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2-28 15: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
--《1900》观后感
看贝托鲁奇一定不能缺少了耐性,在这里,你看不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蒙太奇,也欣赏不到令你兴奋异常的剧情跌宕,你要做的只是带着与电影节奏一样平稳的心态去观赏,去揣摩,去感受。
记得第一次接触贝托鲁奇是那部几乎成为了国内文艺青年入门手册的《巴黎最后的探戈》,当时就是冲着这样的名号才很轻易的买到了碟,看完后一度以为缓慢的节奏加深沉的表演再加上那么一点点色情就构成了“文艺片”的精髓。后来,看的多了,听得多了,才发现当初是多么荒谬。记得前两天在论坛上谈论装 b的问题,当下装的人确实很多,而且依我看,每个人从一开始接触“大师”,“文艺”时不都多少抱着装的心态吗,但只要有 心,看的多了也就形成了自己的口味,于是,装着装着也就成了真的,最后才发现,其实所谓“好莱坞”与“欧洲大陆”,“文艺片”与“商业片”本没有什么分别,只要导演用心,自己喜欢就很好,让所谓“文艺片”的死忠迷们都去见鬼吧!
回到贝托鲁奇那里,在《探戈》一片后,我看到的是《戏梦巴黎》。关于年轻人的信仰,关于五月风暴,很多导演都拍过相关的影片,而以性与政治为标志的贝托鲁奇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来表现自己。于是,通过这部影片,我看到了对信仰的怀念,对政治的审视,当然,还有对柯尔蒙的崇拜。从那时起,我发现自己开始喜欢这个不太安分的老头子了,他关于信仰,关于政治的思想正是我所迷惑的东西。于是,接下来,我看了那部脍炙人口的《末代皇帝》,作为外国人,贝氏很明智的避开了诸多历史问题,单从戏剧的角度讲述了溥仪傀儡的一生,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充分体现了自己的叙事能力,这也是我通过此片对贝氏新的认识。后来才在杂志上了解到贝氏年轻时的文学背景,帕索里尼,莱昂内之类的电影巨匠都曾用过他写的剧本,这样,对接下来看到的恢弘巨制《1900》我也就不会太过惊讶了。
很值得庆幸的一点是我看到的《1900》是前些天刚刚买到的五个多小时的完整版,作为一部电影,五个小时的长度确实令人感到头疼,但当你看过贝托鲁奇这部真正的史诗电影之后才能体会什么叫做包罗万象。影片的故事背景设立在二十世纪的前五十年,同样出生在1900年的两个孩子在人类思想最活跃,社会最动荡的这五十年间因为出身的不同走上了迥异的人生道路,最终却又无奈的殊途同归,面对眼前的世界一片茫然。
没有炮火的战争背景
二十世纪前五十年是人类社会最为动荡的五十年,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给传统农业及整个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冲击,接着是共产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思想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便是生灵涂炭的两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期间,世界通过经济、政治、精神三维的组合冲击、考验着人类的生活,而本片的两位主人公便没能逃脱社会的左右。
奥姆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没有父亲,最终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共产主义英雄;艾尔弗雷多则出生于与奥姆对立的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富足,最终也自然的继承家产,走上了庇护法西斯主义者为虎作伥的道路。由此看来,关于共产主义,关于法西斯,同时又是五个小时的鸿篇巨制,战争场面似乎是必不可少的,然而,贝托鲁奇却巧妙的没有安排任何一个关于战争、炮火的镜头,他把自己的着力点放在了小镇居民动荡的生活上,换句话说,便是战争对人们生活的摧残。所以,乍一看,这便成了一部没有战争场面的战争题材影片。不过,当看完全片时,你会发现这样的安排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战争根本就不是贝托鲁奇想表现的东西。
意大利的早期乡土文化
意大利的统一发生在1861年,这在欧洲大陆算晚的了,于是它的内部文化不可避免的具有了多元化的特征,而多元化又更多的是来源于各地丰富的乡土风俗。贝托鲁奇出生于富裕家庭,小时候的生活很像本片中的艾尔弗雷多,因此有着许多关于乡间景象的美好回忆,于是在谈到本片时,他毫不隐讳自己对于乡间景象的特意描绘,同时,他又认为工业革命的到来,使意大利本土文化原本的多元性逐渐走向单一,人们正在失去原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所以,他的镜头中又不免表达了自己的感伤与愤慨。片中奥姆与艾尔弗雷多小时候那一段中,贝托鲁奇用美的像油画一般的镜头与充满乡间风情的音乐使得农民们的好日子活生生的呈现在了我们面前,而在战争爆发之后,这样的镜头就再也没能出现。
[ 本帖最后由 雪狼 于 2008-2-28 15:3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