与事实大相径庭。
Frank自己在采访中说过:“我们在每次庭审休息时都交谈,”迪里欧继续说,“我想让他知道,我知道他没有干那事。实际上,当我到那时,他不知道我会去,因此非常动情。他说,‘弗兰克,真不敢相信你来了。’然后他开始哭。我走上去抱住他,然后我们一起上电梯,他告诉(辩护律师)汤姆·梅塞洛(Tom Mesereau),‘这是弗兰克·迪里欧,曾是我的经纪人。在他之后我有过9个经纪人,他是唯一一个出现的,或者说是来看看我怎么样了。’那对他来说非常艰难,非常动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