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找回密码
 加入MJJCN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72|回复: 8

英格玛伯格曼去世

 关闭 [复制链接]

636

主题

227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5753
发表于 2007-7-30 18: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瑞典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已于周一逝世,享年89岁.瑞典TT通讯社援引伯格曼之女伊娃伯格曼(Eva Bergman)的话报导了这则消息. STOCKHOLM, Sweden (AP) -- Swedish director Ingmar Bergman, an iconoclastic filmmaker widely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 masters of modern cinema, died Monday, local media reported. He was 89 years old. Ingmar Bergman became one of the towering figures of serious filmmaking. Bergman died at his home in Faro, Sweden, Swedish news agency TT said, citing his daughter Eva Bergman. A cause of death wasn't immediately available. Through more than 50 films, Bergman's vision encompassed all the extremes of his beloved Sweden: the claustrophobic gloom of unending winter nights, the gentle merriment of glowing summer evenings and the bleak magnificence of the island where he spent his last years. Bergman, who approached difficult subjects such as plague and madness with inventive technique and carefully honed writing, became one of the towering figures of serious filmmaking. He was "probably the greatest film artist, all things considered, since the invention of the motion picture camera," Woody Allen said in a 70th birthday tribute in 1988. Bergman first gained international attention with 1955's "Smiles of a Summer Night," a romantic comedy that inspired the Stephen Sondheim musical "A Little Night Music." "The Seventh Seal," released in 1957, riveted critics and audiences. An allegorical tale of the medieval Black Plague years, it contains one of cinema's most famous scenes -- a knight playing chess with the shrouded figure of Death. "I was terribly scared of death," Bergman said of his state of mind when making the film, which was nominated for an Academy Award in the best picture category. The film distilled the essence of Bergman's work -- high seriousness, flashes of unexpected humor and striking images. In an interview in 2004 with Swedish broadcaster SVT, the reclusive filmmaker admitted that he was reluctant to view his work. "I don't watch my own films very often. I become so jittery and ready to cry ... and miserable. I think it's awful," Bergman said. Though best known internationally for his films, Bergman was also a prominent stage director. He worked at several playhouses in Sweden from the mid-1940s, including the Royal Dramatic Theater in Stockholm which he headed from 1963 to 1966. He staged many plays by the Swedish author August Strindberg, whom he cited as an inspiration. The influence of Strindberg's grueling and precise psychological dissections could be seen in the production that brought Bergman an even-wider audience: 1973's "Scenes From a Marriage." First produced as a six-part series for television, then released in a theater version, it is an intense detailing of the disintegration of a marriage. Bergman showed his lighter side in the following year's "The Magic Flute," again first produced for TV. It is a fairly straight production of the Mozart opera, enlivened by touches such as repeatedly showing the face of a young girl watching the opera and comically clumsy props and costumes. Bergman remained active later in life with stage productions and occasional TV shows. He said he still felt a need to direct, although he had no plans to make another feature film. In the fall of 2002, Bergman, at age 84, started production on "Saraband," a 120-minute television movie based on the two main characters in "Scenes From a Marriage." In a rare press conference, the reclusive director said he wrote the story after realizing he was "pregnant with a play." "At first I felt sick, very sick. It was strange. Like Abraham and Sarah, who suddenly realized she was pregnant," he said, referring to biblical characters. "It was lots of fun, suddenly to feel this urge returning." The son of a Lutheran clergyman and a housewife, Ernst Ingmar Bergman was born in Uppsala on July 14, 1918, and grew up with a brother and sister in a household of severe discipline that he described in painful detail in the autobiography "The Magic Lantern." The title comes from his childhood, when his brother got a "magic lantern" -- a precursor of the slide-projector -- for Christmas. Ingmar was consumed with jealousy, and he managed to acquire the object of his desire by trading it for a hundred tin soldiers. The apparatus was a spot of joy in an often-cruel young life. Bergman recounted the horror of being locked in a closet and the humiliation of being made to wear a skirt as punishment for wetting his pants. He broke with his parents at 19 and remained aloof from them, but later in life sought to understand them. The story of their lives was told in the television film "Sunday's Child," directed by his own son Daniel. Young Ingmar found his love for drama production early in life. The director said he had coped with the authoritarian environment of his childhood by living in a world of fantasies. When he first saw a movie he was greatly moved. "Sixty years have passed, nothing has changed, it's still the same fever," he wrote of his passion for film in the 1987 autobiography. But he said the escape into another world went so far that it took him years to tell reality from fantasy, and Bergman repeatedly described his life as a constant fight against demons, also reflected in his work. The demons sometimes drove him to great art -- as in "Cries and Whispers," the deathbed drama that climaxes when the dying woman cries "I am dead, but I can't leave you." Sometimes they drove him over the top, as in "Hour of the Wolf" where a nightmare-plagued artist meets real-life demons on a lonely island. Bergman also waged a fight against real-life tormentors: Sweden's powerful tax authorities. In 1976, during a rehearsal at the Royal Dramatic Theater, police came to take Bergman away for interrogation about tax evasion. The director, who had left all finances to be handled by a lawyer, was questioned for hours while his home was searched. When released, he was forbidden to leave the country. The case caused an enormous uproar in the media and Bergman had a mental breakdown that sent him to hospital for over a month. He was later absolved of all accusations and in the end only had to pay some extra taxes. In his autobiography he admitted to guilt in only one aspect: "I signed papers that I didn't read, even less understood." The experience made him go into voluntary exile in Germany, to the embarrassment of the Swedish authorities. After nine years, he returned to Stockholm, his longtime base. It was in the Swedish capital that Bergman broke into the world of drama, starting with a menial job at the Royal Opera House after dropping out of college. In 1942, Bergman was hired by the script department of Swedish Film Industry, the country's main production company, as an assistant script writer. In 1944 his first original screenplay was filmed by Alf Sjoeberg, the dominant Swedish film director of the time. "Torment" won several awards including the Grand Prize of the 1946 Cannes Film Festival, and soon Bergman was directing an average of two films a year as well as working with stage production. After the acclaimed "The Seventh Seal," he quickly came up with another success in "Wild Strawberries," in which an elderly professor's car trip to pick up an award is interspersed with dreams. Other noted films include "Persona," about an actress and her nurse whose identities seem to merge, and "The Autumn Sonata," about a concert pianist and her two daughters, one severely handicapped and the other burdened by her child's drowning. The date of the funeral has not yet been set, but will be attended by a close group of friends and family, the TT news agency reporte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6

主题

227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5753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18: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格玛-伯格曼作品年表 1944年,电影《狂怒》任编剧 1946年,电影《雨中情》、《危机》 1947年,电影《欲望岛》 1948年,电影《黑暗中的音乐》、《港口的呼唤》 1949年,电影《监狱》 1950年,电影《欢乐》 1952年,电影《夏日插曲》、《女人们的期待》 1953年,电影《不良少女莫妮卡》、《小丑的夜晚》、《爱的一课》 1954年,电影《秋日之旅》 1955年,电影《夏夜的微笑》、《梦》 1956年,35天完成电影《第七封印》 1957年,首次执导电视剧。执导电影《野草莓》、《生命的门槛》 1958年,《面孔》(美国上映时改名《魔术师》) 1959年,电影《处女泉》 1960年,电影《魔鬼的眼睛》、《犹在镜中》直译为《穿过昏暗的玻璃》 1961年,电影《冬日之光》 1962年,电影《沉默》 1963年,电影《这些女人们》 1966年,《假面》 1966年,《狼的时刻》 1967年,《羞耻》 1968年,《仪式》、《激情》 1969年,拍了一部纪录片 1970年,《接触》 1971年,54岁。《喊叫与耳语》(《呼喊和细语》); 1972年,《婚姻场景》 1974年,《魔笛》 1975年,《面对面》 1976年,4月,离开瑞典,过自我放逐式的生活。在慕尼黑编导《蛇蛋》 1977年,在挪威编导《秋天奏鸣曲》 1978年,60岁。与8个子女欢聚一堂。 1979年,《木偶生命》 1981年,《芬尼和亚历山大》 1982年,宣布退出影坛。 1983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排练之后》;拍摄纪录片《卡琳的面孔》以纪念母亲。 1984年,导演莎剧《李尔王》。 1985年,为电视台编导影片《受祝福的人》 1986年,写完自传《魔灯》;导演莎剧《哈姆雷特》 1997年,电影《空虚和无法呼吸》 2005年,电影《萨拉邦德》 英格玛-伯格曼影片获奖情况 《夏夜的微笑》 1955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奖 《第七封印》 1957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女人的期待》 1958年戛纳电影节特别国际奖、最佳导演奖、女演员集体演技奖 《野草莓》 1958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魔术师》 1959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处女泉》 1960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家联盟特别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杯中黑影》 1962年西柏林电影节天主教电影奖、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哭泣与耳语》 1972年纽约影评家协会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面面相觑》 1977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芬妮与亚历山大》 198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636

主题

227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5753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18: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所房子临海孤独,我不曾遇见 写在伯格曼九十岁左右 早报记者 王泰白 “每一个声调都是一个谎言,一个欺骗行为,每一个手势都是虚假的。每一个笑脸都是鬼脸。你能保持沉默,你至少不撒谎了。你能离群索居,于是你不必扮演角色,不必装腔作势……” 英格玛·伯格曼《假面》 1 伯格曼和这个世界到底有什么关系? 在六月底7月初的夏天,这些从世界各个地方突然蜂拥而来的人,他们呆在这个波罗的海的小岛上,会有何收获?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伯格曼,谈论他的电影,谈论他的女人,谈论他的不易相处,谈论他和600个岛民之间物质或者精神上的联系,所有的人都渴望伯格曼神秘的到来,我们紧张的关注着每一辆过往的汽车,可都不是那辆红色的吉普。 一个伯格曼缺席的伯格曼电影周,我们痛饮、大声说笑,在一个质朴的乡村电影院听那些声音、看那些脸,我们身处法罗,却那么渴望伯格曼的《法罗岛1969》,在真实和影像之间,那些雾气、大海、巨石可能都因为一个造物主而拥有了内部生活,都因为那个像神一样被保护起来的人而变得丰富不再简单。 脾气暴躁、身体不好,我们对伯格曼的出现都已经不报希望。 也许,当我们在酒吧吸烟、高声喧哗的时候,伯格曼正在他的房间里枕着涛声,听着巴赫,时时醒来,不易睡去。 2 当我们到达法罗岛的时候,比比·安德森已经离开,去年的伯格曼电影周哈丽尔特·安德森出现了,那么明年是不是应该是丽芙·乌尔曼,也许之后还要去发掘伯格曼生命中其他更多的女人。 伯格曼五次婚姻只有最后一次最为漫长,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25年,对于这个控制欲望强烈、精力旺盛的君王式的人物来真的是个奇迹。他的前四次婚姻都因为那些漂亮的女主角或者其他一些更能摸平他内心孤独的女人所打断、稀释、然后终止。当地人说因为他的最后一个老婆理性、克制,伯格曼说在某种程度上她很像他的母亲。 大部分女人最后都离他而去,但是她们依然会忍不住继续爱他。丽芙·乌尔曼一生最美丽、最灿烂的时光都和伯格曼有关,她说,在一起他们会争吵、战斗,可是没有他的生活真的空空如也。 3 去年李安来的时候对伯格曼讲,以前他只是知道伯格曼的黑白世界,现在看到了他们彩色的样子。 《犹在镜中》、《冬日之光》、《羞耻》、《假面》等,自从1960年4月的一个暴雨天,伯格曼第一次来到法罗岛,他已经用这里的石头、大海、绵羊拍了7部电影,后来还建了自己的私人电影院,现在更是和他的泰迪熊长久的居住在了这里。 所有人都不愿意告诉我们伯格曼的电影院和他临海的房子在哪里,如果你问当地村民,他们绝对不会告诉你,有时他们甚至会指引你一个完全南辕北辙的方向。在我几近绝望的时候居然在一个研讨会休息的空隙遇到了一个嫁到法罗岛的中国新娘,通过他打听到了伯格曼的大致方向。 于是在一个突然被释放出来的午后,一个中国人、一个法国人、一个俄罗斯人骑车沿着一条叫做达姆巴的小路一直下去,走走停停,毫厘不差的抵达了伯格曼的电影院。在一片狂喜中,暴雨突然来临,我们湿漉漉的一言不发。 电影院的对面还有两间绿色的房子也属于伯格曼,一间用来储存胶片,另一间摆了一架钢琴,应该属于他的第四任妻子卡比,在钢琴周围有两扇屏风,一扇写着“明、暗”,另一扇的一侧写着“音乐、爱、优”,还有一侧我看不见。 4 法罗岛在瑞典语中是绵羊之岛的意思,烤羊排算是当地一绝。 其实塔尔可夫斯基最初非常渴望在法罗岛完成他的《牺牲》,后来因为军事上的原因只能选择在对面的哥特兰岛拍摄。我不知道两位大师为何不一而同的如此钟情法罗,是因为那些无语的石头墙,还是那些无辜最终必须受戮的绵羊,还是因为整个一座大海的孤独。 电影周结束的当天晚上,法罗岛一片迷雾,原本热闹无比的kuten酒吧也阒寂无人,所有一切好像都没有发生过。在半明半暗的午夜,在遥远的波罗的海,居然有一个非常美国西部式的酒吧,连同来的英国导演肯尼斯·布拉纳也同意诡异的说法。酒吧主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曾在美国西部做过嬉皮士,疯狂热爱詹姆士·迪恩,还在酒吧里复制了詹姆士·迪恩最后的死亡场景,更为疯狂的是在前一天晚上居然有一支强尼·卡什乐队的演出。真的不可思议,美国和伯格曼同处一岛,这是多么怪诞的一幕。 一个酒吧的客人对我说,其实当地人也并不理解伯格曼,只是伯格曼的到来改变一切,许多工作机会随之被创造了出来,以前他们只能种地、捕鱼、放羊为生。 不过我想,伯格曼永远都是少数人的伯格曼,在斯德哥尔摩大街上伯格曼一样少的可怜。

636

主题

2274

帖子

3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35753
 楼主| 发表于 2007-7-30 18:5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格玛-伯格曼:影像王国里独一无二的存在 新电影   我的影片令自己都感到压抑。我很少看自己的影片,因为看了之后我的情绪会很激动,会忍不住颤抖和痛哭,感到自己很可怜。   一个人若不自杀,就该接受生命。自杀和接爱,二者选其一。   我现在选择接受。   说句不恭维的话,不少人认为伯格曼早死了,他还活着,过着隐居的日子。为什么人们会对伯格曼产生这样的印象,他就是22年没有拍电影了,按他自己的说法,他要把这种习惯保持到他离别人世的那一天。导演不像作家,好长时间没有作品出来,大家仍觉得他还健康。而导演一旦撂挑子,就好像他要隔绝人世一样,毕竟电影要比文学要热闹得多。说是这么说,但也只有伯格曼才能留给人们这样的印象。他息影息得早(那年只有64岁,正是一个导演年富力强的时候,而且他又继续活了22年,说明他的健康状况良好,还能战斗)。另外一个问题就比较敏感,有多少人在看伯格曼电影,他是拍给他自己看的,还是为那些对他感兴趣的人在拍电影。其实这对伯格曼和伯格曼电影而言,都是废话。可以说,伯格曼是在发自肺腑地表达着他对这个抽象而混乱的世界全部的爱憎,他是影像王国里独一无二又必须面对的存在。   童年:   四岁时,伯格曼就曾和他的女玩伴互相比较各自身体的构造,也终于让他们发现了一处极为有趣的不同。他和他父母关系不好,最大的爱好是幻想,为这他母亲经常带他去看儿童心理诊所。这是个体弱且多动的孩子,七岁时,接触电影,并通过玩具交换,从其兄手里获得一台放映机。   伯格曼的父亲是个不苟言笑的牧师,母亲出生于中产阶级,两人都有着不俗的容貌。可父母关系并不融洽,伯格曼和他父母的关系也比较恶劣。伯格曼念大学一年级,就已经念得不耐烦了。他先把他的想法跟他父亲谈了,父亲像往常一样打了他一耳光,伯格曼没有像从前那样,而是挥动拳头,并把老子打倒在地。连赶来劝架的母亲,伯格曼也没有放过,照样是一耳光。然后收拾行李,离家出走。   在伯格曼取得巨大声名后,他和他家人的关系有所缓和。   爱情:   伯格曼是影剧双栖的大师,他电影方面的成名作为[夏夜的微笑]。在这之前,他已有过3次婚姻。一个儿子,3个女儿,其中有一对女儿是双胞胎。他继续结婚、离婚、生孩子,包括和他的演员以及各类有思想的女人,发生着比友谊更进一步的关系。严格来说,伯格曼的影片没有一部真正涉及到爱情,当然,他对女人颇有心得。女人在他的影像里善于互相伤害,[沉默]、[假面]、[呼喊和细语]、[秋天奏鸣曲]表现地尤为突出。她们乐于倾诉却异常冷漠,言不由衷却想获得内心的安稳。但与他有染的女人,大都对伯格曼保留好感,乃至爱意。伯格曼暮年之后,承认自己对异性的冷漠,并表示出极为深刻的悔意,他说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怎样去爱一个女人,哪怕是一个。   央视曾远赴瑞典采访过这位老头子,包括他的儿子,一个正在电视台工作的年轻人,他对他父亲不满,说伯格曼很少关心他,就像伯格曼说他自己的父亲一样。这种轮回估计在世界各地到处都有。   一出梦的戏剧:   伯格曼最喜欢的作家有陀斯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最爱的是他的老乡斯特林堡,斯特林堡的作品,最深得其心的是[一出梦的戏剧]。伯格曼说他的所有作品想要表达的事物在[一出梦的戏剧]里都能找到,在戏剧舞台上,他曾多次导演斯特林堡的大部分作品。而能让他喜欢的导演有费里尼、黑泽明,德国的赫尔措格,他对塔尔科夫斯基最为青睐有加,他认为塔尔科夫斯基做到了他不能做到的事情。这都是一些高度敏感,并对自己的言行和作品都极不满意的优秀男人。可以看出,伯格曼爱他们,就像爱自己一样。   伯格曼曾说过:我的世界里爱是不存在的。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个极度渴望爱的男人。小时候,曾装病或在粪便上打滚想获得母亲的爱意。成年后,具体说是在1985年,伯格曼获得法国退伍军人协会荣誉奖,当他从爱丽舍宫出来时,门口有一辆豪华轿车在恭候我,还有四辆摩托警车在两边护驾。伯格曼说他从来没有体会到自己的名气之大,他兴奋的大笑不止,并瘫倒在汽车里。那一年,伯格曼67岁。   与伯格曼擦肩而过的朋友   伯格曼拍话剧时,曾接受过劳伦斯.奥立弗向他推荐的英国演员。伯格曼对他们的表演非常满意。他们靠此建立了友谊,可在奥立弗拍摄完[三姐妹]之后,伯格曼当着奥立弗的面指出这部影片的很多不足,奥立弗   变得严肃,按伯格曼的说法,当初的亲切和体贴再也没有了。本来奥立弗说好会莅临伯格曼一出新剧的彩排,结果晚来了一个半小时。伯格曼为这感到过伤感。   至于他最著名的两位瑞典老乡,英格丽.褒曼和葛丽泰.嘉宝。他良好的女人缘在她们这儿没有得到回应。伯格曼和褒曼在[秋天奏鸣曲]有过不太愉快的合作,一开始,褒曼对伯格曼的邀请还是满心欢喜的,但在拍摄过程中,两人龃龆不断,伯格曼对演员要求极高,却又不愿作太多的启发,他认为好的演员是不需要启发的。他甚至怀疑过褒曼是如何拿得3尊奥斯卡奖的。而褒曼眼里,伯格曼的热情是机械的,更重要的是,她认为伯格曼不尊重演员。两个人都表示过自此,不再合作。他们说到做到,但[秋天奏鸣曲]至少在褒曼这儿,成为了她个人表演生涯的最高峰。   与晚年的褒曼不同,嘉宝是在盛名之时就与伯格曼有过会晤。嘉宝来瑞典看病时,特意与伯格曼见面。可两个人丝毫没有火花擦出,大家都淡淡的,说了很多废话。伯格曼后来回忆道:她的嘴巴很难看,旁边都是皱纹,和她的美貌格格不入。他也承认嘉宝的眼神是过于忧郁了。   伯格曼的电影   伯格曼的电影是现实、记忆和梦幻的组合。他的影片大致可分为四类,女性的情感记录,在他早期作品[女人的秘密]中一露端倪,更著名的有[沉默]和[呼喊和细语]。第二类则向上帝发难,这是伯格曼阅读障碍最大的一类电影,对没有宗教背景的国人来说,更是形同嚼蜡,其中以[第七封印]成就最大。第三类,事关潜意识,这类影片基至可作心理学的影像范本,[野草莓]和[假面]最具代表性,有很多超验色彩的描绘。第四类,涉及政治,这也是伯格曼最少被人关注的电影类型,如[蛇蛋]和[羞耻] 。但百川归海,说的还是人之生存的荒谬,并强求一切罪责来自人身,而非他物。   伯格曼的梦   在伯格曼看来,电影是最接近梦的事物,他接受费里尼“梦是惟一的现实”的理论,并认同电影是种生存方式。下面,我们随意找了几个伯格曼在电影里不曾做过的梦。   马戏团的姑娘:   伯格曼管她叫爱斯莫拉塔,还在上小学的伯格曼被这个穿白衣骑黑马的女郎迷住了。伯格曼的父母很支持他的想法,把他卖给了这个马戏团。也就是说,伯格曼很快就要离开家里和学校,却和全世界最漂亮的女人一起参加马戏表演。   很不幸,伯格曼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同学,他的同学又告诉了很多人。结果伯格曼受到了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惩罚。而他的这位同学染上流行性小儿麻痹症死了,伯格曼为这高兴过一阵子。   最终后果:[小丑之夜]   和费里尼一样,伯格曼也有马戏团情结,也许在他们看来,跑江湖的人是最自由的。   护士:   一个医生想到了一个恶作剧,他把死人的残肢放进一位护士的被褥里。第二天早上,护士没来查房。人们在她的房间里找到了她,发现她裸着身体坐在床上,正在咬那只手,还把一只手指弄断,放进自己的私处。所有人都吓坏了,准备跑时,门却关上了。   最终后果:[呼喊和细语]   伯格曼从这里获得灵感,死人有时也会干扰活人。而[呼喊和细语]里的那段,用碎玻璃里割裂阴部的场景,不看画面,仅听那声音,痛感和快感的扭结爆发出的声响是要把耳膜和心脏一道击跨的,大多数人都祈祷晚上最好什么梦也别做。   母亲:   母亲开始溶化了,她的双脚消失不见了,她的眼睛半闭着,脸孔渐渐变得模糊起来。厨房传来烤鲱鱼的味道,我听到父亲在书房里咳嗽,他休息够了,已经起来坐在书桌前抽雪茄,翻阅希伯莱文的文法。   最终后果:关于母亲的纪录片。   伯格曼做这个梦的时候,他的父母早已又亡。在这个梦里,还有很多细节和对话,母子二人仍保持着奇怪的冷漠。   这不是梦:   20年前,我有一次生病动手术,一个小手术,必须全身麻醉 结果麻醉剂注射过多,我昏迷了整整6个小时,这6个小时之中,我的生命完全不见了,没有梦,没有感觉,时间仿佛停止了,那次的手术极为成功。   那种感觉真神奇,那种现象告诉了我一个讯息,即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任何意义,活着本身才是意义,人死了就化为乌有,不再存在,所以也就没有所谓的来世了。(文/赛人)    

128

主题

2602

帖子

6万

积分

圣殿骑士

Caroline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6544
QQ
发表于 2007-7-30 21: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格玛-伯格曼一路走好了。。。
我王真汉子!

63

主题

288

帖子

1万

积分

王者传奇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2991
QQ
发表于 2007-7-30 21: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一下子走了两位。 55555:ku 再次默哀。。。。。:ku 沉痛悼念。。。。。:ku

132

主题

1846

帖子

5万

积分

圣殿骑士

宇宙中的精灵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016

特别贡献奖

QQ
发表于 2007-7-31 13: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大师致敬!!!:ku
Michael,我永远与你同在!
诅咒那些议论是非的人,如果我有死亡笔记,一定写上他们的名字,让他们千刀万剐

59

主题

268

帖子

7221

积分

侠之大者

Rank: 4

积分
7221
发表于 2007-7-31 19: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这个贴子一个照片都不贴,太对不起人了。

153

主题

1814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8177

终生成就奖MJJCN之星热心助人奖特别贡献奖活动卓越奖

发表于 2007-8-10 22:37:49 | 显示全部楼层

55555555伯格曼去世了!!!

当代电影大师、瑞典电影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本周一去世,终年89岁。根据瑞典TT通讯社报道,伯格曼在他位于瑞典法罗岛的家中去世,去世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葬礼的日期目前还未确定,不过将仅由少数亲人朋友参加。“这不仅是瑞典,更是全世界的巨大损失。”伯格曼基金会的主席阿斯特里德·索德伯格·威丁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表示。而刚回到瑞典度假的文化官员Eva在接获早报记者“伯格曼去世”的短信后,惊讶地回复:“我的天!”  根据当地官网上的消息,伯格曼在去年10月曾进行过一次手术,之后一直没有真正痊愈。不过让很多人安慰的是,伯格曼是在睡梦中平静去世的。   通过他一生拍摄的50余部电影,伯格曼视力所及是他所挚爱的瑞典所有的极致:漫漫冬夜带给人的幽闭恐惧感、光亮夏夜中温暖的嬉戏,以及他度过晚年的法罗岛上华丽的荒凉。瘟疫、疯狂等极难处理的题材、革新的拍摄技法、精雕细琢的电影语言……伯格曼留给艺术电影一个难以逾越的巨大背影。不过2004年接受瑞典SVT电视台采访时,早已深居简出的伯格曼表示自己很不喜欢回看自己的作品,“我不经常看自己的电影。因为看时我会变得神经兮兮,随时要哭……这种感觉太糟了。”为伯格曼首次赢得国际声誉的是1955年的浪漫喜剧电影《夏夜的微笑》。而《第七封印》1957年上映时震撼了评论家和普通观众。这部以欧洲中世纪黑死病横行时期为背景的寓言故事集中体现了伯格曼电影作品的精髓———极端的严肃、令人意想不到的幽默、震撼人心的画面。后来,伯格曼又执导了《野草莓》、《假面》、《处女泉》、《秋天奏鸣曲》、《芬妮与亚历山大》等片,这些影片如今都成了经典。   伯格曼同时也是一个卓越的舞台剧导演。他排演了许多“瑞典现代文学之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戏剧作品。斯特林堡在作品中深入而精确的心理剖析对伯格曼有不小的影响,这点在伯格曼1973年的作品《婚姻场景》中体现得很明显,该片细腻而深入地探讨了当代中产阶级夫妻的各种感情问题和冲突。此后,伯格曼在戏剧和电视领域都十分活跃。他说做导演的冲动仍在自己心里涌动,但他打算告别影坛。1975年,伯格曼因执导戏剧的杰出成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2年秋天,84岁的伯格曼开始了自己最后一部作品《萨拉邦德》的拍摄。这部片长120分钟的电视电影根据《婚姻场景》中两个主人公的故事进行延伸。伯格曼说自己之所以写下这个故事,是因为意识到自己“肚子里怀孕般有了剧本”。“一开始我觉得恶心、想吐,这种感觉很奇怪,就像亚伯拉罕和莎拉突然意识到她怀孕了。”   伯格曼谈电影   尽管被誉为当代电影大师,伯格曼对戏剧的热爱却远远超过电影。他曾说过:“戏剧可以是从开始到结束的任何东西,而电影只关乎屠夫与娼妓的交易而已。”   伯格曼谈死亡   谈到死亡,86岁生日时伯格曼曾表示,他并不害怕死亡,也不觉得死亡有什么神秘的。然而1957年他拍摄电影《第七封印》却是出于当时他对死亡的恐惧,片中骑士与死神对弈的镜头被公认为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画面之一。“我那时非常害怕死亡。”伯格曼说。   早报记者连线法罗岛上唯一中国居民>>>   法罗岛上居住的唯一中国人李小姐说,法罗岛还是很安静,只是一整天都在下雨。也许是雨水隔断了岛民彼此间的联系,抑或是他们还未真正接受一代电影大师的离去,除了当地官方网站的头版头条悬挂了伯格曼去世的消息,岛上包括教堂在内,各处都还没有流露出哀伤或者悼念的气氛。   所有那些伟大都不会烟消云散   王泰白   突然之间,6月底波罗的海岸边的那场雨再次翻卷到我的身体之内下了起来。   伯格曼死了!   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时刻,一个准备好的句号传播到了那些爱他的人们中间。我想,也许我的肺里还残存着最后一口从法罗岛上呼吸来的空气。   沾染了伯格曼的孤独、让人心悸的雾气似乎从我的桌脚升腾起来。也许法罗岛的绵羊也处于一片悲悼之中,站在树木之间的空地上,目光呆滞。那个署着“cinemato鄄graph”的信箱再也不会收到来信,而那几扇紧闭的门再也不会被他的主人开启。   那些痛苦的时刻蜂拥着到来。   《假面》里丽芙·乌尔曼突然被一种缄默和拒绝的力量击倒,不愿再说出任何一个词语,或者比比·安德森在海滩上紧追不舍,像一个被掏空的物种;或者《野草莓》里那段光辉灿烂没有阴影的死亡之梦,那只突然从棺木之中伸出来的手;还是《羞耻》之中马克斯·冯·西多扣动扳机射出死亡和猥琐的那一刻;或者《傀儡生命》中那具在冬天的阳台上瑟瑟发抖的躯体;还是《沉默》中英格丽·图琳发烧的呼吸,或者因为隔壁的欢娱而增长起来的愤怒和诱惑……   可是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伯格曼留给我们的小部分,因为大部分孤独他都随身携带,献给了死亡。   他活得足够长,也足够孤独,足够把伟大说上一百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MJJCN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Michael Jackson Chinese Fanclub)[官方认证歌迷站] ( 桂ICP备18010620号-7 )

GMT+8, 2025-7-20 03: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