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 Maurice
中文名: 墨利斯的情人/情难禁
导 演: (詹姆斯·艾佛利 James Ivory )
主 演:
(詹姆斯·威尔比 James Wilby)
(休·格兰特/晓·格兰特 Hugh Grant)
(鲁佩特·格拉维斯 Rupert Graves)
(德诺姆·埃利奥特 Denholm Elliott)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比利·怀特劳 Billie Whitelaw)
上 映: 1987年12月09日 美国
地 区: 英国
对 白: 英语
IMDb评分7.5
颜 色: 彩色
声 音: Dolby
时 长: 140
类 型: 剧情 爱情
内容简介:
导演詹姆斯.伊沃里因拍摄EM福特斯特的作品《窗外有蓝天》大获成功而再下一城,起用英国小生三人组:詹姆斯.威尔比、休.格兰特、鲁珀特.格雷夫斯主演了这个三角关系的TXL故事。在二十年前这类题材还算新鲜时引起了相当的轰动,詹姆斯.威尔比和休.格兰特因此片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而影片也获得了第四十四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狮奖(1987)
剧情描述墨利斯透过同学认识了气质高雅的克里夫,在克里夫的引导下,墨利斯认同了自己的同志性取向,并与克里夫陷入了爱河。但二人在男性#爱情的观点上也存在分歧:克里夫推崇的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而墨利斯则是精神与肉体二者都想要。迫于当时社会现实、身份、名誉等的压力,克里夫退缩了,与一位贵族小姐结了婚。婚后,墨利斯时常造访克里夫的庄园,克里夫的园丁亚立克因不忍墨利斯忧伤,常陪他打猎消遣,并建立起“友谊”。不久,亚立克要移居他乡,墨利斯的感情再次受到冲击。但最终,墨利斯冲破阶级的束缚,选择不惜放弃一切,与亚立克在一起。本片以华丽而浪漫的笔触来呈现英国社会的一段禁%忌情缘,俊男的组合与优美的景色互相辉映。
我的评论:
我不是TXL者,我也并不赞成TXL,当然我也并不反对TXL——如果一切是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发生的。
不过我还是要说,对于男TXL者,倘若非要打扮得男不男,女不女的,浓妆艳抹并且带个文胸、穿条裙子,来个长筒丝袜之类的,我还真接受不了。喜欢男人就喜欢男人呗,何必非要把自己整得像女人呢?!
然则,对于《Maurice》中前半部分,克里夫和莫瑞斯青春时飞扬的恋情,那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我确是非常感叹唏嘘。多么美好的时光,多么美好的情感,多么美好的人儿呀......
当然,吸引我重复观看这部影片的,还有三位男主角,尤其是休格兰特所扮演的克里夫的迷人气质。
过于深邃的评论,我就不说了,反正对于西方文学和思想,我也不知道什么,不如省点力气,引用几篇我认为很不错的评论吧。
我自己的细微感触第一段:
当莫瑞斯推开门,克莱夫坐在地上,坐在满地的乐谱中寻找柴可夫斯基的《第三运动》,神情专注却又不显得严肃,反而散发出随意不拘的潇洒、闲适,以及纯真。那一刻,仿佛春日里阳光明媚,孩童们在柔软的草地上欢快的嬉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我相信,莫瑞斯或者就是在那一刻对克莱夫一见钟情——虽然,当时他自己可能尚未意识到。 克莱夫抱着直垒到下巴的一大摞乐谱,自宿舍中走出来,走入夜色中。莫瑞斯主动帮他拿一部分乐谱。克莱夫的神态和语气也是非常可爱,礼貌的拒绝,但是并不刻板的坚持,让人觉得优雅有礼,并且不由自主的想要亲近他。 非常重要的一点:自始至终,克莱夫追求的都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在他与莫瑞斯的交往中,绝少有身体的接触,即使偶尔有例如抚摸之类的,也基本是莫瑞斯主动的。他拒绝接吻。他认为那样的身体接触会毁了他们俩。他只认同精神,不认同情^欲。 当卫斯理因为同^性恋而失去爵位、名誉、财产......此事对克莱夫的触动应当非常大(至少电影中是这样的),以至于病倒。那一刻,克莱夫显得如此的脆弱,就像一个美丽的瓷器。看他倒在地上不由自主的痛哭,那是一种古典的病态的美,吸引人之至,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要保护他安慰他。不过,那之后,他不再需要谁保护,他变了,放弃了,屈服了。他放弃了与莫瑞斯的“友情”,他结婚了,按照当时上流社会的道德要求生活起来。自此之后,克莱夫不再可爱,不再青春洋溢,不再迷人。 当然,这些只是电影中看到的,原著小说中如何,我还不知道,要看过后才能评述。
看完《Maurice》已经有些日子了,但是我的心却不能平静。关于我对影片的喜爱,对Clive的喜爱,还是不要再说了,反正无论我怎么说,也只是语无伦次。我只想冷静的说说对于“爱”的看法。 没看这部影片之前,对于同^性^恋,我虽然认为那是个人的私事,其他人没必要也没权利去干涉,并且也没有歧视,但是我确确实实的认为,那也是不应当提倡的。反正大家各过各的生活就好了。仔细想来,我骨子里还是认为同^性^恋不太妥,尤其是如果同^性^恋成为主流,那么就大大的不妥。那是因为我认为异性恋才是理所当然的主流,我还是认为异性恋要比同^性^恋好一点。因为从人的生理结构来说,不就是应该异性恋么?从人类的繁衍来说,不就是应该异性恋么? 现在再想想,彼时我是把“爱”和“性”捆绑对待的,所以才有如上的观点。 可是看完影片,再了解一下古希腊哲人们的爱情观,便有了不同的看法了。 如果我们把“爱”和“性”分开来看,将会怎么样呢?古希腊哲人们,尤其是柏拉图理想中高尚的爱情不就是没有和“性”捆绑的么!如果“爱”仅仅是“爱”,“爱”是彼此精神、思想、知识、修养等等美的交流和吸引,那么又何必区分同性和异性?如果“爱”是这样的,那么同性之间的“爱”将是毫无障碍的。 按照柏拉图的观点,理想的爱情,应当是有所克制的,否则便流于情^欲的下等爱情了(当然,柏拉图并不是完全反对性,他把爱和情^欲是分别看待的)。对于这一点,我基本赞同。高尚的纯洁的“爱”原本就与“性”无关。“性”是人与动物都具有的,而“爱”才几乎是人类专享的。我不太能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人把“性”看得那么神圣!他们不过是把“性”和“爱”捆绑了,“性”沾了“爱”的光,便也变得神圣了。可是如果剥去“爱”的外衣,那么性也就只是性而已。我相信这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性”是在没有爱的情况下发生的,即便没有爱,很多人也还是要性的。那么我就可以认为,性和爱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样的,也有很多很多的爱,是和性无关的,是没有性的,即使没有性,爱情也照样产生。大多数爱情在产生的刹那,根本就没有性。所以我认为,爱和性也是无关的。 只是偏偏世上有很多人,想要为自己或者别人的“欲望”披一件光鲜高贵的华袍,希望爱和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并且还要在高尚纯洁的名义下进行,于是,“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一”之类的观点诞生了。可是,谁说爱就一定要有性了!爱就是爱,性就是性,将爱与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那样符合现代的伦理道德,这我也赞成,但,请不要强硬的把性捆绑在爱上,仿佛没有性,爱就不是爱了,仿佛只要有爱,就一定要有性似的。 好,分析完爱与性,我可以来说说自己对于clive和maurice之间的爱情的看法了。 Clive认同的就是一古希腊哲人、柏拉图的爱情观。所以,他和maurice之间的爱情,也就是有所克制的。他理想中的爱情,只是精神层面的,情^欲与他,是需要克制的。在Clive那里,你感受到的,确实几乎只有爱,偶尔失控的情^欲,也不过是拥抱一下而已。 可是对于Maurice而言,就不是这样了。Maurice对于爱的看法,与Clive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在Maurice那里,爱是“爱”+“性”,虽然在clive面前,他也尽量的克制隐忍他的情^欲,但是,那并非他的本意。那只是因为他爱clive,所以他顺从clive的选择。然则在他的心中,却是有着难以忍受的痛苦的。不能与所爱的人肌肤相亲,对Maurice而言,是痛苦的折磨。 由于二人对于“爱”的认知上的分歧,即使没有卫斯理事件,即使clive不选择结婚,二人分手也是迟早的事。如果Clive继续坚持柏拉图式的爱情,那么Maurice早晚有一天会受不了而分手。 Clive决定结婚,固然有社会现实压力的因素,但其本身对于爱情的观点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他从来也没有抗拒过女人,在他眼里,爱就是爱,应当没有性别之分吧。虽然我不赞成他那么决然结婚的做法,也尤其讨厌他婚后蓄的胡子发型等等那些符合一个标准的贵族绅士的做派,但是对于他的选择,我是非常能理解的。我们多少人,不都是会这样选择么!那么我们又何必对clive那么苛责。对于clive来说,理智告诉他,结婚是最明智的选择——他不是向来是理智的么!柏拉图的爱情不也向来就是理智的么! 我对clive结婚并不太介意,我只是厌恶他婚后的标准贵族的庸俗做派和装扮,以及对Maurice的刻意疏远,疏远得有点过分了。 而Maurice呢,毫无疑问,他爱clive,他的爱热情似火,如果没有clive的理性和坚持,他的爱一定会象喷发的岩浆失去控制,最后的结果,必定惨不忍睹,他们两个必定会被那炽热的爱毁灭。当然了,如果恋爱的对象换作了Scudder,Maurice其实就冷静得多了。试想一下,若是未分手前的Clive约他船屋见面,那么,就算知道船屋里有100个警察在等着,估计Maurice也会义无反顾毫不犹豫的赴约。 Maurice的热情和坚持被诸多人赞扬,但是我其实并不认同那种不顾一切,把爱情奉做至高无上的圣灵的做法。人生的意义原本就很多,人生的责任也有很多,人生的追求也有很多,只认“爱情”这一样,未免有点不负责任。 也有很多人赞扬Maurice和Scudder之间超越等级的爱情。对此,我也有不同的看法。 Maurice对Scudder,到底有多少是“爱”的成分,有多少是“性”的成分,恐怕很不好说。多年的压抑,一朝爆发,自然是其乐无穷。然则情^欲的满足可以让这二人的关系维持多久,实在是难说得很。Scudder为Maurice而放弃与家人一道去往阿根廷,他所作的牺牲,令Maurice感动,这感动,能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多久,那也是难说得很。Maurice选择与Scudder一起,因为他没有其他的选择,只有Scudder一人。无论Scudder是贵族还是平民,反正这都是一段暗夜中的恋情,所以,Scudder平民还是贵族,对Maurice而言,并无太大区别。 对于Scudder,亦有人赞美他的勇敢。可是在我看来,他之所以勇敢,是因为他本就一无所有,所以也就无所惧。反正是没有什么可失去,反正对于他那个阶层的人,那也不会是什么丢脸到没法活的事。倘若他是象Clive一样的地位,谁敢说,他还会这样“勇敢”?他爱Maurice吗?有多爱?这都不好说,很不好说。 其实Maurice最后向Clive宣告他与Scudder坠入了爱河,他与Scudder分享了一切,分享了Clive所不愿意分享的那一切,我分明见到Maurice是在同Clive赌气,是故意跑去气Clive,向Clive炫耀。 你不愿意与我做的,别人与我做了 你不爱我了,我爱别人去 呵呵,就是赌气。 或许Maurice也决心忘掉clive,但是我相信,他与Clive之间那段美好的恋情,将永远珍藏在他心底,是他最宝贵的珍宝。
嗯,哪个斑竹帮忙合并一下也行的
当然,结局是美满的,但是由于个人欣赏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所以更喜欢克里夫和莫瑞斯之间的“友情”。
其实,我很怀疑莫瑞斯和斯卡德之间,除了情^欲的原始吸引、相互关爱之外,尚有什么精神层面的吸引?应当是欲大过爱吧?反正应当达不到灵^肉合一的境界
而对于克里夫,我喜欢前半部分的,后面结婚了就感觉完全变了个人,一个世俗的贵族
PS. 我就是想下载小说来看(萧乾夫人翻译滴,英文的就算了),找了一圈没见到,后来在当当上买了书,应当过几天会收到
这层楼预备放图片,等我截好屏了来贴,看看能不能吸引几个色鬼
[attach]12016[/attach]
[attach]12017[/attach]
[attach]12018[/attach]
[attach]12019[/attach]
[attach]12020[/attach]
[attach]12021[/attach]
[attach]12022[/attach]
[attach]12023[/attach]
[attach]12024[/attach][attach]12025[/attach][attach]12026[/attach][attach]12027[/attach][attach]12028[/attach]
[ 本帖最后由 sunzuzu 于 2009-1-29 22:37 编辑 ]
留胡子的图也不截了,太俗了
当莫瑞斯推开门,克莱夫坐在地上,坐在满地的乐谱中寻找柴可夫斯基的《第三运动》,神情专注却又不显得严肃,反而散发出随意不拘的潇洒、闲适,以及纯真。那一刻,仿佛春日里阳光明媚,孩童们在柔软的草地上欢快的嬉戏,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我相信,莫瑞斯或者就是在那一刻对克莱夫一见钟情——虽然,当时他自己可能尚未意识到。
克莱夫抱着直垒到下巴的一大摞乐谱,自宿舍中走出来,走入夜色中。莫瑞斯主动帮他拿一部分乐谱。克莱夫的神态和语气也是非常可爱,礼貌的拒绝,但是并不刻板的坚持,让人觉得优雅有礼,并且不由自主的想要亲近他。
非常重要的一点:自始至终,克莱夫追求的都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在他与莫瑞斯的交往中,绝少有身体的接触,即使偶尔有例如抚摸之类的,也基本是莫瑞斯主动的。他拒绝接吻。他认为那样的身体接触会毁了他们俩。他只认同精神,不认同情^欲。
当卫斯理因为同^性恋而失去爵位、名誉、财产......此事对克莱夫的触动应当非常大(至少电影中是这样的),以至于病倒。那一刻,克莱夫显得如此的脆弱,就像一个美丽的瓷器。看他倒在地上不由自主的痛哭,那是一种古典的病态的美,吸引人之至,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要保护他安慰他。不过,那之后,他不再需要谁保护,他变了,放弃了,屈服了。他放弃了与莫瑞斯的“友情”,他结婚了,按照当时上流社会的道德要求生活起来。自此之后,克莱夫不再可爱,不再青春洋溢,不再迷人。
当然,这些只是电影中看到的,原著小说中如何,我还不知道,要看过后才能评述。
[ 本帖最后由 sunzuzu 于 2009-1-31 12:08 编辑 ]
今日特地网上了大致解了一下古希腊的爱情观、柏拉图的《会饮篇》以及柴科夫斯基的个人生活
额,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确实孤陋寡闻得紧。
不过现在对于同^性^恋,我有了更普通的态度,认为那确实是很平常的事情
——虽然我本人是坚定不移的异^性^恋,我只喜欢帅哥

| 欢迎光临 迈克尔杰克逊中文网 - 歌迷论坛 (http://www.mjjcn.com/mjjcnforu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