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yztvip.blog.163.com/blog/ ... 6232340214/?touping
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之一)… 默认分类 2010-07-23 14:34:00 阅读50112 评论330 字号:大中小
长篇连载:《三国演义》的“性之病”(之一) 一 整谁的容,变什么性 〇 三国早被整过容,再整就成杰克逊了。 由杨晓明任总制片人,朱苏进任总编剧,高希希任总导演的电视连续剧《三国》,已经播完。喧嚣已过,尘埃落定,心气平和,似乎可以说上几句。 根据主创人员对媒体的再三表白,本剧的创作理念,是“整容不变性”。可惜说实在的,这话我一直听不明白。整容?给谁整容?整谁的容?历史,还是小说?如果说给历史整容,那么,罗贯中已然整过。如果说给小说整容,那么,《三国演义》呈现出来的,原本就是整容后的形象。再整,就成杰克逊了。 当然,整容后的杰克逊,仍然可爱。但三国不是杰克逊。因为它在被《三国演义》“整容”的同时,已经变了“性”。要知道,就历史的“本性”而言,魏蜀吴、曹刘孙,原本无所谓孰尊孰卑,甚至无所谓谁是谁非。从正面讲,三家都想结束战争,重归和平;从负面讲,三家也都想排除异己,独霸天下。大哥、二哥、麻子哥,大家脸上差不多。比如刘备杀张裕,诸葛亮杀彭羕,就跟曹操杀孔融,没什么区别。孙权则更是公开宣称,曹孟德能杀孔文举(孔融),孤怎么就不能杀虞翻(《三国志·虞翻传》)?可见他们对待“持不同政见者”,或自己不喜欢的人,态度和手段并无两样。只不过曹操的事,后来被大讲特讲,做足了文章;刘备、孙权、诸葛亮杀人,却被有意无意地“遗忘”。 但陈寿是客观公正的。比如写曹操杀崔琰,就明说“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写曹操战徐州,也明说“所过多所残戮”。这在当时已很不容易。他对三国人物,也都有公允的评价。比如刘备“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孙权“有句践(勾践)之奇,英人之杰”。这跟曹操的评语(非常之人,超世之杰),其实平起平坐。对于诸葛亮,就更是推崇备至。所写评语,字数比曹操的还多。更何况,当时的观念,是“天无二日,人无二君”。陈寿把自己的书名叫做《三国志》,等于承认有三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这得多大的勇气! 三国鼎立,逐鹿中原,各有其是,各有其非,这就是“历史的本性”。这个“本性”,到了《三国演义》,就变成了“尊刘贬曹”。那么请问,你们的“整容不变性”,是不变谁的“性”?历史的“本性”?还是《三国演义》的“倾向性”?这可不能不搞清楚。如果整着“男人的容”,想着“女人的性”,那会咋样呢?弄好了刚柔兼济、风情万种,弄不好就是“人妖”。 所以,2006年8月,我和总制片人杨晓明、总编剧朱苏进、总导演陈家林(那时还不是高希希)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