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问2》:没有废话的大师才是好的大师
文/公元1874
如今的中国,拍传记电影好像总少不了废话连篇,尤其是功夫电影,《霍元甲》号称李连杰最重要的、最后一部武术电影,里面文戏和武戏脱离太多太多,以致于本片几乎成了一部说教电影。我对李连杰想要在片中表达的思想、想要告诉观众的道理表示理解,不过作为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说教实在是太多太多,有时候,话说得太多,意思反倒尽不到。
这也恰好是《叶问2》最大的优点。作为一部站在赢家肩膀上的电影,《叶问》的成功已经让大家都知道了佛山除了黄飞鸿,还有这么一位爱家爱国的宗师,而和日本人的对决更是让观众享受了功夫片久违的银幕快感;那么,最担心的事来了,抛掉了抗日战争这个特殊因素,和平时期的《叶问2》,如何调动观众情绪呢?
影片选取的是50年代叶问到港的故事,刻意隐瞒了真实历史里的叶问在香港讨小老婆乃至身后分家产等一屁股糗事,在叶准的引导下,本片里的叶问,爱家程度更上一层楼,在和洪金宝的一场较量里,说出了本片里最让我喜欢的一句对白:“你认为分胜负重要,还是同家人吃饭重要?”我乐得接受这样的艺术虚构,因为他传递出的是非常积极的价值观,我们见了太多武痴或者太多道学家了,要么是像鬼脚七那样为打而生,要么则是李连杰的霍元甲,打起来总要废话一大堆,动不动就扯家国天下为民族而战,高大全的人物形象,活跃在我们社会主义的银幕上好几十年了,如今终于来了个说人话的,怎能不叫我激动呢?
我原来以为,功夫电影里,再也没法超越徐克的《黄飞鸿》系列,两集《叶问》让我明白,这还是有机会的。《黄飞鸿》包含了太多对国家和时代的反思,巧妙的是这些元素徐克做得恰如其分,并不会让观众突兀;而《叶问》则没有那么多负重,在叶伟信的执导下,甄子丹饰演的叶问,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德高望重的长者,总是面带微笑、语气缓慢而坚定的向你娓娓道来那些人生哲理。而且,话总是1、2句就说完,精炼且直白,让观众能够切身的感受到,叶问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神。
对白的优秀在第二集里更加发扬光大,第二集里矛盾冲突比第一集要更复杂,与香港武师的较量,徒弟的惹祸、腐败的英制警察、跋扈的世界拳王,落魄的好友,窘困的自身家庭,诸多问题接二连三的出现,但叶问总是以泰然的态度和沉着的神情去面对,有时候我真是叹服,如果现实生活里也有这样一个人在你身边,你也许永远不会为任何事情发愁。两集《叶问》塑造的这位宗师形象实在是太出色了,而甄子丹的演绎也让人无话可说,他的那么一点点木讷,放在叶问身上正好相得益彰,就如同样被批不会演戏的黎明能够凭《三更之回家》拿到影帝一样,甄子丹凭叶问,完全应该获得影帝的认可。因为他所扮演的这个角色能够让人信服,这一点,是很多演员都没法做到的。
至于整部电影的大体架构,还是按照第一集的款式来,起承转合都出自同样的手法,甚至连发生时间都大体一致。所以如果是像我看了6、7遍第一集的观众,大概不会对第二集的剧情有太大的感触,但这并不代表第二集差了,实际上,作为一部续集电影,《叶问2》不仅在剧情上与第一集并驾齐驱,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也较之第一集有所升华。没有了家仇国恨,第二集里的叶问,要面对的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如何重塑个人形象,照顾家庭,照顾徒弟,在50年代的香港这个是非地立足的问题。这些问题比起第一集里以抗日战争为旗,要来得更艰难,因为毕竟我们对小日本有种特别的仇恨,而对英国佬则没那么大的恨意,所以《叶问2》里,故事更着重于描写叶问在香港创业的艰难。说实话,这部电影所讲述的职场经历,比同期公映的《杜拉拉升职记》都要真实、感人得多。
如果有人和我一样对《叶问》里最后那场打小日本的戏有些感觉不过瘾,那本集里的武戏相信已经做到9成9接近完美的状态了。有单挑,有连番上阵,有特殊地形下的决斗,有白刃战,还有结尾荡气回肠的盘肠大战。也许是为了照顾到大家对第一集的决战不过瘾的反馈,《叶问2》里的结尾决战实在是长,三回合打了10来分钟,而且打得让人揪心激动,于我而言,已经处于无可挑剔的地步。虽然单就这场戏的武术场面而言,我觉得并未能超过《霍元甲》里的酒楼大战,但因为本片之前的气氛烘托十分到位,因此,比起《霍元甲》里为打而打,本片在气势上已经赢了《霍元甲》一个段位。至于和洪金宝的圆桌切磋,我就不多废话了,大家如果看得不过瘾,请再买一张票,看第二遍就是了。
正当我一直感慨功夫片已经穷途末路到要么说教,要么一昧为打而打的时候,《叶问》的出现让我心中一喜:原来功夫片也可以拍成这样!而《叶问2》更是让我重新对功夫片抱有了信心。也许两集《叶问》并不能带来多少多少亿的票房,但它可以给后来人一个借鉴,那就是拍一个不讲废话的大师,拍一个真实感十足、有说服力、有威严的大师,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和谁打,都会让观众拍手叫好。话说回来,第一集打日本人,第二集在香港打拳王,第三集,那应该和李小龙一块去美国打洋鬼子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