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信念的执着---孔子 (5千字)
发信人:星云
影片从孔子50多岁出仕中都宰一职并成绩斐然开始,第一个场景拜见鲁君,就依西周古礼,未进大殿就行参拜。旁人一脸之不屑,他却不顾世人眼光,依旧执著于此。然后是关于废除人殉的争议,再现了孔子悲天悯人的情怀,编剧还巧妙的在孔夫子的大情怀下插进了些许小幽默。
夹谷会盟,则把孔子的政治成就推向了高峰,不战而取回汶阳三田,机智以疑兵之计使会盟成功,兵法造诣已为可观。而之前的与季桓子的射箭比试,更是说明了孔子的武艺出众。像孔子这样兵法武艺出众,而不言兵事,所谓君子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他只是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希望世间人人皆崇尚道德和礼教,而达到天下大同的目的。
然而,在春秋乱世,诸侯纷乱,大战频仍。孔子的所谓礼教也就只能停留在了口头上。堕三都,出发点是好,但在那种随时要打仗的局面下,边境要防城市怎么能堕?你毁掉了城墙,还想靠道德教化别人不打你,这种事情也就是孔子这样不顾现实执着于信念的人才能相信的啊。他宁愿杀身以成仁,但就如鲁定公所说,世间只有成败,仁与不仁都只是说辞而已。你被打败了,再仁义又有什么用,不过又是一个宋襄公罢了。影片中绞杀公孙狃叛乱和拆毁城墙的场面非常震撼,配上恢弘的背景音乐,临场感十足。
堕三都的失败,就是夺回君权的失败,也就是孔子国相事业的失败。孔子的失败不在于君主和大夫民众的不支持,而在于大争之世的现状,这样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现状不允许有仁的存在。
失败的孔子恍惚间见到了老子,这是在预告片中我最喜欢的场景。云雾相托中,如仙人一般的老子告诉孔子柔则生,弱则存,上善若水。人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就算当世不显,但就如弱小的生灵可以躲避天灾而庞大的恐龙却难逃于丝一样,难道就不能存活到后世而大张其用吗?先贤的智慧从来都是深入而浅出,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光。失败的孔子出鲁巡游天下,其雨中倒地大悲大笑,包含了对于现实的失望,对于现状的洒脱,对于前途的执着。这一刻他笑的不是人生,是寂寞。乱世之中无知音的寂寞。周润发的表演才能在孔子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很久不见这样深沉而充满热情的表演了。
影片中子见南子的一幕,一直惹人争议。其实在拍电影之前,学术界对于子见南子的争论不也是无休无止嘛,各有各的说法。那么影片拍成什么样子,咱们就怎么看,有什么好争的呢,应该允许不同的解读方法呀。如果天下只有一个口径,那么言论自由的说法又从何而来。周迅对于一代妖姬南子的把握还是很准确的,眼神表情肢体语言丝丝入扣。在那个时代,做一个真小人确实是很难,但南子做到了,她聪明,并毫不避讳自己的欲望和想法,以至于逼的孔子不得不由微言婉拒进一步到直言呵斥。孔子所崇尚的道德与礼法更是与南子的人生观格格不入,然而却靠着对自己信念的坚持,依然赢得了南子的尊重。卫国国君希望用孔子,却也是希望他对卫国的国防建设做贡献,然而这却与孔子的仁治的思想大相径庭,所以孔丘只能作为一个客卿,作为一个教书先生的存在了。
孔子周游列国,被农人耻笑,为战乱所困,亦丝毫不坠其青云之志。被困陈蔡之间,弹琴不辍,以乐代粮,他因为信守仁义之道而遭逢乱世带来的祸患,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坚持而不丧失德操,这样的快乐也是圣人才能体会的到的啊。然而就如现在所说,温饱是第一位的,只有保持了温饱,才能建设更高层次的精神文明。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饿着肚子的时候还满嘴仁义的,大众是现实的。在电影里那碗马肉汤被余下的弟子迫不及待的用手捞汤的时候,孔子的琴也终于弹不下去了。
孔子的悲哀在于时代的不需要,时代需要的是会舞剑和知战策的士人。他出仕的弟子子路冉求不就是因为勇武过人而得到赏识的吗?再到子路死于内乱,颜回早亡,时代的悲哀也成为了孔子个人的悲哀。重新回到鲁国,孔子也终于明白了,在这个时代,他所做的事只能是把自己所倡导的东西流传下去,所以他再也不奢求出仕,而是一心教书,著书立说。于是他作《春秋》,使乱臣贼子惧,使后世可以以礼法的标准看待以前的历史,可以说,《春秋》就这样不自觉的成为了中国史学的标杆。
看过整个片子,确实为孔子的执着的信念所感动。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在与时代做抗争。就算无人理解,他也还在坚持着。这种坚持终于在300多年后得到了回报,儒学成为了天下显学,统治国人思想领域2千多年,这也是他在世时所想不到的罢。
现在的国人更应该学学孔子的坚持,因为现在国人的气氛实在是太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来心来做什么。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从来都只是说说而已。就比如现在的大学,真的有人在做学问吗,全被金钱和名利所诱惑着,漂浮着。脚踏实地,也只是说说而已。
这部电影气氛烘托的一直很不错,演员的表演都很认真踏实,周润发的脸部特写贯穿影片始终,表情细腻,人物刻画丰满,可以称为是其代表作品之一了。这部戏对于时代氛围的把握很准,看着电影,就像回到了2500年前,在那个中华民族思想爆炸的黄金年代与先贤一起开拓天地,感受大时代的风声。电影的时间应该再加长一些就好了,相比于在鲁国经历的详细描述,孔子周游列国的遭遇还是拍的太少。还有南子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好”字应该是三声才对,因为“逑”的意思是配偶。至于专家们质疑的某些具体细节不合史实的问题…拜托,这是商业电影,不是纪录片。你要觉得不合史实,怎么不把罗贯中从地底下找出来,他写的三国演义可是太演绎了。这些专家真是所谓“砖家”,为了出名,不顾脸面。
再说说国产片的保护问题。孔子的上映正好碰上了阿凡达的火爆,我认为就剧情来说孔子要好过阿凡达不少,观众们去影院看阿凡达就是为了欣赏精彩的效果。我觉得孔子如果以人文和剧情为出发点做宣传还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的。但是广电总局的强制2d阿凡达下片给孔子的让道的做法,却犯了众怒。这样孔子再好,也会被人骂。其实人们骂的不是孔子而是这种做法。但倒霉的却是孔子,时光网上孔子的评价低的难以置信,其实都是没看过影片的人,愤怒的刷零分而已。难道保护国产片就不能有更好的方法了吗?就不能改上映日期,比如和福尔摩斯的档期互换,或者延长上映时间什么的。其实要真的对国产片有信心,就应该不加限制一致对待,毕竟现在有些国产片的质量真的不错。而官方对国产片的信心不足也源于中国观众的观影层次还比较初期,对于炒作毫无抵制的能力,比如那部拿白痴当搞笑,拿无知当荣耀的《三枪》,它的票房简直就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其实我愿意看到孔子和三枪同档期对撼,那样应该会更说明一些问题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