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8-1 13: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八.一建军又见《士兵突击》——经典台词回顾
本帖最后由 常相守 于 2010-8-1 14:41 编辑
19、吴哲:十匹马的粉,能害多少人?
袁朗:天文数字吧。
吴哲:那我救了很多很多人。
这是袁朗他们伏击毒贩后的对话。是的,伏击,击毙。
听到这句话时,我就知道吴哲过关了:过了心理上那一关。关于杀人,他只用了这一句话(那我救了很多很多人),就说服了自己。
后来看到许三多那个样子,我还在想:为什么吴哲不用这句话安慰、说服许三多呢?许三多为什么不这么换个角度想想呢?
这大概就是人与人的不同吧。史今初会许三多,就评价过他:“你吧,心善,见不得人受苦,见不得猪受苦。”——史今看兵的眼光可真毒!编剧更毒,从第一集就开始埋了伏笔了。
何况,吴哲是有距离击毙毒贩,许三多是近身格斗一招致敌于死地。这还是有差别的。就是袁朗自己,在返回基地后,也不急于回家,因为“没法儿用刚杀过人的手碰老婆和女儿。”(这段戏里没有,在小说士兵突击里)。
许三多产生心理障碍,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其实,我觉得这个情节已经触到了某个问题的边缘,那就是人类对战争、对杀戮的终极思考。这是以往的内地的军事题材作品里没有出现过的。
20、吴哲:对敌人要A,对我们更要A。
吴哲:“网聊上说,A就是骗的意思。我A你,就是我骗你。第二个意思就是兵者诡道。你对敌人要A,对我们更要A。”(同一句台词,两种不同的感受,如此而已)
21、袁朗:当善遇到恶,先受伤的总是善。所以,我要作一个恶的善良人。
第20句,这是吴哲说老A的含义时,顺便挤兑袁朗时讲的。用这话来说袁朗真没错儿。
就说袁朗胳膊上的那个伤口吧,就有两个版本。都是袁朗自己说的。
成才跟他打听老A到底是什么部队,袁朗一捋袖子:这个伤,M16,近距离穿透。卫生员拿棉球,从这边捅到那边,就算是消毒。——听得成才和许三多两个一愣一愣的。
伏击毒贩时,他又跟许三多说:这个伤,改锥扎的。我忘了自己还有武器,忘了格斗技能,他没忘了有改锥,他想要我的命。“当善遇到恶,先受伤的总是善。所以,我要作一个恶的善良人。”(第21句,写到这里,就觉得无论如何也不能落下这句)然后,很从容地开枪。
两次都说得那么认真,两次我都信了。看了几遍都是信以为真。
不过,写到这里我又迷惑了:真的是改锥扎的吗?真的是M16打的吗?如果其中一个是真的,那么为什么假话也说的那么真?又或者两个都是假话?如果可以拍续集或者前传,没准还会出现第三个版本呢。
唉。假作真时真亦假。
跟袁朗过招,那叫作:玩儿的就是心跳。
22、吴哲:“绝对信任这种天赋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23、吴哲:“他在最绝望的情况下尽了最大的努力……”
呵呵,看到吴哲解释老A这里时忍不住笑了。和袁朗一样的想法:这家伙,话里有话呀,带着刺儿呢。
还别说,吴哲从这时起,开始有点儿认真融入老A了。要不他不轻不重、半真半假地开这玩笑干嘛。回想他以前和袁朗的几次对话交锋,可一直是被袁朗压着的。
第一次,为了半夜三更搞紧急集合和拉练,吴哲指出人是有生理极限的,暗示袁朗大家白天已经很累了,不能晚上还这么搞。袁朗没有正面反驳,直接扣了他五分,理由:“用质问的口气和教官说话!”
第二次,为了打靶,要求一分钟内组装枪械打完弹匣。吴哲问:“枪械瞄具未经校正,校正一支枪需要多少时间?”又被扣了两分,理由仍然是“用质问的口气和教官说话!”
当然,这次袁朗小小地说了个道理:他算计的是战场上枪械故障时该怎么打。(他把每次训练,都搞成真的打仗。不是演习,不是和假想敌对抗。)
应该说,这两次吴哲根本无法还击:袁朗是教官,说一不二;他是学员,只有服从。完全地位不对等。
第三次,有所不同,吴哲和袁朗之间开始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交流。
那时,化工厂演习完毕,吴哲被带来见袁朗。吴哲聪明,观察得仔细,演习时一进入战区就发现了漏洞,知道这是袁朗设的局,假的。想必他后来的心思都花在找漏洞、骂袁朗上了,注意力不集中;而且知道是假的,死不了人,可能就没有那么全力以赴地想法保全自己、完成任务。最后被判定是挂了。
袁朗就批评吴哲:“他(许三多)也经历过你怀疑的那些东西,可他就想把任务完成。”
吴哲看着许三多,叹了口气说:“我做不了他,他也做不了我。”
袁朗:“如果你不怀疑,就能离目标更进一步,甚至完成任务!”
吴哲只好很无奈地说:“信任这种天赋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吴哲对许三多还是服气的,毕竟他尽了最大努力而自己没有。这是一个打击。然而,年轻的少校有一双智慧的眼睛,有一个怀疑一切的心,有一颗思辨的脑袋,他知道自己和许三多的不同之处。和袁朗的对话,不是为自己的失败辩解,而只是陈述事实。
第四次,是化工厂演习结束后的评估,决定去留的那次面谈。那场戏太精彩了,我不可能把每句话都记录下来。要不,成了台词抄抄抄了。
吴哲有备而来。他等到了这一天,他要的就是这次谈话,在取得了与基地主官平等的对话权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点上,他的确比27号要冷静,27号过于莽撞了些)。三个月的特训,不但有体力上的严重透支,心理上也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我想如果有什么可以支撑吴哲走到最后,那就是为了这一天。他需要机会阐明自己的质疑,他需要一个说服自己愿意留在老A的理由。(其实吴哲是相当悬的:因为三个特训结束时,他只有两分了。如果袁朗在最后还搞一点项目,吴哲可能就没有机会发表意见了。)
然而袁朗也料到了这个。所以在一番问答后,他问吴哲:化工厂演习中,为什么许三多最出色。吴哲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在最绝望的情况下尽了最大的努力……”话一出口,他就知道又上了袁朗的当。——理想、、信念、希望、信心、梦想,这些玩意儿,是吴哲最在意的,是袁朗在特训期间刻意去践踏的。袁朗就是要吴哲自己总结失败的教训,让他自己为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高明啊!高明!这个袁狐狸。
第五次,也就是袁朗问大家老A到底什么意思这次。这时的袁朗,说了很多意味深长的话,,没有一个词提到团结、合作、团队、互助、关爱,但比这些词更有震撼力、冲击力。他在尽力消除前四个月的特训和考核带给新人们的压抑、无望、隔膜、困惑等等这些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哲棉里藏针地给袁朗来了这么一下子,小小的反击,很有意思,很成功。我很喜欢。
这是开始融洽的兆头。
24、成才:不抛弃,不放弃,那也得分什么时候。
成才有个特点:很决断。
这句话出现在老A选拔赛里。当时一个同组战士昏迷了(脱水、饥饿、体力消耗过大),大家商量着要不要为他拉信号弹,拉了可就算是放弃了。其实那个战士的情况明摆着的,不退出会死人的,至于大家拖着昏迷不醒的他很累赘倒还在其次了。他们几个人都知道。可是谁都不肯替这个昏迷的战士作决定,只有成才肯。只有成才,当机立断,坚持要让这个兵退出,亲手为他拉了信号弹。——我觉得这次成才表现挺好,当断则断,对大家都好。许三多反而显得婆婆妈妈,仁义得找不着北。
这个情节,其实也为后面最后关头,面对负伤的561那段作了铺垫和对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