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伯特的一生与贫穷、疾病和寂寞孤单为伍。小时候,他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吃一个苹果;16岁起就离家谋生。
有一个晚上,舒伯特从小学校里练完钢琴回家,路过一个旧货店的时候,突然看到一个小男孩。他认识这个小男孩,曾经作过他的学生,这也是个穷孩子,甚至比自己还要一贫如洗。夜很深了,小男孩为什么还没有回家呢?舒伯特一眼就看到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小男孩是想卖这两样东西,可是又有谁会买这些东西呢!童年的舒伯特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他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当时的舒伯特仍然穷困不堪,他作的曲子卖不了多少钱,只好以教音乐谋生。他甚至连一件外衣都没有,有时候,他连买纸的钱都没有,他不止一次的说,如果我有钱买纸,我就可以天天作曲了。
舒伯特的眼睛和小男孩那忧郁无助的眼睛相撞,他看到那眼睛里噙满泪水。在凄凉的寒风中,舒伯特弯腰把自己的衣兜掏了个遍,把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可惜也没有多少。他无奈地摇摇头,将钱交给孩子,说道:把书卖给老师吧!
他们分别了,舒伯特边走边随手翻看那本旧书,突然,他看到书中的一首诗,立刻被吸引住了,停下来站在路灯下仔细读起来,情不自禁地朗诵出了声:
少年看到红玫瑰,
原野上的红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少年说我摘你回去,
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
使你永远不忘记,
我决不能答应你!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粗暴少年动手摘,
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刺痛他的手,
悲伤叹息没有用,
只得任他摧残去。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这是歌德的诗《野玫瑰》。蓦然间,舒伯特的眼前只有了那盛开的野玫瑰,那玫瑰的浓郁的芳香,有了那顽皮孩子的身影……一段清新而亲切的旋律,就这样从浓重的夜色中,从苍茫的夜空中,从寒冷的夜风中飘来,在舒伯特的心里泛起如花的涟漪。他禁不住跑步回家,立刻拿起笔写下了这段心中美妙的旋律。
这就是一直传唱至今的歌曲《野玫瑰》,那一年,舒伯特18岁。
如果舒伯特当时不是处于创作状态,那他就不可能把握灵感了.
事实上,舒伯特多次以歌德的诗作曲,如《纺车旁的葛丽茜》,《魔王》等。
此画乃奥地利画家克里姆特所作《舒伯特沙龙》,1872年,舒氏30岁,经20年之作曲生涯,他终拥有一架自己的钢琴,他一年后,他去世了。画中舒在家举行艺术沙龙。——林俏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