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串有关“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和“中影集团”的数据。
作者:冰河木马
这是我与一名朋友之间的聊天记录,数据是我自己根据资料和年度财报进行的计算,由计算的初步结果,我们可以大概看出中国电影产业与国外的巨大差距所在。本数据的全部资源来自网络,主要来自上市公司的公开财报。(这里以索尼为对比)
索尼,2005年,全年,电影产业的“纯利润额”是:639亿日元,大约相当于人民币:56亿,主要是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制作和发行的纯利润额。而,我国最大的电影公司,中影集团,2008年运作上市(还未成功)之时,申报总资产(不是年度利润),为28亿人民币。
中影集团,掌握六个电影制片厂、三个数字制作基地、两个光盘制作基地、7条院线、400家电影院、超过1300块电影银幕,其去年建成的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号称全亚洲最大的数字后期制作基地(大过香港邵氏电影数字制作基地),总资产20亿万人民币,与前者相加,今年不过总资产48亿人民币。
还不如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一年的“纯利润额”。
那么,按照利润与成本之间的百分比,我们即可计算。哥伦比亚2005年财报,收入总额与纯利润比率为:16:1,即,投入16元钱,才有1元的纯利润。那么,我们即可得出:电影投资是风险巨大、长线投资、回报缓慢、需有巨大经济后盾才能有一定的利润比的产业。
从以上数据,我们也不难看出,索尼一年的电影纯利润为56亿人民币左右,而中影一年的票房总额(2009年),大约是24.8亿,这是总票房,也就是,中影一年的纯利润,如果按照哥伦毕业的计算:16:1,那么,中影的纯利润(2009年),只有1.55亿人民币左右,其余的都是成本。
整个中国,去年电影产业为62亿人民币票房,也就是3.875亿的纯利润。跟索尼比较,我们几乎差了14倍,这是拿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和索尼一家电影公司比较。也就是说,一个索尼公司的电影产业规模,相当于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规模的14倍。
1989年,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时候,花了60亿美金,即便按照今天的汇率计算,也有400多亿人民币,如果按照当年的汇率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几乎相当于今天的800亿人民币的代价,收购的哥伦比亚。
也就是说,哥伦比亚的总资产是800亿人民币,那么,它一年的总利润额为56亿人民币,这个比率是:16:1,刚好跟我前面计算出来的16:1,基本重合。也就是,有多大规模,就会有多大利润,不存在“以小博大”这一说。
索尼并非全球最大的电影公司,跟二十世纪福克斯、迪斯尼、时代华纳这样的老牌超大型电影公司比较,还略差火候。那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即便将中国一个占世界四分之三的人口的国家的电影产业规模,和一个外国的商业公司比较,都有如此巨大的差距。那么,那些口口声声说“中国电影不比国外差”的人,不是靠意淫生活的无脑愤青,就是怀揣阴谋的利益分子。
我们最好看清楚自己,其实,还在摇篮中!
PS:有一个数据忘了,2005年,索尼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总营业额”(相当于我国总票房):7337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611.4亿日元。当然,第二年,他们的利润没有这高,只有226亿的纯利润。两年之内,利润可以降低一半,足见电影产业的风险程度和其长线投资的性质。
此文发表之后,我仔细看了一下,有些数据计算有误,已重新计算和更正了。然而,重新计算后的数据,比我开始算的几乎又差了一倍多,难怪华谊的内部报告称:去年,纯利润只有8000万左右。而《十月围城》基本上是保本的,没赚钱。那么,占百分之八十的电影赔本,确实是事实。去年的纯利润如果是3亿多,那么,《风声》,一亿多点。《三枪》,一亿多,《建国大业》不算数,加上一些杂七杂八的片子,一亿多,确实也契合了三亿多的纯利润数据。
本话题来源于日志:http://i.mtime.com/971895/blog/53370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